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讲演录:《唐宋词十七讲》(苏轼篇——赤壁怀古、满庭芳)

揽辔登车慕范滂,神人姑射仰蒙庄。小词馀力开新境,千古豪苏擅胜场。

前两句是他的性格的本质,揽辔登车慕范滂,神人姑射仰蒙庄,他的持守、他的超旷的达观,就是这种境界,所以使他 小词馀力开新境,苏东坡他的诗也好,文章也好,书法也好,什么都好,写词是以余力为之。可是一个人有诸中而后行于外,不是描头画脚的矫揉造作的,是你真正有这样的修养,你尽管是余力为之,它自然也把你的修养流露出来的。所以说千古豪苏擅胜场。我所说的 豪 ,是因为一般世上人的批评,都把苏东坡称作豪苏,把柳永称作腻柳,说柳永是柔腻的,东坡是豪放的,把苏东坡与南宋的辛弃疾并称。不错,苏东坡和辛弃疾两个人,都有开阔博大,脱出于绮罗香泽闺房儿女之外。

这是他们两个人有共同的地方。我们都看他们是一种开拓,一种发扬,所以说他们是豪放。

其实苏东坡跟辛弃疾两个人并不相同。辛弃疾是英雄豪杰之气(志气、志意),而苏东坡是逸怀浩气之怀,是那种旷逸的襟怀。两个人不同。苏东坡的好处,不是一昧的粗豪,辛稼轩的好处,也不是一昧的粗豪。

我们看苏东坡不要只看他的豪放,要看他的忠义的持守,他政治的理想,他在挫折失意之中旷逸的襟怀,这两种修养相糅合所造成的一种风格。要从这两方面的结合来看苏东坡,不要只认苏东坡是豪放,那是不对的。

Capture...


1 《念奴娇·赤壁怀古》

我们就来看苏东坡最有名的、被人以为是豪放的一首词。

《念奴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处,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我顺便讲一下标点,很多朋友写了词来给我看,有的意思都是很好的。可是我一定要请大家注意,作为词,它的韵律平仄押韵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我希望大家如果你不写词则已,写词的时候,先要找一本词谱、词律的书,把平仄熟悉了。因为音节音调是非常重要的。最近我收到了两卷录音带,是很有名的广播的人员读的诗歌,我要说他们声音的音色是非常美的,可是非常可惜的一点,就是他们对于古典诗歌的音律不能够掌握,他们对于古典诗歌里边的内容、真正的情意也没有能够完全体会。所以如果要是用演话剧的声调,这样夸张造作地来读诵,那就失去了这个古典的风格,失去了古典诗歌原来的感动人的力量。

我说这话的缘故,我顺便还要解答苏东坡词的一个问题。有很多人说苏东坡的词不合词的格律。于是也有很多人假借这个说法,苏东坡的词都不见得完全合律,我有点不合律,那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要分别来看待,苏东坡的词不是不合律的。苏东坡懂不懂音律,会不会唱歌,我在《论苏轼词》的那篇文章,曾经在1985年,登在《中国社会科学》的刊物上,曾经讨论了这个问题。苏东坡(的词)绝不是不合律的。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是用我们现在的文法来看。说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但是,在词的格律上,这个句法不是如此的,是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它要有一种顿挫的美。有的时候这话不是这样说出来的,像李后主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长句是连下来的。

我们的本子作 谈笑间,这是流传的版本,你如果查一查《词律》,这里不是 谈笑间 ,是 谈笑处 。羽扇纶巾谈笑处,樯橹灰飞烟灭。 这里是仄声。苏东坡的词,就是被人标点的有很多错误,但是大家现在都这么标点,多情应笑我,按照文法是 应笑我,但是读的时候格律不是这么读的,是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我 是跟后边连着。(因为)是最后两节课,我一定要把诗词里边一些重要的问题说清楚。

我们说,凡是韵文,它一定都要有一个顿挫和节奏的。有的时候,它顿挫的节奏跟文法上的节奏是合一的,像李后主的一些个词。可是有些时候顿挫上节奏的停顿,跟文法上的停顿不需要完全合一。读的时候我们要掌握它韵律上的节奏,讲的时候你可以按文法来讲。还不只是词读的时候,应该如此的读。诗里边有的句子也应该如此读的。

