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物】甲撕文教你来“打铁”
都说这一作《只狼》鼓励玩家“拼刀”,也就是主动靠近敌人与其打斗。因为拼刀时不断出现铛铛铛铛的金属碰撞声,玩家们将这个游戏亲切地称为“打铁”。那么,你是否了解大家打的是什么“铁”呢?

有人说游戏玩家玩物丧志?

拜托,那是你玩游戏的姿势不对。

甲撕文立志让你边玩游戏边涨芝士,

寓教于Game,我们真的可以!

由From Software制作的动作冒险类游戏《只狼:影逝二度》发售近两个月了,这两个月里,全球的游戏玩家领略了日本战国时代的风情,体验了与各种武士【和猴子】拼刀的畅快感,【还学会了死字的写法】。

◆From Software开发,动视发行,宫崎英高制作的动作冒险类游戏《只狼:影逝二度》,玩家在游戏中扮演一位名为“狼”的忍者

制作人宫崎【老贼】英高的游戏一向以文化底蕴深厚而为人所知。他的前几部游戏,《黑暗之魂》系列融入了北欧神话的世界观和骑士文化;《血源诅咒》则融合了克苏鲁神话背景与维多利亚时期的建筑风格,其剧情设定中甚至能看到中世纪黑死病的影子。

这一次,这位已经在欧美市场打出名头的游戏制作人将新作背景定在了战国末期的日本,可以说是一波漂亮的“反向操作”,完成了所谓的“文化输出”。

◆宫崎英高的微笑

今儿个甲撕文就带大家来了解了解“宫崎老贼”的这一波文化输出。

◆日本刀时间线

···

来打铁啊

都说这一作《只狼》鼓励玩家“拼刀”,也就是主动靠近敌人与其打斗。因为拼刀时不断出现铛铛铛铛的金属碰撞声,玩家们将这个游戏亲切地称为“打铁”。

那么,你是否了解大家打的是什么“铁”呢?

太刀

◆一位全副武装的武士(侍大将)腰间佩带一把太刀

日本刀的发展来源众说纷纭,但在现今所知的几种刀型中,太刀出现的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平安时代的中晚期,也就是中国的唐末五代十国一直到北宋这一段时间。

太刀的刀身向上弯曲,长度也相对长,是针对马上作战而出现的刀型。因其制作精良,刀装华丽,主人一般都是地位较高的武士。正因如此,太刀在后来也发展出了礼仪用品和身份象征的作用。

◆苇名城的少主苇名屑一郎弦一郎佩带的就是一把太刀,可以看到佩戴在腰间时刀刃向下

在游戏中设定的战国时代晚期,佩带有太刀的武士大多是身份地位很高的武士(如苇名弦一郎),他们是战场上的指挥将领,因此太刀也作为部队的指挥刀使用。

太刀的佩戴方法是将其刀刃一侧向下系在腰间,这也是它和其他刀型最大的不同。

◆按照刀的长度和弧度来看,影帝义父枭的刀应该属于大太刀,但他的佩带方法不正确,而且其忍者的身份无权(且无钱)佩带太刀

随着战场上的实际使用需要,太刀演化出了不同的长度,一般把长度在60.6cm以下的称为小太刀,超过90cm的则称为大太刀

大太刀还有一个分支叫野太刀,但其具体的区分标准还需学界再议。

◆蟒蛇重藏(图左)使用的可能是野太刀,因其作为步兵背负使用,而不是作为骑兵在马上使用(也有说法是野太刀是一种刀装,因此此处仅为推测)

打刀

打刀的出现比太刀晚得多,大约要到日本的南北朝时期(对应中国的元末明初);而广泛使用则是要到室町中期,也就是日本战国时代的开端(对应中国的明朝中后期)。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游戏中大量出现佩带打刀的敌人,甚至主角的武器也是一把打刀。

