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子作为人居住的容器,可以表现居住人的状态。艺术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创作方式,每一幅作品都可以反应他当时绘画的思想变化。
那么,拥有着永无止境的活力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的艺术家们笔下的房子又在描绘着什么呢?
···
黄房子: 梵高内心的栖息地

1888年梵高《黄房子》
1888年2月,梵高在朋友推荐下来到法国南部小城-阿尔,猛烈的阳光和刺目的麦田使他“疯狂”,创作进入了高峰。这座房子是梵高在弟弟提奥的经济帮助下,以每月15法郎的价格,租下的一个两层公寓。外墙是他最为钟爱的黄色,被他叫作“黄房子”。
现在很多人把它作为了解梵高的一个圣地,会单独到法国的南部去看看。

画中前排右手边的建筑就是梵高的“黄房子”,总共有四个房间。楼下是工作室和厨房。楼上右手边是客房,准备留给高更来住。左边是他自己的卧室。黄房子左边是一间餐厅,梵高常常在这吃饭。

《黄房子》的艺术特色一如既往地反映出日本“浮世绘”对梵高的影响。浮世绘艺术中,没有西方绘画的明暗、光影所营造的立体感。这一点也影响了梵高。在他的画中,明媚阳光之下的建筑与人物,居然失去了以往西方绘画的阴影,变得平面化了。
他运用了大量未经调和的纯色,主色调以“黄”“蓝”为主。黄色和蓝色的组合,在梵高的作品中历来与“平静”“求索”“温暖”相关联。或许他真心期待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仔细观看《黄房子》的笔触,就能够体会到梵高内心中的追求有多么的迫切。
他在1888年9月26日写给提奥的信中也多次提到色彩的选择:“顺利完成工作的关键,就是要确定别把黄色和蓝色(颜料)用完了”。
他在1888年9月写给妹妹Wil的信中提到“鲜艳的黄房子,天空强烈的蓝色,才是我居住、呼吸、思考和作画的地方”。
他在1888年9月28日写给提奥的信:“硫黄色的阳光和钴蓝色的天空,仍然是最难把握的主题,也正是我时刻想要征服的难关。因为它是那么的美轮美奂。那一抹烈日下房子的黄色,再配上无与伦比的,饱和到极致的蓝色呀!”
···
红色屋顶:毕沙罗向往的淳朴生活
在十九世纪,印象派大师们开始将画板搬到室外,画大自然的美景,追逐阳光,喜欢用不同的颜色表现出大自然诱人的光色变化。毕沙罗就是其中的一位。
他与米勒一样喜爱描绘土地的深沉厚重与农民的简单纯朴,甚而可以更进一步地将照在物体的光之振动反映出来,描写出原原本本的农民生活。由此可知他擅长将日常性的事象率直而朴素的描绘出来,此即为毕沙罗的写实主义。

1877年卡米耶·毕沙罗《红屋顶》
《红屋顶》完成于1877年,这幅画充份表现出毕沙罗对于大地与农村的酷爱与亲密感,并且充满了温暖色调的明媚风景,在这个时期开始尝试点描派的新技法。
有一段时期,毕沙罗除了画笔之外,还用有弹性的刮刀来绘制一些画。他用刮刀把颜料涂在大块大块的平面上,力求产生抽象画面的综合效果。

刮刀留下的痕迹
在他放弃刮刀,重新使用大平头的画笔时,仍未忽略颜色质地的造型作用,他的做法是用饱蘸油彩的厚实笔触上上下下一层层地连续涂施,这些笔触或是混合在一起,或是相互搭配,直到取得一种和谐的色彩效果:厚实浓郁的颜料本身的浓度和质感,可增添画面的色调和明亮度。

颜料的堆涂
这一时期他不再使用柯罗的橄榄色、橙色、中棕色和中灰色调子,而用补色来表现物体的明暗变化规律,把画面放在暖色调上,这种暖色调的组织有:橘黄、赭石、红色和土色,尤其是土色:在少量绿色、浅蓝色或紫色笔触的衬托之下,显得异常鲜明,这样画的目的是要充份表现出,午后阳光照耀下的冬日气氛。他把画面的景物处理得模模糊糊的,用笔具有很强的速写性,不太清晰的景物却表现出了色彩的光感,画面给人的印象非常强烈。
在深秋接近冬季的乡村画面上,毕沙罗让阳光爬满每一根树枝,每块空间,到处都闪耀着斑斓的色光。使人感到在寒冷的季节透出了浓浓的欢乐、新颖和大地回春般的快乐气息。毕沙罗把艺术家的感受与庄重的意味,融入画面的手法是非常高明的,使每位看到这幅作品的观赏者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
和谐房间:马蒂斯简化天赋充分体现

