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东这个战场,对大明来说就像一个伤口,大明越是着急,越是找不到疗伤之策,剜肉补疮,依旧不能治,最终失血而亡……
天聪十年(公元1636年),也是崇祯九年。皇太极在沈阳,也就是当时的盛京,祭告天地,建国号大清。在这场规模盛大的“开国大典”上,东北诸族、蒙古一些部落皆跪地俯首欢呼,只有两个人拒不跪拜。
这两个人是朝鲜使臣罗德宪和李廓,面对皇太极的淫威,两人将生死置之度外,淡然地说:
“臣堕地之初,只闻有大明天子耳……今乃服事胡虏,偷安仅存,纵延晷刻,其于祖宗何,其于天下何,其于后世何?”
这两个顶天立地的朝鲜使者,坚定地认为,天下只有一个天子,就是大明天子。其实不仅朝鲜使臣这样想,当时的大明亿万臣民,打死也想不到,东北一隅的满清,能以二十几万的民力,夺取大明的天下,成为天下之主。
满清是怎样一步步取得对明作战的胜利,最终入关称雄呢?且看下文,一起来了解满清的漫漫征服史。

清军铁骑
...
从十三幅遗甲起兵到一统东北,满清的东北征服史
明代的辽东,诸部并立,明廷奉行扶弱灭强的对策,有部族强大,就及时联合小部族剿灭,努尔哈赤的父亲和祖父,就是死在明军的乱刀之下,努尔哈赤以此为由,凭借家族遗留下的十三幅甲胄,起兵抗明。

女真骑兵
刚开始势力尚小的努尔哈赤,还不敢正面与明军对抗,于是就先近后远,借着为父报仇之名号,攻打周边的部族,势力逐渐强大,努尔哈赤凭借天赋异禀的领导才能,开始了统一东北诸部的进程。
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踏上他起兵的第一步——攻打尼堪外兰,为惨死的父亲和祖父报仇。
之后,努尔哈赤将视野放大到整个东北,先后征服了哈达、辉发、乌拉、叶赫四部。
努尔哈赤创立八旗制度,兵民合一,指挥灵便,同时赏罚分明,民皆乐战。作为首领的努尔哈赤不仅善于领军,同样作战勇敢,经常身先士卒,不避艰险,越打越是自信。

努尔哈赤像
《太祖高皇帝实录》记载了这样一个小片段:
“太祖乘屋而射,敌兵鄂尔果尼射太祖,贯胄中首,拔箭反射,殪其一人。罗科射太祖,穿甲中项,拔箭镞卷,血肉迸落,拄弓徐下。”
记载的是努尔哈赤在攻打翁科洛城时,亲临阵前射杀敌人。突然,努尔哈赤中了守城士兵鄂尔果尼射来的利箭,箭头穿过头盔,深入额头半指之深,努尔哈赤毫不犹豫拔出箭,搭上弓箭就射出去,射中一个靠近的敌军,中箭后血流不止,他依然奋勇杀敌,毫不退缩。
守城的科罗又一箭射中了他,箭头穿透了护颈的锁子甲,深入脖颈,努尔哈赤咬牙将箭头拔出,箭头上的倒钩,硬生生将一块皮肉带下,当场血流如注,部众前来营救,他还是挥手遣散了护卫,自己用弓当拐杖支撑着,镇定地离开前线。
战斗胜利后,众人活捉了射中努尔哈赤的鄂尔果尼和科罗,部下都气愤的要处死这两个人,努尔哈赤却又劝说,两军作战,各为其主,都是为了胜利,今天他们为主人射我,如果跟随了我,难道就不能为我去射别人吗?
最终他将这两个壮士收入麾下,还任命二人当了管理三百户的佐领。

