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大名窑






内府所藏 -- 六大名窑
宋五大名窑之说,始见于明代皇室收藏目录《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清代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说:“吾华制瓷可分三大时期:曰宋,曰明、曰清。宋最有名之有五,所谓柴、汝、官、哥、定是也。更有钧窑,亦甚可贵。” 按照古书上的这些记载,理应是六大名窑,但是由于柴窑实物存世稀少,尤其是建国后故宫旧藏没有柴窑的踪影,因此无法得到体制内专家的承认,因此当代只称: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而已。
五大名窑中的汝窑烧造时间颇长,因其继承自五代柴窑,烧造绵延不绝从北宋初期到南宋渡江之后一直到元末才彻底消亡。定窑的起始时间则更早,早在唐末就已经兴起,并逐步取代北方的白瓷邢窑,与北宋开始兴起的取代南方青瓷越窑的龙泉窑遥相呼应。钧窑自唐代开创,北宋年间逐步进入官府供御之列,自澶渊之盟开始也装金带玉作为国之重器与汝窑、定窑、北宋官窑一道作为宋王朝岁贡契丹(辽国)的贡器。钧窑的烧造时间颇长,一直延续到明中期成化年间(成化新风),成化初期处于节省内府开销的考量,把原本是供御官窑的禹州钧窑、处州龙泉窑统统关停,只留下景德镇御窑厂独家供御,这也宣告了钧窑的彻底衰败。
北宋官窑的诞生颇具传奇色彩,之前有汝窑和定窑等窑口的供御已经延续了整个北宋一朝,但是“艺术家”皇帝宋徽宗显然不满足于只是传承先皇们的惯例,再加上其人艺术造诣千古一人,且好大喜功,以上诸多因素催生了中国陶瓷史上第一个由朝廷独资投建的“国有”窑口,也是第一个被皇帝个人垄断的瓷器种类 -- 大宋官窑。南宋顾文荐《负睻杂录》记载:“宋宣政间(宣和、政和即公元1111-1125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 。南宋叶寘在其《坦斋笔衡》中对北宋官窑亦有记载:“政和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这两段记载都指明官窑处于京师(汴梁,今开封市)。但是,遗憾的是因黄河改道等因素,千年古窑遗址早已埋没于地下,再加上进几十年来的大规模基建,相信古窑遗址早已被破坏殆尽,即便是再被官方保护性发掘,也最多是些断壁残垣残破瓷片,宋代先人为后人留下的精神与物质财产将很难登堂入室得到“官方”的认知,是为遗憾。




Capture...
可以肯定的是,北宋官窑窑口乃朝廷举国家之力投资的“国有”企业,其生产关系为:“朝廷置窑、内府制样、民匠造器、兵士供役”,所烧产品唯供朝廷使用,不在市场流通,罕珍和稀有,常人难以见到,一如清代学者陈浏在其《陶雅》一书中所言:“宋官窑者绝不经见,世人罕能识之者。”
北宋官瓷
北宋官瓷当时作为国家礼器的创制,其造型通常以仿青铜器为主,是当年宋徽宗“新成礼器” 的一部分,以徽宗诏敕编纂的《宣和博古图》为造型蓝本,也即依“名古器”为造型依据,作品件件有典,禀赋深义,加上徽宗本人艺术王者的身份和爱好,故北宋官瓷作品主要分为三大类:
- 礼器,主要为朝廷所用,代表作品有尊、鼎、爵杯、炉、觚、瓶、盘等器形;礼器的功能可细分为祭祀器与国礼(向辽、金供御之器)
- 文房用具,此与徽宗个人的喜爱密切相关,也主要供徽宗个人及近臣们使用,代表作品主要为“文房四宝”类(诸如:砚台、水滴、笔洗、笔架、笔筒等,器型千奇百怪,无所不及),其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系列,主要在于北宋官瓷笔洗的造型千变万化,计有直口、荷口、葵口、寿桃、弦纹、兽头、兽耳等多种样式,器形可谓琳琅满目,充分体现了徽宗的文化智慧和创造。
