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是一个与中国可以划等号的伟大发明,在英文当中China一词据考证一说源自波斯人对大秦帝国(Chin或Qin)的称呼,另一说源自于中国瓷都“景德镇”在北宋之前的古称:昌南的读音,北宋真宗景德元年置景德镇,以皇帝的年号赐镇名,可谓千古一绝。在西方人的眼中中国的陶器的萌芽与发展脉络在时间周期上并不明显早于中亚、西亚、埃及文明创造的陶器,但是自商周时期就出现的原始青瓷,和秦汉时期趋于成熟的早期青瓷(学术意义上真正的瓷器,而非陶器或处于陶与瓷中间状态的炻器)却让西方整整追赶了2000年。整个西方国家要到18-19世纪中叶才掌握了烧造瓷器对于温度、火候、釉水、胎土、配比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的攻克,而在此之前瓷器、丝绸、茶叶、香料让西方的白银与财富源源不断的流入中国。这也是为什么西方在工业革命之后为了遏制这种对华贸易的巨大逆差而誓要向中国倾销鸦片,并用坚船利炮撬开中国的国门。这也是为什么西方对于中国人所熟知的“四大发明”并不津津乐道,但是任何一个稍有文化的普通人都知道China(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 -- 通常我们也称瓷器为“第五大发明”,尽管在时间上,瓷器早于造纸术(东汉)、印刷术(宋)、指南针(唐-宋)、火药(唐-宋)其中任何一个四大发明。
瓷器,特别是古代官窑瓷器,作为一种工艺品、艺术品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不容小觑。瓷器收藏领域素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所指的就是清代瓷器以雍正为顶峰,器如其人雍容、华贵、中正,而明代瓷器的桂冠则折枝于成化一朝,千奇百怪、万紫千红,胎、釉、工艺、纹饰具精。
成化皇帝在位于明代中期,经历过二帝三朝的30年动乱,成化皇帝登基后宽仁英明,即位之初就为于谦平冤昭雪,当时曾有大臣追论景泰废立事往,宪宗切责说“景泰事已往,朕不介意,且非臣下所当言。”,并恢复明景帝帝号。文治上曾仿效宣宗亲耕耤田,体谅民情,蠲赋省刑,任用贤臣,考察官吏,励精图治,善政史不绝书,俨然为一代明君,朝廷多名贤俊彦,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史称成化新风,堪称与仁宣之治媲美,朝鲜、琉球、哈密、乌斯藏、暹罗、吐鲁番、撒马儿罕、日本、苏门答剌等国纷纷入贡。宪宗又亲自编写了《文华大训》一书,以垂训子孙。人口方面在成化十五年(1479年)中成为终明一代的人口峰值,达9,496,265户,71,850,132人,反映当时处于有明一朝之盛世。
俗语云:盛世收藏、乱世黄金,成化皇帝是一位与千古一人的艺术家皇帝宋徽宗齐名另一位的酷爱书法、绘画、瓷器艺术的皇帝。结合实物和史料记载来看,成化瓷器存世量大且质量高超,与传统意义上的“粗大明”截然不同,明代民窑胎体粗厚,画工不甚精美,与官窑瓷器不可同日而语。理解这一点还需要了解明代的官府手工业制度。元、明至康熙36年间,是属于官府籍奴隶制时代,在明代陆万垓的《江西大志》、王宗沐的《江西大志》都记载了明代御窑厂的官匠分工协作制度,乾隆时期的《浮梁县志》中引用《物产志》中记载明代隆庆5年时景德镇的明代御窑厂就有官匠300人,而雇佣而来的民匠倍于此,外加各种杂役过千人。根据《故宫瓷器录》记载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清宫旧藏隆庆朝瓷器仅12件,而成化瓷器579件,由此数据推断成化时期御窑厂的工匠、杂役数量应远多于隆庆时期。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台北故宫成化瓷器量大另一方面也说明成化瓷器品质精绝,格外受后人瞩目,因此30年代故宫文物南迁后,大批成化瓷器才会流向台湾。
近30年来,随着中国大陆经济腾飞,大规模的基建让天南海北的交流沟通更加便捷,特别是随着新农村建设、南水北调等大型跨地域的基建项目推进,国内出土文物日益增多,成化瓷器终于露出了它浩繁璀璨的本来面目。成化瓷器做为中国瓷器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对成化瓷器整理与研究,还原成化瓷器的璀璨与辉煌是我们爱瓷之人的使命。