骁勇的清军
从上面的故事可知,努尔哈赤之用兵才能,不仅善于作战,更善于攻心。
经统计,努尔哈赤通过一系列的对外战争,一共俘获了周边四五十万人口,带回辽东,编入户籍,拨地种田,暗蓄力量。继任的皇太极,在征服东北诸部的过程中,同样是不断汇聚人口,凝聚力量。
皇太极曾言:“金银布帛虽多得不足喜,惟多得人为可喜耳。金银币帛用之有尽,如收得一二贤能之人,堪为国家之助,其利赖宁有穷也?”
——《清太宗实录》卷六
由此可知,后金和之前的女真强部是不一样的,不是仅妄图掠夺大明之金银宝物,然后回去过安稳日子,遇到天灾人祸,过不下去了,就再次起兵南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一开始,就心怀异志。

万历皇帝像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大金”国,年号天命。仅过两年后,也就是天命三年(1618年),努尔哈赤正式与明朝决裂,宣告“七大恨”,起兵征明。
这时候,东北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诸部,以及朝鲜北部、辽东地区的部分汉人,蒙东草原地区的部分蒙古人,都被收入大金的麾下。东北地区,就这样逐渐成为大明的一个心腹大患。
努尔哈赤的族谱
...
流血的大明:辽东战场上大明的步步溃败
辽东“奴酋”崛起,将东北诸部统一旗下,甚至连大明的忠诚附属国——朝鲜都不断告急,让大明清醒认识到这个来自辽东的巨大威胁。
明廷汇聚人力物力,发兵讨伐,却屡屡失败。崛起的满清,不断骚扰大明的辽东防线。
天子守国门,站在大明的都城——北京来看,从大凌河到山海关一线,这条号称辽西走廊的地带,恰是京师的重要屏障,一旦失守,满清铁骑将驰骋华北……大明不得不征辽饷,透支帝国的财政,来填补辽东这条流血的战线。

明末清初辽东形势图
天命三年,也是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努尔哈赤挑战大明权威的第一站,就从抚顺开始,努尔哈赤令奸细混入城中,里应外合攻下了抚顺,大明的总兵、副总兵均战死,几十万人被俘。
随后努尔哈赤一鼓作气,又攻下了清河堡,这一下辽东大震,万历皇帝也大吃一惊,一向安生的东北,怎么突然冒出来了这么厉害一个家伙。
大明的将领发现,这一次起兵的女真人,和之前的散兵游勇不同,他们的骑兵很厉害,还很有组织,攻守进退有度,战斗力不容小瞧。
就在这一年的冬天,大明的万历皇帝,准备对东北的“奴酋”进行一次毁灭性的打击。于是调兵遣将,挥师辽东。
这支庞大的军队,有来自浙江、福建、四川、陕甘等地的士兵近九万人,加上海西女真叶赫部,也是努尔哈赤敌对方的兵力一万人,加上比较听话的朝鲜附属国的一万三千人,总共十一万多人,对外号称47万,浩浩荡荡开出山海关,誓要将努尔哈赤粉身碎骨了。

明军北伐辽东
努尔哈赤听到大军来袭的消息,有点兴奋,他相信自己训练有素的八旗兵,在统一东北各部的战争中,努尔哈赤已经是指挥有度,不畏大敌了。
针对这次明军分路来袭的攻略,努尔哈赤制定了各个击破的对应方法,也就是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术。
前进最快的西路军,也是由山海关总兵官杜松率领的主力军三万人,被努尔哈赤率领的三万骑兵分割消灭,北路军主帅知道杜松三万兵马一天内被全歼的消息,吓得不敢前进了,赶快转攻为守,但是依然挡不住女真的铁蹄,北路军也很快被歼灭。
之后努尔哈赤就这样各个击破,打败了各路明军。

明军萨尔浒之战四路进兵图
上文所言的朝鲜军中,有一个主帅叫姜宏立,他在这次大败后,成了后金军的俘虏。他后来回忆这场骇人的战争:
浙兵数千屯据山上……胡数百骑驰突而上,浙兵崩溃,须臾间厮杀无余,目睹之惨,不可胜言……八旗军以铁骑奔驰,冲突蹂躏,无不溃败……
——《栅中日录》

