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提起中国古代才女的时候,大家首先想起的词汇是哪些呢?出口成章、才华横溢?或者风华绝代、柔情万种?还是冰清玉洁、惊才艳艳等等。我们可以想起无数的赞誉之词来描绘才女的形象,但是很少人会把严厉的道德训诫者形象与才女联系起来。
然而笔者接下来要讲的东汉才女班昭,她不仅仅是公认的第一才女,与卓文君、蔡文姬、李清照合称为中国历史上的“四大才女”,她还是历史上第一位“女德班”创始人,编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女性教导书籍——《女诫》,这本书被后世称为“中国女训之祖”。
那么,班昭到底有什么特殊之处,使得她被称为才女第一人呢?以及她的《女诫》对后世女性教育起到什么样的影响呢?

出身名门,继承兄志编撰《汉书》
班昭出身于名门世家,家族世代都是宫廷学者,其父亲班彪和长兄班固是东汉时期名重一时的诗人和历史学家。她的二哥班超是著名将领,曾出击匈奴,平定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她的姑姑班婕妤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媛,刘向在《列女传》将其列为道德典范之一。
班昭虽为女子,但是在才学上毫不逊色。她在很小的时候就得到非常好的教育,属于典型的女学霸。汉和帝在位之时,非常喜欢班昭的文采,经常命班昭写作辞赋,堪称“御用文人”。班昭在14岁的时候嫁给同郡人曹世叔,但是丈夫很早就去世了,她坚决为丈夫守节而拒绝再婚。

在长兄班固死后,班昭受汉和帝之命,继承他的未完之作,编成了《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部分,可以说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历史学家了。据说这一部分是《汉书》中编写难度最高的部分,但是在东汉灭亡后的几个世纪中,这部分的成绩却被归在他的长兄班固名下,直至18世纪,班昭的历史地位才得到真正的承认。
除了编写《汉书》之外,她还有赋、颂、铭、沫、问、书论、上疏、遗令等相关著述十六篇,不过大部分文集在六朝的时候已经遗失,现存的除了《女诫》之外,还有《东征赋》、《大雀赋》《上邓太后赋》等等。
班昭博学多识,自然而然地成为当时宫中后妃们的教师首选,时称“曹大家(gū)”。她在宫中授课的时候,大儒马融也曾向她悉心请教。东汉著名的邓太后(邓绥)是她最为得意的学生,曾经跟随其学习经书、历史、天文和数学。在汉和帝去世之后,皇帝年幼,25岁的邓太后开始临朝摄政,班昭成为她处理国事时的得力顾问。
写就《女诫》,定古代女子言行标准
班昭根据自己在宫中的经验编成了一本《女诫》,这本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针对女性的教导书籍,后来被宫廷之外的书香门第用来作为家庭教育的课本。它奠定了中国传统女性伦理观的基本框架。后世出现的女性训诫书大多受到《女诫》的影响。有人将班昭的《女诫》 、唐朝宋若昭的《女论语》 、明仁孝文皇后的《内训》 、明王相母刘氏的《女范捷录》 , 称为《女四书》。

《女诫》的基本思想,简单来说即男尊女卑、三从四德和忠贞守节。具体规范要讲究妇德、妇言、妇容和妇工,大体意思是女性要品行端庄,举止温婉;说话言辞得体,不讲粗话;衣着洁净,朴实得体,不好修饰;专心日常劳动比如女红,不随意嬉戏,准备好饭菜来接待客人。以丈夫为天,一心一意,从一而终。侍奉公婆,无论公婆对与错,做儿媳的都要恭敬顺明。
这些内容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规范女性言行的主要标准,极大地束缚了女性的思想和自由。去年引起了网友热议以及批判的“女德班”所宣扬的核心思想其实最早就可以追溯到《女诫》,可见这本书影响之深,直到今天依然被人拿出来宣扬。但是从她的一生来看,她不仅仅饱读诗书,而且还参与朝政,受人尊重,似乎与《女诫》所言大相径庭。那为什么班昭会写出这样的一本书呢?

原来班昭一生周旋于宫闱之中,目睹了因后宫女主(窦太后)干政、辅政造成的新旧家族势力之间的明争暗斗,百姓因此受到诸多牵连,她的哥哥班固就是被窦氏一族牵连死在狱中。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班昭,简单地把这些归咎于女子的越位,她认为男女有别,女子应以柔弱为美德,其分内之事应该是后宫,而不是江山社稷,一辈子应该在内宅活动,不宜抛头露面去做男子做的事情。
如今我们听到“女德”这些字眼,势必会引起人们的反感。但是班昭毕竟只是一位历史人物,写出《女诫》这本书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不应把束缚女性自由的锅让她来背。但是如果在今天,所谓的“女德班”,依然把《女诫》中的内容拿出来四处宣传的话,那就是在宣扬封建糟粕,开时代倒车了。
总之,班昭基本上代表了一个古代有学识的女性所能达到的一切,除了在文采辞赋上的成就之外,还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道德训诫者,她继承了家学,并将其发扬光大;在她的长兄无法完成《汉书》的编纂工作之时,她出色地取代了他的角色,并完成了最困难的部分;她还是一名杰出的帝师,所教导出来的学生在朝堂上大放光彩。这些成就使其无愧为两千年来才女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