从已知和发现的成化彩看,明代宪宗成化瓷器的美轮美奂、精美绝伦为历朝历代所不及,品种之多样,瓷彩之精妙,器型之讲究,胎质之细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堪与宋瓷,元瓷、清三代瓷器一并,称为中国瓷器的四大里程碑成化彩为何独步天下,究其原因,与宪宗皇帝对瓷器的喜爱及鉴赏力不无关联。也因其画工精妙,明末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在《广志绎》中记载:“成窑用色浅淡,颇成画意,故宣不及成。然二窑皆当时殿中画院人遗画也”。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成化彩瓷器绘画的摹本“皆当时殿中画院人遗画也。” 还因其瓷胎胎质如玉,胎体通透,且不乏胎釉一体。加之用料讲究,彩瓷丰富,多有色阶,所用黄彩,绿彩,御用唯成化彩掺金,金光熠熠。且有不可复制之姹紫(通差紫),为精绝之彩,从现在我们已知传世和出土器里,斗彩,五彩,珐琅彩等上都大量使用姹紫色。器型多样,品种多样,几乎囊括所有瓷器之品种还有大量创新,且工精艺细。成化瓷亦见仿宋之汝,官,哥,钧等各大窑口器皿。
本文旨在普及成化瓷器鉴赏知识,领略成化彩瓷的美轮美奂,以期世人了解中国瓷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明宪宗成化皇帝对中国瓷文化的承载和贡献,感佩和敬畏中华瓷文化的博大精深。
成化瓷器鉴赏综述
成化瓷器的鉴定无外乎关注7件事情,它们分别是:老化、器型、胎土、釉水、工艺、纹饰及款识。这7条鉴定要点要通盘配合才可能会做出一个全面综合、逻辑自洽的鉴定结论。纵观历史,大多数专家、藏家和玩家通常会流于肤浅、流于片面、流于一招制敌。比如某位著名专家会说道成化瓷器胎体为肉红胎,那么如果不是肉红胎的瓷器就一定不是成化瓷器?另外一位专家会说:成化瓷器的青料为平等青,发色淡雅,那么如果是浓艳的苏麻离青为青料就一定不是成化本朝瓷器?珐琅彩被故宫专家们广泛的认定是康熙末年创烧成功,那么成化款的瓷器上出现了珐琅彩就一定是后仿、伪造的?以上的例子是要告诉我们,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种种鉴定逻辑都是流于肤浅化、极端化、伪科学化。真正的科学鉴定是眼学(经验)结合科技(微观观察、科学测试),并辅助以逻辑严谨的推导而得出令人信服,并能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和调优的。
成化瓷器千变万化,没有浸淫于此道的藏家是很难明白这一点的,成化一朝23年,瓷器风格不可一概而同,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 成化早期: 成化元年-七年(1465-1471)
- 成化中期: 成化八年-成化二十一年(1472-1483)
- 成化晚期: 成化二十二年-成化二十三年(1484-1485)
早期成化的风格比较容易判断,有宣德朝遗风,特别是青料依然大量采用苏麻离青(西亚或非洲青料),发色深沉,与成化中期平等青为主的淡雅风格迥然不同!早期成化的胎足处的火石红极为明显,款识也与中后期相差甚大;另,姹紫在成化各期都有使用,晚期较少,似乎也更稀松,但是早期与中期的姹紫微观观察特征略有不同。当然,成化早期的器型也相对更为厚重,比如成化斗彩蛐蛐罐、斗彩鸡纹盘、青花天字罐、斗彩天字罐在胎壁厚度上都较中后期为厚。
成化早期葡萄纹蛐蛐罐
中期成化可以用八个字形容:创意无限、万紫千红。胎土、釉水、纹饰、工艺都是有明一朝登峰造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官窑(供御)瓷器产量根据史料记载每年都数以万件(套)计,绝大多数最终都以赏赐瓷的形式重新流入民间,中国古人素有告老还乡的习俗,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伴随新农村建设推进到广大乡村,大量古代官窑瓷器会重新浮出水面。无它,但量足矣。
