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唐经历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元和中兴、大中之治等伟大的历史时期,却最终还是难逃兴衰定律。它究竟是如何最终一步步走向灭亡的呢?
天祐四年(907年),大唐最后一任皇帝唐哀帝被迫在洛阳传位于朱温,存在了290年的大唐王朝就此灭亡。
有唐一代出过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等多位著名帝王,也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元和中兴、大中之治等伟大的历史时期,却最终还是难逃兴衰定律,那么它又是如何最终一步步走向灭亡的呢。

唐昭宗李晔画像
···
天子之令不出长安
大唐灭亡的祸根早在大中之治时期就已埋下,虽然唐宣宗治下国势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安稳,又收复了沙州等地,出现了晚唐最后的小康局面。然而唐宣宗晚年对江淮一带的压榨终于酿成恶果。
就在大中十三年(859年)唐宣宗刚刚去世,浙东就爆发了以裘甫为首的农民起义。
虽然这次起义最终被平定了下来,但长久以来大唐的赋税重地江浙一带经济却受到了重大打击,加上跟着即位的唐懿宗、唐僖宗都昏聩无能,使得唐朝走向了没落。
乾符元年(874年),王仙芝起义爆发,虽然这次王仙芝不久战死,但继任的黄巢却率领起义军横扫大江南北,并于广明元年(880年)攻陷长安,自立为帝,改年号为“齐”,唐僖宗被迫逃亡蜀地。
虽然仅仅四年后黄巢就兵败死于狼虎谷,但其对唐朝的破坏力却远远没有结束。
王仙芝起义爆发
一方面,黄巢起义后横扫江淮、浙东、两广等地,直接摧毁掉了唐朝的经济基础,大唐得以平定安史之乱正是因为江淮赋税不绝。
然而这一切在唐末却被黄巢所统统破坏,后期的唐政府一直处于国库匮乏的状态,根本无力与地方藩镇抗衡。
而另一方面,黄巢起义中中央禁军遭受到了重大打击,唐政府只得依赖于地方藩镇平叛,如李茂贞、韩建、王重荣等人都是通过黄巢起义发展起来的,还有如李克用这种本为大唐叛臣,却靠着平定黄巢起义得以占据重镇太原,更有像朱温这样本为黄巢部将,却在投降后节度一方。 朱温 朱温(852年12月9日-912年7月18日),曾参与黄巢起义,后降唐为将,唐僖宗赐名朱全忠。但又密谋杀害唐昭宗,立唐哀帝,后废哀帝自立,建立“后梁”,称帝后改名朱晃。晚年大肆荒淫,强奸儿媳。后为三子朱友珪所杀,终年61岁。
同时,黄巢虽然死去,但旧部秦宗权却继续打着“大齐”的旗号在江淮肆虐了十多年,给江淮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就连扬州城也沦为一片废墟。
文德元年(888年),刚回到长安不久的唐僖宗就病逝了。他死后弟弟李杰被宦官杨复恭拥立为帝,这就是唐昭宗,他也是唐朝最后一位被宦官拥立的皇帝。
虽然年轻的唐昭宗“攻书好文,尤重儒术,神气雄俊,有会昌之遗风。”(《旧唐书本纪第二十上》)
唐昭宗的族谱
但他即位时所面临的形势已经和唐武宗时期完全不一样了,首先江淮地区经济已经遭到破坏,唐昭宗即位时尚处于秦宗权部将孙儒和杨行密大打出手的时期,赋税断绝,国库空虚,根本无力充实军备。
其次,在平定朱玫之乱后,李茂贞、韩建、王行瑜三人就被封为节度使,瓜分了关中地区,唐天子号令离开长安后根本无实际效果。
