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定义
红宝石(英文:Ruby)在传统上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五种宝石之一,它们分别是紫、白(无色)、绿、红、蓝五种宝石:
以上五种宝石统称为:枢要宝石(Cardinal gems),枢要宝石的称呼由来已久可追溯至古代,指的都是古时候罕见或有宗教仪式用途的宝石。现代已经很少使用枢要宝石一词。但是以上5种宝石依然盘踞着珠宝市场的价值链金字塔的顶端。
红宝石的英文Ruby是从拉丁文ruber演变而来的,原义为:红色,红宝石的颜色范围(在色谱上)一般认为是从粉色到血红色。从颜色层面判断容易让人混淆的是美国宝石届对红宝石的色彩饱和度(color saturation)有最低要求,因此通常意义上国际上认可的粉色红宝石(pink-colored ruby)在美国被归类为粉蓝宝石(pink sapphire),这一点在鉴定时要加以注意。
红宝石的成色是由于其所含的铬元素(Chromium,化学符号:Cr)所造成的,红宝石的主要化学成分为三氧化二铝(Al2O3),当少量(1%)的铝离子被铬离子所取代后,因黄绿波段的光被吸收而导致宝石呈现红色。下面几张图片分别是天然的红宝石晶体(ruby crystal,第一、第二张图)、紫色红宝石(purple ruby,第三张图片)的状态。
4C评判标准
红宝石的质量评判标准和钻石类似,采用4C来衡量,分别是:
- Color(色泽)
- Clarity(纯度)
- Cut(切割)
- Carat Weight(克拉重量)
色泽是红宝石判断的第一要素,最为昂贵和耀眼的红宝石是所谓的鸽血红(或:血红)红宝石(pigeon-blood ruby或blood-red ruby),它要比其它同样纯度、切割工艺、克拉数的宝石昂贵许多。红宝石鉴定中关于color还要细分为三项,分别为: hue, saturation以及tone,它们可分别理解为:颜色、饱和度以及光泽。在自然状态下宝石会显现出不止一种颜色(hue),因此我们会采用primary, secondary甚至tertiary颜色来加以区分,红宝石的首要颜色一定要是红色,次要颜色可以包含如:橙色(orange)、紫色(purple)、紫罗兰色(violet)以及粉色(pink)。对于这个评判标准不同的解读也导致了美国市场上面把粉色红宝石归类为蓝宝石,而国际彩色宝石联合会(ICGA=International Colored Gemstone Association)则把粉色红宝石算作红宝石。
第二要素是纯度,纯净通透的宝石的市场价格会更高。但是这里面可能存在最大的陷阱是天然红宝石中很少有没有任何杂质(inclusions)的,也就是说如果完全纯净、通透的红宝石,很可能是人工合成的,因此,在鉴定时需要对这一点格外注意。下面第一张图片中的鸽血红宝石中的黑色杂质就是天然形成的。红宝石中的杂质的成分一般是金红石(rutile,主要成分为二氧化钛),业界称之为丝(silk),宝石鉴定师通常把这类天然形成的杂质作为区分天然宝石与合成、仿真宝石的依据之一。今天的市场上几乎所有的宝石都是被处理过的,例如原石的切割要先经过加热工艺处理等等。未经处理过的宝石的价格要远高于合成宝石。
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红宝石中的杂质并非总是会降低其价值,一个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星光红宝石(star ruby),星光的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光线照射到宝石中的丝(金红石)后被反射所形成的效果。星光蓝宝石中也有类似的现象。有些红宝石在极少的情况下也会显示出猫眼(Cat's eye或Chatoyancy)的效果。能形成星光效果的红宝石通常不是棱面切割(faceted),而是采用磨圆(cabochon)的方式切割(或打磨)而成的。下图一为鸽血红宝石中的杂质;二为星光红宝石的效果;三为典型的磨圆红宝石形态。
红宝石鉴定的第三要素是切割工艺,不同的切割工艺适合于不同形态的红宝石,甚至是不同的审美观念,这个不能一概而论。通常红宝石的切割(或打磨)分为2大类:
- Facet(琢面): 如上面的图二
- Cabochon(磨圆):如上图一、三
无论是何种切割,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让宝石反射光线,如磨圆的红宝石是为何呈现出星光或猫眼的效果... 而琢面切割中,类似于钻石中常见的完美切割(Brilliant Cut - 58个琢面,冠部33面,下部25面),是为了让宝石的顶部反光达到最大化,以产生最耀眼的光芒。