成化中期高士纹斗彩蛐蛐罐
成化晚期斗彩梅瓶(内含古酒)
晚期成化太监当道,法度不公,御窑厂的生产量有增无减,但是原料品质下降,明显的可以看出釉水稀疏、胎土不够莹润、绘事、款识粗糙的特点 -- 这一时期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因为朝廷大量赏赐,常有一次性赏给官员数百件瓷器的记载,因此存世量不小,细究发现瓷器烧造在这一时期有敷衍了事的特征。而接续的弘治一朝则新人新气象,风格突变,弘治皇帝素以节俭、朴素而闻名,单色釉瓷器(如弘治鸡油黄釉)、白地或色地上加刻划纹饰类瓷器大行其道。到了正德一朝,青花瓷器、珐华彩类瓷器又受到重视,但是官方慕古仿制前朝瓷器并无太多实物佐证,民窑尚有少量仿制,但是风格与成化本朝特征迥异。到了嘉靖-万历朝,因为麻仓土用尽以及青料转为回青,鉴定区分亦无难度。以下图的嘉靖仿成化斗彩天马纹天字罐为例,青料呈现出明确的回青发色,很容易判断为嘉万时期作品。诸如此类,配合以综合鉴定流程,区别成化朝瓷器与后朝瓷器只要方法得当并无太大难度。
嘉靖仿成化斗彩天马纹天字罐 - 典型回青发色特征
成化瓷器虽千变万化,但是整体而言可以分为如下七个大类:
- 成化青花(含青花釉里红、釉里红)
- 成化斗彩
- 成化五彩(含釉下五彩、釉上五彩)
- 成化珐琅彩(含珐琅彩描金)
- 成化瓷胎掐丝珐琅彩
- 成化珐华彩(含珐华彩+斗彩)
- 成化单色地、色釉彩瓷(红彩、红釉、甜白、黄釉、緑釉、金彩等等)
还有一些瓷器属于复合多种工艺于一身,出于简化讨论的目的,笔者把这些瓷器也会归类为以上7种之一,另,因成化斗彩是一个后朝文人意会创作出来的一个概念,笔者在这里把斗彩也算作广义五彩的一部分加以讨论。
成化青花
成化青花是明代中叶青花艺术的代表,这个时期的青花一改永宣以来雄健豪放的风格,而以玲珑奇秀,端巧工细而独步本朝,为世所珍成化青花所使用的青料不仅有国产平等青(又称坡塘青),在成化朝前期也大量使用进口苏麻离青,前者发色浅淡而呈灰蓝,柔和雅致,呈色稳定,而后者则浓艳深沉,有时两种青料也会混合使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综合的效果,再衬以洁白温润的胎釉和纤细典雅的纹饰,十分脱俗。成化纹饰线条纤细,似国画中之小写意,潇洒又不乏细腻,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
成化青花夔龙纹(香草龙)天字罐(成化中期)
成化青花瓷器器形多为小件,近些年出土器增多,亦不乏大器,有各式杯、罐、缸、碗、盘、壶为典型器,器形丰富。釉色如脂如玉,造型玲珑俊秀,胎体细润晶莹,胎质纯净,厚者,质如美玉,薄者,玲珑透体,胎体在光线透视下,呈牙黄色、肉红色或牙白色。青花料精选纯正,釉面肥厚滋润,色调柔和宁静。有鉴于此,后世习惯上把成化青花被推为明代八大时期(洪武、永乐、宣德、成化、弘治、正德、嘉靖、万历)之冠。成化以降明、清、民国、现代皆有仿制(尤其是弘治、正德、嘉靖、万历、清三代),但综合胎釉、款识、绘工、老化等各项因素来判断没有可以乱真者,尤其是在弘治-正德之后由于完全弃用平等青料,以及嘉靖中期后麻膏(经多年发酵的麻仓山麻仓土)已绝,仿制更是难上加难。
成化五彩(含斗彩)
成化朝没有斗彩称谓,当时称'青花间装五色'。明《万历野获编》记载,“本朝窑器,用白地青花间装五色,为古今之冠,如宣窑品最贵,近日又贵成窑,出宣窑之上”。
清中期《南窑笔记》,成书时间大约清雍正至乾隆时期)中写到:“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填彩者,青料双勾花鸟、人物之类于坯胎,成后复入彩炉填入五色,名曰填彩;其五彩则素瓷纯用彩料填出者是也。”此段记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南窑笔记》是出现“斗彩”之说最早的一本著作,于是,斗彩之称谓沿袭至今。如果把勾边的釉下青花换做釉上墨彩(黑彩),那么就成了宣德朝创烧的宣德五彩,从工艺技术角度上看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釉下、釉上之分,而后才是彩料之别。同样,严格意义上的成化五彩,通常会用釉上红彩描边,内填它色,这是工艺上与斗彩严格区别的最大之处!
