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结束的2017年12月17日北京保利秋拍专场上,齐白石《山水十二屏》以4.5亿元起拍,经过70余次激烈的竞拍,最终以8.1亿元落槌,加佣金9.315亿元的天价刷新了全球最贵中国艺术品成交纪录、齐白石个人拍卖最高纪录、中国书画拍卖全球纪录。

齐白石《山水十二屏》(1925年)
在绘画题材上,齐白石是位全能画家,但他画花鸟草虫、虾蟹最多,人物画的数量居次,山水画最少,在数量上连十分之一都不到。那么,齐白石很少画山水画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笔者分析,应该是与他在1920年代初来北京定居不受重视,特别是与当时北京画坛流行的“复古”山水画风格格不入有关。
这种复古风格,自沈周开创,以四人为代表的吴门画派,基本上被认为是继承元四家的文人画传统接续下来的体系,自晚明之后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主流,特别是在山水画的部分。
今天我们来分析一下“吴门画派”代表人物,即“吴门四家”的绘画风格,并分析一下他们如何奠定中国传统山水画主流风格的。
下图是吴门四家的关系图:

吴门四家中,沈周是文徵明和唐寅的老师,同时也是文徵明父亲文林的好友,是“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文徵明和唐寅出生于同一年,文徵明的父亲是唐寅的老师以及赞助人,两人一直维持着断断续续的友谊;唐寅和仇英是同门师兄弟,共同师从于周臣;仇英与文徵明的关系十分密切,甚至有可能为他的画代笔。文徵明的儿子们与仇英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仇英的画作多次出现文氏家族成员的题词。
一、飘然世外的“神仙中人”——沈周
沈周(1427年-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明朝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明四家之一,长洲(今属江苏苏州市)人。他的一生非常安稳平顺(点击查看:沈周生平时间线),按照某些浪漫主义式的“文穷而后工”的理论,他根本不可能成为大家。沈家早在元末就是大地主,但是他家人对官场不太感冒,他的爷爷、爸爸以及叔叔们都过着隐居般的生活,以诗词绘画为乐。沈周更是如此,一生没有参加过科举,苏州当地官员甚至强迫他做官,但是沈周以孝顺母亲为由多次婉拒。

沈周(1427年-1509年)
沈周是苏州著名的贤者,弟子文徵明称其为“飘然世外的神仙中人”。有一次被苏州当地太守征召到府衙装饰墙壁,甚至误把他当成职业画师,但是沈周却不在意。恭顺地向官府报道,并将壁画完成。该太守了解沈周的社会地位之后肠子都悔青了,立马登门谢罪。
沈周的绘画,技艺全面,功力浑朴,在师法宋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比如下面这幅《夜坐图》,沈周描绘了自己在屋中敞门而坐的情景,身旁有蜡烛和书籍,人物形状特别小,处于画面中央,从人物开始,构图呈螺旋状往外发展,先从最近的屋宇开始,经由树木、小丘和山麓。在此,他是透过感官将外在的世界吸收纳入他内在的经验之中,图中的夜色和月色在某几处用淡淡的色彩来表示。

沈周 《夜坐图》(局部)1492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正如沈周的性格一样,整幅画通篇宽阔而随意,看不出任何用力的痕迹。如沈周为好友吴宽画的东庄图,图中一名文人闲适地倚在栏杆望远,用笔甚为稳重,表现手法非常细腻,给人一种“山空无人,水流花开”的感觉。

沈周 《东庄图》(局部) 南京博物院藏
二、资深老干部——文徵明
文壁(1470年-1559年),字徵明,中年后以字行,更字徵仲,号衡山居士、停云生,祖籍湖广衡阳,直隶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

文徵明(1470年-1559年)
文徵明属于典型大器晚成的人物,相传早年甚为驽钝(点击查看:文徵明生平时间线)。但是文徵明个人十分努力,当唐寅与朋友祝允明、张灵等人在苏州寻欢作乐的时候,文徵明却在家里练字。十分有节制,每次聚会饮酒从不超过六杯,有一次,文徵明收到唐寅到一艘画舫上参加晚宴,忽然间,一群由苏州青楼精选而来的女子偷偷上船,并且向文徵明围拢而来,文徵明开始尖叫,作势要投水,唐寅不得已只好让他脱身。
文徵明从1480年代晚期开始跟从沈周学画,前期风格跟随沈周,后来渐渐发展出自己的风格。


