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物】触摸后母戊鼎的“鱼尾纹”
究竟怎么做才能哄得喜怒无常的老妈笑开颜?不妨师法古人,看看历史上都有什么招数让老母亲好评不断。

古人言:

“百善孝为先。”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讲究为人“孝”先行,孝敬父母是生而为人应尽的道义,怎么做才能表露你的孝子之心呢?

···

01 孝子爱豆,C位出道

氪金派代表——乾隆

◆氪金玩家“傲视群穷”

爱新觉罗·弘历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大孝子,为了给老母亲贺寿,乾隆网罗稀世珍宝:璇宫朗照水晶球、碧玺朝珠,还有亲笔手绘《珠躔朗曜寿星图轴》,拼财力拼才艺都不在话下。

◆璇宫朗照水晶球

自崇庆太后六十大寿起,乾隆逢她整十生日就大办宴席。群臣齐聚,共飨盛宴,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场面恢弘,人山人海(画面似乎有点眼熟)……

◆《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图》

体贴派代表——汉文帝

◆女儿是小棉袄,儿子争做暖手宝

刘邦四子汉文帝刘恒也是有名的孝子。老母亲薄太后重病好几年,刘恒常侍奉左右,亲尝汤药,嘘寒问暖,夜里趴在母亲床边哄她入眠。暖心体贴,无微不至,真乃帝王极品、孝子典范,后来他也被列入中国《二十四孝》最佳孝子排行榜。

直男硬汉代表——祖庚

出生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商王祖庚还来不及拥有一张自己的肖像画。为了怀念逝去的老母亲,祖庚着手让人铸造了两座青铜鼎。

◆后母戊鼎

偌大的方鼎让人见着忍不住叹一句——“好家伙!这大缸,得屯不少米吧”。话这么说也在理,是礼器中的主要食器,可以存放食物,也可以用来“明尊卑、别上下”,毕竟青铜器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重要工具。

商代有圆鼎、鬲鼎、扁足鼎、方鼎等几种。央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就推测了古时候圆鼎和方鼎的用途:

鼎的形状与天圆地方相合,圆鼎祭天装肉,方鼎祭地盛谷物。

◆天圆地方和鼎的关系

···

02 后母戊鼎是给后妈造的吗?

刚出土的时候,有学者认为这个青铜大鼎内壁的三字铭文是“司母戊”,没错,一眼看过去可不就是“司”吗?

◆“后母戊”铭文

后母戊鼎出土20多天以后,古文字学家发布在日报上的《安阳五官村出土方鼎铭文考释》一文,将铭文认定为“司母戊”,后来待大鼎被收入国库,国家统一采用“司母戊鼎”作为官方名称。

几年后有学者表示,甲骨文金文中的用字都有正反通用的情况,这里的“司”有可能是“后”的反字。“后”在古代可指“君主”“领袖”,也有“王后”的延伸用意。《竹书纪年》里曾以“后”代指夏朝君主,而后期的甲骨文里则有“夏后”指代武丁之妻妇好的例子。

◆妇好墓出土的后母圆尊、方尊铭文

但这个说法也存有疑虑。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的裘锡圭教授认为,殷墟卜辞中说女性的“司”,不应认做“后”,这里的女性称谓应该是“㚸”,即可说生人,亦可说死人。人们认为的“司母戊”“司母辛”中的“母”可能是“女”字旁,仍应读为“司戊”和“司辛”。

目前国家博物馆沿用的是“后母戊鼎”的叫法,争议仍然存在。鉴于甲撕文对此抱有疑问,此处不再继续讨论,本篇文章仍以国博叫法为准。

出土于河南安阳五官村的后母戊鼎,诞生于公元前14世纪至前11世纪的商朝。当时的君主祖庚(也有传闻说是其弟祖申)为了纪念母亲,让工匠铸造了这一个大型祭祀用具(大约是怕已故的母亲饿肚子吧)。

