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Jadeite)是玉中王者,在传统中国社会(乃至整个汉文化圈、东亚、东南亚地区)中翡翠和玉有明确的不同指代。在中文语境下玉的指代等同于科学分级上的软玉(Nephrite),中国人对于软玉的开采与使用可以追溯到至少10000年前,至少在新石器时代,从广茂的北方的红山文化(距今7000-9000年)到南方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距今3500-5000年),都有大量的玉器存世。而翡翠通常被等同于硬玉(Jadeite),但是严格意义上说,翡翠是以硬玉矿物为主的辉石类矿物组成的纤维状集合体。
从最简单的一个维度来判断软玉和翡翠的区别 -- 莫氏硬度(一种简单的相对硬度测量方法),软玉(如和田玉)的硬度是6-6.5;翡翠的硬度是6.5-7。值得一提的是,注意莫氏硬度是相对硬度,6和6.5之间,6.5-7之间,如果是绝对硬度,这个差距会被放大数倍!例如莫氏硬度=6的时候,绝对硬度大约70;而莫氏硬度为7时,绝对硬度超过100,两套体系的差距超过2.5倍,如果是莫氏硬度为10(钻石),绝对硬度为1500,以此类推。(需要指出的是,明清老翡翠与现代社会上的翡翠抛开化学成分的差异性暂不赘述,在硬度上老翡翠超过7,在7-7.5之间!)
翡翠溯源
翡翠二字由来已久,最迟在东汉许慎编著《说文解字》中就有:“翡,赤羽雀也;翠,青羽雀也”,指岭南地区一种鸟类。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在《感遇》一诗中写道:“翡翠巢南海,雌雄珠树林……旖旎光首饰,葳蕤烂锦衾。”。
北宋欧阳修在其《归田录》卷二载:“余家有一玉罂,形制甚古而精巧,始得之梅圣俞,以为碧玉。在颍州时,尝以示僚属。坐有兵马钤辖邓保吉者,真宗朝老内臣也,识之,曰:此宝器也,谓之翡翠。云禁中宝物皆藏宜圣库,库中有翡翠盏一只,所以识也。” 由此可见以“翡翠”指绿色玉石由来已久,且至迟在北宋时,已被视为珍宝。注:《归田录》载于《欧阳文忠公全集》第126-127卷)清代乾隆时期的纪晓岚(1724--1805)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写道:“盖物之轻重,各以其时之时尚无定滩也,记余幼时,人参、珊瑚、青金石,价皆不贵,今则日.......云南翡翠玉,当时不以玉视之,不过如蓝田乾黄,强名以玉耳,今则为珍玩,价远出真玉上矣”。
翡翠的时间地图
我们不排除一种可能,就是北宋的欧阳修和清代的纪晓岚,他们所记载的翡翠可能并非是一种玉石,前者可能是绿色的软玉,而后者则更像是真正的缅甸(或不加以区分的等同于云南)翡翠,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硬玉翡翠。
翡翠分期
我们今天大众意义上的翡翠通常被认为是18世纪中叶(清乾隆早期,约1740-1750年前后)由缅甸开采而后朝贡清朝的。以上看法至少在“主流”的西方宝石界已经成为一种著书论述中的公论。但是,这一说法可能与史实相悖。尽管出于出土、考古资料的缺失,我们很难追溯的更久远,至少在明朝现代意义上的翡翠就已经自缅甸朝贡明王朝。也有考证说法认为在唐朝甚至更早的古墓中(如三国曹操之墓,但是因考古队一直没有对外公布科学、准确的考古报告,此事已成悬案)就已经有翡翠玉石的饰品陪葬。
在翡翠收藏界,一般把明清老翡翠分为3个阶段:
- 明早期,永乐时期的玻璃种、高冰种翡翠:约公元1400-1430年间(洪武晚期-洪熙、宣德早期)。
- 清三代+嘉庆时期的翡翠:1660-1820年间的康熙、雍正、乾隆与嘉庆帝时期。
- 清晚期翡翠:同光时期+慈禧太后时期,甚至到民国初年年间(1860-1920年)。



