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坐
世界上很多国家在过去都有连坐的规定,通常运用于军队。

简介

世界上很多国家在过去都有连坐的规定,通常运用于军队。

最早在中国古代兵书《尉缭子》中,已有连坐的论说;五代时朱温也有“拔队斩”的规定,成吉思汗的连坐法则是外加将家属处死;戚继光的连坐法,是以甲(九人称之一甲)为单位处斩。

目前已知最早的连坐成文法是商鞅制定的,但是最后演变为用于中国历代朝廷对民间的管治方法,一直到清末新政才彻底废除;英国的十户联保(Frankpledge)、温彻斯特法等规定当中,都有类似的集体处罚规定。到了一战与二战,都有占领国对被占领地人民或战俘实施类似连坐的处罚规定,如纳粹德国之于犹太人。

连坐法

卫鞅(即商鞅)在秦国变法,为了巩固君主统治,颁布连坐法。这是在户籍编制的基础上实行的。卫鞅一派法家认为,要使君主政权达到“至治”,必须使得“夫妻交友不能相为弃恶盖非,而不害于亲,民人不能相为隐”。就是说,最亲密的夫妻和朋友,也不能互相包庇,而要向政府检举揭发,使得任何“恶”“非”都不能隐匿。只有这样,“其势难匿者,虽跖不为非焉”(《商君书·禁使篇》)。

连坐法定义

卫鞅(即商鞅)在秦国变法,为了巩固君主统治,颁布连坐法。这是在户籍编制的基础上实行的。实行连坐法的目的,就是要使得人民互相保证,互相监视,互相揭发,一人有罪,五人连坐,即使是跖也没有办法为非作恶。《秦律》中多次提到“伍”的组织,例如说:“何谓四邻?四邻即伍人谓殹(也)。”凡是大夫以下,“当伍及人”,都应该编入“伍”的户籍,一人犯罪,“当坐伍人”(《秦律·法律答问》)。

这种连坐法不但实行于乡里的居民之中,也实行于军队的行伍之中。《商君书》说“行间之治连以五”(《画策篇》);又说“其战也,五人来(当作“束”)簿为伍,一人羽(当作“逃”)而轻(当作“刭”)其四人”(《境年篇》),说明在作战时,五人编为一伍,登记在名册上,一人逃亡,其他四人就要处罚,这就是在军队里实行连坐法。

商鞅变法

什伍连坐法

什伍连坐法是在国家的基层社会中实行,对我国封建专制在限制人身自由方面起了关键的作用。在春秋时期的齐国,就已有雏形。连坐制度作为一种国家制度随着社会斗争的日益激烈逐渐得到了发展。这种连坐法不但实行于乡里的居民之中,也实行于军队的行伍之中。在商鞅变法中,什伍连坐制度是我国连坐制度形成的标志。

《汉书·刑法志》记载:“(管仲)作内政而寓军令焉,故卒伍定虖里,而军政成虖郊。连其什伍,居处同乐,死生同忧,祸福共之,故夜战则其声相闻,昼战则其日相见,缓急足以相死。”

战国时,此项制度由于商鞅在秦国变法采用而闻名于世。一人犯罪,邻里连同受罚。“什伍”是古代户籍与军队的编制。户籍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军队以五人为伍,二伍为什。商鞅在秦国变法,始创什伍连坐之法,什伍之中,一家有罪,其余各家均应告发,否则将连同惩罚。什伍连坐不仅针对一般的平民百姓,而且在军队中也得到了实行。《史记·商君列传渗》:“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官吏和有“大夫”以上爵位的人,一般不编入什伍,即使编入什伍也不因四邻犯罪而负连坐之责。

国民革命军连坐法

1926年1月6日,在黄埔军校里,蒋介石将拟定好的《革命军连坐法》在黄埔学校宣布:

校长:蒋中正

党代表:廖仲恺

条文如左

第一条本党以完成国民革命,实行三民主义为目的,各官兵应具牺牲精神,与敌方交战时,无论如何危险,不得临阵退却。第二条本连坐法,即适用于战时临阵退却之官兵。

第三条连坐法之规定如左:

一、班长同全班退,则杀班长。

二、排长同全排退,则杀排长。

三、连长同全连退,则杀连长。

四、营长同全营退,则杀营长。

五、团长同全团退,则杀团长。

六、师长同全师退,则杀师长。

七、军长亦如之。

八、军长不退,而全军官兵皆退,以致军长阵亡,则杀军长所属之师长。

九、师长不退,而全师官兵皆退,以致师长阵亡,则杀师长所属之团长。

十、团长不退,而全团官兵皆退,以致团长阵亡,则杀团长所属之营长。

十一、营长不退,而全营官兵皆退,以致营长阵亡,则杀营长所属之连长。

十二、连长不退,而全连官兵皆退,以致连长阵亡,则杀连长所属之排长。

十三、排长不退,而全排皆退,以致排长阵亡,则杀排长所属之班长。

十四、班长不退,而全班皆退,以致班长阵亡,则杀全班兵卒。

第四条各级党代表亦适用本连坐法。

第五条本连坐法自公布日施行。

据黄仁宇的《从大历史的角度看蒋介石日记》一书中推测,蒋介石喜读《戚继光兵法》,可能从戚继光的“申连坐”法中学来的,加以现实应用便拟定此法。此法一出,立即使黄埔学生兵心生惊惧。在淡水之战中,就首先将退逃的一个连长当场枪毙,此后无敢擅自后退者。在后来的棉湖之战,教导第一团几乎全军覆没,但是无一人敢后退,可见此法还是果然在战场上起到了一些效果。

这个连坐法就像人人头上有把刀架着,而且是脚上栓着绳子,每个人都相连,令人根本不敢有遇战撤退的念头。 所以在以后的北伐中北伐军百战百胜就跟此法有关系。

阅读数 6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