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中兴之盛,无出于光武矣。奋寡而击众,众弱而复强,起身徒步之中甫十余年,大业以济,算计见效,光乎周宣。《酌古论》
东汉的开国皇帝,谥号“光武”的汉世祖刘秀,以能‘召唤陨石’,运气极佳,而在网络论坛上经常被冠以“大魔导师”的称呼,然而细究刘秀定鼎天下的过程,会发现远非众人们戏谑的那么轻松。
光武之得天下,较高帝而尤难矣!《读通鉴论》
我们先从昆阳之战时的‘陨石’说起。
公元23年,新朝司空王邑、司徒王寻领新军四十二万重重围困昆阳,汉军内部已经分裂,刘秀带十三骑突围收兵后,昆阳城里的守将王凤居然想的是向王邑投降
王凤等乞降,不许。寻、邑自以为功在漏刻,不以军事为忧。《资治通鉴·卷三十九》
此时天象异常
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厌伏。《后汉书·光武帝纪》
这就是盛传的‘陨石’,然而从史料记载来看,陨石并未对王邑军造成太大影响,真正挽救形势的,还是收兵归来的刘秀,以数千各地留守营兵直面王邑、王寻大军
六月己卯,光武遂与营部俱进,自将步骑千余,前去大军四五里而陈。寻、邑亦遣兵数千合战。光武奔之,斩首数十。诸部喜曰:“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光武复进,寻、邑兵却,诸部共乘之,斩首数百千级。连胜,遂前。《后汉书.光武帝纪》
六月的炎炎夏日中,此时位为偏将军的刘秀亲自领军冲阵,步步紧逼,如果以为刘秀真的是只凭一腔血勇做出此举,那就大错特错了
伪使持书报城中,云“宛下兵到”,而阳墯其书。寻、邑得之,不憙。《资治通鉴。卷三十九》
刘秀先行使用了心理攻势,使得王邑的军队开始动摇,在此基础上方才以弱击强,利用心理优势,使得汉兵勇气倍增,从而一举击破四十二万大军的阵地:
诸将既经累捷,胆气益壮,无不一当百。光武乃与敢死者三千人,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寻、邑陈乱,乘锐崩之,遂杀王寻。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势,震呼动天地,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奔殪百余里间。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争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后汉书.光武帝纪》
心理战的同时,内外夹击,再配以“陨石,雷雨”方才赢得昆阳之战的胜利。
值得一提的是,天气不是总站在刘秀这一边。在起兵初期的小长安聚之战中,刘秀追随哥哥刘縯,由于天气原因,汉军甚至惨败,刘秀的姐弟也在乱战中身亡:
时天密雾,汉军大败。秀单马走,遇女弟伯姬,与共骑而奔。前行,复见姊元,趣令上马,元以手挥曰:“行矣,不能相救,无为两没也!”会追兵至,元及三女皆死,縯弟仲及宗从死者数十人。
可见天气不是只帮助刘秀的,昆阳之战实在乃是刘秀的勇气与决断,方才获得大胜。

