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的文化艺术就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并深深影响了后世。那么,宋朝的文化艺术到底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提起宋徽宗,人们往往想到的是《水浒传》里那位整日里想着私会名妓李师师而又昏庸无能的大宋皇帝,虽然历史上真实的宋徽宗确实是治国无能,最终在靖康之变中做了俘虏亡国,但他在位的这段时间内也并非一无是处。 宋徽宗 宋徽宗赵佶(1082年11月2日-1135年6月4日[2]),宋神宗十一子,宋哲宗之弟,是宋朝第八位皇帝,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具有相当高的艺术造诣,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书”;在书画上的花押是一个类似拉长了的“天”字,据说象征“天下一人”。 其兄长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逝时无子,向皇后于同月立他为帝... 北宋的文化艺术就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并深深影响了后世。那么,宋朝的文化艺术到底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
以文治国,宋朝文化艺术的发展
北宋统一后,奉行以文治国的思想,文人在宋朝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宋太祖曾留下遗训子孙不杀文人,宋朝出现了一股重文轻武的风气,加上科举录取人数的大大增加,北宋统一后文化艺术进入了迅速发展的阶段。
而另一方面,北宋对外虽然输送岁币,但国内形势稳定,商业得到了很大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也逐渐提高,出现了繁荣的市民文化,而这些都使得宋代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惟吾宋二百余年,文物之盛跨绝百代”(《策问》)。
得力于宋朝对文人的支持,宋人著作极多,“大而朝廷,微而草野,其所制作、讲说、纪述、赋咏,动成卷帙,累而数之,有非前代之所及也。”(《宋史艺文志》)
一方面,北宋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发展是建立在唐朝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又比唐朝有了较大的进步,文学方面宋代取的了诸多成就,宋文方面出现了多种新兴文体如诗话、词话、话本等,其中以散文成就最高,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都出自于北宋。

唐宋八大家
与此同时,词在宋代到达了顶峰,可以与唐诗相媲美,“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宋元戏剧史序》)。
另一方面,经历了唐末五代几十年的战乱之后,很多书画著作都已散佚,宋朝建立后自宋太宗开始就建立馆阁用以收藏书画著作,文人收藏随之蔚然成风,而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东京开封在这时出现了书画交易市场。
“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大三门上皆是飞禽猫犬之类,珍禽奇兽,无所不有。第二、三门皆动用什物……卖铺合、簟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剑、时果、腊脯之类……殿后资圣门前,皆书籍、玩好、图画及诸路罢任官员土物、香药之类。”(《东京梦华录》)
就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下,端王赵佶于元丰五年(1082年)出生了,作为宋神宗第十一子,谁也没有想到他的未来会取的怎样的成就同时又给大宋王朝带来了怎样的灾祸。

宋徽宗赵佶
···
赵佶为何被称为艺术家皇帝
说出宋徽宗赵佶的出生,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传说,这个传说认为宋徽宗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转世,那这个传说是怎样来的呢?
“李后主亡国,最为可怜,宋徽宗其后身也。宋神宗一日幸秘书省,见江南国主像,人物俨雅,再三叹讶。适后宫有娠者,梦李后主来谒,而生端王。”(《良斋杂说》)
当然,这个传说故事只是明人所编的故事,而造成这个故事的源头却是宋徽宗与李后主惊人的相似,两人都是艺术天才,具备杰出的艺术成就,但同时又都没有治国能力,最终亡国被俘。众所周知,李后主的词冠绝五代,那宋徽宗又是凭什么能超过李后主被称为艺术家皇帝呢?
宋徽宗本来只是宋神宗的第十一子,按一般的情况是不可能继承皇位的,所以最开始的宋徽宗只是作为一个普通藩王培养成长的,据《铁围山丛谈》所言,徽宗在做藩王时就喜欢以笔墨、丹青、骑马、射箭、蹴鞠自娱,十六七岁就已经名满天下。
宋徽宗的族谱
这时候,他结识了两个同样喜欢书法绘画的朋友驸马王诜和另一位宗室赵令穰,因为赵令穰喜欢黄庭坚的书法,所以宋徽宗也在这时跟着学习起了黄庭坚的书法,后面更是在此基础上自成一格,创出了书法史上独树一帜的“瘦金体”笔法。
“瘦金体”可谓是书法史上的一个独创,它是宋徽宗集前人之所长创出的一种楷书变体,笔势挺劲飘逸,富有鲜明个性。
除了书法之外,宋徽宗同时也是工笔画的集大成者,工笔画始于唐,成熟于五代,在宋时达到了鼎盛,宋徽宗强调工笔要精细刻画,同时注重写生体物入微,以精细逼真著称,《广川画跋》称赞宋徽宗的画作“寓物赋形,随意以得,笔驱造化,发于毫端,万物各得全其生理。”
在宋徽宗以前,绘画基本不署名,题诗也不会提在画面上,而到了宋徽宗时,他在创作时经常以诗题、款识、签押、印章巧妙地组合成画面的一部分,形成了日后中国画所特有的艺术特征。

