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恩令与削藩:西汉如何实现第二次大一统?
诸侯王被杀或被废,名义上都是造反,实际上更多不过是“莫须有”的罪名,毕竟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何况都是在楚汉之争中踊跃而出的豪杰。

众所周知,秦朝是第一个大一统帝国,西汉是第二个大一统帝国。

然而,西汉初年实际上没有形成大一统王朝,汉帝国真正直辖的区域主要在关中巴蜀一片,而函谷关以东基本上掌握在异姓王、侯之手。这是由秦末汉初的形势决定的。

秦朝完成了大一统,然而被六国遗民起义颠覆;西楚霸王项羽主导了分封,但却在楚汉之争中灭亡;汉高祖刘邦仍然无法统一全国,而是根据军功大小再次进行分封。

这样一来,西汉实际回归了战国,究竟谁才能统一呢?

···

文帝改革,贾谊忧死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后,分封了八位异姓功臣为诸侯王,分别是:楚王韩信,都下邳(今江苏邳州);梁王彭越,都定陶(今山东定陶);淮南王英布,都六(今安徽六安);赵王张耳,都襄国(今河北邢台);韩王信,都阳翟(今河南禹州);燕王臧荼,都蓟(今北京西南);长沙王吴芮,都临湘(今湖南长沙);闽越王无诸,都东冶(今福建福州)。

这些诸侯王除了楚王韩信,与刘邦更多只是盟友关系,刘邦分封也是对其既定地盘的承认。

除了封王之外,还分封了一批异姓诸侯。

西汉的侯爵有彻侯关内侯之分,区别在于彻侯能立国,而关内侯不能立国。侯国的性质与王国相同,诸侯在本国内也有行政、军事大权。

查看完整族谱
刘邦的族谱

汉初分封的彻侯有一百四十余人,其中就包括鄼侯萧何、平阳侯曹参、绛侯周勃、舞阳侯樊哙、汝阴侯夏侯婴、颍阴侯灌婴、留侯张良、曲逆侯陈平等,这些异姓侯因为是刘邦部属,所以汉朝建立后又在中央任职,而把封国交给国相治理。

因此汉王国内部也存在一个军功阶层。

对于汉高祖来说,不管从忠诚还是实力考虑,诸侯王的威胁无疑比列侯大。所以在分封后不久,刘邦就开始着手解决诸侯王。韩信彭越英布、韩王韩信臧荼均被杀死,赵王张敖被贬为宣平侯,只留下比较弱小的长沙王与鞭长难及的闽越王

这些诸侯王被杀或被废,名义上都是造反,实际上更多不过是“莫须有”的罪名,毕竟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何况都是在楚汉之争中踊跃而出的豪杰。

在解决异姓王后,刘邦又先后分封一批同姓王,其中有刘邦的堂兄荆王刘贾、刘邦的兄长代王刘喜、刘邦的弟弟楚王刘交、刘邦的侄子吴王刘濞,以及刘邦的儿子齐王刘肥、赵王刘如意、淮阳王刘友、淮南王刘长、梁王刘恢、代王刘恒、燕王刘建等,希望能依靠刘氏子弟作为汉室江山的藩屏。

刘邦去世后,吕后分封吕氏宗亲赵王吕禄、吕王吕产。等吕后去世后,刘氏宗亲联合军功集团消灭吕氏,拥立代王刘恒即位为汉文帝

长沙贾谊故居

汉文帝即位后,为笼络刘氏宗室以巩固帝位,又陆续分封一批诸侯王,其中包括刘邦的堂弟燕王刘泽、刘友的儿子赵王刘遂刘肥的儿子城阳王刘章和济北王刘兴居,以及刘恒自己三个儿子代王刘武、太原王刘参和梁王刘揖

不久,即发生济北王刘兴居造反事件,虽然很快被大将军柴武扑灭,然而不久之后又有淮南王刘长谋反。这表明只要有一定实力,即使同姓也未必比异姓可靠。

在这样的情况下,梁王太傅贾谊写下《治安策》来警示文帝

贾谊认为西汉政权危机四伏,总结起来是——

“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三”。

其中“可为痛哭者”,就是诸侯王势力越来越大,虽然现在暂时安定,但不过是一些诸侯王还年少,等到他们长大成人,那时候即使尧舜也治理不了。

对此,贾谊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具体是让诸侯王的子孙依次分割父亲的封地,这样一来虽然诸侯王越来越多,但每个诸侯国地盘越来越小,就无法合力与中央进行对抗了。

贾谊的计谋得到文帝的赏识,齐王刘则去世后无子,文帝即分封齐王诸弟为王;淮南王造反失败,文帝又封淮南王三子为王。长沙王吴著去世,因绝嗣被除国。

查看完整时间地图
贾谊政论天下

之后,贾谊还建议扩大梁国淮阳国的封地,因为这两个国王都是文帝之子,足以抗衡齐、楚、赵、吴等血缘较弱的诸侯王

可以发现,贾谊的对策可行性很高,也正是如此,这个年轻人一直受列侯周勃灌婴等人排挤,无法进入帝国的核心决策圈。

公元前168年,三十三岁的贾谊郁郁而终。

···

景帝削藩,晁错腰斩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去世,即位的是太子刘启,即汉景帝

经过文帝时期“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改革,表面上齐国、淮南国实力被削弱,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对诸侯王来说,未尝不知道这是削藩,由此对中央更加忌恨。