昆阳之战后,与一般人认为的不同,刘秀并没有一飞冲天,反而陷入了更大的危险之中。
在汉军的根据地宛城的刘縯,被更始帝刘玄所杀。同时召刚刚获得大胜的刘秀从昆阳前往宛城。面对这凶险至极的命令,刘秀没有选择,只能前往,并且不敢以昆阳大捷的功劳自居,也不为刘縯发丧,饮食谈笑如平常,方才让刘玄等人放下戒心,拜刘秀为破虏大将军。然而刘秀的内心深处肯定是无比痛苦的,在冯异列传里可以窥探到此时刘秀的悲伤与不安:
自伯升之败,光武不敢显其悲戚,每独居,辄不御酒肉,枕席有涕泣处。异独叩头宽譬哀情。光武止之曰:“卿勿妄言。《后汉书.冯岑贾列传》
在随后汉军的各处行动,乃至攻破长安的战役里,都不见有刘秀的身影,可见此时的刘秀被深深地防范。直到王莽被杀,刘玄决定建都洛阳,方才以刘秀行司隶校尉,先行前往整修官府。是时,刘玄向各地派出使者受降,然而天下已乱,岂是可以传檄而定的?
刘秀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刘玄以破虏将军、行大司马事、持节的名号,空手前往河北招抚。同年年底,冀州当地的大豪就共立王郎为帝,由于有当地实力派的支持,王郎很快就占领了冀州的大部分地区,刘秀等人面对如此形势,无兵无将,只能选择向南狼狈而逃:
遂晨夜南驰,不敢入城邑,舍食道傍。至芜蒌亭,时天寒烈,冯异上豆粥。至饶阳,官属皆乏食。秀乃自称邯郸使者,入传舍,传吏方进食,从者饥,争夺之。传吏疑其伪,乃椎鼓数十通,绐言“邯郸将军至”,官属皆失色。秀升车欲驰,既而惧不免,徐还坐,曰:“请邯郸将军入。”久,乃驾去。晨夜兼行,蒙犯霜雪,面皆破裂。《资治通鉴.卷三十九》
一直逃到了信都,由于太守任光曾经接受刘玄政权的任命,所以接纳刘秀入城。(刘玄见关东战乱过于频繁,已经从洛阳西迁前往长安建都。)此时刘秀在可以在信都军队护送情况下逃往长安,然而他却选择留下,对抗王郎。凭借着当年昆阳之战的名声,河北各地不服从王郎的军队,开始向刘秀身边集结,至此刘秀才算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势力。
随后,他凭借政治联姻,争取到了真定王刘杨的十余万部众,又得到了幽州耿况、彭宠二人的骑兵数千,从而击破王郎,占据了河北。势力大涨的刘秀,没有选择在此时与杀兄仇人刘玄决裂,而是接受了萧王的爵位,着手稳固自己的后方,解决河北境内的各地起义军。同时,刘秀敏锐地意识到位于长安的刘玄政权必然会覆灭,于是派遣邓禹从河东郡西入关中:
萧王将北徇燕、赵,度赤眉必破长安,又欲乘衅并关中,而未知所寄,乃拜邓禹为前将军,中分麾下精兵二万人,遣西入关,令自选偏裨以下可与俱者。《资治通鉴.卷三十九》
拜恂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萧王谓恂曰:“昔高祖留萧何关中,吾今委公以河内。当给足军粮,率厉士马,防遏它兵,勿令北度而已!”拜冯异为孟津将军,统魏郡、河内兵于河上,以拒洛阳。《资治通鉴.卷三十九》
完成一系列部署后,刘秀北上征讨各地义军,却差点死于无名小卒之手
光武北击尤来、大抢、五幡于元氏,追至右北平,连破之。又战于顺水北,乘胜轻进,反为所败。贼追急,短兵接,光武自投高岸,遇突骑王丰,下马授光武,光武抚其肩而上,顾笑谓耿弇曰:“几为虏嗤。”弇频射却贼,得免。士卒死者数千人,散兵归保范阳。《后汉书.光武帝纪》
几乎在刘秀遇险的同一时间,后方的河内郡也遭到了驻扎在洛阳的朱鲔军的攻击,得益于刘秀的识人之明,寇恂、冯异大破洛阳的军队,稳固了河内郡。与此同时,在燕赵之地的刘秀也重整旗鼓,扫平了各路义军,彻底稳固了河北。此时部下纷纷劝刘秀称帝,终于,在南归河内的路途中,公元25年6月,刘秀称帝,时年31岁。
六月,己未,王即皇帝位于鄗南;改元建武,大赦。《资治通鉴.卷四十》
十月,刘秀入洛阳,建都。此时天下仍然在攻战不休,
关西:
赤眉破长安,杀刘玄;隗嚣据天水;刘嘉处汉中;卢芳引匈奴掠安定;公孙述称帝于成都;窦融引兵绝凉州而自守;
关东:
鲍永于河东观望;刘永即位于睢阳;李宪守淮南;刘赐在宛,王常在荆州;张步割据青徐二州。更兼有檀乡贼流窜清河,铜马贼降而复反。
其他小股割据部队更是数不胜数。面对如此纷繁复杂之局面,刘秀结盟关西诸侯,以书信、官职安抚,而全力攻打关东各诸侯。不过具体操作上,却采取分化打击的策略,招降刘玄故将鲍永,拉拢宗亲刘赐、老战友王常,歼灭刘永、李宪、张步。
但是刘秀也并不拘泥于此,建武三年,无粮的赤眉军从长安向东,刘秀令冯异于崤山邀击,同时亲勒六军,于宜阳严阵以待;赤眉军果然如刘秀所料,败往宜阳,两军于宜阳相遇,走投无路而又饥寒交迫之下,赤眉全军投降刘秀:
赤眉余众东向宜阳。甲辰,帝亲勒六军,严阵以待之。赤眉忽遇大军,惊震不知所谓,乃遣刘恭乞降曰:“盆子将百万众降陛下,何以待之?”帝曰:“待汝以不死耳!”

