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征服过辽阔的大陆,却没能统治好华夏领土;蒙古人用武力震慑过亚、欧两洲,却最终在汉人的蜂起反抗下,退让出中原的政权。公元1368年,朱元璋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在应天府登基,国号“大明”,明朝建立。
谈起明朝的建立,“红巾军”“朱元璋”“白莲教”“张士诚”......都是绕不开的词。这些词指向着几个关键的问题,弄清这些问题,也许明朝建立的那段往事便能够显得又清晰几分。
红巾军为何发动反元起义?
朱元璋,一个出生贫农阶层的小人物,如何能在红巾军中逐渐掌权?
什么样的条件下朱元璋得以在乱世中建立新朝?
为什么新朝国号为“大明”,并定都应天府(今南京)?
元末红巾军反元复宋的起义
尚武的蒙古人在统治期间始终缺乏合理的政治理想。他们的政治,保持着一种倒退的古代贵族封建、武装移植的气味。这种落后的政治模式(中国春秋时期采用贵族封建制)与当时中国社会发展水平严重违和。于是元朝末年,政治混乱腐败成风,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水患不断徭役加重,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当时民间流行的一首小令便是元末社会的真切写照: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 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
——《醉太平》
“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的红巾军起义
-
仓促起兵阶段一眼石人出,天下反至正十一年( 1351) , 韩山童等人趁着朝廷调集民工15万, 开河道解决河患的时机, 巧妙地制造舆论。在黄陵冈的工地上, 民工挖出他们事先埋下的一尊一只眼的石人, 发现其背刻字两行: “休道石人一只眼, 此物一出天下反。” 一时间, 正常的劳动秩序难以恢复。不久, 韩山童、刘福通等在白鹿庄的古庙前, 招集数千人, 宰杀白马青牛, 举行祭奠神灵仪式, 反元的起兵就样仓促地开始了。
-
北方红巾军成形阶段韩山童被杀,红巾军正式成立罗山县,真阳镇,叶县起兵后不久,暗中称王的韩山童便被县吏指使人杀害。凶犯很快被捉, 其妻与子韩林儿去向不明。刘福通处死一干凶犯, 迅速派人分头组织人马。于是, 头裹红巾的红巾军宣告成立。大家攻下颖州, 占领罗山、真阳、确山、舞阳和叶县。于此同时, 开掘黄河故道的民工及各地百姓, 纷纷投奔红巾军, 士兵人数达十余万。

白莲教在元末民变中起到的影响
白莲教渊源于佛教净土宗的弥陀净土法门。创始人茅子元,平江昆山(治今江苏昆山市)人。南宋绍兴初年,已为僧二十多年的茅子元在淀山湖建白莲忏堂, “劝诸男女同修净业,自称白莲导师,坐受众拜。”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新的佛教宗派——白莲宗,亦即白莲教。
元朝白莲教日益兴盛,堂庵众多、遍布各地,信徒则各堂庵多则千百、少犹百人。元末白莲教所宣扬的“弥勒下生”、“弥陀出世”即成极乐世界的教义,唤起了当时生活在黑暗统治下的广大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韩山童、刘福通组织的反元起义,宗教方面的背景正在于此。除了起义的红巾军将领多为白莲教徒外,出生白莲教世家的韩山童早期掀东起义,也是利用白莲教教义,宣扬“天下乱,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从而在江淮一带的人民心中埋下起兵造反的种子。
韩山童起事不久即被捕遇害。1355 年2月, 刘福通奉迎韩山童之子韩林儿到亳州,尊为小明王,建立宋政权。之所以将韩林儿尊为小明王,自然便是为了映照韩山童当年选宣扬的“明王出世”之言,以获得广大白莲教徒的认可。小明王的宋龙凤政权,就这样存在了12 年。
张士诚等其他地方政权
声势浩大的红巾军反元起义爆发后,各地群雄纷纷起兵。这一时期,恢复中华正统成为割据群雄共同的政治选择(红巾军宣扬“反元复宋”)。张士诚,1354 年在高邮自称诚王,国号大周,建元天;陈友谅,1360 年闰五月杀其主徐寿辉而称皇帝,国号大汉,建元大义,建都江州(今九江市);徐寿辉部将明玉珍,1362年三月称帝重庆,国号大夏,建元天统。周、汉、夏,都是历史上汉族中原王朝用过的国家大号。元末群雄以此作为反元旗帜,表现了他们收揽人心的策略与重建汉族统治的决心。
