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鸡蛋在古代非贵族不可食,经历千年,逐渐走进民家,成为寻常百姓家的家中常菜。
2019年3月25日,在江苏省溧阳上兴镇的一座大型土墩墓中又发现了一罐春秋时期的鸡蛋,这罐满满当当的鸡蛋除了破损了一个以外,其余全部完好无损。

江苏省溧阳上兴镇土墩墓发现一罐2500年前春秋时期的鸡蛋
之所以说“又”,是由于我国早在1974年的江苏句容县西周土墩墓中就已经发现过一罐鸡蛋。这罐鸡蛋距今已有2800年的历史,是目前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鸡蛋。
由于年代已久,这些罐中的鸡蛋也就早已化石化。但从这些墓葬中出土的鸡蛋也可以看出,鸡蛋在西周时期,确实属于一种奢侈品,不然不会作为墓主人的随葬品,随他长眠于地下了。
…
贵族的挚爱,身份的象征
鸡蛋作为可以食用的食品,深谙饮食之道的古人对禽蛋的利用自然是不会忽视的。《管子》云 “雕卵然后瀹之,雕橑然后爨之。”看看这些先秦贵族将禽蛋上雕刻花纹然后煮食,吃个鸡蛋还能吃出“花”来,真是有闲情逸致。
到了西汉时期,桓宽在《盐铁论》就提到,当时已经出现了“韭卵”一菜,这与先秦时期的著作《礼记》中提到的“韭以卵”可能有着某种联系,但秦汉时期并没有煎炒炸这种食物加工的方法,而“韭”更是在当时作为一种助味的调料存在,所以当时对鸡蛋加工方法可能更会是煮或是蒸食。
汉代以后,随着养殖技术提升,人们养禽类也更加普遍,刘向在《列仙传》就提到了一位叫祝鸡翁的老人,“居尸乡北山下,养鸡百余年。鸡有千余头,皆立名字。暮栖树上,昼放散之。欲引呼名,即依呼而至。卖鸡及子,得千余万”。 刘向 刘向(前77年-前6年),字子政,原名更生,汉朝宗室。著有《别录》、《新序》、《说苑》、《列女传》、《洪范五行传》、《五纪论》等书,并且编订了《战国策》、《楚辞》、《孙卿新书》。刘向曾官中垒校尉,故世称刘中垒。明人张溥辑有《刘中垒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又有赋33篇,今仅存《九叹》一篇[1]。经学家... 这应该是有史以来第一位“养鸡专业户”了,祝老板靠着养鸡的生意,成为一方富翁。
南北朝时期的农学著作《齐民要术》也记载了数十种鸡、鸭食品加工的方法。《南史》也记载谢朏任县令时孝“以鸡卵赋人,收鸡数千。”可见当时禽类的养殖开始得到了普及,自然食用禽蛋的花样也就多了起来。
…
吃法多样的鸡蛋
《齐民要术》便记载了当时的“炒鸡子法”,具体做法是:“打破,着铜铛中,搅令黄白相杂。细擘葱白,下盐米、浑豉,以麻油炒之。甚香美。”与今日家常的炒鸡蛋基本一致。
此外人们还发明了“腌蛋”,关于鸡蛋的食用花样也开始繁多,搭配也更复杂,如后唐冯贽的《云仙散录》记载“有婢数十人,客至,则拖鸳鸯襭裙衫。一曲终,则赏以糖鸡卵”,大概是糖水煮鸡蛋之类的食品。

糖水煮鸡蛋
元代人所著的一本《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记载了一种叫海螺厮的菜品:“鸡卵二十个打破搅匀。以羊肉二斤细切。入细料物半两。碎葱十茎。香油炒作燥子。搅入鸡卵汁令匀。用醋一盏。酒半盏。豆粉二两调糊。同鸡子汁燥肉再搅匀。倾入酒瓶内。箬扎口入滚汤内煮熟。伺冷打破瓶切片。酥蜜浇食。”

茶叶蛋
…
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
除此之外,鸡蛋还被医家所阐发,成为药膳的重要食品:清代著作《随息居饮食品》就系统的谈到鸡蛋对人体的食用功效:补血,安胎,镇心,清热,开音,止渴,濡燥,除烦,解毒,息风,润下,止逆。
现如今,鸡蛋这种曾经在古代非贵族不可食的食品,经历千年,从单一的蒸煮,逐渐衍生了各种食品加工方式,使得鸡蛋这种食物产生了更奇妙的口感,也逐渐走进民家,成为寻常百姓家的家中常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