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气象与安史始末,唐朝的由盛转衰

唐朝,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贞观遗风”及唐玄宗的“开元之治”后,国势大增,文治武功在开元年间达至鼎盛状态,属史无前例的盛世。

作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见证者——唐玄宗,幸的是自己所参与的唐隆之变与自己所谋划的先天之变使自己成功地登上了帝位,并统治唐朝长达44年,成为了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不幸的是,晚年的他,作为一个男人,保护不了自己的心爱的女人;作为一名君父,丢弃掉了自己的子民;自己明明是一位皇帝却被逼得摇身一变,成为了太上皇……

唐朝:中宗睿宗时期的权利斗争 查看详细关系图

唐朝:中宗睿宗时期的权利斗争(唐隆之变与先天之变)

司马光资治通鉴》曾评价安史之乱这场政变道:

“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所谓盛世,实则是一种国民心态上的满足,在物质充盈的前提下,随处可以触摸到的繁荣昌盛。可惜的是,一位被戏称为“禄儿”的胡将在公元755年刮起旋风的时候,恰恰就差点吹倒了这座披着“盛世”鲜丽衣裳的“帝国大厦”。

故事曲折而漫长。

玄宗时期:名相之间 查看详细关系图

唐朝:玄宗时期的名相之间

如关系图谱所示,在唐玄宗时期,各位有才的名相鳞次辈出,也难怪司马光有语:

“上即位以来,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纮杜暹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其所长也。”

有明帝能相,为何却也使得这座“帝国大厦”一步步危如累卵?因为有才未必有德,在诸位得力干将努力营造大唐盛世的同时,随之而来的党争也激流涌动。

唐玄宗时期的相位更替大抵可分为三个阶段,姚宋时期两张时期李杨时期

年轻时的唐玄宗可确实不糊涂。刚即位的他,励精图治,在知人善任方面上,更是颇有武后风范。其时,玄宗先后任命姚崇宋璟等人为相,又一人独揽皇权,为自己的政治生涯启了一个好头。姚崇以其通达完成了历史的转变,宋璟以其正派守住了帝国的根本,建立了新的框架。正是由于他们两人殊途同归的接力赛,开元盛世才得以初见端倪。

而张说则是在宇文融担任特使之后半年才重归相位的,起先担任的职务是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一年半以后成为首相,任中书令。他的卷土重来一般被认为标志着玄宗执政理念和基本国策的调整,因为任用“一代词宗”为首相,说明此时的皇帝已经开始由求真务实变为好大喜功了。到张九龄时,就更不必提了,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将大唐盛世粉饰到了极致!以至于,玄宗每次选拔人才都要问上一句:像张九龄吗?(见两《唐书》张九龄传)

张九龄

这位被认为是开元时期最后一位贤相的“张曲江”,为何也只是如白驹过隙,匆匆下野?因为张九龄一味追求贤名且太迂腐。

张九龄尚直,就代表更容易得罪人,部分文人墨客的书生意气使得他不仅在党争中逐渐处于劣势,更是在任用牛仙客这个问题上与玄宗大起争执。其实张九龄与牛仙客并无个人恩怨,反对的原因也很简单,在他看来,宰辅应该是像他那样的士大夫,而不是牛仙客那样的出身基层的小干部。实则不然,张九龄自己都忘记了自己出身岭南僻野,在门阀政治的末期,他甚至自己都还靠着与当时的宰相张说“叙为昭穆”才得以走上仕途。(其弟张九皋居然想出将要进贡的荔枝一整棵树砍下来,以快马运送,路上不停洒水,最后起码会有一颗到几颗可以顺利运送到长安的办法,以此“一骑红尘”搏得“妃子笑”,从而获升任银青光禄大夫,大大加重了岭南人民的负担,梅玄成的起义就是由荔枝引起的)这一争执不要紧,要紧的是推波助澜地却是那位有着“口蜜腹剑”之称的李林甫

  • 735
    担任宰相,暗中排挤张九龄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林甫被拜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加银青光禄大夫,与侍中裴耀卿、中书令张九龄一同担任宰相,后又历任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当时,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皆因母亲失宠而有怨言,被驸马都尉杨洄告知武惠妃,惠妃又向玄宗哭诉。玄宗大怒,与宰相商议,欲废黜三子。张九龄极力劝阻,表示不敢奉诏执行。李林甫当面一言不发,退朝后却私下对宦官道:“此乃天子家事,何必与外人商议。”

