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熏染,是精神的升华,看画展是寻找灵魂知音的过程。
世界浮躁,人心不古。一个人,一些人能够走出“繁忙”,观看画展,不亚于拿信徒"朝圣"作比。艺术的熏染,是精神的升华,看画展是寻找灵魂知音的过程。现代生存,是人心流浪,失却精神家园后的痛楚,集体无意识的患痒,不曾泯灭的主体思想挣扎着寻找抚慰和安托。艺术当然是良药,看画展当然是治疗方案。
画展作为一种艺术文化,能潜移默化地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置身其间,凝眸沉思间,所夹杂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幻化成凤凰涅磐般的寂静和对苍生世界的感悟!而想跟高清画作进行近距离的接触,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去逛美术馆或者博物馆。
欣赏画作的同时又是什么样的内心活动?

卢浮宫博物馆

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
一般来说,美术馆的外观看起来就非常壮观。
进入馆后1分钟的想法:应该多欣赏画作,提高一下自己的艺术品味!
在这些人中不乏有部分人可能刚逛没多久就想离开了。

1910年亨利·马蒂斯《音乐会》

弗里达·卡罗《护士和我》

保罗·克利《帕纳塞斯山》
进入馆后2分钟的想法:美术馆里的作品真有趣,艺术家真会玩!
进入馆后5分钟的想法:走马观花,作品很多其实并没有看懂。
如何看画展?
或许我们需要具备一些画作鉴赏的基本方法,包括构图、色彩、光影、笔触。
一、构图
当我们欣赏一幅画作时,首先引入眼帘的是整体结构。构图就显得异常重要,是对一幅画作整体的把控力,也决定了画作的广度和深度。合理的构图形式能通过视觉作用的强弱对比,对观众的第一眼印象产生支配作用,明确画面的主要部位即画面中心,引导视觉的顺序,使观众能在一定的思维上基本按照作者构思的线索去浏览画面。
1、三角形构图

拉斐尔《草地上的圣母》
三个主要人物的构图、圣约翰和十字架、耶稣和圣母的右手都是三角形,构图简洁,明快有力。稳定的三角形,有种温馨、慈祥之感,让观者对圣母和耶稣充满信任和敬仰。

1515年提香《花神》
这副画作运用了常规的肖像构图,三角形构图突出了主体。

西奥多·杰利柯《美杜莎之筏》
《美杜莎之筏》以两个三角形来构图,运用了各种曲线和倾斜线,结构更加繁复多杂。
帆、桅杆及其周边是第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底部包括几具尸体和坐着人,桅杆撑起了金字塔的顶。站在木桶上面呼救的黑人是第二个三角形的顶,这个三角形的底部基本同第一个三角形的底部重叠,这个黑人周边的人的手伸向他,引导观众视线集中到这个黑人身上。
黑人挥巾求救的部分令画面情绪达到顶峰,准确有力地表现了落难者在求生欲望的挣扎中相对暂时的稳定感,同时又时刻面临死亡的威胁,存在严重的覆灭危机感。重要的是作者运用这两个倾斜的三角形结构表现了作品生与死的命运问题的基调。
2、平行构图

拉斐尔《雅典学院》

杜乔·迪·博尼塞尼亚《晚餐》

达·芬奇《最后得晚餐》
这几幅整体都是运用平行辐射线式的构图,《最后的晚餐》里的内容基本都穿插在平行线上,从不同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画面的丰富多彩。耶酥处在画面中心位置,正是因为平行线的轴心在视觉上自然集中的效果,最后的晚餐因此画面中所有的人都紧紧地联系到了耶酥的身上。
整排的人和前面长桌子形成平行的水平线,使之在构图中形成向两边展开的视觉感觉。这种视觉的引导打破了呆板的对称格局,也突出出了耶稣在遇事后的平静与镇定。
3、十字构图法