◆游戏的主角“狼”日常使用的楔丸即是一把打刀,其刀身弧度没有太刀那么明显

比起制作工艺精良、刀装精美的太刀,打刀的制作工艺可能没有那么讲究,刀身上的装饰也相对简单,当然成本也会降低不少。

众所周知,日本的战国时代是一个“诸侯割据”的时代,长期的战争使得大批失去主公的武士沦落为浪人。

为了便于日常携带和使用,【当然也是因为穷,】打刀开始在中低阶武士浪人中流行开来。

◆佩带打刀时刀刃向上

虽说是为了地面战斗而设计,打刀的长度其实并不一定比太刀短。打刀与太刀最大的区别实际在于其佩带方式。

佩带打刀时,应当将刀刃向上,刀背朝下,实际使用时反手拔出,甚至还能顺势使出“拔刀斩”。

◆比较武士(图左)手中的太刀与狼(图右)手中的打刀(楔丸),其刀身长度与弧度均有明显的区别。顺带一提,因为日本刀的质地硬而脆,实际使用中一般不会用刀锋去接劈砍

◆红色的不死斩上满是豁口或许正说明了狼的拼刀方法不对吧……

知识充电


忍者是指在镰仓时代至江户时代日本(相当于中国的明末清末)、侍奉大名或领主,或者独立地进行谍报、破坏、渗透、暗杀等活动,并以此为职业的个人或集团。

传说圣德太子曾经使用一名叫做大伴细人的“志能备”进行情报收集工作,因此这位“志能备”被视作忍者的始祖。

学界现在一般认为忍者始于幕府时代,活跃于战国时代。“应仁之乱”给日本带来了长达一个世纪的动乱,忍者也借此机会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然而,真正活跃于历史上的忍者的生活其实并不为人所知,因为他们的活动隐蔽性极高,留下的典籍记载中也多有虚构和夸张的成分。

如今我们熟知的忍者文化一直到江户时期才开始形成,作为文艺作品的题材而逐渐为人所知。

蒙面、背刀、身上藏满暗器,在夜晚出其不意地行动,这种形象也是在这个时间段逐步成型,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想象力与好奇心,“忍术”也在文艺作品中逐渐变得玄幻起来。

我们推测真实的忍者生活,首先要认识到忍者在当时的身份地位其实非常低。武士是服务于大名的贵族,而忍者则相当于服务于贵族的仆从。

正如前文所说,长刀(太刀和打刀)一般只有武士才有资格使用,忍者作为仆从没有资格配带。忍者们为了完成隐匿任务,会利用身边随处可见的一切东西作为武器,这可能也是忍具的由来。

因此,《只狼》中主角“狼”作为忍者,随身佩带主人家的家传宝刀,一路与各种武士正面比拼,在真实的战国时代是完全不可能发生的事。

短刀和胁差(xié chā)

无论是太刀还是打刀,均属于长刀,适用于开阔场地;而针对一些狭窄的场地或者近身的防御,一把较短的副武器也是十分必要的。

◆日本的国宝级名刀日向正宗即为一把短刀,被认为是正宗最好的作品之一

在胁差出现之前的镰仓时期,也就是中国的宋末元初,武士的副武器——短刀率先出现了。

既然是提供给武士这样的贵族使用,做工和装饰也必须与太刀一样精良,因此很快成为了高阶武士的身份象征之一。

◆寸延短刀,相模国住人広光作

随着战争的日益频繁,到了日本南北朝时期,战场上大量出现“延文贞治型”的寸延短刀。

武士佩带的短刀不同的是,寸延短刀在战场上的实用性非常强。这也说明了战争使得武士对于副武器的功能需求进一步增加,我们甚至可以将其简单粗暴的认定为胁差的雏形。

事实上,早在记载南北朝历史的典籍《太平记》中,就记载了武将佩带一把大太刀和一把小太刀上阵的情形。这可能就是“大小一腰”出现之前的直观表现,即武将同时携带一把主武器和一把副武器的实战需求。

◆游戏中的步兵腰间均挂着一把打刀和一把胁差,这种配装称为“大小一腰”,实际是在战国结束后才逐渐流行开来

到了日本南北朝晚期至室町时代(日本的战国时期),随着步兵在战场上的广泛出现,胁差也随之推广开来。

我们如今熟知的“大小一腰”,也就是同时配装一把打刀和一把胁差,实际是在战国结束后的安土桃山时代(对应中国的明朝晚期)才逐渐流行开来。

薙(tì)刀和枪

薙刀和枪均为长柄武器,但其在日本出现的时间相差甚远。

薙刀早在平安时代的晚期(对应中国的南宋时期)就已经出现,仅比太刀的出现时间稍晚。

◆游戏中的boss破戒僧手持薙刀与狼战斗,这个桥上与僧侣战斗的场景令人很容易联想到源义经与武藏坊弁庆在五条桥上的大战

曾经薙刀的最大使用群体是僧侣。

日本的南北朝时期之前,僧侣已经拥有强大的武装势力,经常互相争夺势力范围或介入各个地方势力的争斗中,因此在当时多被称为“恶僧”,而僧兵一称则在江户时代之后才开始使用。