李林甫接替张九龄成为首相之后,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就是召来谏官训话。

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自专大权,明召诸谏官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四,开元二十年十一月条)

毋庸置疑的是,他担任宰相的时间最长。此前,宰相任职一般三年,最长的一个九年五个月。唯独李林甫,任职十九年,堪称空前绝后。唐玄宗正是看中了李林甫懂规矩,执行能力也强的特点。

事实上,自从张说被罢相后,党争之势已经无可避免,甚至愈发不可收拾。树欲静而风不止,此后多年,宰相班子就像走马灯一样,没有一个是团结的。李隆基按下葫芦起了瓢,不胜其烦,直到李林甫的出现让玄宗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也正是因为李林甫的排除异己,独断专行使得党争逐渐熄火,开元盛世则得以稳定。

史书有载:

春,二月,戊申,引百官观左藏,赐帛有差。是时州县殷富,仓库积粟帛,动以万计。杨钊奏请所在粜变为轻货,及征丁租地税皆变布帛输京师;屡奏帑藏充牣,古今罕俦,故上帅群臣观之,赐钊紫衣金鱼以赏之。上以国用丰衍,故视金帛如粪壤,赏赐贵宠之家,无有限极。(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天宝八载二月条)

想来,太平盛世也不过如此了吧。

可惜玄宗没有替自己用人辩护的资本,因为他和李林甫必须为安史之乱的酿成负责。

  • 747
    间接导致“安史之乱”
    开元年间,张嘉贞王晙张说萧嵩杜暹等皆以节度使之职入朝知政事。李林甫欲杜绝“出将入相”之源,尝奏曰:“文士为将,怯当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战有勇,寒族即无党援。”自是高仙芝哥舒翰皆专任大将,李林甫利用这些人不太识文字,无法入相,以巩固自身的权力,但这一来使安禄山竟趁机乱阶,间接造成安史之乱爆发。

已经六十三岁的唐玄宗此时已经当了三十多年的皇帝,对于政治的热情早已消退。甚至早在六十岁那年,他就提出要将天下之事都交付给李林甫,却被高力士劝阻。只不过,在打消了皇帝陛下这一念头之后,高力士再也不敢妄议朝政了。

初,上自东都还,李林甫知上厌巡幸,乃与牛仙客谋增近道粟赋及和籴以实关中。数年,蓄积稍丰。上从容谓高力士曰:“朕不出长安近十年,天下无事,朕欲高居无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对曰:“天子巡狩,古之制也。且天下大柄,不可假人;彼威势既成,谁敢复议之者!”上不悦。力士顿首自陈:“臣狂疾,发妄言,罪当死!”上乃为力士置酒,左右皆呼万岁。力士自是不敢深言天下事矣。(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天宝三载初条)

李林甫也没有想到,自己在保全相位,巩固自己权势的同时,会让安禄山这个寒族胡人有机可乘。唐玄宗则更无此思虑,因为此时的他,正一门心思和心爱的女人在华清宫里泡着温泉。

没错,这个女人正是花容月貌的杨贵妃

查看完整时间地图

杨贵妃的时间地图

对于有着胡人血统的李唐皇族而言,这似乎并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儿。太宗就占有了自己的弟媳妇,高宗又收编了父亲的女人武媚娘。经过一番遮羞后,玄宗皇帝正式迎娶了这位道号名为“太真”的儿媳妇,并迅速进入了蜜月期。

白居易有诗云:“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结果便不言而喻,从此君王不早朝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惊动帝国“第一乐舞”的正是这位镇守渔阳的安禄山(此时已拥兵二十万,占全国边防军的百分之四十)。杨贵妃不会想到最终害得自己死于非命的正是自己的干儿子;李隆基也不会想到这位能说出“只知有陛下,不知有太子”,并且憨态可掬胡人让自己摇身一变成了太上皇。安禄山的肚子很大,大得不仅能撑船,还能兴风作浪。

