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
这个哲学问题不只适用于人类,也适用于其它的很多东西。
比如,一个学科——心理学。
一个问题:“我”是谁

“我们都是自己的催眠大师,在爱与被爱中自我救赎。”
电影《催眠大师》剧照
最近出现了越来越多关于我的作品,什么《犯罪心理》、《Lie to me》、《催眠大师》、《心理罪》之类,大家好像还挺喜欢作品中的我;有很多大V愿意写些挂着我名字的文章,听说挂名之后流量很高,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应该跟他们要点好处费。
其实,能够让更多的人知道我,愿意了解我,我很开心。可是,很多人连“我”是谁都不知道,就用我的名义发表言论,这让我有些慌张。我突然理解了鲁迅们的烦恼。

可是,这也不能埋怨世人,毕竟一直到一百多年前,我都还没有思考过“我”是谁这个问题。
一场实验:“我”的觉醒
我有一个非常厉害的爸爸,他叫哲学。他的人脉很广,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子等名人都跟他是好友,我也因此获益颇多,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唯一的问题是,所有人都认为我和爸爸一样,甚至我自己。
那是1879年12月的一天,我见到了我人生中第一位正式老师——威廉·冯特。在莱比锡大学一座叫做孔维特的小楼某房间内,我的老师带着他的两名学生组装某种了“精密”仪器。我记得房间的桌子正中放着一座钟,但这座钟样子古怪,它上吊着一个重物、还有两块圆盘,桌子左上角是一个长臂金属架子,长臂上不时会有球落下,掉在一个平台上。桌上还放了报务员的发报键、电池和一台变阻器。在老师的讲解下,我知道了样子古怪的钟叫做微时测定器,用来记录细小的时间变化;而长臂金属架子是他们自创的“发生器”。老师和他的学生们用这五样东西组装成了一台实验设备,用来研究“知觉的长度”,帮助弗里德里奇完成他的博士论文。
也是从那天开始,“我”的意识在我内心觉醒,而“我”是谁这个问题开始困扰着我,我想知道答案。

冯特与同事在第一间心理学实验室
根据大部分权威的说法,心理学诞生于1879年12月的某一天。这一天,威廉·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间心理学实验室。威廉·冯特和他的两位学生马克斯·弗里德里奇、G·斯坦利·霍尔在一张桌子上安装了一台微时测定器、“发声器”和报务员的发报键、电池及一台变阻器。然后,他们把这五件东西用线连接起来。这套装置是为弗里德里奇做的,他要用这套装置收集博士论文所需的数据。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知觉的长度”——即受试者感知到他已经听到球落在平台上的时候,到他按动发报键之间的时间。
现代心理学时代由此开启。也因为这间实验室(被冯特称为其私人研究所,后被命名为莱比锡大学正式的心理学研究院),冯特被认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以及最主要的创始人。
——改编自 【美】莫顿·亨特《心理学与生活》
半个世纪:“我”到底是谁
在冯特老师的指导下,我对直接研究经验产生了兴趣。老师认为“经验可以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这样的划分简单明了,我立刻就明白了自己需要做什么。但是时间久了,我发现这仿佛是盖房子,有砖头有水泥,而我承担的工作就像泥瓦匠一样,把这些砖头用水泥一点点叠加起来。但人和房子怎么能一样呢?机械地把人刨开,区分哪里是鼻子哪里是嘴巴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像呼吸系统这样的东西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我不应该是个泥瓦匠。

威廉·冯特
- 代表人物:威廉·冯特、爱德华·铁钦纳
- 主要观点:经验可以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激情是情绪的元素。
- 研究对象:个体的直接经验
- 研究方法:内省法,由个体系统地检查自己有关特定感官经验的思维和感觉。
- 影响:在他们的示范和倡导下,当时西方心理学实验研究得到了迅速传播和发展。
可是,老师很强硬,他不仅喜欢批评我的观点,我所有的质疑也都被老师压了下来,我只能跟着老师的观点做研究,日复一日重复弗里德里奇的实验,培养内省的能力。这让我有点闷闷不乐。于是,斯坦利·霍尔要返回美国的时候,我跟着他一起来到美国,投入了威廉·詹姆士教授门下。
与冯特想法不同,詹姆士认为我们要研究的不是经验,而是意识,因为意识可以使机体适应环境。他认为意识是个川流不息的过程,虽然詹姆士写了《心理学原理》一书,但是他对自己的定位一直是哲学家(到底还是爸爸厉害些)。他对于做实验也没有太大的兴趣,这让我觉得乏味。毕竟在冯特那里我还能扔扔小球。

