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藏艺术家死亡预告的名作
天才和疯子,往往只是一线之隔。他们把一生都献给了创作,即使燃尽生命中最后一丝光和热。

不疯魔,不成活

年华易逝

更令人心痛的是

那些天才艺术巨星的陨落

回看他们生前最后的作品

是否在暗示着什么?

一起来感受艺术家内心最后的那份悸动

卡拉瓦乔死亡预告名作——《圣厄休拉的殉难》

1610年卡拉瓦乔《圣厄休拉的殉难》

著名意大利巴洛克画家卡拉瓦乔具有自毁性人格,酗酒、斗殴、滥赌和好色令他落下了一个狂放不羁的名声。

他生前最后一幅画《圣厄休拉的殉难》,参考了一个流传自3世纪末期的中世纪传说:一位圣人及其11000名跟随者在去往罗马朝圣的路上途经科隆停留,却发现科隆城被匈奴人围城而攻。蛮族头领与虔诚的圣人厄休拉相爱,当厄休拉拒绝他进一步的举动时,头领恼羞成怒,用箭矢杀害了她,而她的跟随者们也因为拒绝接受被野蛮人军队蹂躏而遭屠杀。

卡拉瓦乔用他标志性的明暗对照法绘制了这幅画,用明亮的区域同黑暗的背景相对比,唤起了强烈而充满悬疑的戏剧性氛围。

这幅画作的阴翳风格透露出画家走入生命尾声前得内心信息。研究卡拉瓦乔的学者认为受卡拉瓦乔挑衅的马耳他骑士自毁容貌只为跟随卡拉瓦乔到那不勒斯,完成复仇。更重要的是,这位艺术史学家还认为这场攻击也许削弱了画家的视觉和笔触感,所以这幅画同他以前的作品相比亮度更暗淡,图像也更模糊。

卡拉瓦乔死于1610年,年仅38岁,其死因及遗体的下落至今仍扑朔迷离......

  • 1610.07.18
    去世于埃尔科莱港
    埃尔科莱港

提香死亡预告名作——《圣母怜子图》

提香《圣母怜子图》

威尼斯派画家提香尽管出生年份不详,但他确实有着很长的寿命。

1576年至1577年威尼斯又爆发一次鼠疫,这时的提香已经八十多岁了,或许是年纪大了,生命力如此顽强的他也没能躲过这次的鼠疫,他在1576年8月27日离开了这个世界。

他在世时创作的最后一幅画《圣母怜子图》,画面中充满了恐惧,描绘了一个黑暗、潮湿、冰冷的房间,没有任何的自然光。耶稣因为被钉在十字架上而失去了生命,圣母玛丽亚(耶稣的母亲)在跪着的那位红袍男子的帮助下支撑着耶稣的身体。此外,这个身披红袍的人物也有人认为是画家提香的自画像,他跪在耶稣面前,一幅虔诚和担忧的模样,那个时候鼠疫已经蔓延了威尼斯。

也许晚年的提香意识到自己行将就木,所以画了这幅充满恐惧和死亡意象的画,也是他所有作品中唯一色彩阴暗并带有恐怖色彩的作品。历史上,这幅画曾被解释为是提香的精神性遗言。

梵高死亡预告名作——《树根》

1890年 梵高 《树根》

一直以来,梵高的《麦田和乌鸦》被认为是他生前的最后作品。麦田上空乌云密布,暴风雨即将来临,预示着梵高要结束生命。这幅画完成于1890年7月初,7月底梵高自杀。

研究者在《关于梵高的新发现》一书中阐明:《树根》才是梵高的最后作品。

《树根》作于1890年7月,这幅画是画家最后一次使用“双方形画布”创作的最后一幅风景画。梵高于1890年5月离开了圣雷米精神病院后,在巴黎北部的瓦兹河畔的奥维尔小镇渡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几个月。

知情人回忆说,梵高在他自杀那一天画的是一幅森林里的景象,树根是充满阳光和生命力的。这幅油画未被完成,只是一封告别信。那些榆木在石灰石墙边摇摇欲坠,树根松动,死亡离他们不远了,仿佛像是梵高再描绘自己的境遇一般。

  • 1890.7.29
    自杀逝世,艺术星辰就此陨落
    瓦兹河畔奥维尔
    1890年7月27日傍晚,37岁的梵高用7毫米口径的勒福舍左轮手枪自杀,无目击者。自杀地点可能是他曾画过的一片麦田,也可能是一座农舍。子弹击中了他的一根肋骨、穿过了他的胸膛,但没对其他器官造成伤害。枪击过后他仍可以行动,并走回了拉乌客栈。他找了两名医生来查看伤势,但因为没有外科医生在场,子弹无法取出。医生给他做了一些应急处理,然后就离开了。梵高则一个人待在卧室,抽着烟。第二天提奥跑去看他的时候梵高的精神状态还不错,但其状况在数小时内迅速恶化,最终因伤口感染而在29日凌晨去世。提奥说他哥哥的遗言为:“痛苦永存”(La tristesse durera toujours)。7月30日梵高葬于瓦兹河畔欧韦的公墓,参加葬礼的有提奥、提奥的岳父安德烈·邦格、查尔斯·拉瓦尔、埃米尔·伯纳德、嘉舍医生等二十人。当时提奥身体就不是很好,之后更是每况愈下,终于在1891年1月25日逝世,死后葬于乌特勒支,1914年提奥的遗孀将其遗体迁葬到其兄墓旁。