- 陈设及实用器:这最后一类的涵盖范围更广,各种茶壶、茶碗、酒瓶、花瓶、花插类等皆属于此类。
北宋官瓷对釉色的追求与完善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其釉质肥厚,瓷无修饰,主要以釉色之美、纹裂之俏,去追求艺术上至高至上的大境界。常见有天青、粉青、月白、炒米黄等釉色,且以粉青为上。明学者高濂在其《燕闲清赏笺》中言:“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色之下也”。清光绪三十四年开始编纂,兼收百科,重在溯源的《辞源》第二册“官窑”栏也道:“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北宋大观间京师置窑烧瓷。胎骨有白、灰、红之分。其土取自汴东阳翟,淘炼极精。釉色有天青、翠青、月下白、大绿。粉青为上,淡白次之”。
于北宋汴京官瓷在原料选用、色调调配上甚为讲究,尤其在原料选用上,可以说是穷其奢华,不惜代价,添加有品质上乘的翡翠、玛瑙等玉粉入釉,这也自然成为注重烧制成本的民间窑口和其它窑口不能仿造到位主要原因。在烧制过程中,按器形的要求,北宋官窑对汝窑的支烧法加以改进,增添了垫、支垫结合的烧法,器物受力更均匀,使得胎骨也更坚挺,从而为釉质更趋淳厚、匀润创造了条件,真正达到了肥若堆脂,抚之如缎似玉的,攥之仿佛出油的艺术效果。
北宋官瓷釉面的开片,得益于其独到的工艺,所开片纹极富节奏感,如水波粼粼,晶莹剔透,开片不仅流畅,且小器也可开龟背大片,产生出令人惊叹的纹裂美。开片本是由于坯釉结合不好而导致釉面开裂的弊病。但北宋官窑瓷却慧眼识珠,利用这一陶瓷缺陷开创了著名的纹片釉,严格地说,这些人们不能完全控制和设计的效果不能称做装饰手法,它是一种材质之美,是一种本质的美。
北宋官瓷外观的总体艺术特征可概括为:造型古朴庄重,釉质如脂如玉,所裂纹片灵动飘逸,形如蟹爪,色如墨线,釉面莹莹,粉装玉琢,极富美感。作品观之神韵内蕴、质朴无华,不独无什么精美雕饰和装饰,也更无什么艳彩涂绘,其完全凭藉自身釉色和幻放的纹片之美抵达其冰清玉洁、神韵天成的美学境界。清乾隆帝为北宋官瓷所赋诗句:
李唐越器久称无,赵宋官窑珍以孤。
色自粉青泯火气,纹犹鳝血裂冰肤。
摩挲真是朴之朴,咏叹仍非觚不觚。
合赠何人合长吉,簪花得句负奚奴。
—— 乾隆壬寅新正 御题
北宋官窑瓷的基本特征如下:
- 胎灰白,类似汝窑的香灰胎。
- 釉色有天青、粉青、虾青、月白、油灰等釉色。绝大部分器物,胎釉与汝瓷有极其相似之处,官窑的釉色更趋向追求玉色,且“油色莹润”。
- 造型多为祭祀、文房类:炉、瓶、尊、洗、盆、觚等,尊、觚系仿商、周青铜器造型。
- 开片有大、小之分,开片为冰裂纹者层级最高(“梅花冰片”),大器小开片与小器大开片都是难得之物,开片纹自成体系,独树一帜,不同于北宋任何窑口的产品。不开片器物极为罕见,当属偶然而为之的效果(胎釉的膨胀系数达到惊人的一致,因此而不会在烧成冷却过程中开片)。
- 烧制方法,有支钉支烧和垫饼支烧。支钉支烧的器物,支钉痕迹稍大,多数器物是采用垫饼支烧。
南宋官窑





南宋官窑青瓷 - 郊坛下