最后,唐政府的禁军本在黄巢之乱中就受到了重大损失,收复长安后也被杨复恭诸子把持,天子并无兵权。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年轻的唐昭宗开始了自己的复兴之路。
···
征讨藩镇的漫漫长路
唐昭宗即位后首先开始了对昔日仇敌田令孜的清剿,在文德元年就派韦昭度为行营招讨使率军出征,同时令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东川节度使顾彦朗出兵相助,另外设永平军,以王建为节度使,协同讨伐田令孜兄弟,这就是伐西川之战。
虽然最终田令孜被杀,但胜利者却并不是唐昭宗,而是田令孜昔日的义子王建,靠着平灭田令孜、陈敬瑄的功劳,王建在蜀地站稳了脚跟,并最终逐走韦昭度,自己割据蜀地。
随着伐西川的胜利和秦宗权的灭亡,唐昭宗开始膨胀起来,渴望进行下一步削藩行动,为此他在长安招募了十多万禁军,准备讨伐周围藩镇,也就在这时,朱温、赫连铎、李匡威三人一起上书要求朝廷讨伐不服朝廷的河东李克用,并表示自己也愿意同时出兵相助。 李克用 李克用(856年10月24日-908年2月24日),字翼圣,后唐庄宗李存勗之父,本姓朱邪(又作朱耶),其父受唐朝天子赐李姓。绰号鸦儿、三郎、独眼龙、飞虎子,沙陀族人,生于神武川之新城(在今山西雁门北部)。是中国唐朝末年最强大的藩镇节度使之一,后受唐封为晋王。后唐建立后,尊称其为后唐太祖武皇帝。
以为能扫平河东的唐昭宗迫不及待的在大顺元年(890年)下诏以宰相张浚为行营都招讨征讨李克用,同时令其他几个节度使出兵相助。这是唐昭宗削平周边藩镇的第一步,也是新生禁军的初试锋芒。
然而结局却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实力最为强大、要求讨伐李克用声音最响亮的朱温并未出兵,只是象征性派了两千人助战,其他几个节度使并非李克用对手,另一方面,这次出征的主帅也所用非人。对于张浚,早在他刚坐上宰相位置的时候这次的对手李克用就给出过自己的论断:
“张公好虚谈而无实用,倾覆之士也。主上采其名而用之,他日交乱天下,必是人也。”(《资治通鉴》)
在河东军东出进攻奉诏出师的赫连铎、李匡威时,张浚并未抓住时机果断出击,只是派了孙揆带领部分人马前往增援背叛李克用的潞州,结果在刀黄岭一战被河东大将李存孝带领的少数人马击溃。
随后李克用回师进攻晋州,彻底击溃禁军主力。唐昭宗苦心招募的禁军就这样毁于一旦,面对逼迫而来的李克用,唐昭宗只能罢免张浚了事,自此之后中央再也无法武力对抗藩镇,年少的唐昭宗终于为自己的冲动付出了代价,而在这时,内部的逼迫又随之而来。

唐末藩镇割据形势图
···
宦官乱政的终结
唐昭宗本为杨复恭所拥立,但昭宗并不甘于被杨复恭所控制,在张浚兵败后两人的矛盾更是到了极点,在随后的争斗中,昭宗成功拉拢了杨复恭的义子杨守立夺取了禁军的控制权,最终赶走了杨复恭。
虽然暂时取的了内部斗争的胜利,但昭宗的威望早已在讨伐河东的大战中损失殆尽,景福二年(893年),李茂贞因与朝中大臣的矛盾上书嘲讽昭宗,年少气盛的昭宗不顾宰相杜让能的反对再次出兵讨伐李茂贞,结果在兴平一战大败,只得杀死杜让能谢罪。
李茂贞的时间地图
朝廷的软弱更是助长了李茂贞的气焰,之后李茂贞再次联合王行瑜、韩建兵逼长安,昭宗被迫向李克用求救,最终河东军成功斩杀王行瑜,正当李克用想一并解决韩建、李茂贞时,昭宗却担心李克用占据关中而拒绝,却不曾想日后自己将毁在这两人手上。
随着对外作战次次失败,宫内的宦官们也开始了自己的行动。
