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元灭亡: 欧亚霸主的绝唱
凄凄惨惨的元惠宗在最后时刻选择撤出北京城,虽然显得怯懦狼狈,却保留了元政府的中央机构。凭借着蒙古人在辽阔的北方大地上的雄厚实力,元惠宗的这一举措让大元朝廷如百足大虫,死而不僵。

公元13世纪可以被称为蒙古人的时代。

在那个蒙古人民无比向往的岁月里,成吉思汗家族的子孙,在太平洋到地中海之间的欧亚大陆上开支散叶,从西伯利亚的寒冷冰原到印尼爪哇岛上,蒙古狼骑的号角曾经久久回响在海陆天际之间。

然而,当那些曾经在额尔古纳河边终日骑马射猎的草原雄鹰,在进入农耕社会的花花世界中后,也逐渐沉溺在良酒美人温柔乡中。

公元14世纪开始,从东欧波斯,再到中亚,被征服的民族吹响了反戈一击的号角,蒙古人的世界帝国走向了最后的时刻。

同样,在遥远的东方,在乞丐皇帝朱元璋的带领下,曾于崖山海战后臣服于蒙古统治的汉人,向蒙古人发起了总攻,为入主中原近百年的大元王朝敲响了丧钟。

鼎盛时期的蒙古帝国

···

蒙古帝国的余音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太祖洪武元年)闰七月,朱元璋率领的大明军队,在“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下(其实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正是对朱元璋口号的原版copy),攻克了大都(今北京)的门户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区)。

元惠宗(即元顺帝)率朝廷大臣百官北走。八月三日,明军攻克大都,改名北平

朱元璋北伐路线

至此,所谓“胡虏气运不过百年”的预言,在南宋朝廷灭亡(公元1279年)后的89年后终于实现。

然而,明人眼中的“胡虏”(即蒙古人)却并没有随着北京的陷落,和历次入侵中原的游牧民族一样,消失于历史长河中,反而重新回到了漠北草原之上,重新建立了一个与明王朝南北对峙的新政权——北元

早期的北元

凄凄惨惨的元惠宗在最后时刻选择撤出北京城,虽然显得怯懦狼狈,却保留了元政府的中央机构。凭借着蒙古人在辽阔的北方大地上的雄厚实力,元惠宗的这一举措让大元朝廷如百足大虫,死而不僵。

元朝的这个流亡政府到达元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曾经是蒙古皇帝夏季纳凉避暑圣地的)时,元惠宗依旧在名义上,领有包括山西、甘陕、辽东、云南以及漠北的大片土地,从西南向东北对明朝形成了一个逆时针包围圈。这位流亡皇帝时刻准备着向汉家王朝发动反扑,夺回江山。

元上都遗址

然而,蒙古人的刀刃到底还是钝了,曾经弓马娴熟的蒙古骑兵,早已无法和明朝的南方步骑正面硬刚,各怀鬼胎的蒙古地方将领也无法同心协力,与旧主共襄大业,元惠宗心心念念的复国大业结局只能是被一群宝刀已老的猪队友一坑到底。

就在明朝定都北平下半年(1368),北元军队的反攻图谋就在明朝大将徐达的屠刀下立地成佛,蒙古人中最能打的猛将扩廓帖木儿(也称王保保),与徐达才一个照面就从山西狼狈撤往甘肃

元朝骑兵

公元1369年7月,常遇春(在《倚天屠龙记》中与张无忌同甘共苦的大兄弟)统领明军北上,直指元朝流浪政府寄居的上都城,九万明军一举攻克城池,俘虏了北元官兵万余,元惠宗再次如丧家之犬逃亡应昌城(今内蒙古赤峰)。

公元1370年,明军穷追不舍,兵至应昌城

元惠宗在不断的逃亡中,惶惶不可终日,在明军抵达前,就带着他光复中原的迷梦一起飞升见了长生天,仅仅留下了一个稚子——爱猷识里达腊与一个残破的蒙古江山。

公元1371年,爱猷识里达腊在漠北承继大统,即位大元皇帝,是为昭宗

元昭宗 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或爱猷识里达腊,蒙古语:ᠠᠶᠣᠰᠢᠷᠢᠳᠠᠷ,鲍培转写:Ayusiridara,西里尔字母:Аюушридар,1339年1月23日-1378年5月10日),是北元的第二位君主,第十六位蒙古大汗,蒙古文称号必里克图汗(蒙古语:ᠪᠢᠯᠢᠭ ᠲᠦ ᠬᠠᠭᠠᠨ,鲍培转写:Bilig-tü qaγan,西里尔字母:Билигт...

