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1917到2019,他活过一个世纪,见证了战争与和平。5月16日,他告别了我们,留下了“现代建筑最后大师”的传奇。
贝聿铭先生在建筑方面的成就,完全能够当得起“大师”二字。当我们提及他时,随之而来的必定是他的一件件知名作品。
纵观贝聿铭先生的一生,从丹佛美国国家办公楼到日本美秀美术馆,从巴黎卢浮宫金字塔到苏州博物馆,他似乎越来越偏好有历史底蕴的建筑,也逐步探索出了用现代建筑艺术表达传统文化的独特方式。
···
欧洲古典建筑:德国历史博物馆(1990)

位于法国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入口或许是贝聿铭先生以个人风格打响名号的一作,但小编更偏爱同期设计的德国历史博物馆新翼。
这座博物馆开在柏林建成750周年之际,设在柏林中心最古老的军械库之中。
在古老的巴洛克建筑背面,连接着玻璃大厅和螺旋式的玻璃楼梯,像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
两千年德国的前世今生,全都凝聚在了这一巧思之中。
···
现代化建筑:香港中银大厦(1982)和中银总行大厦(1995)

贝聿铭的父亲与中国银行的渊源,延续在这位华裔建筑大师身上,呈现在分布于北京与香港的两座大厦之中。
香港的中银大厦,是在有限的空间中像竹子一样“出人头地”;而到了北京的中国银行总行大厦,他却想到了更多。
当年的父亲因为战乱而不得不举家迁往香港,在香港创办了中国银行的分行。如今,在他的设计里,极尽挑高的总行大厦,恰好能将分行大厦纳入怀抱,严丝合缝。
这不仅仅是设计的巧思,更多的是人性的温度。
···
中国古典园林:苏州博物馆 (2006)

与父亲的心愿享有同样地位的,是童年的记忆。
位于苏州的狮子林是一座传统的古典园林,也是贝氏的祖宅,是一个少年中学时期家庭记忆的组成部分。
少年离乡背井大半生,再度回忆起当年在假山园林中穿梭的场景时,体悟到了人与山水、与自然共存的精神内涵。
贝聿铭的族谱
···
伊斯兰建筑: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2008)

要如何请一位功成身退的建筑大师再出山?我相信答案不是利益,而是挑战。
而卡塔尔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设计项目,就是一个开辟新天地的契机。
几何、玻璃、流水,虽然又是这些熟悉的“贝氏元素”,但与其说是贝聿铭一贯风格的延续,小编更认为是他在品读伊斯兰世界之后给出的“贝氏呈现”。
世纪老人贝聿铭:在文化的地标里跨越东西方之间的“玻璃门”
贝聿铭先生作为一名华裔建筑大师,首先为我们所知的是他的建筑,但他自己却没有忘记华裔的印记,跨越特殊历史时期的人生经历打磨了他对建筑意义本身的理解。
到后来,他不是只耕耘在建筑本身,他在与每一个独特的文化进行对话,而建筑设计就是他交出的“读后感”。
闻名于世界的东西方建筑大师们
(本文作者:摸金少女奔尔德 图谱:壹品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