得到赤眉降兵之后,刘秀势力更加壮大,最终于建武六年(公元30年)扫平关东。

仅仅休息四个月后,汉军出兵关西,以借隗嚣所据的天水为名,伐蜀。隗嚣自然不同意这“假道伐虢”之计,于是发兵据守,阻止汉军:
隗嚣遂发兵反,使王元据陇坻,伐木塞道。诸将因与嚣战,大败,各引兵下陇;嚣追之急,马武选精骑为后拒,杀数千人,诸军乃得还。《资治通鉴.卷四十二》
出乎意料的,百战之余的汉军居然大败于陇西,刘秀不得已,只能回转洛阳,再次发动外交攻势,招徕凉州的窦融,使之与隗嚣断交,夹击陇西。然而真正打破局面的,是刘秀的部将来歙:
建武八年春,来歙将二千馀人伐山开道,从番须、回中径袭略阳,斩隗嚣守将金梁。嚣大惊曰:“何其神也!”帝闻得略阳,甚喜,曰:“略阳,嚣所依阻。心腹已坏,则制其支体易矣!”
来歙引军背刺隗嚣得手,随即刘秀再次亲征,并且正式让窦融引军来汇合,终于攻破陇西,刘秀觉得大局已定,便回师洛阳。然而没想到他刚刚离开,公孙述的援军却到了,支持隗嚣再次占领了陇西各郡。

但是隗嚣已然是强弩之末,不久便病死了。刘秀令来歙驻扎长安,督诸军平定陇西,到建武十年(公元34年)底,终于歼灭隗嚣的残余部队,至此,只剩益州的公孙述割据一方。
原本以为会一帆风顺地攻灭公孙述的战争,却再次出现意想不到的状况。刘秀本以来歙从河池进军,自北而南;同时以岑彭从荆州进军,自东向西。二路并进,准备一举灭掉公孙述。然而两位方面军的统帅来歙、岑彭先后死于蜀地刺客之手,这一变故大大延缓了公孙述灭亡的速度,刘秀改派臧宫、吴汉统帅两路军队入蜀。在大军已经进抵成都城下之时,刘秀为避免伤亡做了最后的努力,写信劝降公孙述:
下诏喻述曰:“勿以来歙、岑彭受害自疑,今以时自诣,则宗族完全。诏书手记,不可数得。”述终无降意。《资治通鉴.卷四十三》
公孙述拒绝了劝降,于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11月孤注一掷,亲自领军迎击吴汉,令部下延岑阻挡臧宫,战斗十分激烈:
大战,岑三合三胜,自旦及日中,军士不得食,并疲。汉因使护军高午、唐邯将锐卒数万击之,述兵大乱;高午奔陈刺述,洞胸堕马,左右舆入城。述以兵属延岑,其夜,死;明旦,延岑以城降。《资治通鉴.卷四十三》

但是最终,占尽优势的汉军还是攻入成都,消灭了公孙述的势力。
从南阳起兵到攻灭公孙述,刘秀用了十五年时间,以其高明的战略眼光、出众的军事才能、英明的用人决定,而不是靠陨石与运气,中兴了本已分崩离析的汉朝。对其功业的肯定,从他的谥号“光武”,庙号“世祖”中,可以一览无余:
《礼》:“祖有功而宗有德”,光武中兴,故庙称世祖。《谥法》:“能绍前业曰光,克定祸乱曰武。”
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后汉书》,《资治通鉴》,《读通鉴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