欧阳修:黄栗留鸣桑葚美,紫樱桃熟麦风凉。

如果按照文法:
黄栗留--鸣--桑葚--美,
黄莺鸟的别称--动词--名词--形容词
紫樱桃--熟--麦风--凉。
名词--形容词--名词--形容麦风的。
但是我们的诗不这么读,我们说:
黄栗--留鸣--桑葚美,紫樱--桃熟--麦风凉。


所以诗词的读,你应该注意它的韵律的节奏。而苏东坡的词,就是被很多人把它韵律节奏的标点点错了。是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苏东坡很奇妙的一点就是说,本来经过了乌台诗案,几乎是 魂飞汤火命如鸡,被杀死了。经过这样的忧患,被贬谪到黄州来。他内心有他的忧患和悲慨,可是人家写出来多么开阔博大,把他的悲慨不但是融汇在那开阔博大的景色之中,而且融汇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了。这是苏东坡能够造成他旷逸襟怀的另外一个原因。他除去了《庄子》道家的这种修养以外,就是他的历史上的通观。他把他自己放在整个大历史背景之中,不是我一个人的盛衰成败荣辱,古往今来有多少盛衰成败荣辱。

不但在这首词前面写的是历史人物,后边写的是他自己。另外一首词《永遇乐》,也是一种历史观的。我们先从一个声音的概念体会这两首词,大江东去 这一首词,写得真的是博大开阔,可是《永遇乐》的开头写得那真是委曲优美。我们只读一遍,先不用讲,我们刚读了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我们现在来看《永遇乐》,你看他前面写得多么美,苏东坡的两种美。

2 《永遇乐》

《永遇乐》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把自己放在古今如梦之中,把自己放在历史的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之中。(这种修养)还不只是学古典文学的好处,(也是)学历史的好处啊。

历史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问,鉴往知来,所以司马光写的历史才叫《资治通鉴》。

这是可悲哀的一件事情!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定要清清楚楚认识自己国家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尽管它有不好的地方你要扬弃,但是你一定先要认识。那一次我说有一个年轻的同学来问我,说叶先生你为什么会把西方的 符号学、现象学 都结合起来,他说我看了很多西方的学说,我怎么结合不起来。因为你自己没有一个根源啊,你无从结合。所以尽管你看得再多,它们都是支离破碎的,它们都是散漫的,因为你没有一个中心,可以把它贯穿起来。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而作为一个人,也应该有一种历史观点的看法,你才不把小我的利害计划得很多,也才不把小我的忧患看得那么沉重,就有古今许多历史人物和你共同担负了这些盛衰兴亡的悲慨。这正是苏东坡能够有他的旷达的一面。

现在我们还是回来看他的《念奴娇》,大江东去 同样写大江,是江水,李后主写什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他写的只是悲哀的那一面,他没有反省的那一面,他没有超脱的那一面。苏东坡就不然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悲哀,是感慨之中有一种通脱的、通古今而观之 的气度。通古今而观之 这是做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培养成的一个眼光,你要有一个通古今的眼光。他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面上写的这样的超脱、这样的开阔、这样的博大,不但有通古今而观之,而且是把自己糅合在古今之中了。所有的古今的才志之士,他们的成功和他们的失败,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东坡他能够做事情的时候,无论在忧患之中,无论在朝廷之中,无论是贬谪在外地的州县之中,你看他处处为人民做了很多的事情。可是,他也知道,我苏东坡是毕竟要过去的,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东坡这个人还有他很妙的一点,我们刚才说了很多他通达、达观的好处,苏东坡的通达、达观,如果你说有一点缺点的话,就是有的时候他把它放过去,不计较的很清楚,他不十分认真。这要分成两面来看,他有他认真的一面,他有他放过去的一面。

赤壁 在这里也是苏东坡想当然尔。因为苏东坡所游的赤壁,并不是周瑜破曹兵的赤壁。

赤壁有四处:一个是周瑜破曹操的地方,在湖北嘉鱼县;一个就是现在苏东坡所游的 赤壁怀古 的赤壁,在黄冈。另外两个,一个在武昌,一个在汉阳。

苏东坡这个人很妙,他一方面作为文学家,有的时候你也不要太认真。我虽然是随便跑一个野马,但是我所讲的是欣赏跟创作文学的一个原理和原则:

杜甫《北征》:猛虎立我前,苍崖吼时裂

金圣叹批杜甫诗到这一句:诗人之眼,上观千年,下观千年,杜甫行至此处,就分明见有一虎,读者要问虎在何处,哀哉小儒!所以诗人有他可以想像发挥的所在。苏东坡这里是假古人的酒杯,来抒发自己的块垒,正如同我们讲晏殊假借歌者的口吻来抒写自己内心的悲慨。苏东坡不是不知道这个赤壁不是周瑜破曹兵的赤壁,他知道的,所以你看他的词句也用得很好。是 故垒西边,有残余的战垒,人道是,这三个字用得很妙,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我没有说它一定就是赤壁,不是考据的赤壁,是当地这么流传,说这就是周瑜破曹兵的赤壁。

你还看它的结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如果以电影来说,是一个大的场景,故垒西边,收缩,照一个故垒,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不但集中到一个小的景物,而且有一个人物在里边出现了。然后,再放开镜头去写景物,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大江的波涛汹涌的样子。而且他所用的字是 惊涛,是 乱石,是 崩云,是 裂岸,非常有力量。形容波涛汹涌的这种力量。

江山如画,这么美的江山,一时多少豪杰,当时有多少豪杰!

他把江山、古今的历史结合起来,突出了一个周公瑾,而他真的要说的是什么?你慢慢往下去看。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处,樯橹灰飞烟灭。写周瑜当时的儒将风流的姿态是 羽扇纶巾。

那个时候,二三十岁的周公瑾,手中拿着羽扇,头上戴着纶巾,在谈笑之中,就把强大的号称几十万大军的曹操,火烧战船,樯橹灰飞烟灭。这是说到周公瑾当年的功业。你一定要体会苏东坡词里边这种复杂的情绪。周公瑾当年这么大的功业,你现在要回想它开头所说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就是当年这样的 雄姿英发,使 樯橹灰飞烟灭 的周公瑾,也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了。这是一层意思。
可是不止如此啦,他后面还说了: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故国 说的是谁?多情 应该说的是谁?

我以为 故国神游,这个 故国 说的是吴。神游 是说的周瑜的魂魄,故国神游。我今天凭吊你周公瑾,假如周公瑾死而有知,你回到你孙吴当年的赤壁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不一定是自己的妻子才对自己多情的,这个 多情 在这里,是说周瑜如果有情的话,他就会笑,笑我苏东坡,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 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对草木尚且有情,所以这个 多情,是神游赤壁的周瑜,他应该也多情,他会笑 我早生华发,而我今天被迁贬到黄州来了。所以这里边有他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但是苏东坡写得好,苏东坡的悲哀,从来不像李后主那样沉溺在其中的。他写的背景这样开阔,他写的历史这样悠久,融汇在整个江山历史之中。他里面有我的一事无成跟周公瑾的对比。可是周公瑾又如何?不是也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了吗!这是他所以有旷逸的襟怀。我虽然不能比周公瑾的成功,但是周公瑾也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了。人要有这种通达的旷逸的襟怀,他说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我就拿了一杯酒,( 酹酒 把酒洒在地上)把酒洒在江心之中,洒给江心之中的一轮明月。

李太白: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是李太白的飞扬之处

在寂寞悲哀之中的飞扬,李白也是不甘沉落的一个人,是一直要飞起来的。他是写一种悲哀寂寞的心情。我要把我的精神、我的感情,寄托在那无情的明月之上。李太白就是写闺房之中的相思都说是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你要看到中国古代的诗人他们真正的精神面貌的、那个根本质素的所在。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个很难讲,就是他自己,在悲慨之中的一种超脱,一种跟高远的天地、跟江山明月的一种结合,这是他很有特色的一首词。

3 《满庭芳》

另外我们还要看他一首小词,也是在黄州写的。刚才我们所讲的那首词(大江东去),因为它写得很飞扬、很跳荡,它的那种悲慨跟旷逸的结合的这个线索--自己跟周瑜的对比,周瑜也被淘尽在千古风流人物之中了--那好几个层次,以及它最后的 一樽还酹江月,在寂寞悲哀之中的,那种要飞起来的神情,因为他那个神情,都是踪迹不是很明显的,都是跳荡飞扬的,都是你不易掌握的。可是他另外有一首词,也是在黄州写的,这首词里边这种感情的转变,是比较容易看出来的,比较有一个线索可以追寻的。