清代、明代的冰种、玻璃种老翡翠
图1:清嘉庆时期的卧马 (高冰种、帝王绿)
图2:清代冰种玉佩
图3:明代白冰飘花、紫罗兰诗文翡翠腰牌
以上三个时期的翡翠,以永乐时期的品质(所谓色、种、水及雕工)最为上乘。清三代时期的供御极品或可与之相媲美,但是嘉庆时期的翡翠料子已经俨然更为轻薄了(或者说料子不够厚实!)。而清末-民国初年的翡翠,则质量更为差,可以说是前朝的下脚料制作而成。大抵是因为彼时的缅甸翡翠矿区早已经干涸,整座山都没有玻冰种的翡翠了。
至于今天的翡翠,笔者以为,根本不能称之为翡翠。在100-150年前,今天的大街上可见的绝大多数人胸前、手腕上佩戴的所谓“翡翠”,价格还可能在10万元之巨的那些或糯种,或豆种的“翡翠”,都是砌墙的石料!



在缅甸当地和云南被用来砌墙的翡翠(所谓的豆种、糯种的下脚料翡翠)
翡翠现状
明清(后者的量更大,传播性也相对更广)翡翠的鉴定时至今日依然在珠宝市场上是一片混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翡翠鉴定的国标是沿袭美国GIA(Geological Institute of America = 美国宝石研究院) 90年代初期的对翡翠不完整的鉴定研究结果,当时GIA对于翡翠样品的涵盖没有涉及明清老坑翡翠!也没有对老坑翡翠的处理、加工、保养工艺进行完备的研究,因此才会有今天的国检系统对于大量”极品“老坑翡翠的”科学打假“,把那些珍品翡翠等同于近现代开始大量出现的以次充好的B货乃至C货翡翠。
现在人们可以通过强酸浸泡或者激光蚀刻来填充一些颜色,使品种较差的翡翠(下脚料,甚至是不是翡翠的物质)在外观上变得与高档翡翠类似(注:"类似"并不代表可以”骗过“有经验的收藏家、鉴定者或者科学鉴定仪器)。现在翡翠在市场上通常以字母A、B、C为标识分辨翡翠制品的质地:
- A货翡翠,天然翡翠,是未经过化学处理,颜色、结果自然的天然翡翠。值得指出的是,所谓的A货翡翠与明清老翡翠本应是一个范畴可以囊括的,但在商业实践中,经常出现明清老翡翠被误判为B货、C货或B+C的情况,这与当世主流的翡翠鉴定逻辑、科学标准的缺失有直接的关联。
- B货翡翠,漂白注胶翡翠,是经过强酸清洗和注胶的翡翠,强酸浸泡、清洗有助于提高翡翠的透明度和色泽。
- C货翡翠,染色翡翠,是经用人工着色处理的翡翠,通常是用有机染料或无机染料着色。
- B+C货翡翠是同时进行过强酸清洗和注胶和人工着色处理的翡翠。
还有一些从宝石学、化学成分角度上看完全不是翡翠的石头或化学合成物也被不法商贩以翡翠的名义和价格在市场上贩卖,例如常见的:
- 马来玉:马来玉完全不是翡翠,是一种化学、物理合成高温熔炼而成的仿冒翡翠的物质,最早在1980年代中期出现于印度次大陆、巴基斯坦地区,不知为何在大陆被称作“马来玉”。其辨别非常简单: 1. 比重仅2.7上下,远低于翡翠的3.33,熟手凭手感都可以鉴别;2. 迎光观察内部矿物质结构,完全是化学侵染而成,无任何色根; 3. 表面如用放大镜(10-100倍即可)观察,充满从表面向内里侵染而留下的“色素”痕迹,另外长期佩戴可能会被化学残留物所“灼伤”。 4. 其售价极为低廉,在各地古玩城都可以找到,100-1000元不等。
- 东陵石等:东陵石本质上是一种油绿色的石英岩,石英岩是地球上最为常见的岩石之一,仅凭这一句话,就可以知道东陵石的成本必然极其低廉,即便它不是随地可见的。鉴别东陵石也极其简单,它的比重与类属合成物的马来玉一样都很低,约2.6-2.7之间,远低于翡翠,而其折射率、化学成分、迎光材质观察也与翡翠毫不相同。注意,硬度上,马来玉与东陵石都是7,因此仅靠检测硬度来区分翡翠与东陵石或马来玉是毫无意义的,必须结合比重来判断!!!
- 水磨子是一种以钠长石为主的矿物组合,部分水沫子与翡翠相似,如呈透明或半透明的水沫子在种水上与某些翡翠相似,但是其鉴别也非常简单,它的硬度远低于翡翠(一般在6.5-7之间),尤其是远低于老翡翠(7-7.5之间,注意这是相对硬度,7.5只是表达了硬度大于7而小于8,很多明代老翡翠的硬度极其接近祖母绿,也就是达到8!如果用绝对硬度来衡量,明代老翡翠比清代老翡翠硬30%,清代的比现代的硬30%甚至更多!这个只要通过相互刻划就可以轻易判断 -- 前提是如果你不在意“宝贝”被划伤的话... ...)



