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姿不但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而且寄托了人们的善良愿望,安抚人们的心灵。
敦煌壁画中佛像的手姿是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多少尊敦煌画像,就有多少双完美的手姿。

手姿不但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而且寄托了人们的善良愿望,安抚人们的心灵。
···
手之言
“手”在这样的画中是具有功能性含义的,主要人物的手和经文主题、思想相呼应。
敦煌窟第428窟释迦摩尼的手印代表降魔,称为降魔印;莫高窟第208窟的佛手印代表说法;最常见的观音一手持净瓶,一手持杨柳枝的手姿,代表普救众生,而千手千眼的形象则表示法力无边和洞悉一切。

敦煌壁画中除了具有功能意味的手外,还有一些纯粹为艺术而存在的手。

她们没有固定的司职、固定的风范及程式化的姿态,所以手势和手姿也就各不相同,一双手配上各种手姿和各种器物就可以变换无穷。

敦煌莫高窟壁画—弹奏箜篌的伎乐飞天(285窟—西魏)

敦煌中各种为艺术而存在的手姿
敦煌中人物角色众多,不仅有美手,画师们还为夜叉、魔鬼等反面人物,配上了一双双丑手。

敦煌中的丑手
神灵的手谁也没有见过,这些柔美无比的手的原型在哪里?其实它来源于生活。
人们想象中,天国中的人是不劳作的,一双从来不用劳作的手是什么样子的呢?于是大家闺秀的手、皇妃公主的手就成了画师们取材的典范。
但是敦煌画师们从来都没有机会见到这些贵人的手,更不要说触摸其质感了。所以只能通过想象和艺术加工,再糅合进婴儿手的可爱、纯真、无邪的部分,敦煌的美手就这样诞生了。
后来,根据各个不同时代审美情趣的不同,手便呈现出或纤细、或丰润的风格。所谓丑手,其实也是来源于生活,无非就是极力暴露、夸张手的缺点,比如关节粗大、皮肤粗燥、手指粗短等等。
···
手之艺
手,是人类最重要的工具。手的使用,使人类从大自然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拥有了智慧。
不知从哪一天开始,拥有智慧的人类,在运用双手创造艺术的同时,也把好奇、崇敬的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双手。
公元前15000年,法国多尔多涅,佩什-梅尔洞,先民在洞穴的墙壁上,第一次留下了“手”的艺术形象。

法国佩什-梅尔洞壁画手印
中国,甲骨文中,手,被抽象成稀稀疏疏的条状,像花茎上的五片瘦长的叶片。再后来,五片变成了三片,“手“字区分了左右,左手变成了现在”左“字的偏旁”一横一撇“,右手,成了今的”右“字,含义据说是代表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劳作。
手,一双可以独立劳作的手,不仅帮助人类创造了世界,也和语言、眼神一样,帮助人们传递情感。古今中外的艺术家们,在绘画中通过对手的不同动作、形态、状态等的细致刻画,映射人物本身或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塑造了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妇女的典型形象,柔嫩的双手被刻画得如此精确逼真,反映了她的阶级地位,也显示出她优裕幸福的生活和无所忧虑的心情,画作中的手被称为“世界上最美的手”。

《蒙娜丽莎》手的局部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中,12个门徒不同的手势,反应了人物不同的性格和心理状态,借以深化艺术作品的寓意。

《最后的晚餐》
手,不仅入画,而且也是舞蹈的重要载体。“手之舞之”,手舞在中国古典舞三大流派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敦煌流派舞蹈中,手舞的运用和表现,更堪称美轮美奂。
···
指之魅
传统的舞蹈从小要练习肢体柔软,印度教系统的肢体,数千年来仿佛在阐述水的涟漪荡漾,仿佛一直用纤细柔软的手指述说一朵朵花,慢慢从含苞到绽放。
整个印度到东南亚,舞者都能让手指向外彎曲,仿佛没有骨节,曼妙妩媚。女神常常捏着食指、拇指,做成花的蓓蕾形状,放在下腹肚脐处,表示生命的起源。
其他三根手指展开,向外弯曲,就是花瓣向外翻卷,花开放到极盛。然而,手指也向下弯垂,时花的凋谢枯萎。
手指婀娜,生命告白,生老病死,成住坏空。每一根手指的柔软,都述说着生命的领悟,传递着生命的信仰。




敦煌手舞
- 参考资料:
- 《敦煌手姿》杨东苗金卫东
- 《手之舞之:中国古典舞手舞研究》刘岩
- 《詹森艺术史》[美国]詹森戴维斯等
- 《汉字王国》[瑞典]林西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