他在黄州连头到尾一共有五年之久,从元丰二年到元丰七年。他是将要离黄去汝,你看他的感情,就看一个人怎么从悲苦之中能够挣扎,能够解脱出来。

《满庭芳》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逐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写得非常悲哀,我苏东坡想要回到我的故乡去,他是眉山人。归去来兮,吾归何处?我回到哪里去呀,你一但仕宦了,就身不由己,你说被贬官了,说我不去贬官,我现在告退回家了,这不可以的。你要贬官到哪里,就要贬官到哪里。所以他说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

万里家在岷峨。我家在眉山,四川。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那个时候苏东坡差不多五十岁左右了,他说人生不过百年,我已经过了一大半了,百年强半,一大半都过去了,来日苦无多 我未来还有多少日子?苦无多。

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 楚语吴歌 我被迁贬到黄州来,坐 就是我来到这里就没动,坐 就停止在黄州,我在黄州经过了五年,经过了两次的闰月,儿童尽 楚语吴歌 我的小孩子不会说四川话,说了一口的黄州话,湖北话。这不是我的故乡,我怀念我的故乡,可是我在黄州住了将近五年,

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黄州有黄州可爱的地方。黄州虽然不是我的家乡四川的眉山,但是我也爱黄州的江山,我也爱黄州的人民,我也爱黄州的邻里。山中友 这黄州的山中的朋友。鸡豚社酒 每当春社、秋社,他们有节日的时候,他们杀了鸡,杀了猪,他们酿了酒,就 相劝老东坡 他们对我这么好,都请我跟他们一起去过节的,那黄州这里很好。我既然在黄州呆了五年,我的儿童也说了一口黄州话,我也心甘情愿在这里终老了。可是朝廷的一纸诏书下来了,说我要让你到汝州去。

所以他说,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为什么我 当此去,当此去 是当离此而他去,说我要离开这里到别的地方去,我为什么又要离开黄州了呢?柳永说的 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柳永只是悲哀,可是人家苏东坡不然,人家苏东坡说黄州也很好,我五年了,人家 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可是这里也不能留,我为什么还要走呢?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底事 就是何事,为什么是 来往如梭 这是柳永说的 驱驱行役 啊,为什么我要奔波在驱驱行役之上呢?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好,你看苏东坡后边就变了,这就是苏东坡了。

他说 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 他还没有去到汝州呢,他遥想,他说黄州这里我以为很好,我已经熟悉了,我到汝州去,虽然是又到另外一个地方,我要奔波在途路上,但是我想汝州一定也有汝州的好处。这是苏东坡,这真的是苏东坡!他说我到汝州去,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一定也是很美的。

可是我要离开黄州了,我想汝州也好的,但是我舍不得黄州的朋友,所以他临走的时候就叮咛,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我人虽然是走了,但是我种的柳树还存在,好在 好好地还存在在黄州的,是我堂前的细柳。苏东坡在黄州筑了雪堂,雪堂前面的柳树我亲手种的,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 你们如果怀念我老东坡的时候,你们就不要随便地伤害我所种的这一棵柳树,不要剪那柳树的柔软的枝柯。这里他本来用了《诗经》上的《甘棠》的一首诗,蔽芾甘棠,勿翦勿伐 这个我们不要讲了,总而言之说,我所种的树,你们保护了我的树,就怀念了我,是 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 后边这一句话,其实更妙,我现在是因为简单地写,我没有把题目写上,他说我要离开黄州到汝州去了,这个时候,有一个江南的朋友来看我,你不要忘记,苏东坡曾通判杭州,获罪是在湖州,都是江南的地方。他江南也住过,这是一个江南的朋友来看他了,所以他说我写了这首词,送给这个朋友,一个姓李的朋友。他说我怀念故乡,也爱黄州。我还没到汝州,我想我也会喜爱汝州。而我从前曾经在过杭州,湖州,我何曾不留恋那杭州和湖州呢。

所以他最后就对姓李的朋友说了,仍传语,仍,我仍然要传语,希望你替我带一个话,到杭州,到湖州,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我希望我曾经经过的地方,无论是杭州,无论是湖州,你告诉当地的人民,我旧日的亲友,我旧日所曾经治理过的人民百姓,希望他们的生活安定快乐,时与晒渔蓑 。江南的生活捕鱼为业。

你看苏东坡,他把他的悲慨跟他的旷达,这么美好地结合在一起了。他一方面对自己的苦难能够不执着的超脱,而他一方面如此的多情,对他所有经过的地方,所有经过的人物,如此的念念不忘,要从这样的多方面来认识苏东坡。

阅读数 1.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