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眼中的唐伯虎
说起唐伯虎,很多人会想到周星驰在《唐伯虎点秋香》中所塑造的形象,以至于现在对于大众来说,唐伯虎的“江南第一才子”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可以说是明朝最著名的网红了。在星爷的演绎下,唐伯虎是典型的高富帅,风流不羁,才气名冠江南,撩妹手段高超,最终凭借自己的机智和才华,抱得美人归。除了文采风流之外,他还创立什么唐家霸王枪,含笑半步颠,还我漂漂拳,以及如来神掌和龟波气功,让人难免觉得唐伯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人。

《唐伯虎点秋香》剧照
然而历史上的唐伯虎真的如此风流吗?
在影视剧中,唐伯虎娶了九个老婆,但是据有关史学专家考证,唐伯虎娶的并非秋香,亦无所谓“点秋香”的轶事。唐寅一生共有三位妻子,十九岁时娶徐氏,但在他大约二十四岁的时候病逝。后来可能又娶一女,但因科举舞弊案而离他而去。后娶沈氏,或名九娘,一传十、十传百之下变成唐伯虎娶了九个妻妾。而秋香根本不是华府的俏婢女,而是南京一名颇有名气的青楼妓女,命途坎坷,与她有关系的是一个叫做陈元超的书生。
除了影视剧的演绎之外,历史上的唐伯虎还画得一手精美的春宫画,深受当时的达官贵人喜爱。他之所以被后人演绎出无数风流故事,应该与他创作的大量春宫画有关。



唐伯虎创作的春宫画组图
唐伯虎本人确实喜欢与妓女厮混,喜欢描绘歌妓与文人之间的风流韵事。我们无法确定他到底放荡怪异到了什么程度。而且,这当中有多少是经人渲染,或者在他死后才产生的传说。但是他本人也助长了这类传说的蔓延——在他四十几岁时,自称“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同时在他的信札和画中诗文字里行间,似乎也证明了大众对他的印象。他当时有一方印章,刻了“龙虎榜中名第一,烟花堆里醉千场”,可以说是他纵情不羁生活的真实写照了。不过,他确实也同时在进行着严肃的学术论著和文学创作,但是似乎没有流传下来。
然而,在张廷玉编撰的《明史·文苑》中所列出的明朝五十多位名士中,唐伯虎仅仅排行倒数十六,可见当时人对他的评价,并不如现在的评价这么高。
那真实的唐伯虎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本文将从其生平和代表作品入手,力图勾勒出一个接近历史真相的唐伯虎。
真实的唐伯虎
唐伯虎(1470年-1524年),名唐寅,字伯虎,又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等,直隶吴县人,吴中四才子之一,自称“江南第一才子”,明四家之一。(点击查看唐寅生平时间线)

唐伯虎(1470年-1524年)
唐伯虎的父亲是位经营餐馆的商人,这样的职业无法带来高尚的社会地位,但显然物质并不匮乏,也使得他在一开始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之后唐伯虎受到文林(另外一位明朝著名画家文徵明的父亲)的教导,文林把年轻的唐伯虎介绍给苏州的士绅和文人社会,因此结识了沈周、吴宽和大书法家祝允明。他年轻的时候放荡不羁,大部分时间和金钱都花在了饮酒狎妓上,《明史》曰:
少年伯虎,恃才傲物,纵酒张扬,人称孺子狂童。
然而在1493年到1494年短短两年间,唐伯虎接连失去了父母、妻子和钟爱的妹妹,从此变得较为收敛且开始远离诱惑,转而一心准备科举考试。
1498年,唐寅在南京的乡试中,考中举人第一名(也就是江苏省状元)。第二年,与有钱花花公子徐经(徐霞客祖父)前往北京参加会试,这是当时最重要的考试,主考官本来属意唐伯虎为第一,然而他和徐经却涉嫌事先从主考官处得知考题,在严刑逼供之下,徐经终于承认事先贿赂了考官的仆人,尽管唐寅可能是无辜的,他只是遭人嫉妒而被牵连,但是却在泄题案的疑云下回到了苏州,从此无意仕进。
返回苏州之后,唐伯虎恢复了旧日纵情饮酒以及颓废的生活,同时开始作画以维持生计,他早年曾经跟随沈周习画;1500年开始正式拜周臣为师。及至1505年,他已经声名大噪,并且有能力在苏州附近的桃花坞构筑别业。

