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综述
如果用科学的眼光,从矿物学、物理学、光学、化学的视角审视翡翠,对它的描述如下:
- 辉石(pyroxene)的一种,化学成分为钠铝辉石(NaAlSi2O6 -- 钠铝硅酸盐);
- 晶体结构属于单斜晶系(monoclinic crystal system);
- 莫氏硬度大于6.5,一般在6.5-7之间,老坑(明清时期)翡翠经常超过7,可达7.5;
- 密度在3.23-3.43之间;
- 折射率在1.66上下
在1863年之前,西方世界对于翡翠所知甚少,直到法国矿物学家Alexis Damour(1808-1902年)明确的定义并区分了作为硬玉的翡翠与软玉间的区别。尽管如此,翡翠并非只有中国古人了解、利用甚至热爱。在中国以外的世界范围内,例如欧洲、美洲、亚洲(西亚)都曾经考古出土过新石器时期到信史时期大量硬玉制成的物件。


左图:法国图卢兹博物馆收藏的Alexis Damour发现的新石器时期硬玉(翡翠)石斧
右图:纽约市布鲁克林博物馆收藏的玛雅文明的距今2600-2900年的翡翠牌子
上图为分别收藏在法国和美国博物馆中的从法国和墨西哥考古发现的距今2600年或更早的翡翠(硬玉)质地的斧子与玉牌。
在欧洲大陆和大不列颠群岛的广大区域内曾出土至少180件新石器时期由翡翠质地的硬玉所雕琢成的玉斧,考古学者认为鉴于雕琢这些斧子的难度非常之大(注:翡翠的硬度远大于一般的岩石质地的石器,因此雕琢难度更高,只有更硬的物质才能雕琢翡翠,例如钻石为主要成分的金刚砂、红宝石、蓝宝石等),因此这些斧子可能并非实用的工具,而作为可交换的礼品或者某种形式的货币。
位于中美洲的玛雅文明遗迹中也曾出土多件翡翠质地的物件,其雕刻风格甚至和中国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玉质雕件有可能的传承关系。远在新西兰的元著名毛利人也自古以来有雕琢、佩戴翡翠制品坠饰的习惯。在大英博物馆中对以上实物多有收藏。





大英博物馆所藏的世界各地出土的翡翠质地的雕件、挂件(1:中美洲3-10世纪;2:墨西哥出土;3. 英国出土; 4. 新西兰出土毛利人;5. 英国出土玉斧(新石器时期)
由以上简述可知,翡翠(硬玉)并非古代中国独有,在五大洲都有古代翡翠的踪影。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世界各地的翡翠,只有在缅甸出产的才可以被称之为宝石级翡翠。而这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被聪明的中国古人利用并逐步发挥到极致,堂而皇之的进入宫苑、豪门之内。用二重证据法严格考证,目前传世较为常见的老翡翠主要有明代、清代两朝的,它们无论色、种还是水头都远好于现代所谓的翡翠,从矿物学角度上看,前后两者间的化学成分、硬度也大不相同。现代翡翠严格意义上说不能算作真正的钠铝辉石成分为主的翡翠,而是以钠铬辉石为主;硬度也低了很多(老翡翠可以轻易划伤新翡翠!)。早于明代的翡翠,例如元代、宋代、唐代,一直到三国时期、汉代甚至更早也都有古籍或出土资料可以交叉补正,但是因为数量并不显著,因此在这里并不着重列出。
翡翠在华的发展史,可参考翡翠的时间地图:
翡翠的时间地图
清宫旧藏翡翠一览
两岸故宫中都藏有大量翡翠制品,而最近(2018年底)台北故宫博物院中正在展览皇室珍藏的各类把件、文玩,其中就有一批精雕细琢的翡翠制品,如下:









玻冰种翡翠发簪;
冰糯种翡翠腰带;
兵种满绿(帝王绿)翡翠发簪;
冰种双色翡翠发簪(帝王绿+紫罗兰);
两色翡翠发簪(绿叶为冰种翡翠;花头为紫罗兰色冰种翡翠);
镶嵌宝石的翡翠发簪;
翡翠手串;
紫檀木翡翠中国结吊坠手串;
(中文)古籍、(中国)出土文物中的翡翠
