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句“天下乱,明王出”,到明朝缓缓展开的序幕

蒙古人征服过辽阔的大陆,却没能统治好华夏领土;蒙古人用武力震慑过亚、欧两洲,却最终在汉人的蜂起反抗下,退让出中原的政权。公元1368年,朱元璋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在应天府登基,国号“大明”,明朝建立。

谈起明朝的建立,“红巾军”“朱元璋”“白莲教”“张士诚”......都是绕不开的词。这些词指向着几个关键的问题,弄清这些问题,也许明朝建立的那段往事便能够显得又清晰几分。

红巾军为何发动反元起义?

朱元璋,一个出生贫农阶层的小人物,如何能在红巾军中逐渐掌权?

什么样的条件下朱元璋得以在乱世中建立新朝?

为什么新朝国号为“大明”,并定都应天府(今南京)?

元末红巾军反元复宋的起义

尚武的蒙古人在统治期间始终缺乏合理的政治理想。他们的政治,保持着一种倒退的古代贵族封建、武装移植的气味。这种落后的政治模式(中国春秋时期采用贵族封建制)与当时中国社会发展水平严重违和。于是元朝末年,政治混乱腐败成风,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水患不断徭役加重,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当时民间流行的一首小令便是元末社会的真切写照: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 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

——《醉太平》

“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的红巾军起义

  • 准备阶段
    韩山童为反元复宋做准备
    栾城县
    元朝末年,栾城的私塾先生韩山童, 离开学堂, 走遍河南、江、淮一带, 传播白莲教, 四处散布: “天下就要大乱, 明王即将出世。” 他以宋徽宗八世孙的身分, 带家人来到颖上县的白鹿庄, 与当地的刘福通杜遵道、罗文素、盛文郁王显忠、韩咬住等结拜为兄弟, 准备暴动。
  • 仓促起兵阶段
    一眼石人出,天下反
    至正十一年( 1351) , 韩山童等人趁着朝廷调集民工15万, 开河道解决河患的时机, 巧妙地制造舆论。在黄陵冈的工地上, 民工挖出他们事先埋下的一尊一只眼的石人, 发现其背刻字两行: “休道石人一只眼, 此物一出天下反。” 一时间, 正常的劳动秩序难以恢复。不久, 韩山童、刘福通等在白鹿庄的古庙前, 招集数千人, 宰杀白马青牛, 举行祭奠神灵仪式, 反元的起兵就样仓促地开始了。
  • 北方红巾军成形阶段
    韩山童被杀,红巾军正式成立
    罗山县,真阳镇,叶县
    起兵后不久,暗中称王的韩山童便被县吏指使人杀害。凶犯很快被捉, 其妻与子韩林儿去向不明。刘福通处死一干凶犯, 迅速派人分头组织人马。于是, 头裹红巾的红巾军宣告成立。大家攻下颖州, 占领罗山、真阳、确山、舞阳和叶县。于此同时, 开掘黄河故道的民工及各地百姓, 纷纷投奔红巾军, 士兵人数达十余万。
  • 南方红巾军成形阶段
    徐寿辉建立大宋政权
    浠水县
    刘福通聚众造反的消息像浩荡的春风传来, 袁州僧人彭莹玉和麻城书生邹普胜, 也揭竿而起, 组织起一支红巾军。两人见罗田的倒卖布匹的商贩徐寿辉相貌不凡, 就推他为首领。众人赶走元威顺王宽彻不花及部下, 占领蕲水县和黄州路之后, 决定以蕲水为都城, 以徐寿辉为天子,以“天完” 为国号, 以“治平” 为年号, 并即刻南下, 夺得饶州、信州。此后,又直捣湖广、江西诸郡县。
  • 1355
    北方红巾军建立宋政权
    亳州市
    元朝对于红军起事随即展开镇压,由也先帖木儿率兵攻刘福通红军,获得数次胜利,赞宰相脱脱督战攻徐州,杀芝麻李,并由贾鲁攻濠州,并由答失八都鲁攻灭南北琐红军,南方元军与徐寿辉军队互有胜负。
    至正十五年(1355年)战局有所转变,杜遵道、刘福通先立韩林儿为帝,号小明王,国号宋,都亳州,改元龙凤,杜遵道为丞相,后被刘福通所杀。其后数战后,击败答失八都鲁的军队,并展开反攻,甚至逼近元大都(今北京)。

白莲教在元末民变中起到的影响

白莲教渊源于佛教净土宗的弥陀净土法门。创始人茅子元,平江昆山(治今江苏昆山市)人。南宋绍兴初年,已为僧二十多年的茅子元在淀山湖建白莲忏堂, “劝诸男女同修净业,自称白莲导师,坐受众拜。”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新的佛教宗派——白莲宗,亦即白莲教。

