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六国之战,走向第一帝国的烽火十年
尽管秦灭六国有“顺天”的一面,然而同时又有“逆民”的另一面。过去常说人心向背是统一关键,然而从秦灭六国来看,更多是建立在暴力征服之上,实在不能说顺应了六国人心......

秦灭六国之战,即秦国于公元前230年灭、前228年灭、前225年灭、前223年灭、前222年灭、前221年灭

秦灭六国之战,都发生在秦王政时期,然而并非一蹴而就的事。

汉初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王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即说秦灭六国是建立在“六世”功业之上的。所谓“六世”,即秦王政的先辈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

  • 秦孝公于公元前361—前338年在位,他任用商鞅变法,秦国实力飞速发展;
  • 子秦惠王于前337—前311年在位,他任用张仪连横,并派司马错,巩固秦国大后方;
  • 子秦武王于前310—前307年在位,他派甘茂伐韩之宜阳,并入周问鼎;
  • 弟秦昭襄王于前306—前250年在位。他任用魏冉、白起等,发动伊阙之战、鄢郢之战、长平之战等大战,并灭亡周王朝;子秦孝文王即位三月即卒;子秦昭襄王于前249—前247年在位,任用吕不韦为丞相。
查看完整族谱
秦始皇的族谱

秦王政于公元前246年即位,当时才十三岁,权力掌握在祖母华阳太后之手。

前238年,秦王政母亲赵太后的宠臣嫪毐叛乱,为吕不韦、昌平君昌文君等平定。

据李开元先生考证,嫪毐之乱当系赵系外戚与楚系外戚争权,之后嫪毐伏诛,赵太后失势。

前237年,秦王政罢免相国吕不韦,吕不韦作为赵、楚二系的代言人,从他下手作为打击楚系外戚的信号。

而此时华阳太后年老多病,可以说秦王政真正掌握大权了。

···

韩赵覆灭,荆轲刺秦

秦王政在位期间,与赵、魏、韩有过多次战争。

这些战争并非一帆风顺,比如公元前241年,赵将庞煖合纵赵、楚、魏、燕、韩五国攻秦直到蕞(今陕西临潼东北);公元前233—前232年,秦军又两次被赵将李牧打败。

有鉴于此,秦王政采纳国尉缭的建议,派遣大批间谍前往六国活动,以金钱收买六国腐化堕落的掌权者。

执行者是客卿李斯,他让一些谋士去贿赂六国官员,如果不顺从秦国的就暗杀而死。

这样一来,六国的灭亡就加速了。

公元前231年,魏国将部分土地献秦,同年韩国南阳假守腾归降,被任命为秦内史。

前230年,秦王政即派内史腾攻韩,内史腾因为熟悉韩国情况,一举攻克韩国都城新郑,俘虏韩王安。此时赵国大旱,秦王政又趁机发兵攻赵。

前229年,秦将王翦杨端和李信三路伐赵,王翦出井陉,杨端和围邯郸,李信攻太原、云中。

赵国奸臣郭开接受秦国贿赂,造谣说名将李牧和司马尚谋反,结果李牧被杀、司马尚被罢,以能力平平的赵葱、颜聚取代。

秦灭六国形势图

公元前228年,王翦大破赵军,杀死赵葱;攻入邯郸,俘虏赵王迁。秦军兵临易水,将要进攻燕国。

与秦军硬碰硬无疑是以卵击石,于是燕太子丹想出刺杀秦王政的招数,以刺客荆轲为使者,假装向秦国献逃将樊於期的人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

秦王政接见荆轲时,荆轲早将徐夫人匕首藏在地图中,图穷而匕见,用匕首行刺秦王。

然而却没有刺中,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柱而走,拔剑斩断荆轲左腿,荆轲也被抓获处死。愤怒的秦王政当然誓不平燕不罢休。

查看完整时间地图
荆轲刺秦王

···

昌平叛变,楚国反攻

公元前227年,秦将王翦、辛胜攻燕。此时,赵王迁的庶兄公子嘉逃到代地,称代王。于是代、燕两国联军,但在易水以西被秦军攻破。

前226年,秦将大举攻燕,燕都蓟城被破,燕王喜逃奔辽东郡。在代王嘉的建议下,燕王喜杀死太子丹,以其头颅赔罪求和,终于得以苟延残喘了。

前225年,秦王政又派名将王翦之子王贲攻魏,王贲包围了魏都大梁,决黄河之水倒灌,三个月后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

马上秦国将迎来最大的一个钉子。

公元前226年,新郑故韩贵族造反,被秦军所平定,并处死安置陈地的韩王安

就在此年,秦王政派了一个特殊人物到达陈地。此人就是昌平君,之前在嫪毐之乱中出现过。楚考烈王做太子时,曾在秦国做人质,娶秦女生昌平君。

查看完整时间地图
秦始皇的时间地图

所以昌平君身份非常特殊,一方面是楚王负刍的哥哥;另一方面又在前230年华阳太后去世后,成为楚系外戚的首领,论血缘大概是秦王政表叔。

秦王政将其迁到楚故都陈,一方面可以招降楚人,另一方面也为铲除楚系外戚。

秦王政先将昌平君派去招安,再派名将王翦派遣出征。然而,王翦却认为楚国太大,非带领六十万军队不可。六十万军队自然不是小数目,秦王政无法完全信任王翦。

而此时秦国年轻将领李信夸下海口,称自己二十万军队即可灭楚。

公元前225年,秦王政派遣李信、蒙武带领二十万大军,李信进攻楚国平舆(今河南平舆北)、蒙武进攻楚国寝丘(今河南沈丘东南),取得胜利,两军又在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会和。

——此时变数发生了。

秦始皇剧照

原来陈地的昌平君叛变了!

