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金牌编剧关汉卿

作为元曲四大家之一,关汉卿老师凭借一出《窦娥冤》唱遍大江南北,百年不衰,他的名字即使不算如雷贯耳,也可谓是家喻户晓。但史书上关于这位民间艺术家的记载却少之又少,比如《录鬼簿》将关汉卿老师排在“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第一位,对他的介绍却只有一句话:“关汉卿:大都人,太医院尹,号已斋叟。”而就在这些少之又少的记载中,还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状况,从出生地到名字号,数百年来争论不休,这就导致了这位著名编剧的形象至今仍是支离破碎,扑朔迷离。我们今天不妨就从这支离破碎中看看,一代名家关汉卿到底是何许人也。


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

关汉卿出身地不详,有人说他是大都人,也就是北京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大概就是北京土著一枚;也有人说他是山西人,或者河北人,只是后来到了北京,过上了北漂生活。

但不论关汉卿是北京土著还是北漂一族,关汉卿在北京的日子都不大好混。据说关汉卿原本是太医院尹,也就是一名医生,大约是意识到治病救不了大元人于是弃医从文;也有人认为关汉卿家里有人(可能是爷爷)是做医生的,因此入了医户,可惜到了关汉卿这里医术失传,关汉卿老师为了糊口转行做了编剧。

元朝时候做编剧当然是没有如今这么吃香的,三教九流里面,戏子是下九流,给戏子提供台本的编剧地位自然也不会高,吟诗作赋尚属文人娱乐,戏曲小说则完全是些雕虫小技,难登大雅之堂了。且读书人以治国齐家平天下为人生理想,只有不得志的才会沦落到勾栏瓦肆——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戏院——以编剧为生,终日与戏子为伍。这样的关汉卿自然是没少受歧视和冷落的。他自己就说:

我是个经笼罩、受索网苍翎毛老野鸡蹅踏的阵马儿熟。经了些窝弓冷箭鑞(la)枪头,不曾落人后。

尽管如此关汉卿却能自得其乐,他是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的:

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

伴的是银筝女银台前理银筝笑倚银屏,伴的是玉天仙携玉手并玉肩同登玉楼,伴的是金钗客歌《金缕》捧金樽满泛金瓯。

美人捧砚,红袖添香,是不是还可以与名噪一时的大明星写写诗,传传绯闻,想想也未尝不是快意人生。比如关汉卿游玩江南时便时常与红极一时的戏剧演员朱秀帘一起游玩吟诗,看看剧本,谈谈人生。他有一首《一枝花》便是送给朱秀帘的,在曲中他盛赞朱秀帘“碧玲珑掩映湘妃面,没福怎能够见?十里扬州风物妍,出落着神仙。”

可惜的是关汉卿虽然自称“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有记载有传说的绯闻却并不多,有名有姓的就朱秀帘一个,还不过是赠诗游玩,没有实锤。对比同为知名戏曲家的汤显祖,别人不仅粉丝无数还有女粉丝为其终身不嫁投河而死,关汉卿的风流一生简直平平无奇。

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虽说地位不高,混迹风花雪月之中,关汉卿却实实在在有一番傲骨。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

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

田汉先生创作的剧本《关汉卿》中就着重表现了关汉卿这种不为权贵低头的品质:在剧中关汉卿因创作《窦娥冤》触怒地方官员,受到恐吓:“不改不能演,演,要你们的脑袋!”但关汉卿与朱秀帘却不为所动,“不要脑袋就都不要吧!”于是《窦娥冤》一字未改仍旧上演。关汉卿与朱秀帘因此入狱,在狱中他们仍不屈服,并作《蝶双飞》以明志:“将碧血,写忠烈,作厉鬼、除逆贼,这血儿啊,化作黄河扬子浪千叠,长与英雄共魂魄!”

当然,由于史料的缺乏,田汉的《关汉卿》大多剧情为虚构,但《窦娥冤》揭露了当时元朝统治的黑暗腐朽,并赋予了窦娥高尚的品德不屈的精神。

或许是由于长期混迹于勾栏瓦舍的缘故,关汉卿对于女性总是特别关注,尤其是底层女性。在《救风尘》中,风尘女子赵盼儿为了救落入虎口的姐妹宋引章与恶霸周舍斗智斗勇,最终不仅帮宋引章拿到了休书还让周舍落了个勾引有夫之妇的罪名。

关汉卿笔下的女子总是具有一身美德又充满智慧,在困境中与恶势力做斗争,不屈不挠,这点与他个人性格不可谓无关。王国维就称他:一无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为元人第一。

今天已知的关汉卿的杂剧本有67部,现存18部,小令现存的有40多首,套数(即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十多首,其作品数量在剧作家中排不上第一,也是第二。他的作品丰富多样,社会剧有《窦娥冤》《鲁斋郎》;爱情剧有《救风尘》《拜月亭》;历史剧有《单刀会》《西蜀梦》,无一不是经典。

 

关汉卿经典画像,眼神倔强

 


总结下来,关汉卿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虽然史料记载极少,出生地,生卒年,家世,名字号千年来众说纷纭,无有定论,但他的形象却仅仅通过他自己的作品就勾勒得极为鲜明:“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即便受尽冷眼也依然不卑不亢,端的是一份文人傲骨。

无论是和自己的作品还是自己的同行比起来,关汉卿的一生都可谓乏善可陈。或许换今天他就是一个用心治学,尽心写作的工作狂,以至于当人们在记录他的时候记下的都是他的作品,而无暇顾及他的八卦,甚至连他的生平也是你一言我一语,到最后发现,他到底叫啥来着?这对于研究关汉卿的人来说也许并不算一件好事,相关记载的贫乏迫使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他的作品上,但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以作品流芳百世而非绯闻轶事未尝不是一种幸运。“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的关汉卿若泉下有知,也应当倍感欣慰吧。

阅读数 1.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