乾隆时的《陶说》谓:'成窑以五彩为最,酒杯以鸡缸为最。'《博物要览》,明谷泰撰天启年间(1621—1627)刊行,谈到成化彩器形时说:“成窑七品,无过五彩。葡萄敞口扁肚靶杯,式较宣杯妙甚。次若草虫子母鸡岗(缸)杯,人物莲子酒盏,五供养供盏,草虫小盏,青花纸薄酒盏,五彩齐箸小碟,香合,各制小罐,皆精妙可人。” 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最晚在明末,人们既已经认为成窑瓷器以五彩为最。此文字也明确告诉我们,成化瓷器分为7个等级,等级最高者和最为称道及佼佼者是'无过五彩',而不是我们今天认为的斗彩,斗彩在成化朝时,称谓'青花间装五色'(既釉下青花+釉上五彩工艺的瓷器),而'青花间装五色'不是五彩。
大批量成化彩瓷的出土,大开了我们的眼界,出乎意料地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甚至有些难以置信的视野,使我们突然明白祖先们有着如此鬼斧神工的工艺水平,让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五百年多前制瓷业的祖先们的匠人精神,也同时了解了明宪宗皇帝的审美,也领略了宪宗皇帝在瓷器制作上的极尽奢华,在吸尽了我们眼球的同时,也改写了中国的瓷器史。
广义的成化五彩,远不止单纯的成化五彩(狭义成化五彩,如下图所示),还包括珐华彩、珐琅彩、金彩、各类色釉地彩等,其中珐琅彩又包括瓷胎画珐琅和瓷胎掐丝珐琅(又称瓷胎景泰蓝)等。
成化五彩姹紫婴戏长颈瓶
读我们所有关于珐琅彩的介绍,实际上说的是瓷胎画珐琅,文献记载始于清代康熙朝,其实真正的瓷胎画珐琅早于明代成化朝,有文献记载,唐代就有来自域外进贡的珐琅器皿,而元代墓葬里就已经出土了为数不多的瓷胎掐丝珐琅器皿,入明以来,除了洪武一朝未见瓷胎画珐琅瓷器,永乐、宣德均有做工精美的瓷胎或铜胎珐琅器物。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铜胎掐丝珐琅,既景泰蓝,也是最早见于元代而这个名字和明代景泰朝关联,则是民国年间古董商人间的张冠李戴、以讹传讹所致。大英博物馆藏的一只硕大无朋(高63cm)的铜胎掐丝珐琅龙纹大盖罐就是有明确的宣德朝的特征与款识(如下图)。
大英博物馆藏宣德铜胎珐琅龙纹盖罐(高63cm)
大英博物馆的这只铜胎五爪龙纹盖罐因在口沿处有明确的纪念款以及御用监造款识,以及造型、工艺符合十五世纪上半叶的工艺特征而被确定为宣德本朝烧造。此罐与同期烧造的各色铜胎宣德炉可谓异曲同工。德国希尔德斯海姆(Hildesheim)小城的博物馆,西尔德斯海姆R&P博物馆(Roemer- und Pelizaeus-Museum Hildesheim)馆藏有三件中国瓷胎掐丝珐琅(瓷胎景泰蓝),都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叶由曾在清廷工作过的德国人(Roemer先生等,该馆以其名字命名)捐赠至该馆。该馆据悉有欧洲大陆第二大的瓷器收藏(笔者注:欧洲各大博物馆中,若按中国瓷器藏量排名,第一名当属大英博物馆,第二名则无定论),但其主打藏品为古埃及和南美秘鲁文化遗存,而中国古代瓷器则名不见经传,因此国内外对此类瓷胎珐琅彩器物知之甚少,以至于时至今日体制内的专家仍然坚称“珐琅彩”瓷器最早出现于康熙晚期,可谓无知者无畏。
当代著名瓷器收藏鉴定专家耿宝昌在其《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给成化五彩下的定义是:“成化五彩为釉上彩,主要施彩为红彩,黄彩,绿彩和色如赤铁之诧紫色”。该描述把成化五彩解读为釉下彩显然是受限于成书时所见成化五彩器物太少,从我们今天已知的国内外馆藏和私人收藏,以及结合近些年出土器可以看出,成化五彩不仅有釉上五彩,还有工艺更加繁复的釉下五彩,另外还有珐琅彩、珐华彩、五彩描金、珐琅彩描金等等。成化五彩,除红彩、绿彩(深绿与淡绿两色阶)、黄彩、姹紫色之外,还见施金彩、黑彩、蓝彩、褐彩者,釉彩、、纹饰、胎土(肉红、牙黄、牙白)与器型组合可谓千变万化、层出不穷。
故宫博物院的王光尧先生的《明代宫廷陶瓷史》中曾根据《故宫瓷器录》统计过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579件成化瓷器,类型涵盖各式碗、杯、盘、盏、瓶、罐、碟、盅、洗、炉,北京故宫博物院也有相当数量和样式的成化瓷器,世界范围内馆藏的成化瓷器总计超过3,000件,但是如果幼稚的认为这就是存世的全部成化瓷器的数量,那就是一派胡言了,即便是举世闻名的天字罐,曾经有不少专家说全球仅17件(不超过20),似乎不这么说就没办法证明其稀有、珍贵,但是笔者和数位藏家都藏有超过这个数目的天字罐,而且在品级和类型丰富程度上也远超目前馆藏的天字罐 -- 青花、甜白、斗彩、釉下五彩、沥线珐华彩、红彩描金、祭红、黄地绿彩、外斗彩内画青花等等不一而足。