骑驴归思图 上海博物院藏
这幅《骑驴归思图》是唐伯虎30岁时候的作品,他在题跋上写了这样的一首诗:
乞求无得束书归,依旧骑驴向翠微。
满面风霜尘土气,山妻相对有牛衣。
“乞求无得”指的是北京科举失意之事,最后的山妻,是他与1500年离异的妻子。山水之中那种不稳与不安的气氛,是唐寅心境的体现。这幅画属于巨嶂式山水,一景一物都经过精密的计算,传达出骚动不安的感觉,其中的明暗对比更是强烈而唐突,片片浓墨十分有节奏地排列在整个构图之中,他舍弃了当时流行的皴法,改用长笔勾勒的直线画法来描绘景物,彼此连成一气,并且强调更大的流动感。这种流动感在许多量块之间转移,如怒潮汹涌般地向前推进弯曲,一个方向进行完了,就朝另外一个方向继续前进,沿着山脊一直推向顶峰,再向左发展,之后告一段落。这种动态的画法十分大胆而活泼,唐寅传世许多好作品都跟这幅画一样,具有名家风范,构图活泼,笔法明快。他机智、敏捷,有时候还很急躁。
从小就天资聪颖的他,即使在人生走到低谷的时候,依然可以靠着自己的才华撑起一片天。唐伯虎诗书画都是一流,尤其是其绘画方面,只要他想画,不管是简单的抒情景致,或者是繁复的巨嶂构图,都难不倒他。

溪山渔隐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点击查看大图)
如这幅画《溪山鱼隐》,是唐寅保守画风的上乘之作,描写了一位退隐的文人在河畔之上修建了一座优雅的乡间小屋,闲适地靠在栏杆上,与泛舟垂钓的有人沉静地对望,另有一人倚仗而来,三人皆有书童在身边。这幅画呈现了典型的文人隐士脱离闲适归隐的状态。这幅画的山水十分洗练,没有任何凌乱的痕迹,轮廓十分鲜明,仅仅以墨色的深浅来强化视觉上的区隔效果。
唐伯虎的人物画也是跟山水一样有名,尤其是仕女图,当时画坛无人能与其比肩。
他本身喜欢与妓女厮混,自然而然地以她们入画。比较有名的有《吹箫仕女图》、《班姬团扇图》、《王蜀宫妓图》以及《秋风执扇图》等等。唐伯虎应该是明代画仕女图最多的画家之一(另外一位是他的师弟仇英),因为这些画很受当时绘画市场喜爱,能够给他带来可观的财富,而且他与妓女、歌伶接触的机会多,她们一般身世坎坷,唐伯虎更容易从同情的角度去欣赏她们的美。他所画的仕女要么是画一个消瘦的女人在自己吹箫,要么是画一个消瘦的女人在自己赏花。


分别是吹箫仕女图(南京博物院藏)和班姬团扇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秋风执扇图
画里的女人依旧是小眉小眼,瘦瘦弱弱的样子,看起来一股穷酸气儿。画上题跋:
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
这个看起来心事重重女人是在秋天拿着一把扇子。然而秋天谁还用扇子?唐伯虎就把他自己比作这一把被搁置了的扇子,在这个时代显得如此多余。
在这幅画里可以察觉到他当时的矛盾。一方面被伤透了心,浑浑噩噩地活着。一方面,他内心深处其实还留有一点对仕途的眷恋,一点对改变命运的希望。就像这把在秋风里的扇子,等待着夏天的到来。
走向生命的尽头
终于在1514年,唐伯虎等到了一个进入仕途的机会,当时皇帝的叔叔宁王朱宸濠,以重金聘他去当幕僚;然而,他发现了他宁王造反意图之后,于是装疯卖傻,甚至裸奔,直到宁王准许他离开。
唐伯虎晚年在苏州放荡的生活,与他的画作一样有名,甚至声名狼藉。1523年的冬夜去世,葬在桃花坞北。

纵观唐伯虎的一生,可以用“跌宕起伏”来形容。从24岁开始就开始走下坡路,父亲、母亲、发妻和妹妹接连去世;曾经有机会高中状元,却遭人诬陷,终被体制排除在外,第二任妻子因此离他而去;后来差点被造反的宁王利用,晚年凄凉,第三任妻子也先他而去,死后仅遗一女。
人生的不幸,有时候却是艺术上的大幸。
他这一生经历了太多太多死别,父亲、母亲、妹妹、徐氏以及九娘,都相继离去。他借助笔墨抒情,借诗酒自娱,借声色解愁,他表现出来的风流、放荡和颓废只是他展现给世人的面具,在这个面具掩盖之下实则是一段失意痛苦的人生。晚年凄凉的他,曾提笔写道: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
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走到命运尽头的江南第一才子,终究看穿了生死,得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