“靖康之难”,标志着北宋王朝的灭亡。中原地区诸名窑被毁。宋高宗赵构避逃东南,定都临安,建立了南宋朝廷。在杭州凤凰山设立修内司官窑,并在乌龟山八卦田郊坛下附近另建新官窑。内窑和新官窑集中南北的精工巧匠,烧造宫廷和达官贵人需要的青瓷。这是北宋汴京官窑的继续,历史上称为南宋官窑。 据南宋人叶寊的《坦斋笔衡》一书中记载说:“政和间(北宋1111-1117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宗遗制置窑 于修内司,造青器, 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制,油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此段文献资料是迄今发现的关于南宋官窑历史的最早文字记载,后人研究都多以此为考证。文献说明,北宋时期已烧制官窑。南宋官窑继承了北宋官窑的技术和制作方法。文献把南宋官窑划分为"修内司"和"郊坛下",前者"名内窑",后者系"别立新窑",并明确指出新窑"比旧窑大不侔"。
明初曹昭《格古要论》言:“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有黑土者谓之乌泥窑,伪者皆龙泉所烧者,无纹路。”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坦斋笔衡》中提到"后郊坛下别立新窑",为南宋初期设立的第二座官窑,称“郊坛官窑”,也位于杭州。
“袭故京遗制”移地于南方继续生产,开始于绍兴十三年,却连续生产了一百三四十年的优质瓷,前后映辉,为中国奠下了制瓷王国的美名,千多年以来,举世认为宋瓷是艺术性最高的时代。它通过细致纯熟的工艺,将流畅简练的造型和精光内蕴的釉色和谐统一在一起,代表着八百年前中国瓷器生产的最高水平,也是南宋时期发达的科技文化真实的写照。由于它产量有限,传世甚少,从而成为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瑰宝,闻名于世。而与南宋官窑的知名度不相适应是关于它近乎零星的史料记载。
南宋的官窑都是由宫廷内务府的窑务机构主持创建、由窑务机构或者是修内司机构中的宦官进行监督管理的,它和明清时期派遣朝廷命官督造官窑瓷器是不同的。因此,宋朝的官窑,是特指皇家内宫出资派人建立的、具有皇家独立自建性质的制瓷窑场。
明人高濂在《遵生八笺》里进一步说明杭州官窑青瓷的特征是"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之下也;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之下也。" 在已发掘的杭州乌龟山郊坛官窑窑址中发现很多瓷片与窑具,胎质呈黑灰或灰褐色,胎质轻薄、釉层较厚、釉色有粉青、蜜腊黄等色,器型常有盘、碗、碟等,还有仿古器皿是受北宋徽宗提倡仿古复古的影响,作为宫廷陈设用瓷。
南宋官窑瓷的釉色,主要是粉青色、依色谱的颜色分,是极浅的蓝绿色,但也有以灰色绿色、黄绿色色调为主的。具有良好的乳浊性和釉层丰厚的多次釉,在质感上追求璞玉的效果。 南宋官窑瓷的胎土有黑褐色、深褐色、红褐色等,但以黑褐色占大多数,所谓"紫口铁足"是由于黑胎上釉后,口部及凸棱部位釉向下流,因而造成口棱部釉薄,而显现了胎色,这就是"紫口"。至于"铁足"则是指圈足部份的黑铁色了,南宋官窑的釉极厚,故便有"厚釉薄胎"之说法。
南宋官窑瓷多有纹片,有大小开片,亦称文武片。纹片有疏有密,有深有浅,以冰裂纹等大纹层为主,所谓"冰裂纹"者,如同冰糖、云母一般,层层而下,多角形的开片,显白色的纹路,由于机会不多,较为特殊釉面出现的纹片原是一种缺陷,它由于制作过程中工艺处理不当,胎釉膨胀系数相差过大,使釉面发生裂纹,但我们的祖先巧妙地利用这种缺陷美,作为装饰瓷釉的特殊手段,使这种釉面纹路通过工艺的调整,控制裂纹的大小和疏密,形成纹片碎路,纵横交错,极不规则又在规则之中。南宋官窑瓷的造型,品种包括很广,以陈设用瓷为主,有文房用具,也有日用器皿及装饰瓷,如尊、壶、琮、炉、瓶、碗、碟、洗样样都有。器型多仿自周、汉古制。造型严谨肃穆,古风朴朴,又配以"紫口铁足"更显得风韵别致、古色古香。官窑瓷器以小型器为多见,体积不大。但是它所表现的气度,却仍然不可漠视。
