
心系国家的爱国诗人,为何绯闻缠身?
文/全历史 夏虫虫语冰
1841年9月26日,清朝诗人龚自珍去世。他在江苏云阳书院暴死,享年49岁。
他的诗作《己亥杂诗》流传于世,共350首,其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为后人奉为佳句。
龚自珍当过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礼部主事等官职。他所处的时代,正是鸦片战争爆发前的晚清。面对腐朽落后的统治,龚自珍主张革除弊政,是改良主义的先驱。”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其实就是他对政治革新的呼唤。

龚自珍的画像
不过,虽然龚自珍在政治方面赢得了好的名声,但是他个人的经历却非常坎坷,甚至还颇多非议。那么历史上的龚自珍究竟是什么样的?
第一,他因书法不好,而仕途不顺。
龚自珍出身于官宦世家,受到家庭影响,一生致力于功名和仕途。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龚自珍参加乡试中了举人。第二年开始,他参加会试,连考了四次,次次落榜。道光九年(1829年),龚自珍终于考中,这已经是第五次了。他虽然考中了,名次却不怎么好,是第95名。
但可惜的是,龚自珍不是学问不好,而是因为书法不好。龚自珍后来虽然做了官,但书法问题让他很难升迁,在从七品内阁中书——类似于官员秘书的职位上,晃悠了好几年。
道光十二年(1832年),龚自珍用1700文钱买了本字帖,估计是想没事练练字。他在《跋某帖后》里,还后悔说,早在13岁时,先生就让我练这个字帖,可惜我没听话。就因为书法不好,“不得志于今之宦海”。

龚自珍的雕塑
龚自珍一心为国,才能不凡,却被书法耽误了。从古至今,多有“人不如字的”,像蔡京(此处可a1126年8月11日的眉山)、严嵩和董其昌;也有,“字如其人”的,像颜真卿(此处可a785年8月23日的汝州)和苏轼(此处可a1037年1月8日的眉山);“字不如人”的,好像只有龚自珍了。
第二,因儿子成为“汉奸”,名誉受损。
龚自珍的儿子叫龚橙,学问很高,而且喜欢西洋事物,曾给英国人做秘书。据说,火烧圆明园,就是龚橙带的路。他被骂为汉奸,龚自珍也成了汉奸的老爹,被后人议论指点。龚橙领着洋人烧圆明园这事,在曾朴的《孽海花》和蔡东藩的《清史演义》等小说中都有描写,但在正史中却没有任何记载,多半是假的。

火烧圆明园
不过,后人批评龚自珍“教子不严”,倒也不冤枉他。
有一次,龚自珍让儿子帖括,类似于现在的默写填空。题目是来自《论语》里的话“子绝四”,意思是君子应该杜绝的四种毛病。结果,龚橙不但不填,反用几句诗嬉笑调侃。说完,还哈哈大笑。当时儒家经典是官方权威,龚橙其实是在用这种态度挑战权威。不过,龚自珍却不在意。他只注重才学,对儿子轻佻不敬的态度不以为然,反而面有得意之色,甚至在诗里称赞他。
王韬曾记录龚橙少年“挥手千金,毫无吝啬”,家里养成了他挥霍放纵的习性,以致于父亲去世后,吃喝嫖赌,做事荒唐。
他曾读父亲的遗著,遇到文句不通时,就训斥父亲,还用木尺敲打父亲的牌位。真不知龚自珍若泉下有知,会做何感想。

电影《海上花》讲述的就是晚清官商狎妓的故事,龚自珍和儿子龚橙都有此爱好
第三,他擅写艳诗,风流多情。
龚自珍当官的同时,一直不忘诗词创作。他的诗词一部分表现爱国主义,还有一部分是艳诗,不少诗句记录的都是自己的情感经历和心理。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龚自珍和朋友一起去扬州游玩,还带着歌妓。
他当时写了首艳诗,描述自己遇到三个女子,和她们卿卿我我,“是夕魂摇摇不自持“,简直就是飘飘然了。20年以后,故地重游,龚自珍居然还惦记那些女子。他说,不为见,引为恨,意思是见不着她们了,真是遗憾。
龚自珍有一首诗:空山徒倚倦游身,梦见城西阆苑春。一骑传笺朱邸晚,临风递与缟衣人。在篇末,还标有一句话:忆宣武门内太平湖之丁香花一首。当时的人读完,慢慢品出:”宣武门内太平湖“就是贝勒奕绘的府邸,”缟衣人“”丁香花”暗指贝勒的侧福晋——顾太清。龚自珍和顾太清乱搞男女关系,此诗就是证据。
原来龚自珍经常出入王府。后来,顾太清成了寡妇,龚自珍和她关系仍很密切。再加上这诗,被人怀疑有私情。此事虽无定论,却传得沸沸扬扬。

清朝女诗人顾太清
龚自珍死得也非常蹊跷:一说他因得罪大臣穆彰阿,被害死了;一说他因感情纠纷,被青楼女子毒死了;还有说他被宗人府的同事给弄死了,至今死因成谜。
正因这些,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龚自珍。他处于晚清末世,活得肆意张扬,却也不忘国家命运。同时,由于龚自珍教子不严,让他不像大部分文人那样,能使家族在后世繁荣延续。这也揭示了一条历史规律:君子之泽难以延续。(详见历史规律28—五世而斩:君子之泽为什么难以延续?)
历代评价:
举国方沉酣太平,而彼辈若不胜其忧危,恒相与指天画地,规天下大计。
——梁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