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十字形构图由垂直线与水平线交叉构成,画面上的景物,常呈正交十字形的构图形式,而得到极为平衡之构图,代表安定的感觉。此构图能剩余较多空间,因而能容纳较多的背景和配体,使观者视线自然向十字交叉部位集中。多用于稳定排列组合的物体,或者有规律的运动物体等。
二、色彩
色彩其实是一幅画作的语言,也是绘画诸要素中最具感情特征,是绘画者表达自己与观赏者交流的一种独特方式。很多时候,观众往往容易被色彩处理非常恰当得画作所吸引。
认识画面色彩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可以从它的冷暖对比,色系偏向考虑。

梵高《罗讷河上的星夜》
《罗讷河上的星夜》以冷色调为主,主要由蓝色、黄色色调组成。运用冷色迷人的深蓝短线铺满整个夜空。深蓝与亮黄的强烈对比让作品表达出画家内心澎湃的感动,略带稚拙地描绘平静河面上的灯影,是梵高内心急欲分享与寂寞的率直表现。
这些色彩之间对比单纯、强烈,像具有鲜活热情的生命体,让我们不自觉地为画面而感动,共同融入到画家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

莫奈《日出·印象》
《日出·印象》以暖色调为主,主要由淡紫、微红、蓝灰和橙黄等色调组成。一轮生机勃勃的红日拖着海水中一缕橙黄色的波光,冉冉升起。海水、天空、景物在轻松的笔调中,交错渗透,浑然一体。近海中的三只小船,在薄雾中渐渐变得模糊不清,远处的建筑、港口、吊车、船舶、桅杆等也都在晨曦中朦胧隐现。在这幅画中,明暗不是主角,主角是色彩。在日光照下,大自然的无穷景象在印象派画中变幻不定。
三、光影
绘画中的光线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光影,才能产生体感和空间感,烘托气氛。光影也是最基础的绘画技法,光影画法是是西方美学最基础的一种表现形式,区别于中国绘画技巧的单线描绘。
简单地说,就是真实的反应我们肉眼所能看到的实物,并用绘画手段将其本身在有光线情况下,将他固有的质感,形体表现出来。我们用眼睛感知物体是靠光的反射,在绘画上也大致如此,在光线照射下出现三种明暗状态,称三大面,即:亮面、中间面、暗面。

伦勃朗《夜巡》
光影大师伦勃朗的这幅画面有强烈的光影效果,面对光线的正是弗兰斯·班宁·柯克连长和威廉·凡·莱汀普克副官二人,其他队员都在阴影里,可以说是近乎于画面背景,完全衬托出主要人物。画面实际上描绘的不是夜间而是白天的景况,但由于伦勃朗强调光影明暗的画风,使这幅画完成之初给人以暗淡的印象。

扬·弗美尔《窗边读信的少女》
《窗边读信的少女》格局虽小但却拥有丰富的表现力,巧妙平衡的构图让其显得更为优美而精准,其中光线的唯美应用创造了一种柔和、弥漫的氛围。维米尔对色彩的卓越把握体现的淋漓尽致,画面中运用的各种色调会让观众流连忘返。
四、笔触
笔触指作画过程中画笔接触画面时所留下的痕迹。笔触虽为一种技术因素,但也传达出画者的艺术个性和修养,因而,也是画家艺术风格的一个组成部分。

皮特·蒙德里安《构成图》
当你平视这幅画的时候最多只能感受到他的色彩和构图,换个欣赏方式,如果你蹲下身你会发现更多。逆光往上看这幅画从画布的纹理可以看出蒙氏画作中黑色长方形用的颜料较薄。


每个表面和线条都有它的纹理: 条纹被刻出了脊线;一些表面,比如蓝色区域,有油漆工人试图避免的徒手画出来回刷笔的纹理痕迹。放在一起这幅画作有了丰富的表面纹理,艺术史学家称之为制作法。

梵高《自画像》
梵高《自画像》中用了一些颜色变化特别微妙的色彩,用油画刀刮制而成,留下了许多丰富的笔触。这些笔触因为有色彩,形状,厚薄,肌理的变化,使得这个人物有着不同的层次,这些层次变化产生了一个朦胧充实的形象。整幅画面刻画就生动起来。
这几个方面结合起来欣赏可以对作品有初步的认识。
进入馆后30分钟的想法:掌握了画作鉴赏基本方法之后,逛博物馆多了一些趣味。
进入馆后40分钟的想法:如果我想再细致一些观察怎么办呢?
如果想进一步细致的欣赏画作,更多需要结合主观意识和客观背景,所以最好在逛博物馆之前能做一些功课,如果提前对展览主题、绘画形式、作者经历、创作背景等有所了解,就可以与画展互动,在欣赏的过程中才能有比较、归类,留下一些共性,思考一些独特性。

