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车同轨”一直只是史书里的概念,直到秦陵的两架铜车马出土,人们才对这个政令有了直接认知。
都说“手办穷三代,模玩毁一生”。时至今日,高端手办和模型硬生生地将阿宅们分出个贫富,“家里有矿”俨然成了这些氪金收藏者的代名词。

◆手办界的佼佼者——钢铁侠
而嬴·家里真有矿·霸道总裁·政早在两千多年前就玩起了模型和等身手办,用的还是当时的时髦金属——青铜。(这跟今天用钛合金做手办有什么区别!)

◆秦兵马俑
1974年,也就是袁隆平老先生培育出杂交水稻的同一年,秦国老嬴家的大型“手办坑”第一次为世人所知。
皇陵现世,始皇帝心爱的两架铜车马“模型”也随之公之于众,它们当时被称为“青铜之冠”。

◆一号车复原后的全貌,至今仍展出在西安的秦始皇陵博物院铜车马展厅
···
不仅仅“輮使之然也”
“车同轨”一直只是史书里的概念,直到秦陵的两架铜车马出土,人们才对这个政令有了直接认知。
问题来了,在秦统一全国之前,还没有今天“模组化”的概念,各国大佬的车能造多大造多大。这样下去,高速公路还不得被大货车们折腾成渣渣?
从现代发表的考古报告来看,两架马车虽然只是陪葬坑出土的“模型”,但他们车轮及相关部件的制式惊人的统一。
今天老司机甲撕文就来介绍一下轮轴结构各部分的名称和用途。(敲黑板了!爱车族注意一下!)

◆轮轴整体结构和我们今天的车轮差别不是很大

正如图中所示,整个轮轴结构位于车舆底部。因为车舆的重心完全靠后,这一结构的所有零部件共同负担了整架车的重量。

◆轮毂的侧视图和剖面图
牙、辐、毂(gǔ)三者共同支撑起了车轮的外部圆形结构:牙作为“轮胎”直接与地面接触,毂作为轮的中心连接车轴,而辐则作为二者的“中间人”存在着。
与同时期其他文明中的战车车轮相比,三十条之多的辐条牢牢地为轮牙“撑起了一片天”,不仅使得车轮的耐久度up,也让马儿拉车更省力。
注释:中国谓之“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一个车轮辐条多为18-30根,这里的30象征着一月30天。古埃及和亚述的战车辐条是4-8根。
(车辐数会直接影响到车轮的稳定。辐条多的车轮重量小,但更结实紧凑。)

◆长轮毂的稳定性
除了辐条,轮毂是整个结构中最精妙的部件。
轮毂是一个中空的零件(可以减小摩擦力),除了纵向能插入一圈轮辐以外,在横向与车轴连接时也有许多讲究。较长的轮毂与轮轴的连接处会更多,这有效避免轮子的左右晃动。(没有轴承也很行!)

◆轮毂的拆解(一)

◆轮毂的拆解(二)
此外,在轮毂的外侧,圆管形的軎(wèi)像螺母一样套上,再像插入插销一样将辖插进軎中,车轮就被这个简单的结构牢牢固定在了轴上。
为了使出行更加拉风,秦人在軎上加了个“扣”,下面再用链条接一个叫飞铃的东西。顾名思义,飞铃会在车轮转起来之后叮当作响,相当于是在告诉别人“霸总出没请避让”。

◆车轮部分的示意图
此外,在轮毂内侧、轴的左右两侧各垫了一个伏兔。不得不说古人起名字还是很绝,名字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了这两个小零件的形状。
这两只“小兔子”趴在车轴两端,不仅防止了溅起的泥土进入轮毂,更有效充当了“避震器”的角色,减轻了车舆的震动。(其实车轴上还有第三只“兔子”叫当兔,只不过本文中不会涉及,顺便感慨一下“乘务员”兔子们的工作压力也挺大的。)
回到最初我们讨论的“车同轨”。
秦陵出土的两架铜车马均为双轮,每个轮子有三十根辐条,两车的车轮直径相差不超过十公分,两轮的间距也相差无几,同一辆车的两个轮子可以说几乎是完全相同。
也就是说,虽然两辆铜车马的等级、用途、规制不同,但它们的车轮结构完全一致,大小也基本相同,这就是“车同轨”活生生的案例。

◆两辆铜车马的对比图
霸总始皇大笔一挥,今天我们就能在他的陪葬品中亲眼看到旧时的车马造型,又何尝不是一个奇迹呢?
···
两千年前的“千机伞”
林子大了,说啥的都有。有人把一号车上的大伞吹得神乎其神,说它又能拿出来当一面大盾,又能在伞柄里拔出剑来防身。
照这么看,这可不就是叶不羞的千机伞吗!