光化三年(900年),中尉刘季述发动叛乱,将昭宗关进了少阳院,同时拥立太子为帝,不过这次行动并未得到地方藩镇的支持,很快就被朱温讨平,但是在这次叛乱中,李唐诸王几被屠杀殆尽。
昭宗复位后,宰相崔胤想联合朱温彻底清除宦官,这引发了宦官们第二次叛乱,宦官韩全诲等人劫持昭宗前往凤翔投靠李茂贞,自此昭宗落入了李茂贞之手长达三年。

梁太祖朱温画像
昭宗被劫后,宰相崔胤赶紧通知朱温出兵,朱温在之后击败李茂贞迎昭宗回到长安,然而此时的长安早已经破败不堪,朱温便以此为借口迫使昭宗迁都洛阳。
离开长安前,朱温下令将宦官全部杀死于内侍省,困惑中晚唐的宦官问题终于解决了,然而昭宗也完全落入了朱温的掌控之中。
而在此时,昔日的强援李克用也被朱温打的节节败退,再无人有能力出兵相助,昭宗对此早有感悟,在离开华州时就对周围百姓说过:
“勿呼万岁,朕不复为汝主矣。”(《资治通鉴》)
···
白马之祸,大唐的终结
昭宗到达洛阳之后已经彻底被朱温所控制,连身边的侍从小儿都被朱温全部杀死换成了自己的人,
“是时,昭宗左右惟小黄门及打球供奉、内园小儿二百余人,帝犹忌之。是日,密令 医官许昭远告变,乃设馔于别幄,召而尽杀之,皆坑于幕下。先是,选二百余人,形貌大小一如内园人物之状,至是使一人擒二人,缢于坑所,即蒙其衣及戎具自饰。 昭宗初不能辨,久而方察。自是,昭宗左右前后,皆梁人矣。”(《旧五代史》)
在朱温之手的昭宗也未能逃得一死,而最终导致其死亡的只是一次宴会。
这次宴会中,昭宗在内殿宴请朱温等人,但之前被昭宗放过的韩建却在这时提醒朱温酒里可能有毒,朱温自此对昭宗疑心渐重,不久便派人杀死昭宗,另立辉王李柷为帝,也就是唐哀帝,这时候的唐朝已经名存实亡了。
昭宗死后,他的儿子们也并未逃过一死,天祐二年(905年),昭宗诸子被朱温尽杀于九曲池。同一年,又发生了另一大事使得唐政府不复存在。
迁都洛阳后,朱温与朝中大臣接触多了起来,然而由于本身出身低贱,被朝中的大臣看不起。
这时候朝中一位宰相柳璨因也被其他宰相轻视而找上了朱温,要求除去这些大臣,而朱温身边的谋士李振也因为屡试不第而痛恨朝中士大夫,最终诸大臣被杀死于滑州白马驿,这就是著名的白马之祸,这之后,唐朝政府的势力基本被扫除。随后,
“天子命帝为相国,总百揆。以宣武、宣义、天平、护国、 天雄、武顺、佑国、河阳、义武、昭义、保义、武昭、武定、泰宁、平卢、匡国、 武宁、忠义、荆南等二十一道为魏国。进封帝为魏王,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兼备九锡之命。”(《旧五代史》)
因朱温忙于与幽州刘仁恭作战,大唐王朝才又苟延残喘了一年,等到天祐四年(907年),朱温自长芦得胜归来便迫不及待得要求唐哀帝让位给自己。
天祐四年四月,由宰相张文蔚等联名上书,请唐哀帝禅让于朱温,自此已经存在了290年的大唐王朝再也不复存在。
安史之乱遗留下的宦官乱政和藩镇割据始终影响着中晚唐的政局,到了晚唐的王仙芝、黄巢起义后唐朝的统治基础就已经被破坏殆尽,各地都已不再听中央号令,昭宗即位后已是无力回天,加上昭宗的年少冲动更是将大唐王朝一步步推入了火坑。
唐虽表面亡于哀帝,实则早亡于僖宗,缺乏了统治基础的唐朝即使没有朱温,也会亡于李克用、李茂贞、王建等人。
从黄巢起义到白马之祸,唐实则亡于僖宗
- 参考资料
- 欧阳修 《新唐书》
- 司马光 《资治通鉴》
- 薛居正 《旧五代史》
- 欧阳修 《新五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