左边:沈周 《策杖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右边:文徵明 《雨余春树》(局部) 1507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对比文徵明的《雨余春树》和沈周的《策杖图》,两者都是以楔形水面作为开端,接着而来的是倾斜的河堤,两堤之间有桥梁连接,而且都有树木环绕,将较大的水面安排在画面中央,远处的河岸就像浮冰一样。整幅画面给人一种计划周到之感。但是跟沈周不一样,文徵明用干笔轮廓线缓缓地勾出了形状,墨点的部分以及对树叶部分的精细描写,非常谨慎刻意,沈周的山水大胆、雄浑,山石陆块的堆叠稳重强劲,但是文徵明却显得谨慎、含蓄,甚至有几分犹豫。细看其绘画,总是会发现有一股强有力的理智在紧紧地控制在一切。

《寒林钟馗图》 1535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作为资深老干部的文徵明,绘画题材往往局限于山水画,并且有意识地避开通俗的话题,似乎很少创作较大型的人物图绘。
比如署名为文徵明的《寒林钟馗图》(1535年)是他65岁时候的作品。但是这幅图里面的人物不但描绘精细,而且全身姿势有细腻的变化,脸部表情也十分丰富。中国文人画一般人物画中人物很小,而且只是山水只点景。寒林部分使用较为湿而快速的线描,来描写树干的扭动和寒气中的枯枝。背景以及构图确实是文徵明本人所做,但是钟馗本人实为仇英所绘,1530年代以来就经常与文徵明来往。


(右):文徵明 《江南春图》(局部),这幅画中很难看出人物表情,山水画中人物一般只是点缀
(左):文徵明 《寒林钟馗图》(局部),这幅画中人物表情就相对丰富许多
文徵明是明中期吴中诗文书画领域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由诗人和画家组成的圈子,母庸质疑,他就是这个圈子的中心人物。
三、明朝著名网红——唐伯虎
唐寅(1470年-1524年),字伯虎,又字子畏,以字行,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等,直隶吴县人,吴中四才子之一。他是“吴门四大家”中社会知名度最高的一位,堪称“网红”,这更多是由于通俗文学和影视作品的演绎。然而,相比前面的沈周和文徵明,唐寅一生却十分坎坷跌宕,具体详情可以点击唐寅生平时间线。

唐寅(1470年-1524年)
唐寅的父亲是靠开餐馆经商致富,但是他小时候就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师从于沈周和文林(文徵明的父亲)。他天资聪颖,不避锋芒。年轻的时候真的是一位放荡不羁的少年,尤其喜欢逛青楼,在1493-1494年,短短两年之内,父母双亡,妻子以及妹妹全都撒手西去,终于幡然醒悟,开始准备科举考试,乡试考了第一名(当时文徵明也参加了,但是却落第)。1498年,前往北京参加会试,原本可以成为状元,然而却遭人嫉妒,被诬陷舞弊,从此终生不能参加科举。
然而官场上的不幸,却是艺术上的大幸。
唐寅回到苏州之后,恢复期旧日的放荡不羁的生活,同时开始转变为职业画家以维持生计。正德九年(1514年),应宁王朱宸濠之聘成为宁王幕宾,发现宁王图谋作乱,于是饮酒狎妓、装疯裸露,逼得宁王放他回苏州,逃过一劫。此后他更加无心仕途,寄心山水书画。唐寅晚年在苏州放荡不羁的生活,与他的画作一样出名。我们无法确定唐寅到底放荡到什么程度,在他四十几岁的时候自称“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人生梦想就是老死于花酒之间,甚至有野史说唐寅是纵欲而死。
然而唐寅却是有进行过严肃的学术著作和文学创作,只不过没有流传下来。但是我们可以从他的字画了解其本人。唐寅诗书画俱佳,号称“江南第一才子”。他阅历较广,入世较深,故题材范围宽广,古今皆能,不拘一格。画风时而保守,时而大胆。

唐寅 《溪山鱼隐》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点击查看大图)


