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经济】日本货币的一千年
1636年(宽永十三年),幕府首次官铸通行全国的法定钱币——宽永通宝铜钱。这种铜钱不但在日本国内大量流通,垄断了国内钱币市场,甚至还大批流入中国。这种铜钱上的“宽永”年号二字一度震惊了乾隆帝.....

公元7世纪开始,日本模仿中国隋唐两代的政治体制构建了它自己独有的“律令制”国家。此前的日本社会,主要使用实物进行交易,而流通货币的发行无疑是当时日本构建国家的重要一步。

但早在律令制国家形成以前,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这些移民被日本称作“渡来人”)就成功把汉代的半两钱、五铢钱带到了日本。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日本学术界普遍认为公元708年模仿唐朝“开元通宝”铸造发行“和同開珎”是日本自铸的最古老的货币。但随着1998年,日本对奈良县明日香村飞鸟池遗迹进行发掘后,发现的33枚铸造时间为7世纪后期的 “富本钱”,刷新了记录。

富本钱

不过无论是“和同開珎”,还是“富本钱”,这两者都属于铜钱,因为值得一提的是,7世纪的日本还存在着一种被称为“无文银钱”的银币。根据《日本书纪》记载,当时的日本天皇曾下诏:“自今以后,必用铜钱,莫用银钱。”

两种钱币的对比

从708年到958年期间,日本共发行了12种铜钱,统称为“皇朝十二钱”,“和同開珎”即为第一种。但当时也铸有金币银币,不过主要用于赏赐、赠答等,并不用于民间交易。

皇朝十二钱

一方面,随着日本国内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界对货币的需求日益增多;另一方面,日本铜矿资源匮乏,硫化铜的精炼技术尚未发明。很快,日本自行铸造的铜钱出现了质量恶化(含铅量大幅上升),价值迅速降低的现象。到十世纪中叶以后,日本逐渐放弃了铜钱的铸造,转而进入了一段使用实物(主要是米、绢、布)代替铜钱作为交易媒介的实物经济时期。

由于日常生活的需要,日本从11世纪到13世纪期间开始大量进口中国的铜钱。鉴于日本国内的金银矿资源富足,因此在宋日铜钱贸易中,日本主要对宋朝大量输出黄金砂金,用于进口宋朝铜钱。

宋理宗淳祐年间,日商在南宋台州大肆采购铜钱,以至于铜钱一时之间在当地绝迹。太政大臣西园寺公经派商船赴宋贸易,货物售罄,却不进货只收铜钱,一次运去铜钱十万贯,这相当于南宋一年的例钱铸造量。由此可见宋日铜钱贸易的兴盛。

宋钱

明朝建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禁止铜钱流通,但明廷在朝贡交往上却十分开明,多次赏赐大量铜钱给予周边国家。永乐通宝、宣德通宝便是在此时大量流入日本的。

进入室町时代以后,日本的商品货币经济重新活跃起来,大宗交易更倾向于使用铜钱进行交易。根据日本今堀日吉神社保存的土地买卖契券,可以明显看到,实物货币在交易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1467年日本国内爆发了应仁之乱,从此进入了战乱频繁的战国时代。为了确立自己的霸权,战国大名之间展开了无休无止的战争。

支付巨额的军费以及赏赐家臣的需要,大小割据势力不可避免地需要大量货币以供己方开支。这时铜钱价值小、难以搬运的弊病,中日贸易的不畅,再加上明代的禁钱政策,使得仅凭获取中国铜钱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财政需求。就在此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金、银作为贵金属货币开始在日本国内进行流通。

16世纪上半叶,日本从中国引进了银矿的精炼技术——灰吹法,位于本州岛西部的石见银山是当时日本第一个采用这种技术的银矿。灰吹法的引进,大大提高了日本金银的产量。

灰吹法示意图

内外压力共同作用之下,彼时的日本国内大小割据势力大力开发自己领内的金银矿山,很快,社会开始广泛使用金银作为流通物。日本白银也通过葡萄牙人等外国中间商大量出口中国,帮助明代中国完成了“货币白银化”这一重要经济转型。当时日本国内市场上,影响力最大、体系最健全的货币体系是甲斐武田家的“甲州金货”,其确立的“两、分、朱、目”单位体系,被日后的德川幕府所沿用。

16世纪中叶以后,织田信长初步建立了全国霸权。在此情况下,他颁布了《撰钱令》,明确规定了钱币及金、银货币流通的规则,初步整理了战国时代以来日本混乱的货币流通市场,昭示了他企图统一日本全国货币流通市场的决心。

织田信长统一路上,中道崩殂,后其部下羽柴秀吉(后来改名丰臣秀吉)成功继承了统一日本全国的大业。他在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后,也计划统一币制,铸造天正大判等金、银货币。但丰臣秀吉所铸造的金银货币,主要用于军费开支和部下赏赐,并不是一般的流通货币,其重量也没有一定规律,兑换比率也不固定,总而言之并没有建立起以金货为主要通货的货币流通体系。

丰臣秀吉死后,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篡夺了政权,并就任征夷大将军,开创江户幕府。此后,德川政权独占了全国的金银矿山,并设立金座、银座、大判座、钱座等作为货币发行机构。此外,同时允许金币、银币和铜币在市场上进行流通,并固定了这三种货币之间统一的兑换比率,建立了庆长币制。

庆长币制

1636年(宽永十三年),幕府首次官铸通行全国的法定钱币——宽永通宝铜钱。这种铜钱不但在日本国内大量流通,垄断了国内钱币市场,甚至还大批流入中国。这种铜钱上的“宽永”年号二字一度震惊了乾隆帝,使得后者误以为是有人谋反。

宽永通宝铜钱

但随着幕府财政危机的加深,商品流通市场银货不足,江户幕府元禄八年(1695)进行了货币改革。幕府在金币中掺入一定量的银,银币中掺入一定量的铜,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改铸,得以暂时缓解了幕府的财政困难。幕府从中获益后,于宝永三年(1706)再度改铸货币,获得了巨大的财政收益。

宝永三年(1706)再度改铸货币

1714至1715年,幕府再度进行了改铸,这也是江户幕府唯一一次提升金银货币品级的改铸。但这次改铸却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没有改变下级武士生活贫困的现状。

此后,江户幕府尽管又进行了几次改铸,但效果甚微。19世纪,日本经历黑船开国后,西方列强大肆掠夺日本经济。

当时日本国内金银比价大大高于国际比价,西方商人和各国使馆人员利用差额, 以墨西哥银元大量套购日本黄金, 攫取巨利, 结果黄金大量流出,钱价下跌,促使米、麦、盐等涨价。万延元年(1860年),幕府再度进行改铸,阻止了黄金外流。

明治维新开始后,日本政府于1871年学习欧美现代货币制度,颁布《新币条例》,进行了货币改革,规定金1.5g=1円(元),而 1円=100钱=1000厘。1882年,日本成立央行——日本银行。通过一系列政策,日本健全了日元的货币体系,使得日本货币正式迈入了纸币时代。

  • 参考资料:
  1. 倪佑密《略论古代日本货币的历史意义》
  2. 周爱萍《日本德川时代货币制度研究》
  3. 黑田明伸《十六世纪日本的钱币流通》
  4. 陈洪伟《11至13世纪宋日铜钱贸易与钱荒问题》
  5. 武末純一《日韓交流と渡来人——古墳時代前期以前》

作者介绍

德克萨斯红狼

文史作家、书评人,爱读书,爱写作,爱交友。喜欢钻研冷门偏僻的事物,也奉行“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的人生信条。

阅读数 2.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