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用力过猛,引火烧身,拖垮了隋朝……
高句丽肇始于中国西汉时期,是由东北的少数民族扶余人建立的,疆域大概在辽河以东、吉林和朝鲜北部一带。

高句丽地图
高句丽一直奉行制衡策略,表面上向中原王朝低头,实际上经常勾结与中原敌对的政权,以求发展壮大。隋朝建国时,高句丽疆域扩张到历史最大,西部以辽河为界与隋朝接壤,北部深入今吉林、黑龙江交界处,南部几乎占据了朝鲜半岛的三分之二。势力之强,实为汉末300多年来之极盛。
两个同时崛起的国家,互相怀着深深的敌意。隋文帝灭亡陈朝后,于开皇十八年发30万大军进攻高句丽,但因为准备不充分,还没过辽河就因为后勤跟不上被迫撤军。
…
百万隋师渡辽东——声势煊赫的第一次东征
关键词:百万大军、史无前例、实力碾压
隋文帝东征失败后,由于年事已高,没再大动干戈。隋炀帝即位稳定形势后,于大业七年发动了史无前例的百万人级别的大战。
之所以当了皇帝七年才开干,不得不为当时的炀帝点个赞。彼时的大业皇帝,智商还是在线的。
他充分汲取隋文帝的教训,在七年中大力推进大运河建设,把补给基地前推到涿郡(今北京),又大力扩充军队,隋府兵达到了惊人的113万人。

大运河
隋朝强盛的国力,展现的淋漓尽致。
隋炀帝将113万人分为左右两部,每部又分为12军,左右共24军。每军设大将、亚将、受降使者各一人。大将为统军者,亚将为副,受降使者专管招纳高句丽降人,直接向炀帝负责,不受各军节制。
24军依次出发,每天出发一军,每军相隔40里,阵线前后长达960华里,阵容之浩大令人惊叹。炀帝对自己的阵容有着绝对自信。单是靠人力碾压,应该也不存在什么问题。
然而几乎就在百万大军的展开阵形的第一时间,看似煊赫无敌的隋军就暴露出了问题。
问题有三。
首先是没有保密。古往今来,战争的通行规律是尽可能隐蔽己方真实作战意图,战争发起的越突然,敌方的准备时间越短,取胜的概率就越大。隋炀帝提前一年就发出明诏,正式出师时又向天下公告,24路大军的行军路线赫然公示。高句丽遂得以预有准备,隋军打起来相当吃力。
其次是进军迟缓。隋军补给基地在涿州,辽西无处立足,若不快速进攻、迅速摧毁,一旦打成持久战,沉重的补给负担会压垮隋军。兵部尚书段文振向炀帝切谏,但一心炫耀兵威、企图不战而胜的炀帝拒绝之。

隋军进攻路线图
第三是指挥混乱。隋炀帝挂名本次战争的总指挥,但他却没有到前线指挥诸军,而是居于后方遥制。24军之间互相平等,没有隶属关系,彼此没有协调没有支援,成了各自为战,整体优势被极大消解。
隋炀帝是个聪明人,他未必不知道这些问题。但他认为敌我力量对比过于悬殊,只要按部就班地展开,必然吓得高句丽丧失抵抗意志。他之所以将完整的官僚集团和外邦首脑——比如东突厥处罗可汗、高昌王伯雅带到军中,就是希望通过这场不战而胜的战争,向天下四方宣示隋帝国强大的力量。
…
攻坚野战双失利
关键词:辽东城、宇文述、来护儿、狡猾的乙支文德
不管怎么说,仗还是继续打下去了。大业八年三月,隋军大队人马进至辽河。由于高句丽事先拆毁桥梁,隋军付出相当代价——皇帝亲卫军的将军战死数名,总算打过河去,包围重镇辽东城(今辽宁辽阳)。
高句丽预有准备,辽东城防守相当巩固。隋军百计进攻,由于棋失先手,虽然拥有巨大的人力优势,却只能在丢掉成片的尸体后望城兴叹。
面对无情打脸,炀帝骂了一顿前线将领后,置辽东城于不顾,留下一部分兵力继续攻城,其余主力30余万分三道向纵深进攻。 隋炀帝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𡡉[1][2]。隋文帝杨坚和文献皇后独孤伽罗的次子,是隋朝第二位皇帝。隋恭帝杨侑谥杨广为炀帝[3];夏王窦建德谥杨广为闵帝[4][5];皇泰主杨侗谥杨广为明帝,庙号世祖。[6]炀帝十三岁被封为晋王,兼任并州[7]主管。 隋炀帝于604年8月21日由杨素协助登基,在位期间加强了中...