秦王政的压制,本来就让昌平君不安;楚国的危在旦夕,更加让他念起自己楚国血统。

于是秦相昌平君,摇身一变成了楚王子,他带领楚军三天三夜不休息,袭击李信蒙武的后方,李信、蒙武猝不及防,被杀得溃不成军,李信逃回秦国复命。

面对昌平君的叛变,秦王政当然不能忍。于是他亲自上门向王翦道歉,并愿意派遣六十万军队交由王翦。

王翦也深通韬晦之道,向秦王政索取土地钱财,表示自己只有贪心而无叛意。

公元前224年,秦将王翦出征,直指昌平君所在的陈地。

昌平君大败撤走。于是王翦尽取陈以南至于平舆的楚地,并一路攻入寿郢(今安徽寿县),俘虏楚王负刍。秦王政也非常关心战事,亲赴陈地前线视察。

查看完整时间地图
王翦的时间地图

但是楚人仍然未放弃,楚将项燕拥立昌平君为国王,并集结淮南地区的楚国残存势力,继续抗秦。

然而两国终究实力悬殊,王翦蒙武大破楚军,昌平君在乱军中被杀,项燕也自杀而死。项燕的儿子项梁、孙子项羽逃至吴地避难。

楚国灭亡后,王翦大军继续南下,抵达江南百越地区。

这里在春秋战国本是越国疆土,公元前306年越王无强与楚军作战而死,越国作为一个政治共同体迅速瓦解,大小越人贵族或称王、或称君,都表示归顺楚国。

前222年,秦军到达之后,百越又表示降服秦国。秦王政遂将其君长废为庶民,在此设置会稽郡(今浙江一带)与闽中郡(今福建一带)进行管辖,将其地正式并入秦王国的版图。

同年,王翦之子王贲俘燕王喜和代王嘉,燕、代二国亦灭亡。

此时,中原大地上只剩下秦国齐国了。

···

齐王归降,战国结束

齐国的实力不但不弱,相反非常之强。早在齐威王时代,就打败过霸主魏国;齐宣王一度灭亡燕国;齐闵王与秦昭王还曾“东西互帝”。

然而,齐闵王的膨胀终于导致五国伐齐,闵王被杀,齐国几乎灭亡。

此后田单复国,国力开始恢复。因为濒临大海的地缘优势以及稷下学宫的兴建,齐国的经济、文化在战国七雄中均是名列前茅。

也正是拥有这样优越富庶的环境,以及鉴于齐闵王的惨死,所以齐襄王齐王建对合纵连横并无兴趣,而是企图居安自保。

秦朝地图

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南下攻齐。

此时,齐相后胜早已接受了秦人的贿赂,在秦灭五国之战时不仅不帮助五国,甚至不作出动员准备,仅仅是象征性封锁西部疆界。

等到王贲南下,齐王建又在后胜的怂恿之下,打算不战而降,被雍门司马、即墨大夫极力劝阻。

雍门司马认为,齐王建当为社稷与秦人一战,而不应该考虑自己偷生;即墨大夫认为齐国还有数十万军队,加上城外五国的亡国军民,联合起来可以多达上百万,足以与秦军一战。

秦始皇陵兵马俑

然而,齐王建听信秦国间谍陈驰的劝说,以五百里地封给自己养老,最终投降了秦国。

因为齐国实力仍然存在,所以秦王政对齐王建颇为忌惮,先是把他放逐到共地,后来断绝他的饮食,活活饿死。

齐人怨恨齐王建不与诸侯合纵攻秦,反而听信奸臣宾客的煽动导致亡国,他们还编了歌曲说:“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

宋人苏辙在《六国论》中说“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可以说是揭穿了齐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实现了华夏本部的第一次统一。

秦王政登基为秦始皇,秦国也被史书称为了秦朝。据《史记》,卫国秦二世元年才灭亡。

不过杨宽先生认为实际上前254年—前253年,卫国就灭亡于魏安僖王之手,此后存在的都只是食邑封君。

之后秦王朝又开始经略华夏边缘,包括开凿五尺道加强对西南的控制,收复被匈奴侵占的河南、九原之地,令屠雎、任嚣赵佗继续南征百越,等等。

前214年,秦王朝的版图才大致确定。

···

如何评价秦灭六国?

李开元先生概括秦灭六国为“顺天逆民”,可谓是一语中的。

夏商周三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不断强化的,分封制转变成郡县制已经是大势所趋。

五行相胜说的提出,炎黄世系的一统,都表示人们呼吁一个统一国家的诞生。

战国初年诸侯纷纷变法,也正是为了削弱贵族政治,加强国王权力。

秦国的宗法制一直较薄弱,反而成为改革最彻底的国家。

秦孝公秦王政,七世秦王又基本都是有扩张愿望的雄主。这就是秦能统一的原因。

尽管秦灭六国有“顺天”的一面,然而同时又有“逆民”的另一面。

过去常说人心向背是统一关键,然而从秦灭六国来看,更多是建立在暴力征服之上,实在不能说顺应了六国人心,楚地就流传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样的谣谶。

秦国统一后仍然没有调整政策、与民休息,而是滥用民力,大兴土木。

所以随着大泽乡两位戍卒吼出那句知名口号,短暂的秦王朝终于被埋葬于历史尘埃,这正是贾谊在《过秦论》说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始皇统一六国查看详细关系图
秦始皇统一六国

  • 参考文献:
  1. 晁福林:《春秋战国的社会变迁》
  2. 李开元:《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
  3. 林剑鸣:《秦史稿》
  4. 杨宽:《战国史》
  5. 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

阅读数 3.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