但是安禄山能骗了所有人?显然不可能,起码有两位宰相,他不能完全蒙蔽过去。说来也巧,这第一位,正是张九龄。

  • 736
    奏请处决安禄山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安禄山任平卢将军,在讨伐契丹时失利,张守珪奏请朝廷斩首。之前,安禄山曾入京朝见,拜见过时任宰相的张九龄。张九龄颇有识人之道,明察秋毫,看出安禄山是奸诈之徒,断定日后此人必会作乱。宰相张九龄对侍中裴光庭说:“乱幽州者,必此胡也。”此次适逢安禄山干犯军法,被押送京城,奏请朝廷判决。张九龄毫不犹豫在奏文上批示,为严肃军纪,将安禄山斩首,奏文说:“穰苴出军,必斩庄贾;孙武行令,亦斩宫嫔。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唐玄宗不明华夷之辨,看了批文后说:“卿岂以王夷甫识石勒,便臆断禄山难制耶?”唐玄宗没有最终批准,却为示皇恩,将安禄山释放。最终安禄山反叛,重演了西晋末年,羯族石勒反晋乱华的一幕。

可惜的是,张九龄的这次的奏文被已经与他离心离德的玄宗皇帝给驳回了,也正是这一年,张九龄被罢政事,李林甫、牛仙客等人如冉冉红升的高阳,扶摇直上、大权独揽。可叹的是,同样也是这一年,玄宗皇帝赐名史卒干思明,从此养虎为患。

这第二位宰相则多了一重身份。杨国忠是在李林甫死后,凭借其妹妹杨玉环的裙带关系而成为了宰相。这位曾在临近不惑之年还没有混出名堂的国舅爷,对政事的处理大不如李林甫。所以,李林甫在位时,安禄山不敢妄自尊大,更不敢轻举妄动。在安禄山的眼里,李林甫才是那个帝国的顶梁柱,而唐玄宗只是一个夕阳无限好的糟老头。

六载,加大夫。常令刘骆谷奏事。与王鉷俱为大夫。李林甫为相,朝臣莫敢抗礼,禄山承恩深。入谒不甚罄折。林甫命王鉷,鉷趋拜谨甚,禄山悚息,腰渐曲。每与语,皆揣知其情而先言之。禄山以为神明,每见林甫,虽盛冬亦汗洽。林甫接以温言,中书厅引坐,以己披袍覆之,禄山欣荷,无所隐,呼为十郎。骆谷奏事,先问:"十郎何言?"有好言则喜跃,若但言"大夫须好检校",则反手据床曰:"阿与,我死也!"李龟年尝敩其说,玄宗以为笑乐。(见《旧唐书·安禄山传》)

而李林甫死后,唐朝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本质则暴露无遗。已经多次进京的“禄儿”早已经将帝国的底细打探得一清二楚。很明显,对于如此腐朽不堪的政权,安禄山已经看不上了,更是对杨国忠能当宰相嗤之以鼻。一番相互攻讦之后,杨国忠也不甘示弱,只要一有机会便对玄宗说安禄山要谋反,并四处搜寻其谋反证据。

无奈的是,此时的玄宗已经利令智昏,一桩桩铁证摆在李隆基的面前时,他丝毫不以为然,更为荒谬的是,还为安禄山做起了保。

上谓国忠等曰:“禄山,朕推心待之,必无异志。东北二虏,藉其镇遏。朕自保之,卿等勿忧也!”事遂寝。(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天宝十四载二月条)

于是,安史之乱终于爆发,口号自然是“清君侧,诛杨国忠”。

  • 755.12.12
    唐廷反击,洛阳失守
    洛阳(今洛阳市)
    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唐玄宗才相信安禄山确实率兵造反,召来宰相杨国忠商议应变之策。随后,唐玄宗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防守洛阳,接着任命他的第六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并派使毕思琛往东都洛阳募兵防守。
    此时,唐朝的精锐边军大多还没有赶回,高仙芝、封常清临时在长安、洛阳募兵,得到的是市井子弟,缺乏战斗经验,而且还没有经过训练。安禄山的大军虽然遇上阻碍,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使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日就攻入洛阳。
  • 756.1.1
    潼关失陷后安禄山称帝,长安危在旦夕
    潼关(今陕西潼关县)
    洛阳沦陷后,负责守卫洛阳的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唐玄宗听信监军宦官边令诚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
    天宝十五载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朝廷处死封常清、高仙芝之后,任命哥舒翰为统帅,镇守潼关。唐室本可利用险要地势暂时死守,保卫京师;但唐玄宗与杨国忠急于平乱,迫哥舒翰领20万大军出战,最后以失败收场。哥舒翰被部下挟持至洛阳后叛降安禄山。潼关一破,都城长安震惊,失陷在即。

