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到底会说几种语言?

马可波罗出生于威尼斯共和国,毫无疑问他的母语是威尼斯语(Venetian),在14世纪之前,意大利语还没有成型,意大利境内的各个共和国都有各自的语言,尽管它们都是从拉丁语演变而来的,但是经过了几个世纪的独立演变,相互之间已经越来越缺少共性,例如:佛罗伦萨语(托斯卡纳语的分支)、威尼斯语等等。

意大利地方语种分布图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述马可宣称自己会四种外语,具体是哪四种外语专家们的意见并不一致,第一种可能是:

这种看法的原因是,游记中有大量的地名采用的拼写(发音)方式是波斯语或蒙古语,但是几乎没有用过汉语来标注那些中国东部、南方地区的重镇,因此最先(尽管很令人费解,毕竟他号称在中国居住了几乎20年之久)排除了他会汉语的可能性。

在游记中他记述了自己在忽必烈宫廷任职期间掌握了蒙古人和朝臣们所掌握的语言,那么只要确定忽必烈时期的主流书写与口头语言就可以确定马可所掌握的外语到底有几门。

要梳理清楚这个问题并不简单,因为蒙古人早期,在成吉思汗之前的时代连固定的书写文字形式都没有。1204年,成吉思汗征讨乃蛮之后,名乃蛮掌印官畏兀儿人塔塔统阿掌管蒙古的文书印信,并教授太子、诸王畏兀字(回鹘字母)以书写蒙古语,蒙古人至此时便采用畏兀字(回鹘字母)以记录蒙古语

1269年,元世祖忽必烈(成吉思汗的孙子)委托国师八思巴另制八思巴字(依据吐蕃文字而制定)作为元朝的官方文字。虽然诏令屡下,当时的蒙古人仍然喜欢使用回鹘式蒙古字母,八思巴字遂转以转写他族语音。至明朝取代元朝后,八思巴字便罕见有人使用了。被赶到漠北的蒙古人(北元)仍以回鹘式蒙古字母为正宗。

另外,最古老的蒙古语文献是13世纪成书的《蒙古秘史》(mongɣol-un niɣuca tobciyan),当时蒙古文字尚未被发明,因此是用汉字写出来的。

《蒙古秘史》的一页,左侧大字为用汉字标音的“蒙古文”,右侧为中文翻译和注解

由《蒙古秘史》中的文字可见,创制这种文字的人使用官话,在他的方言中,中古汉语的入声已经消失了,因此必须用特殊的符号(如上标“克、勒”等等)来代表闭音节的韵尾。为了区分蒙古语的颤音r和边音l,在带有颤音的音节前面附加一个上标“舌”字(“舌列”读作ri)。
另外,还需要考证当时蒙古宫廷的文书中的会有哪些文字,我们选取了1246年和1290年两套蒙古汗的文书:

左图:1246年贵由汗给罗马教宗的文书;右图:1290年伊尔汗国阿鲁浑汗给教宗的文书

上面两封文书里面其实正包含了我们之前讨论过的三种文字:畏兀儿语(回鹘字母)、八斯巴文、汉字(红色印章为篆书体)。
也就是说整个13世纪,蒙古帝国的文书和语言最有可能的3种语言就是以上三种。再加上马可波罗很明显大量的使用波斯语,那么他所掌握的四门外语不外乎:

另外,在中国居住了超过15年(1275-1291年),并宣称走遍中国且曾任扬州府总管3年,没有任何可能他不掌握汉语和中文的书写。至于为何他的游记中没有使用中文发音来标注那些中国地名则是个千年之谜了。

阅读数 1.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