1、中国近代地质学奠基人、地质学家章鸿钊(1877-1951年)著的《石雕》中有一刀把照片写的是:“周代翡翠器”、“上虞罗氏藏”,章鸿钊指出“罗叔韫先生家藏翡翠刀柄,云洛阳出土者、花纹与谷璧同、断为周代遗物,未识果然否?”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章先生首先认同是翡翠,但是否是周朝(距今~30000-~2300年)的遗物还是不可确认。
2、汉朝许慎编著的我国最早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中关于翡翠二字的解释是:“翡,赤羽雀也。翠,青羽雀也”,由此可见,翡翠一词在汉朝表示一种鸟类。望文生义,此时含不能确定翡翠是否和宝石相关联。
3、南朝刘宋时的范晔(398年-445年)所著的《后汉书·班固传》中《异物志》中有“翠雀形如燕,赤而雄曰翡,青而雌曰翠,其羽可以饰帷帐”,可见翡翠分别指代红、绿两色,是对翠雀的一种细分。因为作者范晔是南朝时期的人,大抵也可以推断彼时翡翠的主流的叫法仍旧是和鸟类相关。
4、东汉史学家班固在《西都赋》中有“翡翠火齐、流耀含英”诗句;东汉文学家张衡在《西京赋》中有“翡翠火齐,络以美玉”诗句。如果班固的赋作中还不能确定翡翠的具体含义,那么张衡的赋作中的翡翠已不是颜色的描写了,也不是鸟的称谓了。火齐是水晶的古时名称,与水晶并列的翡翠,而且在下文中“美玉”字样的出现,可以肯定“翡翠”在文中所指的也是一种宝石或玉。所以说在汉代翡翠一词就是一种美玉的名称了,但是,这种美玉是不是今日的硬玉岩翡翠(Jadeite)还有待考证(参考下文)。
5、东晋史学家常璩撰写于晋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354年)间的《华阳国志·南中志·永昌郡》中记载永昌郡(东汉设郡,辖区包括今天的缅甸部分地区)及属县产物众多,有“黄金、光珠、琥珀、翡翠、蚕桑、猩猩、琉璃、轲虫、蚌珠”等,光珠是宝石;琥珀也是宝石,此处光珠、琥珀、翡翠并列,翡翠的含义定不是颜色或鸟类,而是珠宝类。宝石、琥珀等均盛产于缅甸,并且都是从缅甸运至永昌郡的,可推测此处所用“翡翠”二字就是现今的翡翠,所以说翡翠专指玉石始于汉朝,且区别于其它宝石类物质。
6、唐初成书记载晋朝历史的《晋书·舆服志》:“及过江,服章多阔,而冕饰以翡翠、珊瑚杂珠”。牛秉鉞先生认为“冕旒是圆珠,必然用玉石制作”,此处翡翠二字绝不是指颜色,与珊瑚的功效等同,极有可能所指的是玉石。
7、南朝徐陵《玉台新咏·序》:“琉璃砚匣终日随身,翡翠笔床无时离手”,“琉璃砚匣”对应“翡翠笔床”,由此可见此处翡翠毫无疑问是一种玉石 -- 至于是否是明清以降的硬玉类型的翡翠,还需要结合(如出土的)实物来相互印证。
8、南朝齐诗人谢眺《落梅》诗中有“用持插云髻,翡翠比光辉”,说明当时已经有翡翠饰物了。
9、西安南郊何家村是唐朝耶王府旧址,在旧址的地窖内发掘出大批文物,内有部分宝石、玉器和翡翠。据当代陕西省的考古学者戴应新先生在《关于<何家村出土医药文物新证>一文的讨论》中介绍“何家村出上的宝石共十六块,计蓝宝石七块,宝石二块,翠玉六块、黄精一块”,“这些宝石与三块珊瑚、一个圆圈纹玻璃杯、水晶碗、镶金的玉镯等一同装在一个提梁大银罐里,银罐盖里面的题记有‘颇黎等十六段’,‘珊瑚三段’,‘琉璃杯碗各一’,‘玉口环四’等字样,文物与题记核对,无一错漏”。从此段文字中可看出:第一,唐代存在翡翠是不争的事实;第二,颇黎是古籍中对宝石的旧称,而题记中用“颇黎等十六段”来称呼十六件宝玉石,一个“等”字足见唐代已将玉石与其他宝石相区别,但又归类于一大类,与珊瑚差别较大,故有“珊瑚三段”之说。唐朝长安地域如何称谓“翡翠”不得而知。
10、唐朝大臣、诗人令狐楚《远别离·其二》诗中有
玳织鸳鸯履,金装翡翠篸。
畏人相问著,不拟到城南
