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王莽的残酷压榨,加上一连串的天灾,逼得农民走投无路,纷纷起义。东方和南方都有大批的农民起来反抗官兵。尤其是今河北、今山东、和今湖北三个地区,农民起义不断。
公元17年,南方荆州(今河南南部,湖北大部,湖南大部)闹饥荒,老百姓不得不到沼泽地区挖野荸荠充饥。
王匡、王凤就把一批饥民组织起来起义,一下子就聚集了好几百人,还有一些逃亡的犯人也来投奔他们。王匡他们占领了绿林山(今湖北省京山市大洪山)作为根据地,攻占附近的乡村。不到几个月工夫,这支起义军发展到七八千人。
起始
公元18年,领袖樊崇带领几百个人占领了泰山(泰山郡,今山东泰安一带)。起义军不到一年工夫,就发展到一万多人。次年,东海人徐宣、谢禄、杨音等聚众数万人,一起归附樊崇,起义队伍迅速扩大。吕母死后,其众也加入到樊崇的起义军中。
起义军一直以泰山郡(今山东泰安)为主要根据地,在青州(今山东中部)和徐州(今江苏北部)之间来往打击官府、地主。起义军没有文书、旌旗、部曲、号令,只是以言语相约束,共同遵守“杀人者死,伤人及盗者抵罪”的纪律。由于樊崇的起义军很讲纪律,百姓能拥护他们。
得名
公元21年,起义军与翼平连率(即北海太守)手下将领田况的军队在姑幕(今山东诸城西北)展开激战,田况军大败,被歼一万余人。
公元22年,王莽派太师王匡(和绿林军中的王匡是两个人)和将军廉丹率领十万大军去镇压樊崇起义军。樊崇作好准备,跟官兵大战。为了避免起义兵士跟王莽的兵士混杂,樊崇叫他的部下都在自己的眉毛上涂上红颜色,作为识别的记号。这样,樊崇的起义军得了一个别名,叫"赤眉军"。
转战
成昌之战中,起义军大败王莽军。击败王匡和廉丹后,赤眉军发展到十万人以上,势力扩及青州、徐州、兖州和豫州各地。起义军被围歼的局面结束,积极发展自身势力。公元23年,绿林军拥戴的更始皇帝刘玄攻入长安,灭王莽新朝。赤眉军先是愿意降于更始,但看到更始帝刘玄的腐化堕落之后,双方随即开战。
立帝
公元25年,赤眉军兵分两路,由樊崇和徐宣分别率领进攻关中,因笃信城阳景王一神,拥立其后裔刘盆子为帝,徐宣任丞相,而樊崇因为不识字,任御史大夫。
面对赤眉军的进攻,更始军内部产生内争,将领王匡投奔赤眉军,随即赤眉军攻入长安。初设刘玄为长沙王,后被赤眉军所杀。
败亡
赤眉军入长安时,由于长安等地残破不堪,由受到当地地主豪强抵抗,只能抛弃长安。出城后,赤眉军继续向西流浪,四处找寻粮食,至陇西时遭隗嚣大军,大败而逃,逃亡时忽遇大雪士卒损失过半。随后,赤眉军被刘秀
中的邓禹部击败,赤眉军遂决定离开关中。公元27年,在崤(今河南洛宁)和宜阳再次被刘秀军冯异打败,樊崇等人投降,初被赦免。后刘秀以樊崇等人计划谋反为名,将其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