宋徽宗书画作品
宋徽宗在茶道方面也具有突出的成就,他著有《大观茶论》,详细论述了宋人如何点茶的情形。
作为宋代的领潮人,宋徽宗在诗词方面成就显得比较平淡,与李后主相似,他前期诗词也多以宫廷享乐为主,较为平庸,后期被俘在五国城时反而创造出了不少佳作。
在命运的安排下,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的藩王生涯终结了,因为兄长宋哲宗的忽然去世,年轻的宋徽宗一下子被推到了前台,虽然宰相章惇以“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理由反驳,但在向太后的支持下,宋徽宗还是得以继承皇位。在这位艺术家皇帝的带领下,大宋王朝又要走向何方呢?
···
举国搞艺术的黄金时代
宋徽宗即位后因为自身爱好,对同样爱好的文士如米芾等人也同样亲近,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另一人,害的大宋最终亡国的著名奸相蔡京,少有人知的是蔡京也是一位书画高手。
宋代书法四大家“苏黄米蔡”中的“蔡”最早指的就是蔡京,但因后来名声太差,而被后人用蔡襄所代替,艺术方面,蔡京堪称宋徽宗的知音,而大宋王朝也在这一对知音人的带领下走向了举国搞艺术的时代。

“苏黄米蔡”
随着宋徽宗权力的日渐稳固,他也开始了以自己政治权力发展起了文化艺术事业,不管是瓷器、茶道还是文学、科技都在这一时期取的了长足的发展,这其中特别是书画方面对后世影响极大。
宋代的书画本是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据元代汤垕的《画论》所言:“六朝至唐初,画者虽多,笔法位置,深得古意。自王维、张槃、毕宏、郑虔之徒出其不意,深造其理。五代荆、关,又别出新意,一洗前习。迨于宋朝董源、李成、范宽三大家鼎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山水格法始备。”在宋三家的引领下,山水画在宋代达到了鼎盛。
宋徽宗即位后,书画终于达到了鼎盛时期,宋朝建国后就有设立翰林书画院作为宫廷画院招揽画师,然而招收对象并不广泛,影响力有限。
宋徽宗的时间地图
到了政和年间,宋徽宗开设了相当于太学的“画学”,广泛招收学生,并以当时著名书画名家如米芾等为教授,教学生课业,这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个正规的美术教育机构,一大批绘画人才从中涌现出来,因为画院待遇优厚,不少民间绘画家也纷纷进入了画院,这一时期的绘画不再以早期的山水画为主,而出现了异彩纷呈的局面。
其中比较著名的如善画花鸟翎毛的孟应之,擅长画马的马贲,擅长风俗画的张择端,以民间绘画为主、善于刻画人物的苏汉臣等人,还有以宋徽宗本人为代表的宫廷画派等等。与此同时,宋徽宗将绘画纳入了科举考试的范围之内,自己出题以考试的方式选拔书画人才。
“画学之业,曰佛道,曰人物,曰山水,曰鸟兽,曰花竹,曰屋木,以《说文》、《尔雅》、《方言》、《释名》教授。” (《宋史·选举志》)
进入宣和年间后,宋徽宗又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收集名书名画,命人编撰了《宣和画谱》和《宣和书谱》用以收藏历代名家的书画作品。同时,《宣和画谱》和《宣和书谱》里也收录了很多当时人特别画院师生的著作,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书画遗产,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清明上河图》了。
张择端在完成《清明上河图》后,它的第一个收藏者就是宋徽宗,宋徽宗亲自在卷首题诗并加盖双龙小印珍藏。同时,编撰过程中还对每种书画加上论断,详细说明其来历渊源发展,对书画的发展具有突出的贡献。

清明上河图
···
盛世梦碎,宣和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宋徽宗不但喜欢书画还喜欢收集收集奇石异木,下面的大臣也争相效法,这些人对奇花异石的收集又带起了江南的“花石纲”,并最终造就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园林艺术结晶“艮岳”。而这一切的背后却是江南人民无尽的苦难,最终在宣和二年(1120年),江南人民在方腊的带领下发动了起义,虽然起义最终被镇压了下来,却也暴露出大宋王朝盛世之下空虚的本质。
其后的宣和北伐虽然靠着金国帮助收回了幽云十六州,但也把自己的本质暴露在了金国面前。
宣和七年(1125年),金军南下进攻开封,艺术家皇帝终于从艺术的美梦中惊醒了过来,恍然间却发现大宋王朝的军事力量在金军面前不堪一击,恐惧之下,宋徽宗传位于儿子赵桓。 宋钦宗 宋钦宗赵桓(1100年5月23日-1156年),宋朝第九位皇帝(1126年1月19日-1127年3月20日在位)。宋徽宗赵佶长子,谥号恭文顺德仁孝皇帝。
哪怕是这样,依然是不安全,在金军渡过黄河消息传来后,徽宗当晚就带着少数亲信逃往江南,哪怕在这时,他心里也没有半分失落,相反还有文人出游一般的兴奋,在路上问路人时还自己捏造了一个有意思的身份,“赵姓,居东京,已致仕,举长子自代”。
虽然在镇江再次过上了奢侈的生活,但徽宗心里依然想着开封,在金军撤退后就迫不及待回到了东京,而等待他的却是金军再次南下最终身死五国城。
靖康之变标志着宣和时代的终结,然而宣和时代的影响力却流传了下来。宋徽宗大力培育的画院精英们一部分被俘北上,促进了北地书法的发展,另一部分南下构成了南宋书画界的中坚力量。宋徽宗开创的宣和文风也深深影响了后代,后世的文人题词绘画也是受徽宗影响而来,他所发明的“瘦金体”更是开创了书法一大流派,引得后人争相模仿。
虽然宋徽宗治国方面正如脱脱所言:“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但他在文化艺术方面突出成就是不可抹杀的,其留给后世的影响力也远超过时代。
宋徽宗的艺术造诣
- 参考资料:
- 脱脱 《宋史》
-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