但新的问题又相继出现了。
由于隋炀帝战前制定的策略是招降为上,每遇敌军请降,前线将领不敢自专,派人回大本营请示皇帝。高句丽人摸准了这个底数,每每有城池即将被攻破,就遣使出城请降。而后利用隋将往返请示的时间差巩固城防,再与隋军战斗。
隋军虽然屡获优势,可是被炀帝的愚蠢政策坑的苦不堪言,士卒死伤无数,却没有打下多少城池。
隋军水军总管来护儿自东莱郡出发,直插高句丽腹地,由于贪功冒进,被敌伏杀于平壤城,4万余人被杀的只剩数千人。来护儿狼狈退回海边。
陆路方面,高句丽丞相乙支文德欲观隋军虚实,借口投降,亲自到隋军于仲文军中洽谈。于仲文本欲当场拿下乙支文德,但宣慰使刘士龙却怕干扰招降大计,固执地把乙支文德放走。
于仲文恼怒地率兵过鸭绿江追击,乙支文德观察到隋军面有饥色,肯定已经严重缺粮,因而以诈败之计,不断引隋军南下。隋将宇文述一日七胜,逐渐放松了戒备。于是一鼓作气,招引隋军诸部轻兵前进,杀到平壤城30里外。
然而由于来护儿失约,未能在平壤城外策应,宇文述等部无法攻取平壤城,军中粮食已然吃光,只好结阵而退。高句丽军四面八方地围追袭击,隋军一路丧败,士卒死伤无数,30余万军马只有2700多人回到辽西。
至此,规模宏大的第一次征高句丽之战,以完败告终。
…
内乱毁掉大好局面
关键词:杨玄感、叛乱、骁果军
大业九年(613年)正月,炀帝决定再征高句丽。与一征不一样,朝野群臣多有反对意见,但这在炀帝身上统统不起作用:高句丽敢情打的只是朕的脸吗!朕决定的事谁敢改!
鉴于一征之失败,炀帝作出了几项调整。
首先,补给基地前推到辽东古城,此地在辽河西岸,辽东新城的对面。补给线大大缩短。
其次,炀帝不再统一指挥,而是放权给诸军大将,该打还是该受降你们定,目的只有一个,不惜一切代价推平高句丽。
但由于隋军缺乏优秀统帅,如高颎、贺若弼、韩擒虎、虞庆则等名臣宿将,都在政治清洗中死的死退的退,总体战略没有推陈出新,仍是“陆海两路并进、攻坚野战并举”的策略。 高颎 高颎(541年-607年),字昭玄,一名敏,渤海郡蓨县(今中国河北省景县)人,其父高宾为独孤信赐姓独孤氏,因此又称独孤颎,为隋朝宰相执政近20年,其子是杨勇的女婿,后因反对废太子杨勇并得罪独孤皇后,遭隋文帝猜忌,被免官为民,不久后又免去齐国公爵位。隋炀帝时,被起用为太常卿。大业三年,见炀帝奢靡,甚为忧虑,有所...
陆路机动兵力分为两道,宇文述与杨义臣攻鸭绿江一线,目标直指平壤城。王仁恭率少量兵力出扶馀道,作为牵制。
海路方面,仍由水军总管来护儿统军,择期于东莱渡海,与陆路大军会攻平壤。
大将王仁恭率军出扶馀道,进攻新城。高句丽军见王仁恭兵少,一改之前不出城野战的习惯,主动发兵迎击。王仁恭率一千骑兵勇敢地冲击,把高句丽人打的溃不成军。这顿收拾让高句丽明白了只能躲在城池里防守,于是乎闭城不出,又拾起了乌龟战术的老一套。
攻坚的重点依旧是辽东城。
准备充分的隋军用上了飞楼、冲车、云梯等各种器械,四面挖掘地道,昼夜不停地猛攻。双方攻防二十余天,士卒死伤无数,但辽东城仍然岿然不动。
隋军又准备了百余万只布袋,装上土填到城下,堆出来一条与城墙等高的“鱼梁道”,这个招法果然奏效,隋军沿鱼梁道爬到城头,对城中狂射箭,城守形势急转直下,辽东城破城指日可待了。
然而就在此时,一个惊天噩耗突然传来:杨玄感造反了。
-