成化夔龙纹(香草龙)天字罐(肉红胎)(成化中期)
另据《江西省大志·陶书》(江西地方志)依据传世实物记载的纹饰有:龙、凤、孔雀、云鹤、狮子、莲池、鱼藻、花鸟、花果、婴戏等图案。但从今天可见传世和出土的成化瓷器的纹饰则远超此案,常见的还有鸡纹、天马纹、高士纹、仕女纹、杂宝纹、神仙、人物纹等等,可以说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动物、植物、人物、宗教(道教、佛教)类型的纹饰。
以鸡纹为例,史料记载兼实物验证有青花鸡缸杯、斗彩鸡缸杯、五彩鸡缸杯、金彩鸡缸杯、描金珐琅彩鸡缸各式杯、盏、瓶、盘等数十种器型和釉彩工艺。
2.8亿“天价”鸡缸杯
成化斗彩不倒鸡缸杯
金彩鸡缸杯(成化中期)
洁白的瓷胎上只用金彩描绘纹饰,视觉冲击力不言而喻,“金碧辉煌”的皇家意味呼之欲出,其层级和珍贵程度远超同类斗彩或青花器物。
另一个颠覆点在于,成化朝显然也成功的烧制了低温釉瓷器,下面这对成化款胭脂红地珐琅彩描金、姹紫鸡缸杯就是最好的证明。而此前体制内专家多数认为清代康熙-雍正朝才成功烧造出低温胭脂红釉瓷器,这一发现把时间轴向前提了至少200年。
低温胭脂红釉描金珐琅彩鸡缸杯(一对)(成化中期)
成化珐琅彩
成化珐琅彩也可以视作广义成化五彩的一个子类,但是出于其工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我们依然在此将之单列为一类。成化珐琅彩的常见特点是以在素白胎上以一种或多种珐琅料为地,主体纹饰以金彩描边,内填各色珐琅彩料。
以下面的将军罐为例,整体纹饰自盖钮而下分为8层,以金线为分隔内外珐琅料由于堆填而高于金线,整体呈现出一种厚重、丰腴的层次感。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姹紫色却与成化五彩或斗彩瓷器中的姹紫特征高度一致,此亦为成化瓷器特征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其它依据还包括:胎土特征、修足特征、款识特征、器型特征、老化特征、其它工艺特征等等,不一而足)。
珐琅彩瓷器此前常被保守地认为是康熙末期才烧造成功,而成化珐琅彩瓷器重现天下证明了中国工匠最迟在明中期就已经熟练掌握了烧造珐琅彩瓷器的技艺。事实上,再早的宣德、永乐朝都有发现珐琅彩瓷器实物,更早的元朝也有成功烧造珐琅彩料瓷器。所谓,珐琅彩(enamel)实际上指的是进口彩料 -- 元朝的海陆贸易极为发达,既然能烧造出青花瓷,内府烧造出珐琅器也就无足为怪了,而有明一朝郑和七次下西洋又为明廷带回大量珐琅彩料,经历过空白期三朝(正统、景泰、天顺),再加上景泰朝短短7年尚有“景泰蓝”烧造,成化朝23年,皇帝鉴赏情趣又高山仰止,没有理由不烧造出与斗彩、青花、五彩风格迥然不同的珐琅彩器物!
成化描金珐琅彩姹紫婴戏纹将军罐(成化中期)
成化珐华彩
成化珐华彩的全称当为成化沥线珐华彩。珐华彩创烧于元朝,知名于明代,实物为证,永乐朝既以烧造出精美绝伦的珐华瓷器,而其后一直未有中断。沥线珐华彩工艺复杂,色彩丰富,通常一件器物上有超过5种以上色色彩,但是简单的一、两种色彩也能营造出一番简约、素雅的风味,如下面的镂空香炉就是个很好的实例。
成化沥线珐华彩蓝地黄花镂空香炉(大明成化年制款)
大明成化斗彩开光婴戏纹沥线珐华彩天字大罐(高20cm)(成化中期)
成化色地、色釉彩瓷
成化瓷器最后一大类为色地、色釉彩瓷,常见的有:
- 单色地+单色釉
- 单色地暗刻纹饰
- 单色地+青花(描金)
- 单色地+珐琅彩(描金):这一类也可被归为珐琅彩系列
- 单色地+珐华彩:此一类常被归为珐华彩类
下图所示的一对天字罐分别是黄地绿彩龙纹与红釉地暗刻龙纹的设计风格,纹饰、釉色虽不一样,但是器型、款识明显出自同一拨景德镇御窑工匠之手。
成化龙纹天字罐(黄地绿彩、红釉暗刻龙纹)一对
下面这只暗刻龙纹盘,以宝石蓝釉覆盖表面,器表有明显的开片,这一器型在弘治时期也比较常见,但是龙纹的特征非弘治一朝,而具有典型的成化朝中后期特征。盘底为典型麻仓土胎质,使用痕迹不多,为典型的窖藏瓷器。
成化宝石蓝釉五爪龙纹盘
红釉描金婴戏纹天字罐绘事精细,整器趣味盎然、光可照人、贵不可言,其层级当属天字罐中极品,试问这样的器物与2.8亿元鸡缸杯如何比较?