这位出生于中原汉地的蒙古太子虽然名字很“蒙古”,而思想却很“汉人”。他取杜甫《北征诗》“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中“宣光”一词为年号,将自己比作周宣王汉光武帝,立志如这二位中兴之主一般光复大元。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们的洪武大帝自然不会放任这一漠北大患日益成长。

这位昭宗在漠北草创汗庭之后的第二年(宣光二年,1372年),朱元璋便发动岭北之役,由徐达统帅的明朝十五万大军分三路北上,大有全歼北元朝廷之意,元昭宗王保保等重臣的辅佐下,利用明军对漠北地区山川不熟悉的特点,诱敌深入,相继挫败了明军的几路大军,初步保住了漠北汗庭,与明朝初步形成了对峙格局。

元昭宗——孛儿只斤·爱猷识里达腊

不过,好景不长,这位立志中兴的北元皇帝在位仅仅八年便撒手人寰,刚刚稳定的南北格局又濒临崩溃。

洪武二十年(1387),明军大举出兵东北一举占领辽阳行省北部,控制东北全境,直接威胁到北元朝廷核心所在的卢驹河(额尔古纳河)流域。

次年(1388),征虏大将军蓝玉受命北征,开始了洪武朝最后一次大规模北伐。

此时的明军已经从右翼对北元朝廷完成了包夹,而西北蒙古诸藩王则脱古思帖木儿(元昭宗之子)持敌视态度。

眼看关门打狗之势已成,有大明朝打野第一人之称的蓝玉便如入无人之境,带着15万明军直插捕鱼儿海(今内蒙贝尔湖)畔,以迅雷不急眼耳之势拿下了蒙古人最后的高地,一举俘获了包括脱古思帖木儿妻儿在内的元朝官兵以及家属77000余人。

脱古思帖木儿也在逃亡途中在土喇河(外蒙古图拉河)畔为西部蒙古的瓦剌人缢死。

经此一役,从大都逃出的北元朝廷力量基本覆灭,北元帝国三代人的不懈努力终成镜中花月。

捕鱼儿海之战

···

黄金家族的挽歌

自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之后,成吉思汗及其后代便自然享有着蒙古各部落中的无限尊荣。

在蒙古人的心中,只有成吉思汗的子孙才是长生天钦定的蒙古领袖。即使蒙古人的帝国在全世界范围内日益萎缩崩解,作为成吉思汗后代的孛儿只斤家族,仍然是众望所归的蒙古世界领导人,在各个蒙古部落联盟的朋友圈中,他们是荣耀的代名词,被誉为“黄金家族”。

查看完整族谱

成吉思汗的族谱

北元朝廷的核心力量在捕鱼儿海蓝玉悉数歼灭之后,黄金家族子孙自己的家底算是基本败光了。

不过,由于黄金家族在蒙古人中的巨大影响力,缢杀脱古思帖木儿的瓦剌人并不敢自己称汗,而是将孛儿只斤家族的其他后裔推上了北元皇帝的宝座,先后有也速迭儿、恩克汗、额勒伯克汗、坤帖四位大汗,如走马观花般成为全蒙古大汗(后两者甚至是元昭宗的直系后代,属于忽必烈一系的大元皇帝正根)。

时间轴拨转至十五世纪,朱棣依靠北方朵颜三卫(定居明朝东北边境的蒙古仆从军)起兵靖难,一路直捣金陵,僭越称帝。

明成祖 明成祖讳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或称“永乐帝”,是明朝第三代皇帝,公元1402年至1424年在位,在位二十二年,年号永乐。 明太祖皇四子,生于应天(今江苏南京),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洪武三十二年或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削藩,燕王遂发动靖难之役,起兵夺位,经过三年的战争,最终胜利,杀害方孝儒...