尤其是吴王刘濞,作为文帝堂兄,在诸侯王里年龄最长、财富最多、野心最大,加上其子在长安时与时任太子的景帝发生争执被杀。

所以,早在文帝时代,刘濞就最骄横不法,但文帝对其还是采取怀柔政策,不敢与其公然撕破脸。

吴王酝酿已久的叛乱,终于因为晁错削藩而爆发。

晁错曾在文帝时担任太子家令,深得景帝信任,被任用为御史大夫。晁错认为,中央与诸侯的矛盾日益加剧,所以不如利用诸侯王犯法,趁机削减诸侯王的封国;尤其是吴王刘濞,可以说是——

“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晁错的“削藩策”也被景帝采用,于是在前154年,以各种罪名先后削去楚王刘戊的东海郡、赵王刘遂的常山郡和胶西王刘卬的六县。

《晁错削藩》连环画

相对于贾谊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和缓,晁错的趁罪削藩无疑更为激进。这导致被削地的诸侯王甚为不满,而且未削地的诸侯王也惶惶不安。

吴王刘濞认为早晚会削到自己头上,于是暗中勾结楚王刘戊、赵王刘遂、齐王刘将闾、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济北王刘志、淮南王刘安、庐江王刘赐、衡山王刘勃等反叛,这些诸侯王均非文帝一系,与景帝血缘更疏。

除衡山王刘勃坚持不反外,其他诸侯王均跃跃欲试。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下诏削吴国的会稽、豫章二郡,吴王刘濞终于正式起兵造反。

楚王、赵王、胶西王、胶东王、济南王、淄川王均起兵响应,而齐王、济北王、淮南王、庐江王或自行放弃,或被下属劫持,未能同时发兵。

所以这场叛乱正式参与的只有七国,史称“七国之乱”。

吴国为首的叛军,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口号,一路西进并与楚国联军,逼迫梁王刘武退守睢阳;因为齐王刘将闾反悔,胶西、胶东、济南、淄川四国也出兵包围齐国。​

七国之乱之前形势

汉景帝采用爰盎的怂恿,腰斩晁错以示叛军;然而吴王仍不肯撤退,景帝被逼只能用武力。

于是派太尉周亚夫迎击吴楚叛军,郦寄击赵,栾布救齐,以大将军窦婴屯荥阳督战。周亚夫断绝吴楚粮道,叛军又战不下梁国,终于自行崩溃。

周亚夫大败吴楚联军,楚王自杀,吴王逃奔东瓯被杀。接着胶西、胶东、淄川、济南四王投降,赵王自杀,为时三个月的七国之乱结束。

七国之乱的平定,地方终于不再有与中央抗衡的实力,景帝也就大刀阔斧改革了。

汉景帝在齐、楚、吴、赵地区分封十三个皇子为王,把这些国王从疏族置为亲族,而且都是自己年少的儿子,也就没有了作乱的可能。

——当然,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景帝更重要的举措是剥夺了诸侯王任免官员的权力,这样一来诸侯王就丧失了在封国的政治权力;同时景帝对侯国也采取了类似措施。丞相条侯周亚夫被下狱自杀,第一位非军功集团出身的丞相卫绾上位。

从此以后,王国相当于郡,侯国相当于县,汉帝国大一统基本完成。

···

武帝推恩,主父功成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去世,即位的是太子刘彻,即汉武帝

虽然汉景帝基本上实现了大一统,然而汉武帝仍然不放心,按照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政策被一分为六,但他们仍然可以联合反叛。

前127年,中大夫主父偃向汉武帝献策,这就是“推恩令”。

推恩令”主张将诸侯王庶子封为侯,看似与“治安策”类似,但侯国是县一级行政区,必须受所在郡管辖,其独立性明显是不如王国的。

通过这种形式,王国与侯国之间的往来被切断。

接着,主父偃又主张“左官、附益、阿党之法”,这实际上在景帝末年就有制定。

所谓左官,就是官员私自仕于诸侯王;所谓附益,就是诸侯官员为诸侯王谋取权势;所谓阿党,就是诸侯官员为诸侯王包庇罪行。

主父偃剧照

这一套政策下来,使得诸侯王在国内也无法培植私人势力。

而淮南王刘安好养门客,对此非常不满,与弟衡山王刘赐图谋反叛。结果东窗事发,武帝未动一兵一卒,派遣宗正将淮南王、衡山王治罪,淮南王、衡山王自杀而死。

其他诸侯王虽然没有再叛变的事实,然而武帝也以找各种不法无道为借口废除封国。比如——

  • 济川王刘明因射杀中尉被废为庶人,济川国除;
  • 燕王刘定国与父亲的姬妾、弟弟的妻子、自己的女儿通奸,自杀国除;
  • 齐王刘次昌与姐姐乱伦,自杀国除;
  • 江都王刘建为人淫虐、诅咒武帝,自杀国除;
  • 济东王刘彭离喜夜间杀人越货,被废为庶人国除;
  • 常山王刘勃居父丧时玩乐,被废为庶人国除;
  • 济北王刘宽与父亲姬妾通奸、诅咒武帝,自杀国除。
“推恩令”效果示意图

对于列侯就更加简单了。

陈平的后人曲逆侯陈何,因为强抢人妻被斩国除;栾说的后人慎阳侯,因为私自铸银被斩国除;卫无择的后人乐平侯卫侈,因为非法买田宅,被废为庶人国除。这些军功列侯经过严厉打击已经所剩无几。

公元前112年,诸侯王、列侯来给朝廷进贡用来祭祀的贡金,而武帝却认为许多“酎金”成色不合格,下令将“王削县,侯免国”,一次性被剥夺侯爵的竟然多达上百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大大加强,汉朝才真正完成大一统局面。

汉武帝与推恩令查看详细关系图
汉武帝与推恩令

  • 参考文献:
  1. 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
  2. 林剑鸣:《秦汉史》
  3. 田昌五 安作璋主编:《秦汉史》
  4. 朱绍侯:《军功爵制研究(增订版)》

阅读数 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