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大家好,上回说起了进入内阁的夏言、失意回家的张璁,其实他们都只是嘉靖一朝各位文官互相撕逼、互相利用、顺便利用皇帝的开始。
1 夏言 VS 严嵩
总体来说,夏言确实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清官”,不贪财、干实事,心系黎民百姓、国家社稷,只可惜他在内阁屁股还没坐热,又摊上了大事,这个大事就叫“严嵩”。
严嵩,字惟中,成化十六年(1480)出生,江西袁州府分宜人,就普通老百姓熟知的角色是“大奸臣”。当然我们都是成年人了,都知道“清官”“贪官”、“忠臣”“奸臣”做到顶了都没太大区别,大部分都是能臣,也是皇帝操纵权力的棋子。但是客观的说,夏言把持朝政、独断专行,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治理国家,而严嵩的目的就单纯得多了,他玩这么多花样,也没干什么实事。

严嵩的影视剧形象
说回严嵩,他之前也是可怜,从小被誉为神童,准备参加乡试时,父亲去世,在家守孝三年,二十七岁终于完成“进士——翰林——庶吉士”明代官员必备套餐,母亲去世,也因为看不惯宦官刘瑾权倾天下,辞官回乡隐居。十年之后(正德十一年 1516),他应杨廷和的邀约,再次出山为官,之后又在同乡兼好友的桂萼的推荐下,连升三级,担任国子监最高长官(祭酒)。


当时明世宗沉迷道教,好长生不老之术,对政事漠不关心,朝中事务皆交由朝臣处理。礼部尚书夏言得到世宗的宠信,又是严嵩的同乡,于是严嵩拼命讨好夏言。
有一天,严嵩在家中设宴,并邀请夏言,但夏言推辞,于是严嵩跑到夏言家门前,撩起衣袍,跪在夏府前(这种事脸皮得多厚才能做得出来,能做出这种事的人什么事做不出来?)夏言不好意思再三谢绝,便到严嵩家中赴宴。自此以后,严嵩成为了夏言的知己,并向多方推荐严嵩。有了夏言的引荐,严嵩自此步步高升,并深得世宗喜爱。
嘉靖十五年(1536年),夏言升任内阁首辅,严嵩被提拔为礼部尚书。
我们要知道,这一年,严嵩56岁了,他从最开始的神童、有理想有追求的年轻人,已经变成了一个只求升官发财、左右逢源、放弃原则的老油条。他也发现了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他想当内阁首辅的美好追求和夏言盘踞此位久久不下的矛盾,所以要做的就是:铲除夏言。
这件事严嵩分两步走:
A 沉香水叶冠事件
夏言确实孤傲、自视甚高,有时候不理世宗的要求,甚至退回皇帝的圣旨,渐不为世宗所喜。一日世宗将沉香水叶冠(道士戴的)赐予夏言、严嵩等大臣,夏言并不戴;但严嵩每次出朝都会戴此冠,还特地用轻纱笼住以示郑重。世宗见状,越喜严嵩而嫌夏言。
B 鞑靼入侵事件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鞑靼入侵河套(今宁夏和内蒙古境内贺兰山以东,狼山和大青山以南),陕西总督曾铣发兵夺回河套,并上呈奏疏,建议从府谷黄甫到定边修筑一段边墙,再水陆并进,逼鞑靼退兵,此举得到夏言的支持。夏言向朝廷举荐曾铣,并与之商讨计划。
此时严嵩买通皇帝近待,称其“轻启边衅”,并指使边将仇鸾诬称曾铣掩败不报,克扣军饷,贿赂首辅夏言。严嵩更在世宗面前说两人夺回河套别有用意,世宗果然相信。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三月,曾铣被杀,妻子流放两千里,夏言下狱,后来严嵩利用传言,使世宗“得知”夏言毁谤自己,同年十月,夏言被斩首,夏言的亲信或贬或罚。
这一局,严嵩赢了。
之后,严嵩独揽大权,而明世宗一心修道无心处理政务,所有政事悉由严嵩裁决。此时除了严嵩、道士和左右近侍外,无人能见世宗一面。

