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去幽云十六州作为屏障的中原地区,将辽阔的华北平原暴露在游牧民族面前,无论是后汉、后周还是继之的赵宋政权,都在北部边界面临无险可守的尴尬局面。
唐朝后期,国势日衰,皇帝在和宦官、节度使之间的斗争都难保胜利,更无暇顾及东北的契丹了。而北部藩镇势力更感兴趣的也是中原,毕竟“逐鹿中原”嘛,奔东北去的话可能真就只能逐鹿了。
在突厥被赶跑,回鹘被灭亡的情况下,骁勇的契丹部落那真是骑马的汉子威武雄壮,在东北平原几无对手,可劲发展着自己的实力。
发展的差不多了,就该琢磨下一步的行动了,人嘛,得积极上进不是。
于是公元907年,昔日的联盟首领耶律阿保机“燔柴告天即皇帝位”(《辽史》),开启了契丹新时代。
此时唐朝新灭,中原正值割据战乱之际,这为契丹贵族实现广土众民之志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
契丹主的顾虑
难啃的肉骨头——幽云十六州
五代时期总体来说在气候上对游牧民族是很不友好的,因为当时正好处于寒冷期。
常识告诉契丹民族:不能往北边走,太冷。
尽管已然达到需要提供集体供暖的标准了,但是肯定是没人给他们烧暖气的,没办法,往南边去吧!
南下是需要魄力的,北边面临的最大威胁充其量是熊,跟熊斗是打猎,跟人斗是打仗,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
不过南边不仅仅意味着暖和,还有财富和技术。早在部落时期,契丹就曾数次南下,同幽州刘仁恭、河东李克用等势力各有战和,不过始终未能跨过幽云十六州。
幽云十六州是分布在雁北地区及华北平原上的十六个州。
位于黄土高原东北边缘的儒州、新州、妫州、武州、蔚州、应州、寰州、朔州、云州一带多为山脉和盆地;而东边的幽州、顺州、蓟州、涿州、瀛州、莫州、檀州则位于开阔的华北平原,除了有部分河流之外,没有其他的阻碍。
对了,顺便提一句,华北的那7个州大概就是今天的北京、天津外加雄安新区。

别小看这十六个州,它给契丹的南下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就像一根带肉的大骨头,好吃难啃。
但是一旦啃完这根骨头,后边就是喷香的里脊、中肋,诱惑不?
难缠的对手——后唐诸帝
契丹想染指中原不是一天两天了,毕竟中原的富庶繁华在那摆着,没吃过猪肉还看不见猪跑?
但问题是:唐朝倒了,藩镇还没倒。
此时的契丹俨然一个香饽饽,先是李克用与契丹“云州会盟”,俩人一起对付朱温,算是短暂的一段“蜜月期”。
可好景不长,朱温称帝之后,后梁人家算正统王朝了。
这样的话那就对不住了,当朱温即位时——
“及梁祖建号,阿保机亦遣使送名马、女乐、貂皮等求封册”。
这下契丹与李克用就闹掰了。
李克用何许人也?那也是要脸面的人。
“背叛!这是赤裸裸的背叛!”
李克用开始与契丹交恶,即使是临终时也不忘——
“以一箭属庄宗,期必灭契丹。”
老子都嘱咐了,这算父命。
好在庄宗李存勖有实力:917年阿保机率众南下进攻幽州,围二百余日,后被击溃;921年,契丹又南下进取镇、定二州,李存勖亲自率军与阿保机战于新乐,大败之。
李存勖不好惹,李嗣源也不是吃素的。
在阿保机去世后,辽太宗耶律德光继位,奋其父之余烈,继续南下中原的政策。
后唐定州节度使王都叛唐向契丹求援,辽太宗发兵定州,又被李嗣源的后唐军队大败,这使辽太宗认识到时机尚未成熟,于是与后唐言和,开启契丹与后唐对峙的局面。
···
石敬瑭的发家
受猜忌的妹夫
在后唐的阵营里除了李氏的养子之外还有一员骁勇的大将,就是石敬瑭。
在他跟随李存勖、李嗣源征战的岁月里,逐渐获取了李氏对之的信任,李嗣源更是把自己闺女都嫁给了他。
鉴于契丹在北方边境活动太过频繁,严重威胁后唐政权。因此,李嗣源决定派遣一名大将驻守太原,经过一番操作,自然而然的,石敬瑭就成为这个人选,统领北方边防军,开始对太原的经营,发展自己的势力。
不巧的是,自己的老岳丈没过几年就谢世了,后唐集团新任董事长李从珂对他这个外人充满猜忌。于是李从珂将石敬瑭招至洛阳,并利用自己妹妹——石敬瑭夫人魏国公主监视其举动。
经过多年的宫廷斗争,石敬瑭也不是傻瓜,他也很清楚自己的夫人在干什么。
据传,为了“反间”自己的夫人,石敬瑭不惜将一名叫林浩清的男子引荐给魏国公主,算是亲自给自己戴上了一顶带颜色的帽子。接着又巧施手段,搞死了林浩清,又使魏国公主对自己死心塌地。
在站好队之后,魏国公主帮着自己郎君游说自己哥哥,助石敬瑭逃离洛阳返回太原。这一回去,对后唐来说可是放虎归山了。
有枪就是草头王
石敬瑭不是一个甘居人下之主,起码在后唐那边不是。
“你李从珂神气什么?你不就一养子嘛,一个女婿半个儿,算来我这比你关系还近呢!”
一回太原可好了,这算自己经营多年的老窝啊。现在的石敬瑭可不像在洛阳时候了,是腰不酸了,背不疼了,腿也不抽筋了,甚至还能从事危险性指数很高的活动——谋反。
想来也是,在五代十国那样一个光辉岁月里,城头变幻大王旗是不足为怪的。
凭什么一个养子都能继承帝位?再返过来头说,他李克用、朱温之流又凭什么能当皇帝?
抱定这种心思的石敬瑭在洛阳方面派来的人面前继续“腰酸背疼腿抽筋”,暗地里却是招兵买马、储备粮草,进行篡权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进行的差不多了,石敬瑭决定趁着皇帝过寿派自己夫人到洛阳打探一下情况。
结果在洛阳之行临近结束的时候,石敬瑭的大舅哥,后唐末帝李从珂一句醉话把魏国公主吓坏了:这么着急走干嘛,等着回去和石敬瑭一起造反啊?
——完了,虽说是醉酒之言,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石敬瑭也从这句话里解读出了杀气。
···
尴尬的即位者
有奶便是娘
936年五月,朝廷移任石敬瑭为郓州节度使,进封赵国公,实际上就是为了将其调离太原。得了,搞清楚朝廷是啥意思之后也就没必要藏着掖着了。
在短暂考虑之后,石敬瑭于太原竖起大旗,公然叛变。李从珂闻之后大怒,随即发兵讨逆,直逼太原城下。
虽然石敬瑭久历战阵,虽然他早就为篡位做了准备,虽然他在太原经营多年,但是他也就是个北方边防军的头儿,那边可是倾全国之力来揍他的。
来看一下后唐这边,李从珂派遣张敬达、张彦琪、安审琦、杨光远等后唐将领直趋太原。围城两月,粮食是越来越少,伤亡人数是越来越多。
石敬瑭造反是本着“赌一赌,单车换路虎”的心态开始的,可别忘了收益大风险也大,还有可能“搏一搏,宝马变摩托”呢!
不行不行,太原这要让自己大舅哥端了,等待自己肯定只有死路一条,没办法,搬救兵吧,石敬瑭将目光转向了北边的契丹。
石敬瑭紧急——
“遣间使求救于契丹,令桑维翰草表称臣于契丹主,且请以父礼事之,约事捷之日,割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诸州与之”。
人若无耻,天下无敌。割地就算了,居然还要以父礼事之,真是不要脸到家了。
不过石敬瑭开出的条件终于打动了契丹主,耶律德光(辽太宗)亲自率军来援,先解太原之围,又于晋安寨大败后唐军,致使杨光远杀张敬达投降契丹,后唐军大势已去。
儿子不好当
在契丹与石敬瑭联军的紧逼下,后唐军回天乏术。936年十一月,耶律德光册封石敬瑭为皇帝,改元天福,国号晋(史称后晋)。
为兑现承诺,后晋与契丹之间协定——
“约为父子之国,割幽州管内及新、武、云、应、朔州之地以赂之,仍每岁许输帛三十万”。
自此,中原失去了天然屏障幽云十六州。

