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选(1239年-1301年)与赵孟頫(1254年-1322年)是吴兴(今浙江湖州)同乡。在元朝初年(约1280年-1300年),钱选与赵孟頫、王子中、牟应龙、肖子中、陈天逸、陈仲信、姚式并称“吴兴八俊”。不过后面这6位想必多数人都不甚了解,事实上吴兴八俊,只有钱选、赵孟頫两人声名鼎赫,较为后世所熟知。
钱选比赵孟頫年长25岁,在南宋晚期曾经在景定三年(1262年,宋理宗赵昀的第七个年号)乡贡进士。对于他 的家世的记载就仅限于此了(注,想必钱选虽非出身于皇亲国戚,但是从其一生的行为举止也大抵能判断其家境殷实,故可纵情山水、琴棋书画并以此终老)。而赵孟頫则身世极为显赫,出身于宋朝宗室(宋太祖赵匡胤第十一世孙,宋太祖第四子秦王赵德芳的十世孙),在南宋高宗(系宋太宗赵光义一族)无子的情况下,从赵匡胤一族中过继过来的养子宋孝宗的兄长赵伯圭的玄孙。
钱选其人的师承关系颇为复杂,其山水师赵令穰,人物师李公麟,花鸟师赵昌,青绿山水师赵伯驹,尤善作折枝,其得意者赋诗其上。性嗜酒,酒不醉不能画,然绝醉亦不可画。惟将醉醺醺然心手调和时,是其画趣,画成亦不暇计较,往往为好事者持去。工临仿,尝借人白鹰图,夜临摹装池,翌日以临本归之,主人弗觉。湖之人经选指授,类皆以能画称。赵孟頫早岁尝从之问画法。-- 这段话记述的很明白了,就是赵孟頫年轻的时候(应该是南宋晚期,大约1270年-1280年间)曾向钱选学习(取经)绘画技法。
尽管在绘画成就上取得辉煌业绩不相上下,但从对后世的影响力而言,赵孟頫显然更加声名显赫。这大抵和两人入元以后,的一出世、一入世的相左的道路选择有关。在至元23年(1286年),赵孟頫经程钜夫推荐出仕元朝,授刑部主事,于北方游宦十年。至元(忽必烈)末到大德初,仕宦江南。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世称“赵承旨”。死后晋封魏国公,谥文敏。当时有很多南宋遗老遗少都“前仆后继”的进入蒙元的朝廷做起了官。唯独钱选“励志耻作黄金奴,老作画师头雪白”,不肯出仕元朝,甚至将自己多年研究的经学著述都烧掉。甘心“不管六朝兴废事,一樽且向画图开”。尽管在元初,出名更早的钱选的名气可能还在赵孟頫之上,但是自元中期以降,历经明、清、民国,直至今天,赵孟頫几乎已被神化,钱选则被远远的落在后面了。
钱选得意的绘画作品多赋诗在上。 他的山水画,师古而不泥古,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山水画常以他居住的浮玉山和苕溪为题材,以设色画为多,如他的《山居图卷》青绿设色,笔势细腻,方刚拙重,饶有北宋以前的情调。人物画以历史题材居多,笔墨多在工整中又带有质朴和稚趣。现存的《陶渊明像》,画这位隐居田园松菊的高士,迎风曳杖,昂然阔步,以表现其不向统治者屈膝的志节。





钱选作品《杨贵妃上马图》、《桃枝松树图卷》等
钱选是元代继承宋代设色工笔花鸟画这一派中的代表人物。 他的《花鸟图》所画花鸟用笔尽劲,细洁而光润,设色淡雅清丽,精巧传神。他的临摹品技艺高超,已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一次他向人借《白鹰图》,连夜临摹装裱好,第二天将临本还送,主人丝毫不觉。 钱选也擅长画马,见于记载的有:《马图》、《青马图》、《二马图》、《洗马图》等。钱选在广泛吸收传统的基础上的自出新意。形成了自己独特风貌。他提倡复古,在创作思想上主张绘画重在体现文人的气质,即所谓“士气”,就是力图摆脱对于形似的刻意追求。其意在摆脱南宋画院习气(注:所谓画院习气,指的是过度注重“形式”、范式,从而限制了画家的天马行空的创造力,类似于所谓的八股文,以及欧洲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Mannerism风格主义),继承唐、五代、北宋人之法。这种主张在元初画坛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 传世作品有《牡丹图》、《柴桑翁像》、《卢仝烹茶图》轴、《浮玉山居图》卷等。
赵孟頫在诗、书、画、印上皆有很高造诣。诗作有《松雪斋集》。书法上精通行书、楷体,独创“赵体”,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对后代书法艺术影响很大;篆刻以“圆朱文”著称;画法上也有独创性,首次提出书画用笔相同的理论。
赵孟頫、高克恭、李衎(音同看)与商琦,并称元初四大家(注,另有一称法为: 高克恭、赵孟頫、商琦并称为“元初三杰”)。赵孟頫至大都(今北京)任官后,吸收北方“用笔简率”的古意画风,师法唐王维、五代董源的画风,创造出《鹊华秋色图》与《水村图》。开启以“写意”为主的文人画风,集前代大成,不拘风格。反璞归真,讲求平淡自然。


赵孟頫作品《鹊华秋色图》、《秀石疏林图》
赵孟頫的画作题材广泛:山水、人物、动物、花鸟、竹石无所不有,其后各代几乎无人能超过他。他前期的画作设色独到,即“绚丽之极,仍归自然”。后期多作淡墨画,近乎白描。绘画作品有《鹊华秋色图》。赵孟頫的儿子赵雍、夫人管道昇皆能作画,元代著名画家王蒙是他的外孙。
从大历史的角度看钱选与赵孟頫二人,一前一后,皆出自富庶的江南吴兴(今浙江湖州,在明清时代吴兴与吴江、吴江合称“三吴”),虽无严格意义上的长期、稳定的师承关系,但是对于后世的影响力皆不应小觑。世人治学喜欢选出第一、第二名,殊不知这样排来排去大抵只会限制自己的视野,私以为不可取也。治史、治学当纵横开阔、左图右史,而不要让自己限定于狭小的时空范围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