唐寅 《溪山鱼隐》(局部)
如这幅画《溪山鱼隐》(台北故宫博物院),是唐寅保守画风的上乘之作,这幅画呈现了典型的文人隐士脱离闲适归隐的状态。这幅画的山水十分洗练,没有任何凌乱的痕迹,轮廓十分鲜明,以墨色的深浅俩强化视觉上的区隔效果。
但是对比沈周和文徵明的画作,唐寅在山石营造上会更加有动感,看起来有些倾斜扭曲。唐寅很多传世佳作都跟这幅画一样,构图活泼,笔法明快,这种画风的行程,与其性格有必要的联系。

唐寅 《骑驴归思图》 上海博物馆藏
如这幅《骑驴归思图》,风格看起来更为直接和大胆,唐寅抛弃了当时流行的皴法,直接用长笔勾勒的直线画法来描绘景物,彼此连成一片,有很强的流动感。这种流动感在许多量块之间转移,如怒潮汹涌般地向前推进、弯曲,一个方向进行完了,就朝另一个方向继续前进,沿着中央山脊一直推向顶峰,再向左发展,之后告一个段落,直接传达出一种骚动不安的效果。
沈周和文徵明画如其人,唐寅也不例外,他机智、敏捷,有时候有些急躁。如果说沈周和文徵明两人的作品非常适合静默沉思,那么唐寅的绘画就是为了引人注目,甚至会让人看得目不暇接。
四、画派中的小透明——仇英
仇英(约1494年-1552年)字实父,号十洲,中国明代画家,原籍江苏太仓,后移居苏州。仇英在吴门四家中知名度最低,仿佛是门派中的“小透明”。他的一生就是从寒门漆工到吴门大家的逆袭之路。(点击可查看仇英生平时间线)

仇英(约1494年-1552年)
仇英的文化修养不高(甚至有人认为他不识字),专画传统题材,但摹古功底深厚,尤擅长工笔重彩人物与青绿山水,作风严谨不拘。如下面的《上林图》,与前段时间大火的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故宫博物院藏)相比,甚至毫不逊色。

仇英 《上林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点击可查看大图)

仇英 《上林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他是吴门四家中年纪最小的一位,出身于与贫寒人家,前期是一名画匠,后来周臣注意到仇英的天分,收他为徒,成为唐寅的师弟,周臣和唐伯虎很主动地把仇英介绍给苏州的文人圈子,比如文徵明及其友人,文徵明等人为仇英的许多画作题词,甚至还为他的画代笔。到了1530年,成为令人敬仰的画家,而且还拥有了自己的画坊和学徒。
仇英是职业画家,不像沈周和文徵明等文人,有时候以画来彰显自身的品格。他的模仿能力很强,而且所画出来的山水画几乎无懈可击,当他面对那些有艺术史品味的赞助人之时,他也能够以娴熟的技巧,按照他们的委托,作出最逼真的临摹,以迎合他们的爱好。
然而正因为是职业画家,所在创作的时候得按照雇主的要求来,所以仇英是吴门四家之中风格最为不明显的一位。他从不曾在他的作品中题诗作词,或者写较长的跋文,顶多是落款,留下简单的献词。

仇英 汉宫春晓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点击可查看大图)

《汉宫春晓》(局部)
比如这幅《汉宫春晓》,是他的传世佳作,也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我们很难从这幅画看出他的性格。他所画的题材以及刻画方法,似乎只是反映赞助人的经验和视野。
他很少像别人一样在画上突出其自觉的画风,一般文人画家在模仿古代风格的时候,可能会夸张古风的特点,或者稍加扭曲,借以说明自己并非完全模仿。仇英作画却十分严谨,他总是安安稳稳地踏着同时代或前人的脚步,既不冒险,也不犯错,也正是这种方法,却十分符合当时苏州画坛文徵明这些文人画家青睐的风格,这也是他能够风靡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五、结语
中国传统山水画,自明清以来,无论沈周、文徵明、仇英、唐寅,都是工整细密居多,即便有写意也是停留在小写意层面,只有到了后来徐渭再到“清初四僧”开始,才有了真正大写意的笔墨山水。
齐白石老爷子倾向泼墨风格的山水,在当时崇尚复古的北京画坛当然并不受欢迎了,为了迎合市场,所以齐白石在当时很少画山水,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才使得在多年以后其山水画价格不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