当契丹、后晋联军进逼洛阳时,原属后唐的卢龙节度使赵德钧也遣使向耶律德光寻求支援。石敬瑭大惊,急忙派桑维翰求见耶律德光。
桑维翰可以说是把“哭活儿”演绎得淋漓尽致,史载其跪于契丹主帐前——“自旦至暮,涕泣不立”。
契丹主也为这份忠诚所感动,继续扶持石敬瑭。同年闰十一月,李从珂于洛阳自焚,后唐灭亡。
别看这边约为父子之国,契丹主可没有“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意思——
“(耶律)德光每有邀请,小不如意,则来谴责,晋祖每屈己以奉之”。
实际上石敬瑭这个皇帝当得委实窝囊,乃至部将安重荣反契丹时,冲上去揍他的居然是石敬瑭,这原本是天老大,他老二的差事,生生被石敬瑭当成了“小学生”一般。
原本以为找了个靠山,其实是认了一个爹,忧惧之下,石敬瑭只当了6年的皇帝就撒手人寰。
石敬瑭走后,其侄石重贵即位,是为晋出帝。结果因其先即位而后禀报,且其只称孙而不称臣,辽太宗大怒,发兵攻晋,辽太宗三次南下征战后,最终晋灭。
···
失去幽燕的中原
石敬瑭用一世的骂名换了6年的帝祚,石晋与契丹的恩怨也随石重贵的被俘而尘归尘,土归土。但是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拱手让与契丹的遗祸让中原饱受其苦。

失去幽云十六州作为屏障的中原地区,将辽阔的华北平原暴露在游牧民族面前,无论是后汉、后周还是继之的赵宋政权,都在北部边界面临无险可守的尴尬局面。
燕山以南,自渤海到太行山,辽阔平原上没有任何阻碍,仅有的几条东西向河流如滹沱河、白沟河在冬天还会上冻结冰,对于阻碍骑兵没有任何卵用。
北方的军队可以选择这条线上的任意位置,尽管撒开马缰飞驰就是了,几条所谓“天险”的河流,在冬天也就是个形式。
而这一地区赖以为防御重镇的定州、正定、河间(为便于理解,全用今名),在防守方以步兵为主的、进攻方以骑兵为主的态势下也很难做到互为掎角,反而经常可以被游牧势力围点打援。
这个尴尬一直持续到石晋灭亡后的几百年,直到朱元璋北伐成功后才有所缓解。
- 参考资料:
- 薛居正《旧五代史》
- 欧阳修《新五代史》
- 司马光《资治通鉴》
- 脱脱《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