严嵩的部分时间线
2 严嵩 VS 徐阶
严嵩绝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奸臣,能够在绝顶聪明、刻薄寡恩的明世宗手下平安受宠20年,这种本事,绝少人能有。
严嵩成为内阁首辅后,继续小心侍奉世宗:
帝以刚,嵩以柔。帝以骄,嵩以谨。帝以英察,嵩以朴诚。
世宗赐严嵩“忠勤敏达”银印。后来,严嵩年老,提拔其子严世蕃协助掌权。严世蕃这人,相貌丑陋却非常机智,擅长写世宗最爱的青词,还收买皇帝左右宦官,汇报皇帝的日常生活、起居饮食。大臣视为“大丞相”与“小丞相”:有大臣讥称“皇上不能没有严嵩,严嵩不能没有儿子。”
此时的徐阶已经因为年轻时的冲动(上一回说了)付出了代价,成长成为一个心机深沉的中年人,当然能量和严嵩仍不可同日而语。
嘉靖二十一年(1542),徐阶重回京师,被调为国子监祭酒,在任内徐阶整顿了国子监的拨历问题和膳银问题;之后八年内辗转六部,和其他所有官员一样,顺便没事做做日常,比如:奉承一下严嵩、写写青词讨好一下皇帝。
嘉靖二十九年(1550)逢万寿节,嘉靖加恩诸臣,严嵩为上柱国、徐阶也被晋为太子少保。
当年发生了“庚戌之变”,通俗来说,北边的俺答汗攻到北京城下并要求大明朝贡,于是嘉靖诏严嵩、徐阶和李本三人于西苑商议对策。严嵩继续发挥“行政不作为”的本色,试图安稳帝心,解释说俺答只是来抢食的,被徐阶举出敌军杀人放火的事情顶了回去;而后嘉靖又问贡书的事情,严嵩推脱说是礼部的事,徐阶因此直言说局势危急,城内守军没有实力主动反击,不适宜在这个时候激怒敌军,最好拖延时间并静等援军到来,提出用贡书没有用汉文书写为由达成这个目的,此计被嘉靖所采纳。
此事之后徐阶得到了赏识,而他也依旧因为奉迎嘉靖(可参看孝烈祔庙事件),同时避免和严嵩有所冲突。
嘉靖三十一年三月(1552),时年五十岁的徐阶终于入阁。

严嵩的儿子严世蕃在严嵩掌权后越发淫纵不忌。一个道士叫蓝道行,进宫为皇帝做法事,假装上帝托话说严嵩父子弄权,世宗越来越疏远严嵩。
最终,嘉靖四十一年(1562),严嵩倒台。
严世蕃被贬去守边,最终被斩首,严嵩先是被勒令致仕、削官还乡,最终无家可归,依附墓庐而活。两年后病卒。
究其失败的原因,第一是因为他与外廷大臣交恶过多,天下怨恨;第二也是因为掌权太久,世宗皇帝对严嵩父子日久生厌。
说严嵩是被徐阶斗倒的,似乎也并不全是,徐阶特别能忍,海瑞送他外号“甘草宰相”,甚至把自己的孙女许配给严嵩家孙子作妾。
3 徐阶为政
嘉靖四十一年始,徐阶开始执政,提出“三还”,即“以威福还主上,以政务还诸司,以用舍刑赏还公论”。这是很有智慧的,目的在于调整君臣之间,阁臣与部院之间以及朝野舆论之间的关系,所以三句话提出之后,“朝士侃侃,得行其意”。这里必须注意的是,徐阶柄政时,嘉靖已在暮年,多疑畏死专权的情绪更加严重,所以徐阶强调以“威福还主上”,可谓是抓住了主要矛盾,只有这样,才能换取一定程度内的有所作为,因为老鬼难缠。在知人用人方面,他比较注重德行,对于臣僚的一般性过错,一般略加薄惩,以示宽容。因此深得朝野拥戴。在实政上的建树,主要体现在请立太子,分景王所占之田于民,力止大兴土木等,总的来说是较为持正的,因此时人称许其“立朝有相度”。他对嘉靖并无助纣为虐,这是与严嵩的最大不同。
四年之后嘉靖皇帝就撒手归了西(原因是年龄增大加之长期服用有砒霜,水银,雄黄,朱砂的丹药),徐阶和张居正共同起草了世宗遗诏,对清虚学道的失误进行反省,为那些因谏言反对崇道的官员恢复名誉或官职,并处罚道士停止斋醮,擢用贤才,裁革冗员。官员交口称赞。
另外个人认为,徐阶的另一大功绩,在于对张居正的栽培。但这不是嘉靖朝的事情了。
回顾徐阶的一生,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间有委蛇,亦不失大节”,是个好官。

附录:
徐阶的生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