◆图中最左边瑟瑟发抖的步兵不仅腰间配有胁差和打刀,右手还持有一把直枪

进入日本南北朝时代之后,薙刀的使用逐渐减少,而枪因为其“一寸长一寸强”的特性,被足轻(低级步兵的一种)广泛应用在战场上。

到了战国时代,战争模式已经从武士的个人战斗转变为步兵的集团战,长枪就成为了战场上的主要武器,甚至许多骑兵也开始使用。

◆日本枪的各种形状

日本枪的种类也有很多,有直枪、片镰枪、十文字枪等,各自细分也有许多种类。

在《只狼》设定的日本战国时代背景下,最常见的就是直枪。

◆Boss鬼形部(图右)使用的武器就是一把片镰枪

片手打和七支刀

◆【防狼女】永真小姐姐的刀形制看起来比较符合片手打的标准,但片手打也是一种副武器,一般不会直接用来与人“拼刀”

胁差出现之前,大约在室町中期,也就是战国时代刚开始的时候,有一种名为“片手打”的刀流行过一阵子。其特征就是刀身偏短,重心稍微靠前,很明显是作为单手使用的刀,这也是“片手打”名称的由来。

◆游戏中来自“西方”的樱龙手持七支刀

◆石上神宫出土的七支刀

在游戏中的“仙乡”里,有一条来自“西方”的樱龙,手持一把七支刀

七支刀的造型可以说在日本是“独一份”了,很明显能与日本奈良县石上神宫出土的国宝对应上。

根据刀身铭文,可以断定是古时的百济国赠与倭国的礼物。

◆百济(公元前18年-公元660年)(又称南扶余)

七支刀的刀身形状很明显不是为了实战使用,因此百济国很有可能只是想向倭国“炫技”而已。

另外,因为朝鲜半岛的地理位置在日本的西面,正好能与游戏中樱龙来自“西方”的描述相对应。

认识一把日本刀 查看详细关系图

◆日本武士刀的分类

···

铛铛铛铛铛

日本之所以将如此多形制的刀枪都归入刀的类别,有一个很大的因素是这些刀刃的制作方法都有类似。

日本刀发展的历史上,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制刀流派,都有着不同的制刀秘诀,但其基本原理和制作步骤是相似的。

◆使用踏鞴炉炼钢

日本刀使用的锻造原料称为玉钢,也称和钢。

传统的炼钢法是将铁矿砂与木炭混合后放入炉中,利用碳的还原性将铁元素还原出来。还原出的铁又和碳结合,形成铁碳合金

这个过程称为吹踏鞴,也称押𬭁法。

因为整个炼铁过程中温度仅有1200℃左右,还原出的铁无法完全融化成液态,因此炼制出的成品铁块像海绵一样有许多孔,现代人称其为海绵铁。

◆玉钢(海绵铁)

海绵铁炼好后,不同碳含量的铁混合在一起,不能直接使用。

此时,工匠会采用淬火的工艺,也就是将敲成小块的玉钢包裹上黏土和草木灰,放入炭火中加热到一定程度,敲成薄片,再淬入水中。

这一步骤称之为“水减”。

水减之后的铁块会变脆,其中碳含量差异较大的部分会有不同的结构特性,因此在敲碎成小块的过程中会自然分开。

这一步骤则称为“小割”。

有经验的工匠能够准确地从碎片中挑拣出含碳量较高的部分(也就是玉钢)制作刀身,而含碳量较低的部分(称为庖丁铁)则一般会被用于制作刀芯。

◆在烧台上堆叠玉钢块,这一步称为积重

刀身和刀芯的材料会被分别进行折叠锻打。

挑选好的钢材会被整齐的码在用同样材质金属打造的烧台上,堆叠成一个小方块(积重),表面裹上草木灰,然后放入炉中。

当这些碎片开始融化时,刀工会将其取出,反复折叠锻打,最终得到材质相对均匀的“皮铁”(玉钢,质地坚硬)和“芯铁”(一般由玉钢和庖丁鉄混合锻打而成,质地相对较软)。

◆折叠锻打,图中的锻打方式称为折返锻(单一方向对折),也有十字锻(横纵对折)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皮铁的折叠锻打次数会比较多,有时甚至需要多次“积重”。不同的积重方法还会使得成型后的刀显示出不同的刀纹。