成化红釉描金婴戏纹天字罐(成化中期)
成化色地、色釉瓷器前边万化,各种色彩、器型、纹饰的组合大概可以数以千计,笔者做过一个简单的测算:色彩种类*器型种类* 纹饰种类 = 20 x 30 x 20 = 12,000种可能的组合数目, 而成化瓷器似乎的确践行了这一测算,综合笔者多年来对馆藏、个人收藏成化瓷器的研究,成化瓷器至少有上千种不重样的组合。反观今天的中国企业,抄袭成风,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有何颜面面对先人。
制作工艺特征
成化瓷器常被冠以“成化无大器”的说法,但是这句话非常不精准,如何定义“无大器”? 20cm、30cm还是40cm?一切都是相对的,成化瓷器虽以小件器物知名,但是大器也并非从未烧造。所谓成化无大器,大抵是因为成化官窑以制作高足杯、酒杯、盘、碗、盏、瓶、罐等小件瓷器为主,亦有瓷塑,器型小巧俊美,做工极好。成化彩品种繁多,以各种人物小杯、盏、鸡缸杯、葡萄纹杯、葡萄纹小碟、天字罐等均为成化官窑代表作,但大件器物,特别是成化早期的梅瓶、盖罐,乃至一些异型器物,如下面这只青花斗彩姹紫如意,青料深沉处吃入胎骨,有铁锈斑,如意头部、尾部和中间部位都采用镂空工艺,器型明显承自宣德时期。整体来看,成化大型器物长度或高度都有超过40cm甚至60cm以上的实物,器型风格上延续宣德一朝遗风。
成化斗彩凤纹如意(成化早期)- 长50cm
成化官窑瓷有厚胎、薄胎两种,色如白玉,质地纯洁细腻。薄胎瓷,胎体通透,薄胎瓷胎釉一体,迎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红色,加上釉层肥厚,如羊脂玉一般,微观下观察成化胎质晶莹剔透,有如精细的优质白糖一般,不可方物。厚胎瓷常见于大中型器物,如各类瓶罐或异型器物,早期成化瓷厚胎的比例较高,而中后期则比例较低。
成化釉下五彩三秋杯(一对、成化中期、薄胎瓷)
成化瓷釉面细润。青花瓷底釉微闪青色或略显灰青。具有羊脂玉般的质感,釉层肥厚滋润,光洁无瑕。成化彩瓷彩色鲜艳,画面清澹雅逸,各种瓷彩有各种不同风格。以雍容华贵著称的成化五彩(珐琅彩),以高贵金灿著称的金彩,有以工精艺细著称的法华彩,有以清新淡雅热烈兼而有之著称的成化斗彩器皿,有以浓艳热烈明快著称的成化五彩,有以清新淡雅著称的成化青花,亦有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等等。从已知瓷彩种类、器型、胎质、彩料、创新等各方面,成化彩瓷为有明一朝官窑之最,即便是纵观整个历史长河中的彩瓷,除了薄胎纤细以失蜡法工艺巧夺天工的五代-北宋柴窑釉下五彩和各类色地、釉柴器,器型硕大的元代五彩与珐华彩瓷器,永宣时期的各类珐琅、珐华彩,以及后世清三代的珐琅彩、粉彩瓷器堪与之媲美,余下各朝均不足以与成化彩瓷同日而语。
成化瓷器底足前期中期与后期相差甚大。前期多为糊米底,呈火石红,深浅不等。常见细白砂粒粘连在足底,或见黄褐色或黑褐色的斑点,观之类似于烧焦的米饭,糊米底的称谓源于此。中期成化的修足精细异常,糊米底的现象并不常见。晚期的修足则略显草率,略有江河日下的味道。成化瓷器各个时期通常会有足内靠近足壁积釉处釉面呈现出淡淡的绿色 -- 业内称之为“湖水绿”,可作为成化瓷器的一条鉴定原则之一。 但是,凡事都有相对性,单凭此一条不可作为支持或反对的绝对金科玉律!尤其是一些极品成化掐丝珐琅彩,底足内没有一丝湖水绿,成功断代鉴定还需要依赖其它因素。
成化底足 - 糊米底特征 (早期成化)
成化底足 - 成化中后期 (款识并非上乘)
款识
成化官窑瓷器款识虽然没有像宣德瓷器那样 -- 宣德款识遍器身,但是也可谓多种多样,具体归纳为如下几类:
- 釉下青花六字三行双框款
- 釉下 青花六字三行双圈款
- 釉上金彩六字三行双圈款
- 釉下青花六字单行款
- 天字款(暗刻或青花,后者更为常见)
- 万字款(通常与六字青花双框款并存)
- 各种御赐、庙号款(如:御赐昭德宫珍藏款、宪宗皇帝宫廷御用款等)
早有各类专家曾“臆测”成化款识童体老功,巧拙二字大概是被滥用的最为广泛的,笔者以为,成化一朝23年,生产官窑瓷器最初在3地:景德镇、浙江处州之龙泉、河南禹州之钧窑,明早中期为节省开销,成化皇帝下令供御瓷器归于景德镇御窑厂一处综合生产,即便如此实物说话,也绝非一人缩写。书法、笔法明显呈现多种姿态,相信至少10人写款,而功力高下区别极大。多数两岸的故宫款拙劣不堪(完全谈不上什么“巧拙”二字),试问下面图中的故宫藏成化瓷器款识,你看到一点点巧的意味了吗?
