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格雷茨小镇(La Gleize)位于比利时的东部,靠近德国的位置,是一个人口不过百人的小村镇。
然而在1944年12月底,就在这个小镇,发生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

今日的拉格雷茨小镇
···
蓄势待发的“喷灯营”
随着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之后,德军一直寄希望于发动一场较大规模的战役能够把盟军赶下海,随后希特勒便处心积虑发动了一场“阿登反击战”(Battle of the Bulge),然而到1944年年底的时候,情况越来越不好。
面对蜂拥而至的盟军增援部队,深入盟军后方的派普战斗群被盟军分割成了好几块,情况不容乐观,因为他们无法获得其他德军部队的支援,包括指挥派普战斗群的约阿希姆·派普(Joachim Peiper)本人也身陷重围。

约阿希姆·派普(Joachim Peiper)
时任武装党卫军第一“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二级突击队大队长

参加阿登战役的武装党卫军装甲掷弹兵
右边这哥们手里拿的是“铁拳”反坦克火箭筒(Panzerfaust)
作为一个经验丰富,饱经战阵的指挥官,派普并不打算坐以待毙,他集中了手里所有能够指挥的兵力,打算和盟军在比利时的拉格雷茨小镇附近,决一死战,先顶住盟军进攻,而后再伺机而动,突出重围。
作为武装党卫军(Waffen-Schutzstaffel)各作战师的第一师 ,这群经过铁与血考验的党卫军老兵们战斗意志相当顽强,当初在苏德战场上,苏军便将这支部队称为“喷灯营”(这支德军的标志是一盏喷灯)。
武装党卫军第一师组建于1933年3月,其全称为:“武装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第一装甲掷弹兵师”(Leibstandarte SS Adolf HitlerPanzergrenadier-Division)。
经历了数次改名之后,于1943年10月最终命名为:“武装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第一装甲师”(1.SS-Panzer-Division Leibstandarte SS Adolf Hitler)。
···
决战前夜
盟军方面深知这帮死硬的纳粹分子不会轻易放下武器,毕竟,党卫军是希特勒最忠实的信徒,所以盟军拿出了“杀鸡用牛刀”的劲儿,准备集结重兵碾死这群纳粹党徒,计划如下:
美军第30步兵师在火炮部队的配合下从西边进攻拉格雷茨;
美军第3装甲师在拉格雷茨东部及东北部集结,切断德军的后路;
美军第82空降师作为步兵,从西南面进攻拉格雷茨。
实际上,对于派普来说,他们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是美军的炮击:美军第30步兵师的105毫米榴弹炮和美军第740坦克营的155毫米重炮正在全力开火。
呼啸而至的美军炮弹准确地落在德军阵地上,拉格雷茨这个小村庄瞬间成为了燃烧着的人间地狱。
在拉格雷茨的德国守军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德军寄予厚望的那六辆钢铁猛兽——重达70吨的虎王坦克(Panzerkampfwagen VI Tiger II)。
早在阿登战役发起前,拥有45辆虎王坦克的武装党卫军第501重装甲营就被派给了派普战斗群。现在,拉格雷茨附近的开阔地形十分有利于德军坦克炮手利用其优势,充分发挥虎王坦克的KWK 88mm车载反坦克炮(Kraft-Wagen Kanonen 88mm)的巨大威力。
于是,派普决定将这些虎王拿来做移动堡垒使用,尽可能地给予美军沉重打击。在派普的安排下,虎王们都被部署在了压力最大的拉格雷茨东面地区,基本覆盖了拉格雷茨的整个东部,是德军防线的中坚力量。

德军虎王坦克部署及射程示意图
高纬度地区的冬天夜晚来得很快,当最后一缕阳光落下地平线之后,21日的战斗也基本划上了句号。
这一天,德军的虎王们并没有和美军交上火,不过按照派普的要求,德军的防御伏击阵地已经基本构筑完毕。
武装党卫军装甲掷弹兵(Waffen-SS Panzergrenadier)在冬天的寒风中,大家紧挨着,坐在一起互相取暖,相互之间分享着所剩无几的香烟,享受着大战前难得的宁静,也算是战争中的一点心理安慰。
烟头的点点火光和士兵们的聊天声时不时被美军火炮轰击声所打断。
···
美军和虎王的初次对决
随着22日黎明时分的到来,零星的美军炮击演变成了重炮齐鸣,而且比前一天更为猛烈,光是美军第30步兵师的炮兵就射出了上万枚炮弹。
利用火炮带来的压制效果,美军第3装甲师的麦克·乔治(Mike George)特遣队发动坦克,向前发起进攻。发动机的怒吼和刺耳的履带摩擦声很快压倒了炮火的轰鸣声。
德军装甲掷弹兵也从自己的观察镜里看到了美军M4谢尔曼坦克(M4 Sherman)的身影。
沿着村庄东北部公路推进的美军装甲单位很快便与在此地防守的334号虎王相遇。虎王庞大的身躯让美军吓了一跳,但是美军很快反应过来,散开队形对其进行包抄进攻。
虎王坦克手迅速向美军装甲单位瞄准,接连打出了多发炮弹,但是准头太差,加上射界受限,势单力薄的334号虎王坦克很快就被冲到近距离的美军M4谢尔曼坦克击毁。除此之外,包括配合虎王作战的黑豹坦克和追猎者坦克歼击车(Jagdpanzer 38t Hetzer)都在美军的合围中被打成了废铁。
由于虎王的身躯过于庞大,被击毁的虎王挡住了整条道路,而美军完全没办法将这个重达70吨的“巨型路障”挪开,只好改变攻击路线,换从东面向拉格雷茨进发。