虫爹笔下的看家武器——千机伞,可以变形为盾、战矛、步枪、太刀、战镰、法杖、忍刀、东方棍、骑士剑等形态。
比起艺术作品中作为主角“开挂”武器存在的千机伞,秦陵的“千机伞”似乎没什么地位。
古代的兵车“不巾不盖”,四面敞露,“轸之方也,以象地也;盖之圜也,以象天也”,说的方形车厢象征地,圆形车盖象征天。
一号车就有这样的圆形遮盖,因此专家们推断这辆车实际上是“立车”,也就是霸总车队的开道车。

◆一号车立伞侧视图
为了探寻这把立伞是否真的如他人文章中所说的那么神奇,我们特地花功夫研究了一下立伞的零件和组装结构。
诚如上图所示,整个立伞可以大致分为伞盖、伞杠和伞座三个部分。
伞盖部分的直径有一米多,几乎罩住了整座车舆。伞盖的设计也和今天我们所用的阳伞甚至是雨伞有很多相似之处。

◆伞盖部分零件拆解
伞盖是一片圆拱形的铜板,铸造时一次成型,这就对当时的工匠和铸造工艺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伞盖内侧由盖斗、盖弓和槫(tuán)撑起,其中盖斗和盖弓的连接和上文所述轮毂与轴的连接方式相同。
22条盖弓插在盖斗上的卯口,盖弓再用细铜丝,也就是所谓的槫穿起来,共同组成了伞盖的骨架结构。
为了防止伞盖的滑脱,盖弓末端还套上了带倒钩的盖弓帽,将伞盖卡在骨架上“动弹不得”。

◆伞杠和伞盖实际在盖斗底部铸为一体
伞杠是一个中空的圆柱体结构,长一米多,顶端与盖斗铸接在一起。上部和中部有两段装饰带,用的是错金银的技艺。

一号车立伞上的两段错金银伞杠。考古资料表明,这种工艺在东周时期已经存在,但像这样精美的成品还是很少见。
所谓的“错”,其实是指在器物表面镶嵌金属丝的工艺,如果只“错”入金丝,则称为“错金”。以此类推,“错金银”是指同时在伞杠表面镶嵌了金丝和银丝。
不仅如此,始皇帝家的工匠为了让“伞模”显得更逼真,还在伞杠上用青铜做出了四个“绳结”。考古报告中将其称为条带纹,其实是模拟了布带扎在伞杠上的真实样貌。

◆伞杠底部的U型构件,可能为杠跗
作为一个“活动模型”,伞杠的底部还有一个U型的构件,用于与伞座连接。
伞座的设计更是让人拍案叫绝。
底座的一个“脚”上藏有一个曲柄形插销,能与伞杠底部的U形构件配合起来,将伞杠固定在底座。

◆伞杠底部和伞座的接合结构
而座杆上的环形活铰构件则是固定伞杠的中部,防止晃动。

◆伞座上的活铰构件
再次回归开始的问题:这个立伞真的可以跟“千机伞”一样,在关键时刻又能做盾又能从伞柄中拔出利器防身吗?
整个立伞的结构还原至今,结果似乎有些令人失望,诸如“伞柄内藏剑”的机关似乎还是停留在艺术作品中。
文章的一开头我们已经强调过了,铜车马的实际地位其实更接近于今天我们所说的“手办”、“模型”。它们其实是根据真车马一半的比例制成。
《考工记》有云:“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
木质车马的制作工艺已经相当复杂,而用青铜制作的铜车马在制作难度上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虽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传奇”的用法,秦始皇陵出土的这两件铜车马依然让我们能够瞥见古人智慧的冰山一角。
我们至今仍未能知道,始皇他老人家生前如此高调,死后为何没有留下任何关于陵墓的记录,一直当着一位“安静的美男子”。(或许是只想和心爱的手办永远在一起?)
能做的只是夸一句,老嬴家真真儿是出了一个高端手办和模型玩家。
···
修驰道,足迹遍天下
改革: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灵渠修公路,“书同文”,“车同轨”。
◆秦始皇生前作为
统一六国前,始皇帝已经着手开始修建贯通“全国”的驰道,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国道。
驰道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帝国各地。东方大道沿黄河到临淄,秦楚道经武关、南阳到江陵,北方大道到河北,江南新道直达桂林,还有为开发四川修建的秦岭栈道。
驰道初建时是为皇帝而建的通道,也供军车行驶。这些绵延不尽的要道沿路设置有各种驿站、官舍,供中途休憩使用。