故宫藏成化红釉盘底足款识
可以想见的是,以上这类故宫藏瓷,如果不是清代收入宫中的,就是解放后民间捐入的,成化一朝,这种水平的瓷器绝无可能成为供御瓷器,大抵是会被赏赐给官员流入民间的。
还有的人认为成化款识童体老功,当为成化皇帝亲笔,这更是不学无术、一派胡言。成化元年成化皇帝亲笔的著名工笔画作品一团和气图,请问上图中的拙劣款识与成化御制亲笔题词有任何可比性吗?
成化御制工笔画《一团和气图》
一般而言,成化款识如果非要分出等级高低,结合器物本身的规制(器型、公用)可做如下尝试性分级:
- 御赐款、庙号款
- 金彩款
- 暗刻款(颇为少见)
- 青花款
各种御赐昭德宫珍藏款
各类成化胎质与款识
成化纹饰
成化纹饰之多,不胜枚举,除了对前朝常用纹饰有所继承发展外,还尤其钟爱一些创新型纹饰,如世所熟知的鸡纹、八仙(含暗八仙)纹、秋葵纹等等。按照主题分类,成化纹饰有如下几个大类:
- 植物纹
- 动物纹(含传说类)
- 人物纹(含传说类)
- 宗教纹:如宝相纹、暗八仙等等。
- 建筑纹:各类楼、堂、会、所等
- 以上数种纹饰的有机组合
成化鱼纹
成化婴戏纹
成化葡萄纹
成化瓷器鉴赏总结
成化瓷器上品级者因其质佳,成化以后,历朝历代争仿成化,但因成化官窑质量上乘,用料精细讲究,仿品无多,也没有可以乱真者。成化瓷不上品级者,成化以后历朝都仿,如各种常见的杯、碗、盏、盘等器型。市面上很多不上品级成化彩,多为成化以后有明各朝和清仿、民国仿以至于今仿,但细节之处,与成化本朝相差甚远,几无神韵,真伪一眼可断。古玩行有句话“明看成化,清看雍正”,仿成化者,唯独雍正有几款所仿成化瓷器,远观(器型、纹饰)几乎可以乱真,但真正掌握了成化瓷器的特点,亦不难鉴别。鉴别要点无非微观老化、胎土、釉水、款识,所谓ABCG-POM七大要素,即便器型过关,纹饰没问题,釉水、胎土、款识、微观断难过关,如果这7条都过关,却非成化本朝所造(这种可能性万中无一),那此物可谓巧夺天工,其收藏价值不低于本朝物件!