而芯铁的锻打相对简单,因其本身含碳量较低,质地较为柔软,反复折叠十次左右即可备用。

◆皮铁制作,将锻打后的皮铁敲成U型

反复锻打后的皮铁会在特定形状的铁砧上敲成U型,以备下一步的“造入”。

◆包铁入钢,将芯铁包入皮铁中(甲伏锻)

如今我们所知的“造入”有至少三十种方法,日本古代的刀工在漫长的时间里尝试了很多种方法,只为了追求日本刀的极致性能。

以常见的甲伏锻为例,刀匠会将质地相对柔软的芯铁嵌入皮铁的U型凹槽中,再进行高温烧制和锻打。这种方法其实就是我们熟知的“包钢”。

含碳量高的刀身硬度高但韧性差,实际使用中容易折断,硬度较小但韧性强的刀芯正好补足了这方面的缺点。

◆通过反复敲打延长刀身

随后,“造入”后的金属块会被反复捶打延长,最终形成长条形的刀的形状,这一步称为“素延”。

捶打完成后的刀条粗坯会经过一番粗磨和整形,准备下一步的淬火

◆工匠在刀身上敷土,准备下一步淬火

“覆土烧刃”的做法其实现代人并不陌生,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对工匠的经验和技术有着非常高的要求。

“土取”的主要成分一般为黏土、碳粉、粗砥石粉等,各个制刀流派各有秘传,但其根本目的就在于使“烧刃”(也就是淬火)的步骤顺利完成。

通常刀匠会在刀背处敷厚土,而刀刃处施薄土,覆土多少全靠经验。

◆淬火弯曲

“烧刃”的过程对于制刀来说至关重要,需要将刀身放入炉火中烧至“朝阳一样红艳”后,直接取出浸入水中,完成刀身的硬化。

究其原理,淬火的步骤中覆土薄的刀刃快速冷却,使钢内的碳受到极大的压力,变得更加坚硬;而覆土相对较厚的刀背冷却较慢,韧性比较强。

一旦淬火过程中覆土有开裂或者剥落,刀身上就会留下致命的缺陷,制刀即宣告失败。

古时的刀匠为了观察炉火和刀刃的颜色,通常会将这一步工序安排在深夜,这也给制刀添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磨刀师用数十种磨刀石打磨刀身

在关键步骤完成之后,大部分刀匠会在刀上的恰当位置刻上铭。

随后,刀会被交到专门的磨刀师手中,经过数十道精细的打磨,直至刀身呈现出镜面的效果。

刀刃还会进行一系列的装饰,配以各式各样的实用配件。

至此,一把武士刀制作才算正式完成。

◆组装成型

纵观日本历史,武士道精神贯彻始终,而日本刀则作为武士道精神的载体而受人尊崇。

工业革命后这么多年,现代工艺制作刀具的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传统日本刀的制法作为一种民族文化象征,也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至今。

《只狼》作为一款以【受苦】娱乐为目的的电子游戏,非常难得地以巧妙的方式承载了日本的这一传统文化。

这款游戏以自身出色的素质无声传达着一个信息,古代工匠制作刀具也好,生活在历史上战乱时期的武士也好,甚至上升到人生在世面临选择也好,都要牢记——

犹豫,就会败北……

  • 参考资料:
  1. 全历史官网
  2. From Software官网
  3. 《日本通史》
  4. 《武将と名刀》
  5. 《说说“胁差”》
  6. 《图说日本刀大全》
  7. 《浅谈日本武士刀的发展过程》
  8. 《基于武侠与忍者的中日文化比较分析》
  9. 《历史学视野下日本剑道技术变迁之研究》
  10. 《以日本武士刀制作过程谈力学概论感想》
  11. National Geographic,Samurai Sword
  12. 《日本刀の歴史(平安朝時代から現代まで)》
  13. 《司马辽太郎的历史小说研究——以为例》
  14. 《日本国宝级文物七支刀背后到底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15. 《日本の刃物づくりの技能と技术~福井県武生の打刃物づくりを中心として~》

(本文作者:赞美太阳奔尔德,编辑:越国公,图谱:壹品夫人)

关注“全历史”公众号,秒达甲撕文精品文库(微信ID:allhistory)

阅读数 2.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