图1:马来玉福镯(注意光照下的纹理,及无色根性!比重低于翡翠)
图2:东陵石手串 (比重低于翡翠)
图3:水磨子质地的福镯 (硬度低于翡翠!)
另外,还需要注意,目前中国的翡翠市场相当混乱,对翡翠A\B\C分类相当不完善,它完全没有采样、比对明清老翡翠,如上文所述,老翡翠的化学成分、硬度、材质与1980年代后市场上出现的新的缅甸、云南翡翠不可同日而语。如果以后者作为唯一的划分分类基础,必然会导致明清老翡翠被当做B货、C货对待。而这也恰恰是今天中国的国检、商检所普遍遇到的难题 -- 几乎所有的鉴定证书、鉴定过程都应付了事,证书都是事先打印好的,而手工+机器鉴定几乎只做一下荧光检测,出现荧光效果的就不是A货,反之就是。这个步骤不但极其错误、本末倒置,而且极其不负责任。
荧光效应的出现有其复杂的成因,并非只有被染色、化学侵染过的马来玉会有荧光效应,被贴身佩戴过一段时间的翡翠也同样会因为皮肤分泌物的侵染、滋润而出现荧光效应,更不必说“煮虫蜡”这种传统翡翠保养工艺,同样会给老翡翠身上留下荧光的效果。不能加以科学辨别与区分是目前翡翠行业鉴定乱象的根源之一。
老翡翠历史溯源
如上文所述,明代与清代的翡翠之间无论是材质还是工艺、风格上都有所区别,尽管它们都源自缅甸地区,西方有学者考证缅甸的翡翠是世界上唯一宝石级的翡翠,而这其中的桂冠毫无疑问被明代翡翠所摘得!
位于今缅甸的主要统治王朝在过去1200年间和老翡翠相关的主要有两个:
- 蒲甘王朝(849年-1369年):蒲甘王朝在唐末建政,五代十国时期因中央王朝交替此起彼伏而无力顾及滇南之南的蒲甘王国,1004年,蒲甘王国曾遣使到向北宋朝贡。至于当时朝贡之中是否有翡翠,大可参考上文中提到的欧阳修的记录,答案是确定的!元缅战争后,蒲甘王朝向大元帝国臣服,元朝在此设立任命宣慰司等各种官职名号。可以合理推测的是,以蒙古人之兼容并蓄,元代宫廷内也必然有来自缅甸地区的翡翠贡品。
- 阿瓦王朝(1364-1555年间,约明初期-明中期)同明朝的关系相当密切,为缅甸修筑了叫栖水利工程(在今曼德勒南部),并开凿了墩兑运河。这两项对缅甸农业生产发展起重大作用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在为缅甸人民所利用。据英国学者考证,今缅北的玉石矿是在13世纪由云南的一个小商贩发现的,开采玉石的技术也是由中国传人缅甸的(注:笔者认为这绝非翡翠开采的最早记录,这只能是英国人道听途书的一条可知的较早、较成规模的某一矿区的翡翠开采历史而已,实际上缅甸地区的宝石开采,不仅限于翡翠,还包含诸如红宝石、蓝宝石、琥珀等至少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明洪武十六年(1383),阿瓦王派板南速勒入贡中国。翌年又遣使入贡,明廷授阿瓦王为“缅中宣慰使”。1396年明廷派钱古训、李思聪至云南麓川,调停阿瓦与麓川之间的纠纷,使双方罢兵和好。1406年又派张洪使缅甸调停阿瓦与孟养之间的纠纷。钱古训写的《百夷传》和张洪写的《使缅录》等书,对研究明代的中缅关系有很大价值。1414和1433年明廷又两次遣使至阿瓦,调解阿瓦和木邦间的冲突。
明代翡翠目前可明确溯源的最早,也是传世最精美的,均源自永乐大帝时期。这还要回溯到朱元璋建立明朝初期的征西将军沐英,沐英(洪武皇帝朱元璋的养子,因此也可算后来的永乐皇帝朱棣的兄长)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秋,担任征南右副将军,与永昌侯蓝玉一起跟随傅友德攻取云南。1382年,朱元璋下诏命傅友德及蓝玉班师回朝,而留下沐英镇守云南。沐英在治理云南期间,大力发展屯田,兴修水利,注重商业发展,召集商人进入云南(注:这一时间之内缅甸的翡翠已经流入云南,其中最为极品的当然是由官府遴选后送入京师,当时的京师是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市,南京故皇宫的出土遗迹中曾发现翡翠的踪影);开发盐井,修理道路,保护粮运,使人民安居乐业。
沐英死后,其后代世代替大明王朝镇守云南,并管辖缅甸地区。其子沐昕则为永乐皇帝的驸马,1403年娶了常宁公主(永乐皇帝最小的女儿)。我们今天看到传世(如下图所示)的相当一部分明清老翡翠中,那些品质最为上乘的几乎都源于永乐时期的由沐府源源不断的向南京和北京的皇宫大内进贡的缅甸翡翠的宫廷造作。这些翡翠都有一个普遍的特点:
- 色:满色,或满绿,或满紫,或满红,或三彩、五彩,或白冰飘花,从色泽上看无不娇艳、纯粹。
- 种:以玻璃种为主,高冰种为辅,几部看不到任何冰糯种,或更低的层级。如果读者对于什么是冰糯种的翡翠有明确概念的话,台北故宫中所藏的清宫旧藏的翡翠白菜,就是典型的冰糯种白冰飘花的翡翠制品,而这种层级的翡翠根本没有可能进入到进贡明代宫廷,至少在永乐朝不可能 -- 只因层级、品质不够高。
- 水:指水头,这是一个较为艺术性的描述,被用来衡量材质是否有一种娇艳欲滴的感觉,有则佳,无则干涩,入下图所示,无一例外都是水头极足的。
如果用上面的标准来衡量今天的翡翠市场上的翡翠,无论色种水都相差极大。如果用矿物学的标准来衡量,今天市场上的这些新坑的翡翠,根本不能称之为翡翠,其化学成分与明清老翡翠极大不同,试问:钠铬辉石与钠铝辉石可以被算作是同一种矿物质吗?而那些所谓的老坑翡翠,如果不是偷换概念的话,也和明清老翡翠没有什么太大关系,至多是从老坑中刨出的余料,并且是色、种、水都很稀松平常的货色。
再者,明清老翡翠的硬度高出现代翡翠很多,至少30%(绝对硬度)以上,可以说:老翡翠可以轻松划花新翡翠,而反之则不然。
缤纷明清老翡翠