类似的一幕在北方的草原上也在上演,坤帖木儿大汗被自己的吉尔吉斯功臣鬼力赤所杀。这位鬼力赤终于厌倦了扶植黄金家族成员充当傀儡的套路,拿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霸气,自己当起了北元的大汗。

按照破窗效应的原理,一扇玻璃窗一旦出现了第一道裂痕,那么这道裂痕只会不断扩大,直到玻璃彻底破碎。

蒙古汗位这扇玻璃窗一旦被外姓人划开第一道裂缝,那么就意味着取代黄金家族成为蒙古大汗就是一个可能选项。

北元大汗之位被鬼力赤这样的外族人所霸占,立马激起了蒙古大部落集团内部其他势力的觊觎之心,既然这样的外族可以僭越汗位,那么蒙古汗位自然应该是由强者居之。于是,蒙古草原重新回到了用拳头说话的时代。

鬼力赤开始,蒙古高原正式分裂为西部的瓦剌与东部的鞑靼两股政治力量,前者立足漠北西部向东扩张,后者则依靠北元朝廷的老班底与之抗衡,彼此为大汗之位大打出手。

鞑靼与瓦剌分裂蒙古草原

永乐六年(1408),鞑靼集团重新拥立黄金家族的孛儿只斤·本雅失里为大汗,希望依靠黄金家族的威望统一蒙古,消灭西方的瓦剌势力。

不过,还没等两部力量一决雌雄,明成祖朱棣就想借此机会来个“鹤蚌相争,渔翁得利”。

三方混战之下,明军虽然损兵折将,收获不大,却也使这位刚刚即位不久的黄金家族大汗在逃窜过程中惨死于瓦剌之手。

随后,瓦剌人与鞑靼人分别拥立自己的代表人物继承汗位,蒙古草原连名义上的共主也消失了,黄金家族统领蒙古的时代自此名存实亡。

永乐北伐

···

蒙古人的最后征程

蒙古草原彻底分裂之后,大汗之位在瓦剌鞑靼之间辗转徘徊,而明朝对这种状态也乐见其成。通过使用从汉唐时期延续下来的“拉一派,打一派”的战略,明政府在前期良好保持了蒙古草原的势力均衡。

不过,生长在漠北草原的“天之骄子们”定然不会长时间桎梏于中原王朝数千年以来玩烂的把戏。

公元15世纪中期,瓦剌部落的首领也先扶植脱脱不花为大汗,自西向东征服鞑靼集团,并收服了永乐初年归顺明朝的朵颜三卫蒙古人、女真人,乃至向朝鲜人宣谕元朝皇帝之命。其势力之大,一度由朝鲜延伸到中亚地区。

公元1449年的土木之变,也先的瓦剌集团带领蒙古大军兵临北京城下,若不是于谦坚守北京力挫蒙古人,也先几乎就要完成北元朝廷重回中原的旧梦了。

查看完整时间地图

土木之变的时间地图

不过,也先的瓦剌帝国也只是蒙古人衰败道路上的回光返照,攻打北平不利,选择与明朝讲和的也先,觉着自己的人生虽然不算完美,但是明显已经达到了高潮,可以自立门户来名留青史了。于是,这位瓦剌首领逼杀了自己头上不那么听话的傀儡大汗——脱脱不花,在公元1453年自命为大元天圣大可汗,建年号“添元”。

可悲的是,也先不是曹丕,他的人生巅峰并不被草原各部所承认。于是,也先陛下在当上大元皇帝的第三个年头就被刺杀,蒙古又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瓦剌骑兵

自此之后,残破的蒙古部落联盟便很少再用“元”为号,草原上的大汗来了一拨又一波,时而是黄金家族的成员(大部分是后世追认,多数名不副实)重新上位,时而又是草原上强势部落首领逆袭成功。

16世纪中前期,黄金家族的达延汗与土蛮汗虽然一度平定东部蒙古各部(此时的漠西蒙古瓦剌集团已经逐渐西迁,独立发展),但势力却大不如前,再加上来自西藏的黄教(藏传佛教的一支)喇嘛肆意加封蒙古部落首领尊号,使蒙古各地汗王林立,真正的蒙古大汗其实仅仅剩下察哈尔部及其附近区域,权威大不如前,早已不能号令整个蒙古草原。

蒙古中兴之主-达延汗

公元17世纪初,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铠甲起兵,一统女真各部,并开始向漠北草原扩张。此时的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早已无法号令诸部。科尔沁、喀尔喀等蒙古部落相继向女真称臣。满清八旗大军一路西征,收服草原各部,穷困潦倒的林丹汗在西逃过程中病死于甘肃大草滩(1634)。次年(1635),林丹汗之子额哲投降后金,交出了大元的传国玉玺。

至此,延续了260余年的北元政权宣布灭亡。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在世界历史舞台上彻底谢幕。

北元灭亡 查看详细关系图

北元灭亡

阅读数 1.9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