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初,注定是个狭路相逢的时刻。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撞上卡神新作《战斗天使·阿丽塔》,在一片唱衰的声音中,没想到来了个惊天大反转:原以为是青铜,结果是王者;原以为是王者,结果是青铜——“小破球”动力十足,票房、讨论度高居榜首,而高特效的阿丽塔却在干瘪的剧情上遭遇滑铁卢。
但即使这样,个别极端的观点也雷到让人无语:“中国人科幻思想缺失”“中国人没有科幻文学的传统”,所以“中国人不配搞科幻”。中国人没有科幻历史的传统?你问过古人的意见吗?
新版
机器人?《偃师》两千多年前就会玩了
一提及科幻,很多人都喜欢拿儒勒·凡尔纳的《地心游记》《海底两万里》说事,仿佛中国人没有想象力是板上钉钉。但其实,几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多的是想象力丰富的科幻小说,机器人都是我们玩剩下的。
《列子·汤问》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经典之一,一般认为大概散布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00年前后成文,后由刘向收集残篇整理而成。原作者列子大有来头,不仅位列“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还深得老子学说精髓,独创先秦哲学的贵虚学派。这样牛B闪闪的人物,让后来的庄子都忍不住冒着星星眼在《逍遥游》中写道:“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列子为人狂荡不羁,能写出这样充满想象力的作品并不奇怪
更让人震惊的是,他的想象力或者说思想境界简直突破次元壁!他在书中记载了很多超逸绝尘的神话传说,极言天地之广阔无垠,万物之繁荣驳杂。特别是其中一篇名为《偃师》的故事,脑洞就开到了极致!

周穆王架着八骏马四处巡游
故事讲风流天子周穆王,也就是传说中跟西王母有一腿的男人,架着威风凛凛的八骏马车四处巡游时,遇到了一个叫偃师的工匠。偃师跟一般的工匠不同,他不会造车也不会建房,而擅长制造假人!并且当场就秀了一波神技能,让假人给周穆王表演。

偃师让人偶现场秀了一段歌舞,献给周穆王
说来也奇怪,只见这个假人立刻唱歌跳舞起来,潇洒的风采让穆王身边的嫔妃都为之倾倒。周穆王大吃飞醋,差点就命人将假人拖出去砍头。幸亏偃师赶快拧下假人的脑袋,慌忙展示其身体里的木块布条(类似人工智能芯片?)——大王消消气,这只是个假人而已。周穆王看后大为惊叹:“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共乎!”这大概就是成语巧夺天工的由来吧。
但问题来了,这个形同真人的布偶到底是啥玩意儿?
书中说假人外形酷似真人,五脏六腑俱全,却又能“领其颅,则歌合律;捧其手,则舞应节”。跳完舞,还不忘给周穆王的嫔妃们抛媚眼,简直是机器人版吴彦祖!这大概是世界科幻史上最早有关机器人雏形的科幻设想吧……
《拾遗记》:秦始皇曾亲自接见过外星人?
如果说《偃师》还停留在小打小闹的阶段,那么东晋小说《拾遗记》,完全是震撼的科幻大片!
两晋时期,玄学盛行,高人辈出,《拾遗记》的作者王嘉就是其中一位玄学奇才。他曾经隐居终南山,多次精准预言天下大事,惹得当时的枭雄们如苻坚等人顶礼膜拜,他创作的这部小说集自然也不简单。
书中内容主要以杂录和志怪为主,天马行空的幻想,如如巨型飞船“贯月槎”﹑海底潜艇“沦波舟”等,看得让人瞠目结舌。尤其是卷四的内容,竟然说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和外星人进行了亲密友好的接触!

秦始皇和外星人在一起的画面挂怪的
众所周知,秦始皇喜爱神仙方术,晚年派人四处寻访不死药,徐福东渡就是最有名的一波。然而,本书却给出了完全不同的解释。书中称,当时一群具有高度文明的外星人来到地球并建设基地,称为宛渠国。他们用长得像海螺的飞船作为交通工具,取名为“沦波舟”,对地球进行科学考察。匪夷所思的是,这个沦波舟和今天的潜艇非常相似“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

徐福东渡难道真的是为了寻找外星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宛渠人就坐着沦波舟前来拜访。他们各个身高十丈,相当于10层楼那么高。并与秦始皇热情交谈,纵论天地变化,每一个都精准无比。传说就是因为他们走后令秦始皇思念不已,这才有了后来不惜一切代价,派船队出海寻找“仙人”的举动。亦真亦幻的故事,让后世许多史学家为其真实性争论不休,没少掐架。
《拾遗记》里的世界,已经不仅仅是神话世界,而是一个想象力丰富,令人神往的科幻王国。
登月太难,到《酉阳杂俎》中修月球去!
你跟他讲科幻,他跟你说神话,这是历史久远的中国科幻小说经常遇到的困境。即使是《拾遗记》中足够奇特的科幻世界,也会被人安上“缺少科学逻辑”的槽点。然而,唐朝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就完美避开了这个坑,在神奇的情节外,更加上了实锤的科学原理。

《酉阳杂俎》开篇序言
书中虽然描写了大量的志怪故事,对月球的描写却充满了科学的严谨。故事讲两位英俊书生在游览嵩山时,意外遇到了一个奇特的白衣人。经过交谈得知,白衣人竟然是专门负责修理月球的人。并且,他还饶有兴趣地给两位书生科普起了月球的知识:比如月亮是由七种物质构成,而且是靠太阳的照射来发光——这些后世科学家的重大发现,竟然在中国的古书中被早早预言!