祖庚是商朝第24任君主,他的父亲前任君主武丁有三位“法定”王后,分别叫妣戊(妇妌)、妣辛(妇好)和妣癸。殷墟卜辞里记载妇好妇妌分别管理军事和农耕

1976年人们从妇好墓里发现了后母辛方鼎,方鼎内部铭文就刻有后母辛三字。

◆后母辛方鼎,“母辛”是妇好的庙号

早在1939年河南安阳五官村发现的后母戊鼎,是用以祭祀另一位王后妇妌的。村民发现这个古老的庞然大物后,担心被日军抢走,又用黄土将它遮盖起来,埋了几年。1946年后母戊鼎被重新挖出,被运往南京作为给蒋介石的寿礼,几经辗转最终在国博(中国历史博物馆)落脚,直到现在。

◆蒋介石聚众观鼎

···

03 司母戊鼎详情解剖

后母戊鼎是现阶段已知古代最重、最大的青铜器,它高133厘米,长112厘米,壁厚约6厘米,四足的直径最少15厘米,重832.84公斤。鼎身宽而形状方直,体型如此庞大,做工又见精妙,可见商周青铜文明的盛况。

后母戊鼎的外壁以云雷纹为地,鼎身四周有盘龙纹,腹部和底部的圆形柱上装饰有饕餮纹,鼎身四面的交接处饰以扉棱,扉棱两侧是牛头纹,足下的扉棱又有饕餮纹

注释:饕餮纹其实本叫兽面纹宋朝兴起金石学以后,才有人专门取了这个古怪名字。青铜器里的饕餮通常是以虎牛羊等为原型,抽象化创造出来的纹饰。带饕餮纹的大鼎经常会用在祭祀,大概古人都在默默许愿——愿老天爷保佑今年“吃得饱饿不着”。

◆常见的青铜器饕餮纹

◆后母戊鼎鼎壁饰纹

吕氏春秋·先识览》里记载:

“周鼎著有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a a 吕氏春秋 作者:吕不韦 此篇内容在览.先识览

饕餮是传说中贪吃的神兽,“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齿人手,古人用言语描绘的饕餮长相奇特,凭空想象怕是有点难度。

一般认为《山海经》里描绘的“狍鸮”(páo xiāo)和饕餮是同种异兽。

鼎耳上装饰有浮雕式鱼纹,为两尾鱼形纹(鱼形纹和眼角鱼尾纹请别搞混),耳外侧饰浮雕是双虎食人首纹。

◆鼎耳双虎食人首纹

饰纹中的双虎更像一对等待喂食的锦鲤

两只鼎耳在出土时弄丢了一只,据说可能是当地村民给锯断的。现在的两只鼎耳是专家修复后的模样,大家在国家博物馆观赏时不妨留心一下双耳的造型。

◆殷墟刚出土的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装饰细节

注释:扉棱是范铸的特征,专业人员可以从扉棱的数量和形状判断出范铸是分开铸模还是整铸。

后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一体铸造而成,鼎耳是在鼎身铸成以后装范浇铸的。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是一朝重中之重的大事,典礼上所用的祭器礼器能体现当朝国力,也是人们意识形态的象征。商周是中国青铜时代的辉煌时期,青铜器产量巨大、规模宏伟,必然会有类似今天工业体系的一套流程。制作一件后母戊鼎,从金属原料搜集、合金冶炼、铸模、浇铸到纹饰,哪一步都不轻松。

>>>知识充电

青铜器的制作流程

青铜器制作主要有陶范铸造、失蜡铸造、复合材料铸造和焊接法等等。不同的铸造方法会在青铜器器身留下痕迹。商周的青铜器多用泥范铸造,这叫做范铸法。“范”其实就是今天的模具。

◆后母戊鼎的浇铸过程(来自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

范的面泥(内部接触层)是用水淘洗过的澄泥,背泥(外层)则会用一些粗料——掺入一些砂子、植物纤维,能够增强范的透气性。范制成以后先经过烘烤,浇铸时需要将范拼接在一起,这叫做合范浑铸。

大体制作流程是这样子的:

  1. 特制泥做成实心的泥模,圈足分开,雕塑纹饰主干;
  2. 烘焙泥模变硬,在泥模上分块制作外范;
  3. 外范加刻花纹,拼接范块;
  4. 底部制作铭文范,然后嵌入;
  5. 泥模上刮去纹饰,合范时形成空隙,这个空隙层决定浇铸之后青铜器的厚度;
  6. 制作浇口和冒口后的剖视泥范;
  7. 泥范阴干,用600℃-900℃度的温度焙烧成陶范备用,在浇筑前陶范要经过预热后,再灌注铜液;
  8. 熔液冷却后,打碎外范,清除泥芯,取出青铜器精整抛光。

◆陶范铸造青铜流程示意图

后母戊鼎因为体量巨大,比较费材料,它的陶范是用二十多块范拼接起来的。

后母戊鼎被发现后(约在1959年以后),考古学家在安阳殷墟苗圃北地和孝民屯发现一处一万多平方米的铸铜遗址,内部有工棚的痕迹,还有数千块陶范。其中发现了一块长达1.2米的陶范、一个直径约为80厘米的坩埚和直径1米的炼炉。

打造一个后母戊鼎,前期准备的金属原料要超过1000公斤,到了塑泥模、制陶范、浇铸的过程,还需要克服一些复杂的技术问题,比如浇铸时会遇到的熔液冷隔。

这时候苗圃北地的大熔炉就能派上用场了。浇铸时用六座熔炉放置在铸型之外,依次打开出铜口,铜液经地槽流入陶范,冷却成形。鼎身铸好以后,单独铸造鼎耳,按流程给鼎耳安模、翻范,保证工艺有序进行。

铸铜工作坊工作流程

◆制模

◆制范

◆浇铸

◆修整打磨

青铜器的分类较为复杂,可以从形状和功能、形制划分。这里我们以功能为准,做个简单分类。

◆青铜器按功能分类 查看详细关系图

◆青铜器按功能分类

发现殷墟遗址以后,国内成立了研究团队,考察和挖掘各地的铸铜遗址,我们目前知道的古代青铜器铸造遗址以河南居多,如殷墟的苗圃北地和孝民屯、洛阳东郊泰山庙、偃师二里头遗址武涉县的商村遗址……另外1960年山西侯马也发现了一处东周青铜器铸造遗址,里面的铸铜作坊差不多有五千平方米,出土陶范和模具大约有三万多块。

◆青铜器铸造遗址(部分)

今天人们通过化学分析得知后母戊鼎的合金含量——含84.77%、11.64%、2.79%,它的同期后母辛方鼎的比例依次为83.60%、12.62%、0.50%,其实到了中晚期青铜器的合金成分已经稳定,且有一定的标准。

◆商周青铜器合金成分比例

来自《中国青铜器》

后母戊鼎显示了商代后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的纯熟,也彰显了中国早期发达的青铜文化。眼下这件国之重器安静地立在国博展厅。千百年间日出日落,风起云涌,古老的铜器见证了历史的发展和进化,它是中华文明跨时代的里程碑,亦是古代匠人智慧和工艺的完美结合。

青铜器的冶炼和铸造展示出中国早期社会生产力的最高水平,也为中国采矿冶炼技术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以文物的眼光看历史,甲撕文的考古之路还在继续。

  • 参考资料:
  1. 全历史官网
  2. 中国国家博物馆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4.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5. 《说“㚸”》裘锡圭
  6. 《如果国宝会说话》
  7. 《中国青铜器》马承源
  8.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孙机
  9. 《古代青铜器的制作方法》
  10. 《“司”母戊鼎为何改名“后”母戊鼎》
  11. 《后母戊鼎——永久禁止出国(境)文物》
  12. 《“甄嬛”过生日,孝子乾隆皇帝送啥寿礼?》
  13. 《乾隆皇帝送给生母(甄嬛)的母亲节礼物》
  14. 《复杂化生产:晚商青铜器陶范铸造工艺流程》
  15. 《李维明:国博对司母戊鼎的改名“只是更名 不是正名”》
  16. 《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图》的修复 ——兼及修复与研究保护的一体性

(本文作者、编辑:越国公,图谱:壹品夫人)

关注“全历史”公众号,秒达甲撕文精品文库(微信ID:allhistory)

阅读数 1.7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