南宋官窑青瓷,主要表现的不是在它的装饰,而在它本身如玉泉般的、庄重的、典雅的、神秘的自然美。在艺术风格上以釉色取胜,以造型见长,以纹片著称,这些制品反映出东方民族谆厚朴实,崇高古雅的独特艺术风格。 官窑所烧的都是宫廷御用器,因此,要求制作都尽量完美,早期作品为了使器身全部敷釉,盘洗等器一般都以支钉装烧,唯支钉较汝州官窑为大且粗,数目甚至有多达二十枚者。晚期,则多以垫托垫烧,虽然是底留下一道无釉的痕迹,但涂上一层铁质护胎浆成"铁足",使制品更富特色。
南宋官窑瓷既继承了北宋汴京官窑瓷、河南汝官窑瓷等北方名窑的造型端庄简朴,釉质浑厚的特点,又吸收了南方越窑、龙泉窑等名窑的薄胎厚釉,釉面莹沏,造型精巧之精华。北艺南技的结合,创造了我国青瓷史上的顶峰。而且对世界文化艺术方面也是一个伟大的卓越的贡献。 南宋王朝覆灭之后,官窑被毁,工匠失散,技艺失传,故传世珍品较少。
南宋叶眞在《坦斋笔衡》记载“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宛,号邵局,袭故宫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澈,为古所珍。后效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 这段话说明内窑(既南宋的修内司窑)釉色油润莹澈。胎土非常精细。但是其后的郊坛下官窑的水准比之修内司窑或北宋官窑则差了一大截。作者甚至懒得多说一句新窑的特征,可见,在南宋本朝时对其评价也甚低。另外,有个概念需要澄清 -- 修内司窑烧造的瓷器是广义官窑 -- 包括官汝窑与狭义官窑,这个在北宋末期到南宋早期都是如此。
以存世实物检验,南宋官窑足沿釉层较薄的部位泛出铁红色、乌黑色或铁黑色,修内司官窑早期花钵,晚期花口洗和花口碗的底足都没有上一层青釉护胎汁露足部位泛出铁红色。
南宋覆灭后,官窑被毁,工匠失散。现传世馆藏珍品不足百件,且多散落在世界各地。北宋官窑更是凤毛麟角,多数散落私人藏家手中秘不示人。宋代官窑(特指北宋汴京官窑和南宋修内司官窑)瓷器的器型 、釉色、胎质和艺术水准均达到中国古瓷器巅峰,尤其是器物表面鱼油般的釉层、开片纹理、制作工艺与审美蕴含堪称登峰造极。
鉴别要旨
由于南北宋官窑器在技术上具有传承性,它们具有很多共同特征。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又最被人忽视的特征,即所谓“攒珠聚球”。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早已说过,“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
显然,“攒珠”指的是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但孙老说得比较笼统,实际上真正官窑的釉内气泡不仅仅只是“攒珠”,还显现出一种比“攒珠”稍大一点的“聚球”。球比珠大,也就是说官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聚球式的气泡比攒珠的气泡数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像一个很厚的环。“攒珠聚球”它是当之无愧的划分真假官窑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官窑釉质纯粹浓厚,不甚莹澈,釉内多有气泡,如珠隐现,故通称“聚沫攒珠”。釉色宝光内蕴,润泽如酥。以纹形而称之有蟹爪纹、纲形纹、梅花纹、细碎纹、大小格纹、冰裂纹等。官窑器物传世的以各式瓶、觚、炉、洗、盘、碗、罐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