白衣男子大概是坐飞碟去的月球吧!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白衣人和书生交谈甚欢,竟不小心透露了,在月亮上还有二十多万个像他一样的人在拼命地修理月球。如此规模,仿佛是一个高速运行的大型月球空间站。唐朝的科幻小说家,在几百年前就提出到月球建站了?
《琅嬛记》:600年前的计算机科学设想
琅嬛,一个听起来仿佛神话故事的书名,却正经八百地记载了与近代科技产品相似的物件,不愧是类似《山海经》的奇书!

《琅嬛记》卷上
《琅嬛记》作者成疑,虽然题名为元代伊士珍,却也有研究表明为明朝人桑怿伪托,争议很大。书中汇聚了各种琐闻异事,尤其是一些稀罕诡奇的物件,让人瞠目结舌。其中,就有一篇关于“七宝灵檀几“的记载:
“谢霜回有七宝灵檀之几。几上有文字,随意所及,文字辄形隶篆真草,亦如人意。譬如一人欲修道,则使其人自观,几上则便有文字,因其缘份性资而曲诱之。又如心欲得某物,则几上便有文字曰‘某处可得’。又如欲医一病人,或欲作一戏法,则文字便曰服何药愈,念何咒、书何符即得也。甚至读书偶忘一句一字,无不现出……”

想搜什么就搜什么,七宝灵檀几完全是计算机的雏形
“几”是古代一种小案,但谢霜回的这个“七宝灵檀几”可不一般:功能多样,又有灵性。不仅能随心所欲显示出各种文字,还能根据需求者提供的条件,帮助选择理想的行为方案。甚至储存有丰富的文献资料,可以代替人进行逐字逐句的文字检索……咦,这个“七宝灵檀几”和今天使用的计算机也太像了吧!
此外,作者还发表了类似“电视机”“照相机”等幻想。然而,由于时代局限,这些漫无边际的描写被当时的读书人diss为“荒诞猥琐”。但也正是这些看似毫无根据的科学幻想,竟在几百年后的今天实现了!
清代文人思想迂腐?《月球殖民地小说》来打脸
受鲁迅先生的影响,一提起晚清文人,脑海中就会自动浮现拖着老鼠辫、满口八股文的长衫孔乙已形象。然而在1904年,一位名叫荒江钓叟的清代写手,硬是在《绣像小说》杂志上连载了中国第一部科幻小说——《月球殖民地小说》。

《绣像小说》创刊于1903年
这个旧时代YY作家的想象力,一点也不逊色于今天的网文大神!小说以龙孟华一家悲欢离合的故事为主线,穿插清廷对志士的血腥镇压,流亡海外。故事的大部分都在地球上冒险,而临近结尾,还有一些来源不明的人驾驶着远远超过当时人类科技水平的气球飞临海岛。他们来自月球,而龙孟华的妻子也在那里……可惜的是,不知道什么原因,连载到三十五回就停更了。
书中对交通工具的想象特别新奇,如玉太郎驾驶的“气球”,就很像今天热气球的雏形。外表光滑闪亮,内部则兼具起居寓所、武器装备等多种功能。不仅有客厅,还有锻炼的操场,卧室及大餐间。这么大的器具操作起来却非常简单。坐在机器椅上拨动机关,就能轻轻落到地面,人跨出来后,机器椅就会立即缩到气球下面隐藏起来。

者对“热气球”的幻想,让人惊叹不已
对医疗技术的想象也颇为大胆。仅用一块透光镜就能找出心脏的问题,剖开胸膛取出心脏洗净后又装回身体,用药水擦拭就能自动愈合,真“无痕手术”!第十八回鱼拉伍被狮子咬下小半截手臂,第二天换下满盆鲜血,仍能把膀子装上,竟与之前无异……
虽然本书明显受到凡尔纳科幻小说《气球上的五星期》影响,但小说的结构和叙述模式仍遵循传统章回小说体制,不仅保留说书人的语境场,还在回末设置悬念。是一部糅杂了域外小说特征的“中国风”科幻小说。

清末的科幻小说潮,鲁迅和梁启超都曾翻译或创作过科幻小说
此外,《搜神记》《镜花缘》等小说中也有不少科幻的描写。遗憾的是,由于时代和社会性质的局限,中国古代的科幻小说注定不可能使用现代的词汇,但聪慧的古人们采用了另一些惯用词语:如用傀儡代替机器人、仙怪代替外星人,仙槎(chá)替代UFO……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在幻想的同时,也不失严谨的思维、科学的判断。
由于中国文学界不把科幻小说当作重要的文学体裁,以至于尽管文学史众多,却从未考证过中国科幻小说的起源。殊不知中国并不是没有科幻的传统,而只是没有把这种传统延续下来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