明军与后金军萨尔浒之战概况图
这就是历史著名的萨尔浒之战,这一战也成为清军的第一次大胜利。明军不但没有踏平赫图阿拉,还损失了近五万兵将,马骡、火器、战车无算,数百万的兵饷,打了水漂。
萨尔浒之战后,后金军在努尔哈赤的率领下,势如破竹,向西占领了开原、铁岭,而后进攻沈阳、辽阳。大明在辽东的首府辽阳失陷后,这块地方就再也没有回到明朝怀抱了。
辽沈被占后,广宁成为大明在关外的最前线,明朝还是需要守住这条战线,派辽东巡抚王化贞和辽东经略熊廷弼共商御敌之策,但是由于经抚不和,指挥失当,明军大败,辽西地区也落入努尔哈赤之手。

洪承畴像
宁远大战中,唯一的亮点,就是洪承畴孤守宁远城,用进口的高科技火器——红衣大炮,打得努尔哈赤怀疑人生,八旗铁蹄,终于遇到了最强的对手,被西洋开花大炮炸的人仰马翻。是役,努尔哈赤被炮火击伤,随后死去。

令女真铁骑失蹄的红衣大炮
皇太极上位后,辽东战场经过了几年的暂时平静。皇太极即位后,面对的后金已经不是刚崛起时候的一隅之地了,不仅将女真诸部统一了,还将东北各部,包括蒙古一些部落以及朝鲜和一些汉人都收入麾下,实力大增,辽东腹地的人口也逐渐增多,显示出一副欣欣向荣之景。
努尔哈赤在位时不断征伐四方,这种扩张速度,对女真来说也已经是够快的了,完全消化吸收这些得来的土地,还需要点时间。

皇太极像
另一方面,皇太极也并没有父亲努尔哈赤那样的骁勇善战,从之后的辽东战争就可以看出来,努尔哈赤主要是骑兵冲锋,分割包围,不畏强攻。而皇太极则善于围点打援,避其锋芒,减少自身的伤亡。
皇太极刚上位的这段时间,虽然也对明有征伐,但是并没有讨到什么好果子吃,皇太极的领兵作战能力,和其父努尔哈赤相比,明显差了一截。双方暂时维持一种稳定。
但是这种平静,一般都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崇祯皇帝像
大明依然没有放弃辽东,正凝聚全国之力,发动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辽东收复战。
崇祯十四年(1641年),这一年皇太极帅兵包围了锦州城,锦州守将祖大寿向明廷求援,崇祯皇帝感觉一个机会到了,就命洪承畴率领诸将,集兵十三万,出关迎敌,不仅要解锦州之围,更要踏平满清。
洪承畴步步推进,刚开始还获得了一些胜利,但是兵部尚书陈新甲以大兵粮饷艰难为由,屡催洪速进决战,最终崇祯皇帝也下命令了,让洪承畴“刻期进兵”。大军出动,中了皇太极围点打援之计,冒进的明军被清军断了粮道,军心大乱,终被清军合围歼灭。

明清松锦大战形势图
这就是晚明辽东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注定大明失败命运的一战——松锦之战。此战的结果,正如谈迁所言:
九塞之精锐,中国之粮刍,尽付一掷,竟莫能续御,而庙社以墟矣!
——《国榷》
明朝为了应对辽东的战事,不得不征收辽饷,又激起了陕西李自成等农民揭竿而起,外患未止,内忧渐起。

明末各地义军形势图
辽东这个战场,对大明来说就像一个伤口,止不住流血,还不断加深,大明越是着急,越是找不到疗伤之策,剜肉补疮,依旧不能治,最终让大明失血而亡。
大明经此连续失败,已经对满清没有反抗之力,国内又有李自成义军肆虐,面对内忧外患,却又天公不作美,崇祯末年,华北地区大旱,大明的命数,也在这些天灾人祸中,走到了尽头。
明清之战的影响
在皇位上辗转忧虑十余年的崇祯皇帝,“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但是依然无法阻挡大明迅速败亡,最后时刻,看着李自成义军逼近京师,势不可挡,他并没有选择南逃,而是淡然下令后宫嫔妃自尽,亲自挥剑砍死小公主,留下遗诏: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明季北略》)而后上吊身亡。

崇祯皇帝煤山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