元朝白莲教日益兴盛,堂庵众多、遍布各地,信徒则各堂庵多则千百、少犹百人。元末白莲教所宣扬的“弥勒下生”、“弥陀出世”即成极乐世界的教义,唤起了当时生活在黑暗统治下的广大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韩山童、刘福通组织的反元起义,宗教方面的背景正在于此。除了起义的红巾军将领多为白莲教徒外,出生白莲教世家的韩山童早期掀东起义,也是利用白莲教教义,宣扬“天下乱,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从而在江淮一带的人民心中埋下起兵造反的种子。

韩山童起事不久即被捕遇害。1355 年2月, 刘福通奉迎韩山童之子韩林儿到亳州,尊为小明王,建立宋政权。之所以将韩林儿尊为小明王,自然便是为了映照韩山童当年选宣扬的“明王出世”之言,以获得广大白莲教徒的认可。小明王的宋龙凤政权,就这样存在了12 年。

张士诚等其他地方政权

声势浩大的红巾军反元起义爆发后,各地群雄纷纷起兵。这一时期,恢复中华正统成为割据群雄共同的政治选择(红巾军宣扬“反元复宋”)。张士诚1354 年在高邮自称诚王,国号大周,建元天;陈友谅1360 年闰五月杀其主徐寿辉而称皇帝,国号大汉,建元大义,建都江州(今九江市);徐寿辉部将明玉珍1362年三月称帝重庆,国号大夏,建元天统。周、汉、夏,都是历史上汉族中原王朝用过的国家大号。元末群雄以此作为反元旗帜,表现了他们收揽人心的策略与重建汉族统治的决心。

朱元璋的崛起

朱元璋生于濠州钟离县东乡,幼时甚贫困,并无法读书,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淮北大旱,朱元璋的父、母、兄、姐先后去世,不得已而入皇觉寺当行童。1352年,为了在乱世中保命的朱元璋加入了红巾军,毫无背景的他凭借能力与野心,仅仅用了5年时间,便将权势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 1352 元元惠宗至正十二年
    参加红巾军
    濠州(今安徽凤阳县)
    1352年正月十一日,定远土豪郭子兴联合孙德崖等人起兵,据濠州而坚守,号令彰明。朱元璋在寺中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来信,邀请他参加郭子兴的义军。恰在此时,他的师兄秘密告诉他,说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于是,朱元璋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
  • 1352 元元惠宗至正十二年
    迎娶马氏(后来的马皇后)
    濠州(今安徽凤阳县)
    朱元璋入伍后,作战勇敢,机智灵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于是把朱元璋调到帅府当差,任命为亲兵九夫长。朱元璋精明能干,处事得当,打仗时身先士卒,获得的战利品全部都上交郭子兴元帅,得了赏赐,又说功劳是大家的。不久,朱元璋在部队中的好名声传播开来。郭子兴也把他视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总是和朱元璋商量。郭子兴见朱元璋是个人才,于是便把养女马氏(就是后来的马皇后)嫁给了朱元璋,从此军中改称他为朱公子,朱元璋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字国瑞。
  • 1353 元元惠宗至正十三年
    回乡招募新兵
    钟离县(今安徽凤阳县)
    朱元璋郭子兴与其他濠州红巾军领袖如孙德崖赵均用不和,屡有冲突,朱元璋不愿涉及濠州内斗,故主动要求返家乡招募新兵。至正十三年(1353)六月中旬,朱元璋回乡募兵,少年时的伙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和同村邻乡的熟人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头目,纷纷前来投效,不久朱元璋的部队已结集了数千人。
  • 1354 元元惠宗至正十四年
    建立首个据点滁州
    滁州(今安徽滁州市)
    1354年,朱元璋部队攻下滁州,成为他首个据点。在南下滁州途中,定远名人李善长求见。李善长和朱元璋一见如故,李善长以汉高祖刘邦为例劝说朱元璋:只要效法刘邦知人善任,不乱杀人,很快便可平定天下。朱元璋认为很有道理,于是留李善长做了幕府书记,并嘱咐李善长好好协调将领间的关系,共创大业。此时,濠州的郭子兴孙德崖赵均用迫走,前来滁州投靠朱元璋,由于朱元璋名义上仍是郭子兴部下,朱元璋乃将滁州兵权交予郭子兴 。
  • 1355 元元惠宗至正十五年
    成为都元帅
    和州(今安徽和县)
    1355年,朱元璋见滁州地小,建议进攻长江北岸的和州。朱元璋攻下和州不久,郭子兴病故,郭子兴次子郭天叙被立为都元帅,朱元璋与郭子兴妻弟张天祐为副元帅,遥奉韩林儿的大宋龙凤政权。同年夏,常遇春廖永安俞通海归附朱元璋,使得其军着手渡江攻入采石、鸠州,并计划攻取集庆路(今南京市)。郭天叙与张天祐死后,朱元璋成为都元帅,尽领郭子兴旧部。
  • 1356 元元惠宗至正十六年
    攻占集庆,改名应天府
    应天府(今南京市)
    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领军再次攻打集庆,结果集庆被朱元璋部队一举攻陷,朱元璋将这里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并改名为应天府。至此,朱元璋以应天府为中心,与元朝军队、张士诚徐寿辉(后被部下陈友谅所杀)等部形成犬牙交错之势。