613 隋朝隋炀帝大业九年镇压杨玄感叛乱,隋统势力渐弱高句丽(今朝鲜半岛大部、中国东北的南部地区)大业九年(613年),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后,并未采纳李密的良策,执意攻打洛阳。隋炀帝得知杨玄感起兵,便从高句丽撤回,命令刑部尚书卫玄,率众几万,从关中来援救洛阳。杨玄感骁勇力大,每次作战,他都亲自挥舞长矛,身先士卒,呼叫叱咤,众敌莫不震骇。人们把他比作项羽。他又善于安抚、带领部队,士兵乐意为他拚死效力,因此战无不胜。卫玄军一天天蹙迫,粮食殆尽,于是全部上前决战,阵地就摆在北邙。一天之中,交战十几次。杨玄感的弟弟杨玄挺被流箭射死,后被撤兵的隋军包围,他自知难免一死,对弟弟杨积善说事情虽然失败了,但宁死不受辱。于是,死于杨积善剑下,壮烈牺牲。杨玄感起兵为时虽短,但它标志着隋朝统治阶级的分裂,严重削弱了隋统治势力,加速了农民起义的大爆发。
杨玄感是楚国公杨素之子,在黎阳郡负责向涿郡前线督运粮草。杨玄感叛乱的原因很复杂,与隋朝政局变化、农民起义的发展以及关陇政治集团的分裂都有联系,此处姑不多言。
叛乱发生在隋帝国的腹心之地,不仅切断了征辽前线的供应,还把东都洛阳一带搅扰的纷乱不堪。在这个关键时刻,随军征进的兵部侍郎斛斯政,因为暗中勾结杨玄感,惧怕事发被治罪而叛逃高句丽。
斛斯政掌握着隋军大量机密,他这一跑,等于又像第一次征高句丽一样,把隋军的作战计划全部告知了敌人。这仗,确实没法再打下去了。
炀帝懊恼地命令诸军退入辽西。第二次征高句丽之战,在即将取得重大胜利的关头,又失败了。
…
梦碎辽河
关键词:兵疲力尽、骑虎难下、江河日下
二征高句丽失败后,隋军南撤中原,集中全力扑灭了杨玄感的叛乱。但此时天下已然遍地烽火,各地农民不堪忍受暴政纷纷举兵造反,隋军主力陷入剿杀义军的泥潭之中。

隋末群雄割据图
但隋炀帝不肯承认天下万民与之作对的现实,他也全然没把农民起义当回事。大业十年(614年)三月,炀帝不顾朝臣强烈反对,下诏再次征伐高句丽,诏天下各郡兵马一如前例,向涿郡方向集结。
三月,炀帝到达涿郡,准备再次麾军东进时,他终于见到了内心深处一直刻意回避的场景:军队数量锐减。
天下大乱,义军蜂起,各郡县的军队都忙于和义军作战,很多人虽然接到了炀帝的命令,但都无法抽身北上。家就要没有了,谁还有心思去打高句丽。
即便被迫到达涿郡的士兵,也有许多人厌战,不时有逃亡的。炀帝出军之时,杀了许多抓回来的逃兵以儆效尤,但即便是人头和鲜血,也吓阻不住像野火一样蔓延的厌战情绪。
战争进程因此被大大拖延,直到当年七月,炀帝亲自督率的大军仍然没有展开像样的进攻。倒是水军来护儿又顺利地渡海,攻入朝鲜半岛腹地,一路攻下卑沙城,兵锋直逼平壤。
就在此时,高句丽王高元突然遣使请降,并献出隋朝叛臣斛斯政。原来经过两次大战,高句丽虽然勉强不败,但国小力弱,已然被战争折腾的困弊之极,没有力量再打下去了。
隋炀帝正在骑虎难下之际,如果战争真的持续打下去,隋朝或许真的能致高句丽于死地,但以隋军现在的状态,必然也是一场惨胜。
隋征高句丽之战拖垮了隋帝国
一直讳言农民起义的炀帝,其实心中忐忑不已,他也害怕到时战争持续太久,国内农民起义乘势壮大,再来一次杨玄感之乱,大局就真的无法收拾了。此时高句丽送款请和,正是难得的休兵罢战的良机。天与不取,反受其咎。
炀帝下诏来护儿退兵,不得再攻平壤。辽东前线诸军也缓缓退入境内。第三次征高句丽,至此宣告结束。
持续近4年,征发人力四五百万人次,耗费无数人力物力的征高句丽大战终于划上了句号。隋朝并没有实现稳定东北、消灭高句丽的目的,反而因此加剧了国内矛盾,诱发了暴风骤雨般的农民起义战争。
隋炀帝最终为错误决策吞下苦果。临终之时,不知他会否想起当年百万大军的旌旗如云,以及辽河河畔的累累白骨。更不知这位自作聪明的天子,是否真的后悔过。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
1.魏征《隋书》
2.司马光《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