最后我们可以对成化瓷器的层级做一个大致的分级,笔者深知这个话题可能会引起颇多争论,但是出于对真相、真理的探寻、还原中华文明技艺巧夺天工之原来面貌,乃我辈责无旁贷之义务与责任,笔者认为成化瓷器可分为五品:
- 成化珐琅彩、成化掐丝珐琅彩:如珐琅彩夜光瓷、描金珐琅彩等
- 成化色地、色釉彩瓷:含甜百、各类色釉彩瓷
- 成化珐华彩:含成化珐华彩+斗彩瓷
- 成化五彩:含成化斗彩、成化狭义五彩
- 成化青花: 含成化青花、青花釉里红、釉里红
注意,这个分级不具有绝对性,更多的是从“工艺”难度、物料稀缺程度上所做的分级,而在任何一个分级之内,不同的器型有不同的功用,按照《明会典》中所记载的器物功用,等级又可如下细分:
- 祭祀器:爵杯为上上品,其它仿青铜器类,而鸡缸杯之类则完全不入此类。
- 陈设器:观赏用、玩赏用途。
- 实用器:酒器、炊引用具等。
- 明器:又称明器,陪葬功用,以上3类也可能会被用作陪葬用。
大明成化年制黑地描金珐琅彩天球瓶
成化金地描银带盖高士纹梅瓶
成化斗彩+珐华彩婴戏纹茶具(十件套)
大明成化年制杂宝纹青花大碗(肉红胎)
两岸故宫所藏的近千件成化瓷器基本都属于陈设、实用类器物,从其器型集中于碗、杯、盘、洗、罐、碟、盅;纹饰则集中于各类花鸟、花果、花卉、仕女、婴戏、龙纹、梵文、鸡纹、葡萄纹就可以做出以上判断。而祭祀类,如爵杯、豆、簋等仿青铜形制礼器则踪影罕见。如此种种,不得不引人深思,在明末-清初的这段时间之内,紫禁城所经历的变故(李自成、多尔衮先后入主紫禁城)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有理由相信大量顶级瓷器早已流出宫中,这就是为什么乾隆时期要大量从民间征集文物,而自宣德以降内府所藏的诸多宝物在清初100年时间内则难觅其踪!
以史为鉴,以存世实物检验,是古玩收藏的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此一说法王国维先生早在近100年前已经提出:王国维提倡以“地下之新材料”补“纸上之材料”,是为二重证据法。王国维首先用出土甲骨文,考订了商代先公先王的名字和前后顺序,证明了历史记载商朝君主世系的可靠性。二重证据法成为中国史学理论的重大革新,为古史及文献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纪元。而如今瓷器收藏也是同样的道理。实物辅助以史料可双重证明一器物的真实性、可靠性,但是观今日中国收藏界,尤其是体制内的各色人等,狭隘的、别有用心的把实物极为狭义的定义为通过官方田野考古发掘的实物为唯一可信实物,实乃大错特错,愚蠢至极。历史终将证明并还原中华陶瓷文明的璀璨。
成化斗彩婴戏仕女图执壶(实用+陈设功用)
孙瀛洲先生在《孙瀛洲陶瓷研究》一书中曾就早年世界各国的多部陶瓷鉴赏辑录中错误的断代和鉴识进行了举证分析,提到过英国著名陶瓷学者霍布森(R.L. Hobson)曾引用明末天启年间谷泰撰写的《博物要览》中对成化瓷器的描述:“成窑上品,无过五彩葡萄撇口扁肚靶杯,式较宣杯妙甚……五彩,宣庙不如宪庙……宣窑五彩深厚堆垛,故不甚佳,而成窑五彩用色浅谈,颇有画意……”。这段话两层含义,第一段认为成化瓷器中的上品为五彩葡萄纹高足杯(元明时人称之为靶杯,通把杯),另一层含义是宣德朝瓷器不若成化瓷器。第二层含义我们姑且不去争辩,单第一层含义就值得深究。笔者附上一只成化葡萄纹扁肚把杯如下,霍布森应该是没有见过这种葡萄纹把杯的实物,因此很难凭据古籍想象。但是,在笔者看来,这种成化本朝早期风格的兼具把玩、观赏与实用属性的瓷器在成化(乃至有明一朝)御前实在只能算是平常之极。这也可以算作一个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典型案例。
葡萄纹把杯(典型成化早期风格)
鉴赏是一件颇为“主观”且随着时间流逝而变化的事情,明末的谷泰眼中成窑五彩为最,而宣窑的五彩之“深厚堆垛”(其实是明显的珐琅彩特征:发色明亮、釉面凝滞堆积而产生厚重感)则不佳。正和明初文人曹昭在《格古要论》中对元青花的“主观”评价:“有青花及五色花者,且俗甚矣“,这与我们今天的认知显然是存在天壤之别的。鸡缸杯明成化朝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宫廷用器,明清文献多有所载,明万历年间《神宗实录》载“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十万指的是铜钱,一贯1000文,十万文钱则是100贯,大约等于10两黄金,100两白银,在万历时期可得10石米(约1855斤大米) ,不可不谓之金贵。但是,无论是从工艺、器型、绘事之繁复、之精深,鸡缸杯大抵只能算作神宗御前末品之器物,否则我们就太低估尚食的皇帝的"金碧辉煌、穷奢极欲“的奢侈品位了 -- 难道100两白银就是御前全部家当了吗?
作为一个在东西文化交汇的时代大潮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收藏家、玩家,笔者愿与诸位共勉:以瓷鉴史,观人生百态,世间万物,我辈当自强。
By 美国米深堂Ricky S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