朱元璋稳定江南政权

1356年朱元璋领郭子兴旧部众于应天府建立江南政权,就这样朱元璋也正式开始了与元朝以及元末群雄争夺天下之路。当时以应天府为根据地的江南政权,除了要面对四面围攻的元朝势力外,如占据吴越地区的张士诚割据势力,也威胁着江南政权。同时,红巾军内部亦是水火不容,将领们各占一方领土,争权之势暗潮汹涌。

红巾军查看详细关系图
红巾军重要将领关系图谱

为了稳定并壮大自己建立的江南政权,朱元璋一方面派遣徐达、邓愈等将领攻下元军把守的镇江、常州、常熟等地,扩大了江南政权的辖区范围;另一方面,他重用儒士,在自己的辖区内实施文治。据记载,朱元璋“所克城池,得元朝官吏及儒士尽用之”,大量在元朝没能得到重要的儒士纷纷投靠朱元璋。

儒士的到来,为朱元璋以及江南政权的崛起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根据地理位置,为朱元璋选择金陵作为发展的根据地;儒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斗争策略避免了朱元璋过早暴露实力成为众矢之的;儒士要求整顿军纪,“勿嗜杀人”、“勿贪子女玉帛”的规定让朱元璋的军队与元末大量烧杀抢虐的起义军大为不同,朱元璋的军队所到之处,皆受人民拥护。

善战的武将与多谋的儒士,共同壮大着江南政权的实力,朱元璋也逐渐拥有了一统天下的能力。

明朝的建立

1363年四月壬戌,陈友谅大举兵围洪都(今南昌),进攻前自创“首战即决战,一战定乾坤”的十字真言,史称洪都保卫战。本年8月30日,陈友谅复率六十万水军在鄱阳湖进攻朱元璋,朱以水军二十万亲征,是为“鄱阳湖之战”。陈友谅自恃巨舰出战,采用炮攻,差点捕获朱元璋。随后,朱元璋采纳郭兴的建议,利用东北风而改用火攻,致使陈友谅部大量受损。之后朱元璋利用鄱阳湖水位降低便于小舟活动,改为分兵水路围攻陈友谅。同年10月3日,陈友谅突围时起雾,陈从船舱中探头出看,竟中流箭而死,汉军溃败。随后朱元璋围攻武昌,尽占湖北各地。

1366年,朱元璋派廖永忠迎接“小明王”韩林儿至金陵应天府,途中在瓜步长江时,韩林儿所乘船只沉没,韩遇难。宋政权于是灭亡。韩林儿之死《明史・廖永忠传》记:“初,韩林儿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屠寄《蒙兀儿史记》则云:“朱元璋弑其主韩林儿,伪宋亡。”

在清除红巾军的势力的同时,朱元璋与张士诚也之间不断交战。张士诚乘朱元璋陈友谅大战的机会,势力不断扩张。消灭陈友谅之后,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开始对张士诚的势力进攻,张士诚弟名将张士德尤重挫明军(明军大将徐达常言:“唯惧张士德”),惟惜士德之马发狂,被徐达前锋赵德胜擒,于金陵绝食而死,士诚力量大失[1];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二月包围张士诚所居的平江;九月平江城被攻破,张士诚被俘,后被押解至应天(今南京),自缢,被部将解救下来。在押往应天的船上,明史载其“至金陵,竟自缢死,年四十七。命具棺葬之。”另说则是朱元璋审问张士诚,张士诚用斜眼看他,骂道:“天日照尔,不照我而已。”朱元璋将其赐死,以弓弦缢毙,又枭其首城楼,以示官民。

南方势力平定以后,朱元璋派遣的北伐元朝的军队也传来喜报,克定山东。应天的文武大臣们奉表劝请吴王朱元璋正位皇帝。

1368年正月初四, 朱元璋即皇帝位, 国号“大明”。

朱元璋以出自白莲教经典《大阿弥陀经》的“大明”作新皇朝的国号, 表示出了新皇朝是继承小明王而起的意思,并自居为白莲教出世“明王”。

一代新朝的序幕,由此,正式揭开。

阅读数 1.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