◆秦朝驰道图
“霸道总裁”嬴政以六国旧路和自家讨伐六国时修的道路为基础,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驰道,真正实现了“承包这里所有的鱼塘”。
驰道道宽五十步(约80米),每隔10米左右种一棵树。道路中间以木材铺就,枕木之间填充紧密,路基夯实。
秦始皇斥巨资打造的直道,比罗马大道长10倍。他曾多次带着浩浩汤汤的车队、上千余随行人员,游历自家江山,最后还死在了巡游路上……这样看来,他可真是个专一的车队游爱好者。
>>>知识充电
奔跑吧!骏马!
铜车马出土让世界见识到了两千多年前的精湛工艺,和秦始皇的壕奢霸气。我们也能借此通过中西方的马车对比,来深入了解下技术革新和马车对军备力量的支持。
杜君立在《历史的细节》中曾说,
“轮子导致了征服与奴役,权力借助轮子孕育了国家,轮子也成为国家的象征”,在轮子正式诞生以前,人们主要靠动物和人力进行货物驮运。
公元前40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将轮子装到手推车上,公元前3000年,苏美尔人驯化了驴,并且把带轮子的车栓到驴的后面。
公元前两千六百年至两千四百多年,乌尔帝国将一个用马赛克装饰的木盒作为陪葬品埋进了泥巴地里。今天人们挖出来一看——哇塞!四千多年前就已有四匹犟驴牵引、承载两人的战车了。

◆乌尔旗局部照片
比起牛和驴,马的大长腿更有优势,敏感、发达的运动神经也为它成为交通工具提供了先天条件。
虽然驯化野马的历史已经可以追述到距今17000年前的石器时代,但似乎将野马驯化成“家驹”还是十分的漫长。
中国商朝发现的马车有不少是配备了戈、刀、弓的战车。这种战车多能容纳3人,少能容纳2人,采用的是“远战射箭,近战挥戈”的作战方式,一人驾驶,一人攻击,离敌人远使用弓箭,近处挥戈或肉搏,或者跳下车步站。
正如《六韬》中所说“走能逐奔马,及驰而乘之”。
另外中式马车(先秦为例)一般比西方的马车要大,西方车轮轮径约在0.8-0.9米左右,中国的多在一米以上,以1.4米较为常见,车轮子大,车距也要宽些。
秦朝的“轭靷式”战车受力点是颈部,也就是马脖子。服马的颈带系法和埃及、赫梯马车差别不大。早期欧洲的古典战车一般把连接车厢的带子绑在马的脖子,马脖子成为受力点,喘气都不通畅,能指望它奋力跑多快?
为了充分发挥马的拉力,欧洲对系驾法进行了改革,出现了双辕车。再到后来罗马发明了硬质肩套,可以缓解马脖子承受的受力,减轻气管压迫,但这时候战车时代已经不再风风火火了。

◆古代马车系驾法
古代中国多有两马或四马拉的车,商代的三匹马拉车叫“骖”,四匹马叫“驷”。欧洲的马车也以两匹或四匹马多见。

◆电影《宾虚》的古罗马赛车场面
电影《宾虚》还原的古罗马赛车场景大多都是四匹骏马牵引着车厢,驾驶员站在后方操纵马缰。只不过罗马竞技太过血腥,一把没把住“方向盘”,下一秒驾驶员就可能身首异处。
P.S. 文中所建3D模型的数据都来自考古资料,或与实物有出入。
- 参考资料:
- 全历史官网
- 秦始皇陵博物院官方网站
- 《史记》
- 《考工记》
- 《中国青铜器辞典》
- 《历史的细节:技术、文明与战争》
- 《秦始皇陵铜车马发掘报告》
- 《秦始皇陵一号铜车马清理简报》
- 《秦始皇陵二号铜车马清理简报》
- 《秦陵一号铜车立伞结构的分析研究》
- 《古罗马赛车场上的经济与政治》
- NOVA《Chinese Chariot Revea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