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是明末清初时期的三大思想家。在他们存世的画像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全部都戴着头巾。包头的原因在于他们都剃掉了头发,因而不得不将光溜溜的头顶包裹起来。作为明朝的遗民,本应一死以示“不仕贰姓”的忠心,然而他们不仅活了下来,还剃了头发。

左起: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是满清入关之初提出的剃发令。从政治层面上讲,满人将剃发易服视作一种宣誓正统的表现,而这也是被征服地区的汉人表示顺从的一种方式,只要汉人肯剃发便能弃明忠清;而明朝遗民则把不剃发视作舍生取义的表现。从文化层面上看,剃发是满人体现男子孔武健硕的习俗,而这刚好与儒家所倡导“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留发习俗相悖。于是,剃发成为了具有政治和文化双重意义的符号。汉学家孔飞力认为,在旧体制下,男子人格和地位的优越感是以精心蓄留的长发为象征的,而剃发让他们(汉人)联想到阉割。
于是,为什么顾炎武会剃发求生,而不舍生取义?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顾炎武提出“亡国不等于亡天下”的观点。在他看来亡国是朝代更迭,这是天行有常,是皇帝士大夫们操心的事情;而亡天下是道德沦丧,伦理倾覆,以至于率兽而食人,乃至人将相食。换句话说,就是由华夏变蛮夷的意思,这是他所不能接受的。
放在明末改朝易代的大环境下的解读是这样的:明朝亡于李自成,易姓改号,是亡国;而满清入主,剃发改制,率兽食人,是亡天下。为了避免这种亡天下的命运,就要做出抗争。所以,顾炎武虽为一介布衣却在明朝灭亡后曾积极投身反清复明的事业当中。
投身弘光政权。崇祯十七年五月,清军占据北京,弘光小朝廷在南京成立。清兵入关后,顾炎武暂居语濂涇(今江苏常熟),由昆山县令杨永言之荐,投入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务。顾炎武把复国的希望寄托在弘光小朝廷之上,他满腔热忱,撰成《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即著名的“乙酉四论”,为弘光政权出谋划策,针对南京政权军政废弛及明末种种弊端,从军事战略、兵力来源和财政整顿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议。
参加王永柞的起义军。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顾炎武取道镇江赴南京就职,尚未到达,南京即为清兵攻占,弘光帝被俘,南明军崩溃,清军铁骑又指向苏、杭。其时,江南各地抗清义军纷起。顾炎武和挚友归庄、吴其沆(字同初,上海嘉定人)投笔从戎,参加了佥都御史王永柞为首的一支义军。诸义军合谋,拟先收复苏州,再取杭州、南京及沿海。然而因义军与清军实力悬殊,义军攻进苏州城即遇伏而溃,松江、嘉定亦相继陷落。
参与昆山保卫战。顾炎武潜回昆山,又与杨永言、归庄等守城拒敌,然而不数日昆山失守,顾炎武的嗣母(过继后的养母)王氏以死殉国,临终前告诫顾炎武不得仕贰姓,他将此铭记于心。
辗转于各抗清势力之间。此后四五年中,顾炎武东至海上,北至王家营(今属江苏淮阴),仆仆往来,奔走于各股抗清力量之间,意图纠合各地义军伺机而动。然而弘光及闽浙沿海的隆武等南明政权先后瓦解,他亲身参与的抗清活动也一再受挫,但是,顾炎武并未因此而颓丧。他以填海的精卫自比: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顾炎武:《精卫》
然而大明的气数终是尽了。
在反清的起义相继失败之后,顾炎武毅然投身于治学当中,主张用实学来恢复天下义理,这就是他所谓的“保天下”。他所提出的“经世致用”成为明末清初一大思潮,深远地影响了此后乾嘉学派的考据实学的兴起。如此看来,顾炎武还是挺实用主义的一个人,赞同忍一时胯下之辱的做法。他在自己的《亭林诗集》里专门有一首诗《剪发》,里面有一句“丈夫志四方,一节亦奚取”。在他看来,为了大丈夫的大志向,牺牲一些小节他是可以接受的。
顾炎武剃发,大抵是想通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个道理,留得有用之身,好继续“保天下”这一使命。所以在最初的反清起义失败后,他选择了软抵抗的方式,也就是不出仕,不仕贰姓,一心治学。
康熙年间,吏部尚书熊赐履曾邀请他修明史,顾炎武严词拒绝了,他说“果有此举,不为介之推逃,则为屈原之死矣!”介子推和屈原都以死明志,顾炎武的意思很明确,要不你们弄死我,要不我自己死。
所以终其一生,顾炎武未曾出仕,践行了他对嗣母的承诺。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 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均有成果,著成《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等著作,晚年研究经学,重考证,开清代朴学之风气。
顾炎武的一生未曾认同清朝的正统性,因而一直以明朝遗民自居。纵使他放弃了起义反抗清朝,纵使他选择了剃发留头,但他用治学这种软抵抗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于“保天下”的责任,这也是明末清初的大环境下,黄宗羲、王夫之与顾炎武这些明朝遗民的共同政治选择。
在晚清救亡图存的时代,顾炎武所提出的“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被梁启超衍变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八字箴言。当我们每每提及此句时,请记住这是在明末清初的背景下,顾炎武提出的每个个体之于国家、之于文明的意义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