监军制度古已有之,宦官监军却是李隆基发明的。已经无法知道这一昏招是为何而出,但是结果却是损失了唐朝三位既忠心耿耿又英勇善战的名将。呜呼哀哉,潼关已失,能解玄宗近火之人已无。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唐·杜甫《潼关吏》

办法只有一个,玄宗逃了。这一逃,他丢掉了自己的皇位,也丢掉了自己的子民,当然也包括自己的贵妃娘娘。

  • 756.6.13
    玄宗出逃,马嵬坡之变
    灵武(今灵武市)、灵武(今灵武市)
    唐玄宗于六月十三日凌晨逃离长安,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西北23里)。途中士兵饥疲,六军不发,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率兵请求杀杨国忠父子和杨贵妃。 杨国忠逃进西门内,诸军士蜂拥而入,争相乱刀砍死。杨国忠的妻子裴柔、儿子杨晞等试图逃跑,也被斩杀。玄宗本欲赦免杨贵妃,但士兵继续喧哗,高力士苦劝之下,于是玄宗缢死杨贵妃,并令陈玄礼亲自验尸。
    此后,唐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北上灵武御敌,安史之乱进入最高峰。
  • 756.7.13
    肃宗继位,郭子仪、李光弼奉旨讨逆
    灵武(今灵武市)
    太子李亨于公元756年7月13日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市区)为朔方诸将所推而自行登基。遥奉玄宗为太上皇,改元至德,是为唐肃宗郭子仪被封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仍兼充朔方节度使;李光弼被封为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二人奉诏讨伐叛军。
    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河北正定县),击败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

乙未,凌晨自延秋门出,微雨沾湿,扈从惟宰相杨国忠、韦见素、内侍高力士及太子,亲王,妃主、皇孙已下多从之不及。见《旧唐书·玄宗记下》

何其狼狈的唐玄宗,年逾古稀,乘着细雨蒙蒙,都顾不及通知宫外大臣、皇亲国戚等,如贼一样地悄悄溜出了长安。士兵和卫队,更是无法顾及家人,匆匆应命而走。

怨气大抵也由此而生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唐·白居易长恨歌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当禁卫军将士一言不发看着他时,李隆基就应该知道自己的时代已经结束。同样,当临逃时杨贵妃以衔土请命的方式阻碍太子李亨监国时,也不会料到自己的落幕方式是如此凄凉吧。这样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杀了杨国忠之后还要杀杨贵妃,如果留下这个女人,谁知道她什么时候嘴里又会含块石头呢?

上议亲征,辛丑,制太子临国,谓宰相曰:“朕在位垂五十载,倦于忧勤,去秋已欲传位太子;值水旱相仍,不欲以馀灾遗子孙,淹留俟稍丰。不意逆胡横发,朕当亲征,且使之监国。事平之日,朕将高枕无为矣。”杨国忠大惧,退谓韩、虢、秦三夫人曰:“太子素恶吾家专横久矣,若一旦得天下,吾与姊妹并命在旦暮矣!”相与聚哭,使三夫人说贵妃,衔土请命于上;事遂寝。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天宝十四载

接着李泌来了,带来了平叛方略。郭子仪和李光弼也到了,带来了精兵强将。这是肃宗时期最为重要的三个人物,正是有了他们,在灵武城楼上草草登基,遥奉太上皇的皇帝才不再是孤家寡人,大唐的复兴才有了希望。

唐朝:安史之乱名士 查看详细关系图

唐朝:安史之乱名士

平叛之路九曲十八弯:

  • 757.1.00 - 757.10.00
    睢阳之战,唐朝天下得以保全
    睢阳(今河南省睢阳区)
    唐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正月至十月,唐河南节度副使张巡等率军民坚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南),抗击安庆绪手下名将尹子奇。当时,朝廷仅剩下长江、淮河流域的赋税支撑着,睢阳位于大运河的汴河河段中部,是江淮流域的重镇,如果失守,运河阻塞,后果不堪设想。张巡、许远守睢阳,兵力最多时也不满7000,前后400余战,竟然歼灭叛军12万人。睢阳坚守10月之久,在此其间朝廷不断地得到江淮财赋的接济,已完成了恢复、准备到反攻的过程,前一个月已收复西京长安,在睢阳陷落后10天,又收复了东京洛阳,叛军再也无力南下。唐朝天下得以保全,全仗睢阳坚守10月之久。
  • 757.1.5
    安禄山被杀,安庆绪兵败洛阳
    洛阳(今洛阳市)、邺城 (今河北临漳县)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正月五日夜,安庆绪严庄李猪儿串通,三人悄悄进入安禄山住所,袭杀了安禄山后,用毡子裹着安禄山的尸体,连夜埋在坑中,并诫令宫中严加保密。
    第二天早晨,严庄对部下宣告说:安禄山病危,诏立安庆绪为太子,军国大事皆由太子处分。随即,安庆绪继承帝位,尊禄山为太上皇,然后发丧,年号载初。
    安庆绪命史思明回守范阳,留蔡希德等继续围太原。同年,长安为唐军收复,安庆绪自洛阳败逃退至邺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
  • 757.10.00
    安庆绪谋除史思明,史思明叛降
    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范阳(今北京市)
    唐肃宗至德二载十月,安庆绪在陕郡之战后率1300人从洛阳逃到邺城,因此洛阳城被唐军收复,并攻占河内等地,陈留军民则杀尹子奇归唐。张镐率兵收复河南、河北郡县。但由于唐肃宗忙于迎接太上皇,而错失追剿安庆绪残部的时机,导致安庆绪至邺后重整旗鼓。其部下蔡希德田承嗣、武令珣各率所部至邺会合,连同安庆绪在河北诸郡招募的新兵,共约6万人。此时,安庆绪担心史思明势盛,于十二月遣使至范阳调兵。史思明囚安庆绪使者,以其所领13郡及兵8万降唐,被授范阳节度使,半年后复叛。
  • 758 - 759
    邺城惨败,史思明称帝
    邺城 (今河北临漳县)、范阳(今北京市)
    乾元元年(758年)安庆绪为郭子仪等统兵20余万所围困,后增至60万。次年,安庆绪得史思明之助,大败唐九节度使之60万军,其围遂解(邺城之战)。由于宦官鱼朝恩谗毁,郭子仪被召还长安,解除兵权,处于闲官。不久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兵返范阳,称“大燕皇帝”。、
    此战,唐肃宗待安庆绪逃至邺城一年后才下令攻讨,发兵数十万竟不设元帅,无统一节度;久围城不下,粮秣不继,军心不稳,终于酿成一次大溃败。
  • 763
    唐代宗即位,安史之乱平
    莫州(今任丘市)、范阳(今北京市)
    上元二年三月,叛军内讧,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
    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启用唐将仆固怀恩为朔方节度使、河北副元帅, 并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仆固怀恩率朔方军追击史朝义,连连取得大胜。
    宝应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其余部分叛将投降,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战争持续了整整七年,历经唐朝三代君主,最后在回鹘盟友的帮助下终是平息了。如果没有“天可汗”的尊称,或是叛乱集团团结一心,这场声势浩大的叛乱结局却是难讲。

回纥入东京,肆行杀略,死者万计,火累旬不灭。朔方、神策军亦以东京、郑、汴、汝州皆为贼境,所过虏掠,三月乃已,比屋荡尽,士民皆衣纸。回纥悉置所掠宝货于河阳,留其将安恪守之。(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二宝应元年十月条)

可怜的大唐百姓,累今几世未尝见乱,却落得个以纸为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下场。洛阳民众的苦难,其实暗示着帝国的未来将命运多舛,只不过当局者迷,并不能洞察先机。他们只会在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到这个曾经灿烂的文明消失在历史的浮沉中。自安史之乱始,盛唐气象一去不返,唐朝由盛转衰。

阅读数 1.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