图1:明永乐时期的帝王绿、玻璃种双禅手把件
图2: 明代帝王紫高冰种瑞兽纹圆牌子
图3:满绿冰种福镯(圆镯子)



图1:明代帝王绿高冰种指环(扳指),镂空雕工
图2:清代玻冰种紫罗兰福字
图3:明代五彩翡翠玉婵(注意顶部为紫罗兰色,共四彩,故称五彩)



图1:清代玻璃种紫罗兰福豆
图2:清代高冰紫罗兰、满绿付翠(镶边为现代工艺)
图3:清代冰玻种紫罗兰白冰飘花平安扣(现代镶边)



图1:清代玻冰种满绿卧牛摆件
图2:清代高冰种黄翡葡萄串雕件
图3:清代高冰种满绿翡翠叶子挂件
明清翡翠,横跨近600年,笔者曾根据各种资料,结合二重证据法,估算过传世明清老翡翠逾万件。而这些传世翡翠,每一件都精工细作,料工俱佳,体现了皇家工艺之高超,品位之卓越,当我们得以与每一件古玩亲近的时候,似乎可以回溯到那个年代,感受到古人的精神世界的美妙。
每一件老翡翠都是天地之精华历经千万年而翠成也,笔者深以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而这在本为藩属国进贡的翡翠身上尤为凸显,它本来就属于整个世界,今天的我们可以亲近她、接触她,这自然是美妙的。
当然,看完、看懂这篇文章,再到任何珠宝行或古玩市场或拍卖行,想必你可以判断那些动辄叫卖到几十万、几百万乃至几千万的所谓镇店之宝和压轴大拍的物件,它所能承载的气韵,与以上的帝王典藏相比,如何? 答案不言而喻,right?
May the best Jade be with you, A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