美军正在检查被击毁的334号虎王坦克
右边是被美军击毁的黑豹坦克
···
决战!虎王对群狼
在解决掉北部的334号虎王之后,美军遇上了一个大麻烦:他们撞进了德军坦克的交叉火力网中。
204号虎王在2400米的超远距离上向美军开炮,两发炮弹就打爆了一辆美军谢尔曼坦克。而部署在村镇南部的203号和211号虎王,在黑豹坦克(Panzerkampfwagen V Panther)的配合下,也从1400米的距离向美军发出了炮火的怒吼。

被虎王击毁的谢尔曼坦克

另一辆被击毁的美军坦克
不过,美军并没有被吓倒,反倒是像狼群一样,猛扑了过来,因为美军心里很清楚,只有和德军贴身打近战才能弥补自己火力上的不足。
虎王虽然能打,但是面对开阔地上成群结队,蜂拥而至的美军M4谢尔曼坦克,也逐渐招架不住,很快就陷入美军的“汪洋大海”中。
近战中的虎王,其劣势暴露无遗:南部农场里的211号虎王的炮塔被多发炮弹命中,虽然没有被打穿(虎王的正面和侧面极难被打穿),但炮弹打在虎王身上所引发的巨大震动,使得虎王的电击发射装置受损,无法继续射击。
炮击过后,虎王的车长汉图施(Hantusch)头部受伤,鲜血直流,他双手抱头,跑进了地下室,他的坦克手也弃车逃走。
旁边的另一辆虎王213号运气更糟糕,炮管被美军炮弹打断(这种事发生的概率极小),随后丧失了战斗能力,车组成员只能选择弃车逃走。213号虎王的指挥官多林格(Dauringer)满头鲜血,也躲进了地下室,他说:“坦克里的浓烟让我什么都看不见,对方的炮火让我无法观察敌情,炮管也被打掉三分之一。”

进村的美军正在检查被击毁的213号虎王坦克
战后参加过此战的德军士兵回忆录中,曾有记录说,两辆困兽犹斗的虎王在失去战斗力之前似乎拉了不少美军坦克垫背。
不过几十年之后,战史作家克里斯特·博格斯通(Christer Bergström)考证了美方的相关资料后,却得出了一个令德国人相当难堪的结论:在当天的战斗中,211和213号虎王遭遇了大约15辆谢尔曼坦克的围攻,但这两辆虎王竟然一发未中,美军无一伤亡!

被美军击毁的黑豹坦克
“猛虎架不住群狼”,美军装甲部队躲过其他虎王坦克的炮弹,靠着其灵活的机动性,冲到虎王的近距离处向其开炮,昂贵的虎王坦克就这样被美军“群殴致死”,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米歇尔·魏特曼(二战纳粹德国四大坦克天王之一)。不过,仗着虎王坚硬厚实的防护装甲,车组成员捡回了一条命,纷纷弃车逃走,如果换做是其他的德军坦克,诸如四号坦克之类,恐怕早就被谢尔曼坦克打爆了。
德军寄以厚望的“钢铁猛兽”就这样在美军的合围中一辆辆被打成废铁。而本该取得不错战果的伏击战变成了德军装甲部队的葬礼。
随着夜幕降临,美军没有利用早先取得的战果穷追猛打,而是鸣金收兵了。
在此之后,德国人剩下的坦克战车也因为缺乏油料弹药而彻底丧失了战斗力。派普本人也明白,这次被给予厚望的战役算是彻底完蛋了,自己的当务之急是快点逃回己方战线。23日夜晚,德军将自己的重装备毁坏后,剩下的约800名官兵开始徒步突围,在冰天雪地中一路跋涉,最终回到了萨尔河一线的友军阵地。
战后统计,武装党卫军第501重装甲营(Waffen-SS 501th Heavy Armour Battalion)参与阿登战役(Battle of the Bulge)的虎王坦克一共损失了12辆,这也标志着整个武装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的进攻彻底终结。

正在撤退的德军士兵
左边有一辆被美军击毁的SdKfz.251半履带装甲车(Mittlerer gepanzerter Schützenpanzerwagen)

美军解放后的拉格雷茨小镇
美军士兵抱着当地居民的小孩
战争结束后,拉格雷茨这个鲜为人知的小村庄由于这一场战役变得小有名气。
村庄中也建起了一个“44年12月博物馆”(December 44 Museum)对此战加以纪念。
在博物馆前方,停放着战后维修复原的213号虎王坦克,人们用一截黑豹坦克的炮管接上了之前被打断的炮管作为修复。

被打断炮管的213号虎王坦克

博物馆前的213号虎王坦克
人们用一截黑豹坦克的炮管接上原先被打断的炮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