克里姆特死亡预告名作——《新娘》

1918年 克里姆特 《新娘》

古斯塔夫·克林姆特生活在一个辉煌的国度,解体之前的奥匈帝国。纸醉金迷,奢华腐败。所以,他的绘画大多也是富丽璀璨,夺目明丽,弥漫着强烈的个性。

克林姆特喜爱画裸女,大多神情暧昧、姿势慵懒,你甚至会觉得每一个裸女似乎都是他的情人。除了画作质量外,几乎所有作品都充斥着的“金光”。

然而他的遗作《新娘》相比以往的创作,色彩明显弱了很多。他虽然依旧在画中表现出浓烈的欲和妖艳,但色彩方面却不再金光闪闪,而是逐渐趋于平和仿佛在表达着自己年龄大了看的更开了。还未来得及给这些姑娘画上衣服,他就离开了人世,享年56岁。

克林姆特说:“我没什麼特别的。我是一个日复一日、日以继夜地画着的画家……”

或许,生命不是你拥有什么,而是你做过什么。

  • 1918.02.06
    去世于阿尔瑟格伦德
    阿尔瑟格伦德

莫奈死亡预告名作——《睡莲》

1926年 莫奈 《Water Lilies Murals》

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莫奈,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他最重要的风格是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

睡莲》是他生前留下最后的系列作品,以令人叫绝的技法,在垂直的平面上描绘出波光粼粼的水面向远处延伸的视觉效果。描绘的内容虽依然是莫奈最心爱的睡莲,不过由于白内障恶化,这系列作品均是他视力和健康都处于最糟糕情况下完成的。

我们可以发现用色也由之前明亮的色彩变为视觉感模糊的重棕色和红色。他的作画风格更加简洁、抽象,具体的花卉、睡莲都消融了,只有颤动的笔触和闪烁、跳跃的色彩,我们分不清哪里是水面,哪里是水底,哪里是倒影,作品具有东方式的梦幻气息。

死前他也曾写信告诉一位朋友,说颜色在自己眼里变得越来越模糊无法分辨,他必须要标记油漆颜料管才能作画。画睡莲时,或许是在暗示着他的时日不多了。

  • 1926.12.05
    逝世于吉维尼
    吉维尼
    1926年冬天,莫奈死于肺癌。莫奈坚持葬礼仪式要简单,因此只有大约50人出席了其葬礼,他被埋葬在了吉维尼小教堂的墓园里,在他身边长眠的是第二任妻子艾丽斯以及英年早逝的大儿子让·莫奈,甚至最后整个家族都被埋葬在了这里。莫奈把他的14副巨幅睡莲作品赠与了国家,这些作品在莫奈过世不久后被展放在杜伊勒利花园里的橘园美术馆的两个椭圆大厅里。从印象主义的产生、发展看,创始人非莫奈莫属,但真正完全实现印象主义理念和技法、并且一以贯之的当推莫奈。是他将毕生精力献给了对西方画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印象主义,是以他为首的一批艺术家的不懈努力,突破了此前学院派的保守思想,极大地冲击了19世纪后半叶占据西方画坛统治地位的官方艺术,从而为掀开西方现代绘画史新的一页,作出了重要贡献。

弗里达·卡罗死亡预告名作——《生活万岁》

1954年 弗里达·卡罗《生活万岁》

苦难浇灌出的花朵,传奇女画家弗里达·卡罗6岁患小儿麻痹症,18岁遭遇大车祸,后与享誉美洲的艺术家迭戈·里维拉结婚遭背叛又离婚、流产、丧失生育能力。一生痛苦、坚定、不平凡,用自己的画笔准确的传达出了她所处的世界——地狱与天堂。

她最后一幅画《生命万岁》是在去世前不久完成的,是一幅西瓜的静物画。张扬的红色配上鲜艳的绿色,这些刚刚被切开的西瓜似乎正在汁水四溢,强烈地刺着我们每根视觉神经。西瓜是墨西哥艺术中常见的题材,也是墨西哥传统中死亡日的一个象征符号,它通常代表的是被死者吃掉的西瓜,或与死亡本身紧密联系。画面最前方的一片西瓜上写着“VIVA LA VIDA”(生命万岁),这位悲情的女画家在饱受肉体和精神的创伤,却依然可以用如此明艳的色彩无所畏惧地发出有力的呐喊:“生命万岁”,这也是最让人动容之处。

写完“生命万岁”的八天后,弗里达去世,享年 47 岁。

她去世前在日记中写道“the exit is joyful, and I hope never to return”——但愿离去是幸,我愿永不归来。

  • 1954.07.13
    去世于科约阿坎区
    科约阿坎区

毕加索死亡预告名作——《最后的自画像》

1972年 毕加索 《最后的自画像》

现代派绘画的杰出代表毕加索,他的一生辉煌至极,是极少数在活着的时候,就看见自己的画作入驻卢浮宫的艺术大咖。

毕加索曾说过最经典的一句话:“我能用很短的时间,就画的像一位大师;却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在他的一生中,没有老师,没有子弟,独自在未知的领域汲取营养,摸索前行。人生的最后一年频频画自画像。

《最后的自画像》算是他在世最后一幅比较完整的创作。一幅蜡笔画,形象如此令人畏惧:因惶恐而睁大的眼睛、紧闭的双唇、憔悴的脸庞、凸出的颧骨。毕加索对自己内心的刻画,表现出凝视死亡的态度,临终画家的悔恨、真是若有所思!

1973年,这位91岁老人终于走完了他的一生,带着对艺术的满腔热情,静静的闭上了眼睛。

  • 1973.04.08
    离世
    穆然
    毕加索于1973年4月8日在法国穆然过世。

这些画里饱含艺术家生命最后时期的挣扎与感悟,他们与死亡对抗、与永恒竞争的精神都让我们感动。同时越接近死亡,灵感越是迸发。天才和疯子,往往只是一线之隔。他们把一生都献给了创作,即使燃尽生命中最后一丝光和热,那些未完成的作品还始终保留着他们的个性与灵魂。

阅读数 2.9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