威廉·詹姆士
1909年,霍尔邀请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卡尔·荣格来美访问并发表演讲。我去听了那场讲座,西格蒙德让我对自己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西格蒙德认为人的意识就像冰山,露在睡眠的只是一小部分,而隐藏在水面下绝大部分却对其余部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认为梦、口误和笔误正是隐藏在水面下的内容,反映了人的真实想法。在他的剖析下,人受性本能和生本能、死本能的驱动生存,而“力比多”是这背后的驱动力。
不得不说,他的观点非常吸引人,而我的名字也因为他开始变得广为人知。可是,西格蒙德过分强调了性的作用,也让他为人诟病,甚至认为我是伪科学。
受西格蒙德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将自己的目光局限于精神异常的群体,却忘了,还有一个更大的群体等着我去帮助。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 代表人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卡尔·荣格,安娜·弗洛伊德
- 主要观点:人的行为都是由动机引发的,有两种基本的驱力,一种是和自我生存相关的,另一种是性本能。性本能在出生起就开始起作用,力比多是性冲动的能量来源。如果性心理发展的某个阶段被过分满足或受挫,就会发生固着,导致无法正常进入心理发展的下一阶段。
- 研究对象:精神异常群体
- 研究方法:释梦、催眠
- 影响:对今天的心理分析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将研究局限于异常人群,也为人诟病。
1913年,我认识了约翰·华生(有人也叫他沃森),他帮助我进一步了解了自己。
华生是一个特别认同实验方法的人,他认为我就应该是去理解、预测和控制行为的。为此,他为我量身打造了严格的实验,以及仔细定义的变量。我也在他的影响下,开始进一步的寻找真实的自我。其实,我跟华生的相处一直很愉快,我沉醉于实验中不可自拔,虽然华生认为意识不重要这一点受到其他人的非议,但我一点也不在乎。
我本以为我们会一直友好的合作下去,直到1920年。那一年,我们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进行了一场实验,这场实验后来令华生饱受非议,也让我开始正视单纯研究行为可能会带来怎样严重的后果。我还记得那个婴儿叫艾伯特。
开始时,小艾伯特对白鼠没有恐惧感。后来,我们在他触摸白鼠的同时用铁锤敲击悬挂的铁棒,小艾伯特害怕得哭了起来,如此几次之后,当白鼠出现在他面前,即使我们不敲击铁棒,小艾伯特也感动害怕试图离开。这一恐惧的反应在后来甚至转移到了其它带毛的测试物身上。小艾伯特的妈妈对我们的所作所为非常愤怒,在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帮助小艾伯特摆脱恐惧感时就带着他离开了。在小艾伯特六岁时,他死于脑水肿,这让我抱憾终身。

约翰·华生
后来,我接触了赫尔和斯金纳,他们让我对行为主义有了新的认识。
斯金纳以鸽子为对象进行的实验着实我刮目相看。他为实验设计了一个箱子,箱子里有一块彩色的小塑料圆盘。他让鸽子啄盘子。开始时,不论鸽子在箱子的哪个地方,只要它朝圆盘稍微转动身体,我们就会给鸽子喂食。然后,当鸽子稍微转动身体时,不再给它奖励,直到它转动幅度更大一些我们才给予奖励。如此不断重复下去,最后,只有在鸽子的头实际碰到这个点时我们才给奖励。
由此,他提出了基于自我学习的程序学习系统,他将学习材料切分成一个个小部分,每次学习一个部分,并不断进行强化,成功学会一个片段后,继续进行下一个学习。
斯金纳让我知道了,自己在教育领域也可以有所作为。

伯尔赫斯·斯金纳
新行为主义
- 代表人物:伯尔赫斯·斯金纳,克拉克·赫尔
- 主要观点:行为是刺激强化的结果,人是在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学习和经验决定了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
- 研究对象:行为与其发生条件,不同刺激对行为的影响
- 研究方法:实验法
- 影响:贡献了一些具体的疗法,比如系统脱敏疗法、生物反馈训练等。强化以及程序性学习的观点也对教育心理学产生了积极影响。
说到教育与个人发展,让·皮亚杰是我所认识的一位极为杰出的科学家。与我之前认识的那些人不同,他对儿童发展非常感兴趣。
大概是上世纪50年代,我在美国了解到了他的想法。他喜欢给儿童讲故事、观察他们玩耍、并会参与到游戏中去。他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提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分成四个有序但不连续的阶段。最初,儿童通过运动对世界进行感知,他们认为自己看不到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随后,儿童开始了解他们能否看到或摸到物体,并不会影响的该物体存在;但儿童依然无法从别人的角度进行思考,并且不能理解被被捏成圆形或方形的橡皮泥体积并没有发生变化;一直到最后,他们终于拥有了抽象思维的能力。
皮亚杰的思想对儿童发展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然而他本人却没有西格蒙德那么大的知名度,很多时候也不禁让我唏嘘。毕竟对大众来讲,不那么常识性的东西才更加引入注意吧。

让·皮亚杰
- 代表人物:唐纳德·布罗德本特,乌尔里克·奈塞尔,乔治•米勒,让·皮亚杰,艾伦•纽维尔,赫伯特•西蒙
- 主要观点: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言语、决策等等,认知研究的重点在于人们如何获得知识,并利用它形成和理解自己的生活经验。
- 研究对象:高级心理功能,如语言的生成、决策等
- 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计算机模拟
百花齐放:现在的“我”
在这些老师的帮助下,我逐渐找到了自我。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之后,我的兴趣越来越广泛,我可以使用的工具也越来越多。我变得更加专业、更加理性。
今天的我,了解很多临床、生物方面的知识,我不仅研究人,还会研究其它的动物。我研究的对象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等基础认知过程,也包括言语、决策、动机等高级认知过程,我还对人格、社会感兴趣。我能够给出个体一生的发展规律,也能够对个体教育提出指导;能够帮人测试他的智力、人格特征,也能够对人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恋爱提出指导意见。我甚至开始研究这背后的脑机制。

我的名片
除了简单的行为实验、问卷测量,我还学会了使用功能核磁共振、事件相关电位等等现代化的方法来辅助实验研究。我体会着知识爆炸、科技发展给我个人带来的快速成长。除了我的老本行——给人做咨询、分析,我的工作范围也越来越广。我为工厂里面的工人改善了工作环境,让人机能够和谐共处;我为每个人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可靠依据,让每个人都能更积极地工作、生活;甚至在好莱坞大片的剪辑、互联网产品的体验等方面,我也贡献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我迷恋上了“研究人和其它动物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我有点喜悦,这应该就是我了。一种使命感也一直在召唤着我,让我去“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行为、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了解更多心理学史相关内容,请看:心理学史时间线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