第四要素是红宝石的重量,类似于钻石,也采用克拉数来衡量。1克拉相当于200mg(0.2g)。目前已知最大的天然红宝石是1950年代在东非发现的重达4英镑(约8500克拉),在1976年为庆祝美国建国200周年而雕刻成为Liberty Bell(自由之钟),因此该宝石也被称作:自由之钟红宝石(下图一)。遗憾的是该宝石在2011年11月1日被从其存放的德拉威尔州的珠宝店中抢劫,不知所终。位于华盛顿特区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藏有数颗世界上最大、最精美的红宝石,例如著名的Carmen Lucia Ruby(下图二),由快餐连锁店Subway的共同合伙人Peter Buck博士在2004年捐赠,重达23.1克拉,并 以他故去的妻子的名字命名。目前已知最昂贵的红宝石是2015年苏富比在瑞士日内瓦拍卖高达3042万美金的Sunrise Ruby(日出红宝石)钻戒(见下图三),该钻戒中的红宝石重达25.59克拉(5.1g)- 每克拉的价格超过120万美金,而2011年另外一家拍卖行所创造的之前的单价记录是著名影星伊丽莎白·泰勒的红宝石藏品,单位克拉价值约50万美金。
产地
除了以上的4C要素外,红宝石的产地对于其价值的影响也极大。通常认为缅甸出产的红宝石价值最高。如果细分的话,可以把缅甸的红宝石产区分为如下几个:
历史上,Mogok产地出产的红包石是从纯度和色泽上看是品质最为顶级的,例如鸽血红宝石以及皇家蓝宝石(royal sapphire),但是近年来,该地区的矿藏资源趋于枯竭,已经很少有优质红宝石产出了。取而代之的是1990年代兴起的Mong Hsu地区,以及Namya地区。
世界范围内红宝石还出产于泰国、斯里兰卡(粉红宝石)、阿富汗、澳大利亚、巴西、哥伦比亚、印度、纳米比亚、日本、苏格兰等国家地区,以及二战之后在马达加斯加、尼泊尔、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亚、越南、美国等发现的新产地,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最高等级的红宝石依然主要产自于缅甸!
中国古代,特别是清代,政府官员的官帽上面的顶珠是身份的象征,而红宝石则作为一品大员的象征(如下图一、二)。但是由于古人对于红宝石的界定与现代不尽相同,经常会把呈现红色的尖晶石(Spinel,也被称作Balas Ruby)也与红宝石混为一谈(如图三),因此在鉴定要格外注意区分,特别是老的物件。尖晶石的化学成分为MgAl2O4,与红宝石不同,而且其莫氏硬度硬度也低于红宝石,仅为7.5-8(红宝石为9,在硬度表上仅低于钻石的10)。
红宝石的处理手段
天然宝石极少有纯净无暇的,因此通过各种处理、加工来提升品质是业界通行做法。通过改变色泽、纯度,填补裂缝等手段来提高其卖相。最为常见的处理手段是加热,例如为了把原石中的杂质或非红色色素去掉,对宝石加热到1800摄氏度(3300华氏度)即可完成。或者通过把铅玻璃(lead glass)注入到红宝石中来提高宝石的通透度(Clarity)-- 这种处理方法鉴别的方法比较简单,在10倍的放大镜下观察宝石,如果在空洞或裂痕处发现气泡(bubbles)就可以断定是经过人工处理的红宝石。
人工合成红宝石的历史最晚可追溯至1837年,Gaudin使用明矾与铬合成了人工红宝石。1903年法国无机化学家奥古斯德·维多·路易·伐诺伊成功的使用伐诺伊焰熔法(简称:焰熔法)合成红宝石,到了1907年的时候,他的实验室的年产量已经达到了30个高炉可以年产1000公斤红宝石的程度。目前工业上应用的红宝石几乎都是人工合成的。而且焰熔法到目前为止都是成本相对最为低廉的。注:人造红宝石的成本在业界很长时间一直都是个秘而不宣的行业机密(trade secret),但是从世界范围内的零售、批发的价格推导一般认为高品质(既硬度、光谱、密度与天然红宝石一致的人造红宝石)的人工合成(培育)的红宝石的价格是最低可达$10-20/克拉(也有不法商贩把人造红宝石冒充天然红宝石,售价可高达¥10,000甚至更高。
人工合成的红宝石在放大镜下通常会观察到诸如气泡(gas bubbles)、拉抻痕迹(striae或stretch marks)或者curves(弧线),这些统称为不完美标志(imperfections),这些不完美的痕迹越少,则宝石的价值越高,但是如果完全没有任何不完美存在,在鉴定过程中就需要对该宝石做更专业的宝石学鉴定。通常,在合成红宝石的过程中会特别加入一些掺杂剂(Dopant或Doping agent),来标记其为人工合成宝石。
在第二部分,我们会详细介绍红宝石的不同鉴定方法。敬请期待。
By Ricky Sun
1st Revision: 10/16/2017 5PM
2nd Revision: 10/20/2017 10:30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