朱元璋的崛起
朱元璋生于濠州钟离县东乡,幼时甚贫困,并无法读书,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淮北大旱,朱元璋的父、母、兄、姐先后去世,不得已而入皇觉寺当行童。1352年,为了在乱世中保命的朱元璋加入了红巾军,毫无背景的他凭借能力与野心,仅仅用了5年时间,便将权势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朱元璋稳定江南政权
1356年朱元璋领郭子兴旧部众于应天府建立江南政权,就这样朱元璋也正式开始了与元朝以及元末群雄争夺天下之路。当时以应天府为根据地的江南政权,除了要面对四面围攻的元朝势力外,如占据吴越地区的张士诚割据势力,也威胁着江南政权。同时,红巾军内部亦是水火不容,将领们各占一方领土,争权之势暗潮汹涌。

为了稳定并壮大自己建立的江南政权,朱元璋一方面派遣徐达、邓愈等将领攻下元军把守的镇江、常州、常熟等地,扩大了江南政权的辖区范围;另一方面,他重用儒士,在自己的辖区内实施文治。据记载,朱元璋“所克城池,得元朝官吏及儒士尽用之”,大量在元朝没能得到重要的儒士纷纷投靠朱元璋。
儒士的到来,为朱元璋以及江南政权的崛起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根据地理位置,为朱元璋选择金陵作为发展的根据地;儒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斗争策略避免了朱元璋过早暴露实力成为众矢之的;儒士要求整顿军纪,“勿嗜杀人”、“勿贪子女玉帛”的规定让朱元璋的军队与元末大量烧杀抢虐的起义军大为不同,朱元璋的军队所到之处,皆受人民拥护。
善战的武将与多谋的儒士,共同壮大着江南政权的实力,朱元璋也逐渐拥有了一统天下的能力。
明朝的建立
1363年四月壬戌,陈友谅大举兵围洪都(今南昌),进攻前自创“首战即决战,一战定乾坤”的十字真言,史称洪都保卫战。本年8月30日,陈友谅复率六十万水军在鄱阳湖进攻朱元璋,朱以水军二十万亲征,是为“鄱阳湖之战”。陈友谅自恃巨舰出战,采用炮攻,差点捕获朱元璋。随后,朱元璋采纳郭兴的建议,利用东北风而改用火攻,致使陈友谅部大量受损。之后朱元璋利用鄱阳湖水位降低便于小舟活动,改为分兵水路围攻陈友谅。同年10月3日,陈友谅突围时起雾,陈从船舱中探头出看,竟中流箭而死,汉军溃败。随后朱元璋围攻武昌,尽占湖北各地。
1366年,朱元璋派廖永忠迎接“小明王”韩林儿至金陵应天府,途中在瓜步渡长江时,韩林儿所乘船只沉没,韩遇难。宋政权于是灭亡。韩林儿之死《明史・廖永忠传》记:“初,韩林儿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屠寄《蒙兀儿史记》则云:“朱元璋弑其主韩林儿,伪宋亡。”
在清除红巾军的势力的同时,朱元璋与张士诚也之间不断交战。张士诚乘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的机会,势力不断扩张。消灭陈友谅之后,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开始对张士诚的势力进攻,张士诚弟名将张士德尤重挫明军(明军大将徐达常言:“唯惧张士德”),惟惜士德之马发狂,被徐达前锋赵德胜擒,于金陵绝食而死,士诚力量大失[1];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二月包围张士诚所居的平江;九月平江城被攻破,张士诚被俘,后被押解至应天(今南京),自缢,被部将解救下来。在押往应天的船上,明史载其“至金陵,竟自缢死,年四十七。命具棺葬之。”另说则是朱元璋审问张士诚,张士诚用斜眼看他,骂道:“天日照尔,不照我而已。”朱元璋将其赐死,以弓弦缢毙,又枭其首城楼,以示官民。
南方势力平定以后,朱元璋派遣的北伐元朝的军队也传来喜报,克定山东。应天的文武大臣们奉表劝请吴王朱元璋正位皇帝。
1368年正月初四, 朱元璋即皇帝位, 国号“大明”。
朱元璋以出自白莲教经典《大阿弥陀经》的“大明”作新皇朝的国号, 表示出了新皇朝是继承小明王而起的意思,并自居为白莲教出世“明王”。
一代新朝的序幕,由此,正式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