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讲演录:《唐宋词十七讲》(苏轼篇——东坡词如春花散空,不著迹象)

道是无情是有情,钱塘万里看潮生。
可知天海风涛曲,也杂人间怨断声。

 

民国初年夏敬观(1875-1953):
东坡词如春花散空,不著迹象,使柳枝歌之,正如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此其上乘也。

 

他说苏东坡的词,有一种词好像是春天的花,在空中飞舞,是不著迹象。

我们要欣赏一个古人的词,要欣赏他最好的作品。可是最好的作品,有的时候不容易懂,所以一般人所说的、称赞的,其实有的时候,是他第二等的作品,像刚才的《满庭芳》,大家容易懂,也一下子就感动了,但是那其实不是苏东坡最好的作品,他说最好的作品,是如同 春花散空,不著迹象的。使柳枝歌之,柳枝是在李商隐的诗里边的一个人物。李商隐写过四首《燕台诗》,他也写过《柳枝》的诗。《柳枝》与《燕台》有一点渊源的关系。这是一个很美丽动人的故事。详见《迦陵论诗丛稿》《旧诗新演—李义山<燕台四首>》。

李商隐说柳枝是洛中的一个女子,她平常梳妆挽髻未及竟,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她从来不完全画好她的状,所以他们家人亲友都说,这个女子简直有点疯疯傻傻的,一定嫁不出去了。而她喜欢唱歌,唱歌她常常唱 天风海涛之曲,像天上的风,海里的波涛这样飞扬的曲子,而中间有幽咽怨断的声音,在飞扬开阔的天风海涛的歌曲之中,传出来一种深幽的、呜咽的、哀怨的、使人肠断的声音。有一天,李商隐的一个堂兄弟就骑着马经过柳枝家门的附近,口中就吟诵李商隐的《燕台诗》。《燕台》诗是李商隐写的非常奇妙的四首诗,非常现代化的四首诗,朦胧的四首诗。那四首诗写得很美。他的堂兄弟这么一念,柳枝一听就注意了,她说:谁能有此,谁能为是。柳枝就接连发出来两个问题:谁能有此情,谁能为是诗。什么人有这样细致幽微的美好感情?什么人能把这样细致幽微的感情,写成这么完整美好的诗篇。所以柳枝就跟李商隐的堂兄弟说,过几天大家要到江水边去祓禊,就是春天的时候,清明节附近有这么个节日,她说我希望见作者一面。李商隐只跟她见了一面,当她那一天要等待李商隐的时候,丫鬟毕妆,就果然梳妆梳得非常完美的,等待李商隐从她门前经过。经过的时候,风障一袖,一阵风吹过来,把她的一只袖子飘起来了。这个女子就跟他约定,说过三天我们节日在水边上相见。可是,据李商隐说,后来因为有事情,他就离开了,没有再见着面,有这么一个故事,这个你要看我那本书里边,写《燕台诗》就有了。


总而言之,(夏敬观)他说像苏东坡这样的曲子,就是 天风海涛之曲 而 中多幽咽怨断之音,这是他最好的曲子。若夫激昂排宕,不可一世之概,像苏东坡有一些豪放、激荡的这样的词,他说陈无几-陈后山,宋朝的诗人,所谓: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乃其第二乘也。

这我们要讲到中国词的发展与对于苏东坡词的评价的问题了。苏东坡的词摆脱绸缪婉转之态,举首高歌,写了浩气逸怀,这对于词是一个很大的开拓。可是,在苏东坡的当时,很多人不承认他这种作风的,说他就好像是 教坊雷大使之舞,虽然是跳得很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雷大使是宋朝一个会跳舞的人,姓雷,是个男子。我想一般人的意思以为,一般的舞女,都是女子跳舞,有一个男子跳舞虽然跳得很好,这不是舞的本色。因为词自从五代的《花间集》以来,都是写闺房儿女的,而苏东坡所写的 大江东去 之类的,他们认为这不是本色,而这种不是本色的观念,苏东坡当时的人,说他的词应该是关西大汉,拿着铁绰板去歌唱,如何的。从北宋入南宋,经过国破家亡的李清照,她论词的时候还说,苏东坡的词是 句读不葺之诗尔,是句读不整齐的诗,不是词的本色。

