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何许人也?
他诗才过人,《白马篇》《洛神赋》篇篇名满天下,后世谢灵运称“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他机敏灵巧,生死存亡之际依然出口成章,七步成诗,保全性命。
据说他还容貌秀丽。有一种说法,中国四大美男就包括曹植。

杨洋饰演的曹植
但是,在无数光环的映照下,曹植的一生却如同在黑夜穿行。“白马饰金羁”的快意,“置酒高殿上”的欢乐,掩盖不了他满是挫败和伤害的一生。满腹才华的他,怀着对父亲、兄长、爱人和国家深深的爱意,却又在乱世中失去了一切。
亲切慈爱的父兄,巧笑倩兮的爱人,魂牵梦绕的故土,都在暗夜中接连离开。只剩他失去一切,孓然一身。
一、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失去父兄
对于曹植来说,父亲是一个遥远的存在。他出生之时,曹操的雄图大业正方兴未艾。父亲在外征战,母亲与哥哥们陪伴小曹植度过了童年。
遥远的父亲是力量的象征,身边的哥哥曹丕则是他崇拜的对象。哥哥在他的心中文武双全,是兄弟们的榜样。彼时的兄弟之情,恰如古诗中的“常棣之华”,灿烂鲜明。然而,曾经单纯的感情却在权力的斗争中不断变质。
曹植卓越的诗才,逐渐引起了曹操的兴趣。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在邺城兴建铜雀台,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为赋”。曹植写成《登台赋》,曹操阅后啧啧称奇,认为这个儿子年少而有才华,将来能成大事。
恩化及乎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
愿斯台之永固兮,乐终古而未央。
——《登台赋》
得到了父亲的称赞,曹植非常开心。他希望快乐的日子能像诗中写的那样一直维持下去。但金碧辉煌的大殿的暗处,藏着一双嫉妒的眼睛。
曹丕不服。他是兄长,征战沙场,军功文采兼具一身。小弟见识浅薄,却因为一篇文章大受赏识。
兄弟之间,嫌隙暗生。
也许在曹植心里,哥哥是他心中的榜样、是未来的太子。但势不由人,在父亲如炬的目光和臣子的推动下,他开始了和哥哥的太子之争。
朝野分为两派。曹操还在犹豫慎重,各派党羽间各出奇招,设计谋、造舆论,尔虞我诈,互相倾轧。在世子之争期间,曹丕行为克制,万事注意;曹植却任性胡为,甚至酒醉擅闯司马门,在禁地纵马驰骋。
也许他对太子之位并无兴趣。他有文才,却殊无政治抱负。但杨修、丁仪这些朋友们的支持,让他无法退场;更刺伤他的是敬爱的兄长,那曾经关爱的眼神,如今逐渐冷淡。
司马门事件后,曹丕被立为太子,曹植一度如释重负,但已经破碎的兄弟之情再也无法重圆。曹丕称帝之后,对曹植严加防范。碍着母亲卞太后的面子无法下手,只能不停徙封弟弟,将曾经宠爱的小弟赶得越来越远。
七步成诗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面对兄长的步步相逼,大殿上踟蹰独行的曹植,吟出了著名的《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诗》
他的眼底藏着热泪。在泪眼朦胧中,满怀期许的父亲、关怀备至的兄长,渐行渐远。
二、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失去爱情
曹植和甄宓的爱情,缥缈无循,却为人津津乐道。关于他们的猜测来自于《洛神赋》。《洛神赋》原名《感鄄赋》,甄通鄄,有人认为牵涉到了曹丕的元配甄氏。
甄氏素有美貌之名,原本为袁绍儿媳、袁熙妻子。官渡之战中袁绍兵败病死,曹丕率军攻入袁府,俘虏了甄氏。据说,甄氏为了躲避祸患,用煤灰抹脸掩盖容颜。但当泪水洗掉灰尘后,她绝美的姿色还是震惊了在场的士兵。在曹操的同意下,曹丕纳甄氏为妾。
后来曹操和曹丕征战沙场,年纪幼小、不喜争战的曹植留守邺城,传说他与甄氏朝夕相处,生出一段情意。后来,曹丕继位,曹植遭徙,曹植和甄氏分开两地。
曾因美貌得宠的甄氏,下场凄惨。曹丕继位后定居洛阳,另立贵嫔,甄夫人被弃置在邺城;失意的甄氏口出怨言,被曹丕赐死,死时以糠塞口,以发遮面,非常凄惨。
她死的那年,曹植写了《洛神赋》。
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
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
——《洛神赋》
似乎是有一夜,曹植宿于舟中。恍惚之间,他透过茫茫水雾看见了少时亲切温婉的兄嫂:她还是那么的婉约秀丽,凌波御风之间神采飞扬。
却是南柯一梦。滚滚流水中,再也看不到伊人的身影。
虽然这段故事被后人责备为“造甄后之事以实之”,但历史中的曹植,确实连妻子也难以保全。
他的第一位崔氏,是名士崔琰兄长之女。崔琰原本是曹操赏识的谋士,却曹操猜疑而被杀。
崔琰死后,崔氏失势。仅仅是因为衣装过于华美,曹操认为她违反了穿着华丽的禁令,将崔氏赐死。
三、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失去国家
虽然无心政务,曹植心中却有着中国文人慷慨激昂的的志向和报国情怀。在《白马篇》中,他歌颂身赴国难的将士: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白马篇》
然而, 世子之争的失败断绝了他的政治前途,乱世征战的社会环境也使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变得缥缈。曹植从满怀壮志的年轻人,变成了忧愤抑郁的中年人。
他写过一首《七哀诗》赠答王粲。用愁妇的笔触,抒发自己忧愁的情怀。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七哀诗》
高楼上的思妇是“浪荡子”的妻子,她的丈夫已远游十年。回家的路清清冷冷,独守空房的妇人遥望流动的月光。风月泠泠,无所归依。希望有所归宿的妇人,最终没有等到丈夫的怀抱。
曹植自己不也是这样吗?凤凰栖梧桐,自己择枝而栖的努力却终究失败;流动的风月固然无所皈依,但毕竟自由,自己却被身份束缚。面对的,只有无路可走的绝望。
最后,甚至连家族浴血奋战得来的江山也要失去。
在兄长曹丕去世后,与曹植关系较好的曹叡继位为魏明帝。曹植一度希望能重新得到重用,多次上书自表;冷静理智的曹叡却对叔父却仍是严加限制。
曹植对司马氏篡权的念头早有察觉。他对侄儿大权旁落极为恐慌,上表“取齐者田族,非吕宗也;分晋者赵、魏,非姬姓也。”“今反公族疏而异姓亲”,提醒侄儿注意司马氏。
但一心严防曹植的曹叡并未放在心上。
魏正始(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篡取曹氏权威。那时,曹植去世十七年。
才情满腹的曹子建,郁郁不得志的陈留王。那滚滚东去的洛水,最终带走了他在这个世上曾经得到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