扬·范·艾克《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举个例子,扬·范·艾克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这张画是充满隐喻性,主要看细节。
关于细节,阿拉斯在艺术史上的最大成就是提出了“细节”的概念。这里所说的细节,并非客观上的细节,而是主观的细节,是作为心理、生理和文化各异的个体去看画的时候注意到的细节。
画面上,乔凡尼用左手握着妻子的右手,右手将要放在她的右手上去,这一动作代表着这对男女正在宣誓。按照天主教的传统观念,婚姻是神圣的誓言,精神的结合,它不需要任何附加的条件,如仪式、或者证人的证明。
在1563年特兰托宗教会议前,天主教男女信徒只要双方同意,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结成完全合法的效婚姻,而仅仅需要一些语言和行为来表示,这也体现在了画中,两位主人公的动作正符合这一“交手”仪式。

画面中乔凡尼的妻子看着像是怀孕,或许是有象征意义的。
有两种早期的观点认为“男人试图从夫人那一伸展的手的线条中读出婴儿的未来”、“男人严肃地拉着她的右手是要证明夫人将要产生的婴儿是他的”。然而亦有人认为妻子并没有怀孕,画成怀孕的模样仅仅是因为当时布鲁日贵妇人的时尚,将胸前的衣服抓起来。

但在当时的天主教的传统下,未婚先孕被视为淫乱。艺术家不可能对自己的客户做此嘲讽的举动,因此,艺术家将其形象塑造成怀孕,可能更多是因为夫妻二人对繁衍后代的希望,这样的暗示在画面中亦有显现如:拉开的床幔,而床柱上雕着的“圣玛格丽特战胜龙”的形象,也是在当时作为生育的象征。

盘子上面只有一根蜡烛,结合基督教的符号,代表上帝,耶稣代表着光,耶稣的牺牲换来的光,所以这一支蜡烛照亮了现场,意味着上帝与人同在。

地下还有鞋,上帝说人是在一个圣洁的地方,要把鞋脱掉,所以这个跟圣洁有关系。包括女人头上白色的头巾,也和这个相关。

画后面还有一个凸面镜,此时你需要结合早期文艺复兴艺术史。早期文艺复兴的画家在镜子这个主题上分为两派,北方文艺复兴的镜子绘画都是凸出来的,而意大利绘画的镜子是平面的。 扬·范·艾克是油画的发明人,过去的绘画是壁画,是用鸡蛋清调的蛋彩画,从他开始用亚麻油调颜色的油画。这幅画是其非常重要的作品,它充满着隐喻,有象征性,同时在空间的表达上,有独到的发现,这个镜子里面也出现画家本人。
从这幅画里可以读到空间如何扩大的问题;不仅仅是观众看的这一部分,观众可能看到更远的这一部分。这是通过凸面的镜子来表达的。
进入馆后50分钟的想法:以前确实没这么思考过。
进入馆后60分钟的想法:时间过的真快,很多艺术爱好者就像我现在这样,想再多逛一会。
一幅好画,或许不是在表象与外貌的相认,而是在万籁俱寂中,心怀清欢,以清净心看世界。所谓没感觉,一方面是艺术作品的质量不高,或是伪艺术。另一方面可能是认知程度所限,有待提高方可进入艺术家的语言系统。
因此,看画展关键在于获得什么样的视觉感觉和心理感受。艺术发展已进入多元化时代,艺术品的样式、观念瞬息万变,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相对模糊。作为观众,首先要有自信,用“自己”之眼看世界、看画展、看艺术;以“自己”之心去观照,去培养独立人格、去提升审美观、去增强判断力。此所谓艺术之“正”道!
望你的审美水平有进一步的提升。此外,借助全历史以图搜图的方式搜索自己心仪的画作可以了解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