我也说过,苏东坡的词可以说是我们词的发展史上把词诗化的一个高峰。可是,词就毕竟是词,苏东坡跟辛弃疾的最好的词,不管他写了多少浩气逸怀,不管他写了多少豪杰的壮志,可是他们最好的词,都应该有一种曲折幽微的美,要把浩气逸怀跟豪杰的志意结合了词的曲折幽微的特美,这才是他们的第一等的作品。《念奴娇》有一点点近似,不过《念奴娇》豪放的地方比较多,幽微的地方还是少,它虽然有飞扬跳荡的错综,而不是像《满庭芳》这样的踪迹显明,但是它毕竟幽微隐约之处少,而这种开阔发扬之处多。现在我们就要看一首是真的像夏敬观所说的 如春花散空,不著迹象,如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 的这样的一首词。

《八声甘州》 寄参寥子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苏东坡是在新党当政的时候,他曾经被迁贬出来,曾经下过乌台的监狱,曾经几乎被杀死,曾经被迁谪到黄州,这都是新党的时候。可是后来,当新党失败了,当旧党上台来的时候,把苏东坡叫回去了。苏东坡、黄山谷还有另外一个词人秦观秦少游—我们不久将要讲到的,都叫回到首都朝廷里边去了。可是苏东坡回到朝廷里边以后,他跟旧党的司马光虽然是很好的朋友,可是,在论政之间,他不苟且随声附和。这正是苏东坡。苏东坡有他旷达的一面,有他严正的一面。一个人一定应该如此,不是说你都放过去了,不分黑白,不关痛痒,也不是你都严格起来,跟人家斤斤计较,该放过去放过去,该持守住的持守住,这是苏东坡。

苏东坡所以后来写过这样的一封信给他的朋友杨元素

《与杨元素书》:  

昔之君子,唯荆是师。今之君子,唯温是随。所随不同,其随一也。老弟与温相知至深,始终无间,然多不随也。致此烦言,盖始于此。然进退得丧齐之久矣,皆不足道。

然进退得丧齐之久矣,皆不足道,但是究竟他们要对我怎么样,他们把我再一次的迁贬出去,我不在乎。因为我 进退得丧齐之久矣,对于进退得失、功名利禄的得失,齐 ,我等量齐观了。

讲到 进退得丧齐之久矣,我们趁这个机会补充看他一首小词。
这首小词比《念奴娇·大江东去》何如?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在黄州作的,你一定要注意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说得很好,你看他用字也用得好。穿林打叶, 穿 字有力量,一种穿透, 打 ,有力量,一种打击。穿林打叶,可见不是毛毛丝丝的细雨,是大雨,穿林打叶的声音,不用说雨是大的,就是声音就是很大的啦。苏东坡说的,如果你果然是一个有修养的人,你 莫听穿林打叶声,这正是中国古人所说的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无论是怎么样、什么样的挫折发生,我还是我,不改变的。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莫听穿林打叶声。有些人还不是雨把你打败了,是你自己把你自己吓倒了。

何妨吟啸且徐行,这真是通达的看法。你要知道当雨打过来的时候,即使它打的只是一两分钟,你衣服已经全湿透了,你再打它一二十分钟,也不过是如此,你跑也没有用处,已经打了,通达的看法。所以他说别人下雨就东奔西跑得很慌乱,他们也打湿了,我虽然也打湿了,但是我没有东窜西跑,我何妨吟啸且徐行,我一边还唱着歌,还吟着诗,慢慢的、从容不迫的,我还是向前走,而且你没有停下来,你还在走。尽管是风雨之中,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我手中有竹杖,我脚下穿着芒鞋,比骑马还轻快,他说我不怕外边的一切风雨的变化,他说我是准备了,一蓑烟雨任平生,我准备在风雨之中,冲冒着风雨过我这一生。等一下,料峭春风吹酒醒,料峭是形容寒冷的形容词,春天的寒叫料峭春寒,料峭春风把我们的酒吹醒了。微冷,一阵风来,雨后觉得有一点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山头还有一轮斜日,没有落下去,太阳光迎面照射过来。

回首向来萧瑟处,回头看一看我刚才走过的道路,归去,我现在回去了,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没有改变我苏东坡,所以回头看我走过的路,虽然经过一段风雨萧瑟这样的遭遇,但是对我而言,是 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就是苏东坡说的,进退得丧,齐之久矣,所以 皆不足道,再有打击我也不怕。我关在监狱里边,不是几乎被杀死了吗?那是新党的时候。现在我跟旧党论政不合,他们要对我如何?我不在乎。进退得丧,我是 齐之,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阴晴得失对我是一样的。这是他对于旧党时候的态度。
 
 

阅读数 1.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