篸,从上下文判断应该同“簪”(而不可能是“簸箕”),由此说明唐朝已经有翡翠质地的发簪了。
11、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在《归田录》中曾记述:
余家有一王罂,形制甚古而精巧,始得之,海圣俞以为碧玉。在颖州时,尝以示僚属,坐有兵马铃辖邓保吉者,真宗朝老内臣也,识之曰:此宝器也,谓之翡翠,云禁中宝物,皆藏宜圣库,库中有翡翠持一只,所以识也
可见当时人们已区分出翡翠与碧玉不是同一种美玉,而且翡翠的价值高于碧玉,是宫廷中的宝物,且比较稀少。欧阳修提及的这只王罂可能非宋代作品,因为“形制甚古”。但可以认为至少在北宋时期(960—1127)翡翠作为一种玉的名称已有专指,并与碧玉相区别(所谓碧玉,通常指代的是如蓝田玉、和田玉、岫岩玉这种软玉,硬度上低于翡翠很多)。
12、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在其自传性散文集《金石录·后序》中有“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之句。明珠、翡翠并列,后文中呼应着涂金刺绣之具,毫无疑问,此时翡翠已是一种饰品。
13、清人所修的前朝史《明史·舆服志》中记载国:“皇后冠服”项下有:“其冠,圆匡冒以翡翠”,“皇后常服”项下有“首饰、测钧用金玉、珠宝、翡翠”。可见翡翠在明朝已写入皇后服饰定制之中,已见概念非常明确,但1956-1957年挖掘的明定陵(万历皇帝和他的皇后、皇贵妃的合葬墓)的出土记录中并未提及任何翡翠”饰品,表明翡翠在明朝中晚期仍是十分稀有(当然,也不排除万历皇帝和皇室对于翡翠并不感兴趣,但是这种解释似乎逻辑上差强人意)。
14、1968年在河北省满城县西汉中山靖王刘胜(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子、三国蜀国国主刘备的19世祖)墓中发掘出一件镶嵌翡翠饰品;发掘报告称此翠饰“作马蹄形,两侧饰浮雕式对兽两只,中嵌兽头形翡翠”。此件翡翠可能是刘胜生前所用饰品,其生活时代是公元前100年左右。
15、1974年5月吉林白城市大安渔场汉墓中发掘出“翡翠饰一件,圆角长方体,光滑细腻,里悬乳状纹理,一面有瑕。纵贯一孔,单向钻制”,使用年代据推断是汉朝或汉朝以前。
16、1976年在吉林省永吉县星星哨水库“石棺”墓中发掘“翡翠坠二件、形似扁球,一端有两面对钻的孔”。墓葬时代是汉代。
17、2009年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出土的曹操墓中发现了一粒无孔珠子,据传为玻璃种翡翠,遗憾的是考古队迟迟没有发布任何检测报告,如果是翡翠的话可以算作是近10年来出土的最明确的翡翠实物 -- 来自汉末-三国时期的实证。
以上提及的四件出土文物都是由考古者断定为“翡翠”的,但未见经矿物质成分测定,不知定名是否准确,如确定无误,那就可证实翡翠最早使用时间为至少不晚于两汉时期(约公元前200年-公元200年)。
结合以上历史文献及考古资料提供的证据,可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 最晚在唐朝已有十分确切的证据表明在使用硬玉类的翡翠。这一事件可能可以追溯到汉朝,甚至周朝,但是需要结合出土或传世的实物来综合证明。
- 元朝通过元缅战争曾控制过缅甸地区,彼时缅甸如果出产翡翠(还有红蓝宝石、蜜蜡等),一定会向元朝进贡,但是苦于史料和实物的双重缺失,很难考证。
- 明朝同样延续了对缅甸地区的控制,但是该时期的翡翠实物也非常少见,仍需系统化梳理。
- 清代的翡翠实物、史料,各类海关、地方志非常之多,可以视为翡翠的真正的走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