1908年亨利·马蒂斯《红色的和谐》
1907年至1925年马蒂斯在慕尼黑游历时,曾参观伊斯兰宗教展览。在参观过程中他觉得自己发现了重要的画面装饰,结束了这次的游历之后,马蒂斯回到巴黎开设了自己的画室,并开始创作,《红色的和谐》创作于1908年,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在《红色的和谐》上,马蒂斯进行新的探索,把透视法彻底抽掉,以饱满的色彩来展现一个充满对比色的图案世界,橙与蓝、黄与紫、红与黑。画面像他在阿尔及利亚、西班牙等地见过的伊斯兰纺织品、东方挂毯或其他什么装饰物,一切都是平面的。
画中描绘了一个室内的场景,其中有精心布置的桌子、衣着整洁的女佣、鲜艳的桌布和墙纸、两把椅子和一扇窗户;通过窗户,画家还描绘了一片室外的自然景色——绿色的草地、黄色的花朵、几棵树和一所房子。然而马蒂斯并没有将这些物象,画得与它们在自然中实际的模样相符合。

在这里,画家以一块高纯度的红色平面,限定了整个房间内的空间。他把室内三度空间的物象,全都描绘在这块二度空间的红色平面上,把蓝色的纹样分布在桌布和墙面上,从而在这红色平面上清楚地将水平的面和垂直的面区分开来。

他在形态的表现上采取一种图形类比的方法。
窗外的屋顶,与那把椅子形状相类似;花园里树木弯曲的枝丫,与桌面和墙壁上鹿角形花纹相呼应;而桌布上的花梗与女佣的头发,则用的是同一种简略的线条。如果说塞尚是将装饰纹样的布当作静物的背景来画,那么,马蒂斯在这里则是将整个画面的物象,都当成了装饰纹样来处理。画面的色彩基本上都是纯色。高度精炼的色面组合,使该画获得强烈的色彩效果。
尽管热烈的红色在画上占据绝对的优势,但冷静的蓝色却仿佛是一个休止符,使画面色彩的情绪回落下来。全画给人以梦幻般清纯、宁静的感受。观赏这幅画,如果只是看黑白的图片,那将一无所获。
他曾说:“色彩从来不是数量的问题,而是选择的问题……色彩的泛滥造成了色的无力。然而色彩只有经过精心安排,只有符合艺术家的强烈情感,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马蒂斯的简化天赋,在这里得到了充分显示。
···
Port Alguer:萨尔瓦多·达利爱的港湾

1924年萨尔瓦多·达利《阿古港口》
达利的超现实主义的创作开始于在马德里学院的学习,但是由于他的叛逆行为,被学校开除。然而,他坚持不懈继续研究艺术大师的作品,以及他们的创作动机,并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和毕加索一样,爱情也是鼓励达利创作不可缺少的元素。
达利与加拉热恋后,与父亲的关系破裂。当时的达利已经通过卖画名利双收,于是他买下了卡达克斯旁的小渔村波特利加的一处小房屋,并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扩建,与妻子加拉共同生活在这个海边小镇。这处房屋后来被改建成了博物馆,收藏了他的大部分作品,也是许多巴塞罗那人度假的首选之地。

这幅画是在露天创作的,它是对卡达克斯风景的结构主义的表现。海水和倒映出的景象是由一系列印象派的笔触绘成的。画面下方两个女人的形象是两个卡达克斯的女人,头上顶着当地典型的绿色水罐。这种混合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达利在实验和尝试创造性资源的过程中形成的作品。
···
铁道房屋:爱德华·霍普逝去的孤独岁月
人不因为独自一人而孤独,也不因为置身人群而不孤独。
孤独是什么感觉?就像走进爱德华·霍普的画里。

1925年爱德华·霍普《铁道旁的房屋》
《铁路旁的房屋》中,一条铁轨横卧在一栋维多利亚时代风格的建筑前,跨越整个画面。
明亮的阳光在建筑上投下深深的阴影,却无法驱散孤单伤感的氛围:被代表着现代生活的铁轨粗暴阻隔的不只是一栋老房子,也是整个渐行渐远的农业时代。这幅画后来成为现代艺术博物馆的第一件收藏。
画面的单一焦点是一座法国风格的灰色大房子。虽然霍普习惯于从生活中取材,但这座房子却是他的创造,其基本造型来自他在新英格兰和可能在巴黎林荫大道上所见的一些房子。

房顶上有屏蔽的窗户过去必定俯视着一片美景;双阳台和塔楼大概是为了观看风景而设计,或许从那里可以看到连绵数英里的绿色田园风光。如今这些窗子似乎紧紧关上,并大都拉上窗帘,似乎由于面对一片无美可言的景观它们已经不再有用。
这幅画表达了爱德华·霍普的中心主题:现代生活导致的异化。描绘寻常风景中孤零零的建筑象征着因眷恋被现代文明抛弃的乡村生活而产生的失落感。
霍普的画不是通过幸福的场景来歌颂“昌盛的20年代”的巨大能量与经济繁荣,而是用不带感伤的、反映环境与心理孤独的画面来描绘现代生活。《铁道旁的房屋》甚至可以被视为《美国风景》的续篇,即以住宅区衬托出工厂,不过霍普似乎没有席勒对现代生活的那种矛盾态度。无论霍普认为这座房子象征着永恒的美丽还是无可挽回的老旧过时,他都成功地将其呈现为一个逝去的岁月的恒久象征。
艺术家用各自的风格进行不同的表达,逛一圈艺术家笔下的栖息地,从他们的绘画中近距离的感受他们的生活气息和内心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