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品中必然有一些特殊的东西可以在心理或生理上触发吸引力。
在哲学美学中,一种重要的传统观点是,美学吸引力更多地是被感觉到,而不是被感知到的。因为有情感和肢体语言的相伴,我们才能更为广泛地去体验和了解艺术、文学、音乐、自然、或是迷人的景色、声音和思路。
欣赏艺术品时可能会引发什么样的心理和生理反应?
心理反应
···
“像风像雨又像雾”
曾经有教授做过脑映射实验,揭示出一个有趣的现象:观赏艺术作品可以给人们带来和热恋同等的快感。

1880年 克洛德·莫奈(Claude Monet)《冬天时拉瓦库尔塞纳河上的日落》(Sunset on the Seine at Lavacourt, Winter Effect)
研究发现,当人们观赏名画时,和愉悦感相关的大脑区域血液流量会增加。研究的教授解释说观看艺术作品会引发大脑大量产生一种令人感觉良好的化学物质——一种叫“多巴胺”的神经递质,多巴胺进入大脑表层的眶额皮层,从而使人产生强烈的愉悦感。
有趣的是,当你注视一幅伟大而美丽的艺术杰作,和当你浪漫地爱上某人,你的大脑中受到刺激而产生愉悦感的部位是相同的。

雷诺阿 (Pierre-Auguste Renoir)《船上的午宴》(The Luncheon of the Boating Party)
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一生都在描绘他所熟悉的,能让人感到快乐的事物。他始终饱含热情,乐观地面对生活,愉快地表达着生活的美。
《船上的午宴》(The Luncheon of the Boating Party)描绘了雷诺阿和他的朋友们聚餐时的快乐场景,在塞纳河边的Maison Fournaise餐馆的阳台上,共品葡萄酒,愉快地交谈。巴黎人常常去Maison Fournaise餐馆,租小船游玩,或品尝美食,或在夜间消遣。
他的绘画人头攒动,色斑跳跃,热闹非凡,给人以愉快欢乐的强烈感受。

1879 年克洛德·莫奈 (Claude Monet)《床上死亡的卡米尔·莫奈》(Camille Monet On Her Deathbed)
这是一幅莫奈(Claude Monet)所画的妻子临终遗照。狂乱的笔触线条,阴冷的色调,让观看者对莫奈极度悲痛的心情感同身受。当观众看到这幅画时,心里可能产生了一丝难受感。
定神仔细看这幅画,便不由自主去想象绘画者作画时的心境:想要尽快脱离这份悲痛,却又选择通过漫长的作画去纪念自己的爱人;他想要放声大哭、释放情绪,却又要保持冷静、谨慎下笔。

1910年 埃贡·席勒 (Egon Schiele)《自画像-手臂交叉在头上的》(Self Portrait with Arm Twisting above Head)
坎德尔(Eric Kandel)评价说,“席勒 (Egon Schiele)是绘画界的卡夫卡,他认为通过自己的裸体能最有效地交流情绪。”
画中的席勒赤身而立,右臂弯曲,抱在脑后。这幅画运用木炭线条和棕色调的水彩元素,勾勒出了画家面容憔悴、棱角分明、瘦骨嶙峋、一脸冷漠的形象。
画家看起来像是站在崩溃的边缘,这反映了现代人身上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并把这种情绪同时地传递给了观众。对主人公来说,奥地利马上就要开战了,这是多么可怕多么沉重的负担。但在画中,你看不到任何直接表现战争的地方。这种战争的焦虑藏在主人公的身体里,藏在他的脸上。

波兰画家Dawid Planeta抑郁症具象化作品

波兰画家Dawid Planeta抑郁症具象化作品

波兰画家Dawid Planeta抑郁症具象化作品
波兰艺术家Dawid Planeta绘制了自己对抗抑郁症具象化的系列作品,整体画风是云遮雾罩的压抑,呈现的内容是走不出的黑暗,躲不掉的目光,渺小无助的自己,让观众内心深感压抑。
"我常会不由自主地将我的大脑想象成一个庞大、漆黑的机器,像从蒸汽朋克漫画里走出来的,满身是各种管子、踏板、控制杆和液压系统,冒着火星和蒸汽,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
生理反应
···
“此时无声胜有声”
身体对我们而言是感知世界的第一个窗口。烹饪时我们能理解食物的味道,品味之于艺术,正如味道之于食物一般意义非凡。和人相似,艺术同样拥有肢体语言,艺术作品的交流能力取决于它自身的身体语言。

1917 年阿梅代奥·莫迪利亚尼(Amedeo Modigliani)《躺着的裸体》(Recumbent nude)

1917 年 埃贡·席勒(Egon Schiele)拥抱 (The Embrace)

1904年 巴勃罗·毕加索 (Pablo Ruiz Picasso)《两个朋友》(Two friends)
虽然每个人对于艺术品所引发的感受不尽相同,但大脑获取快感的神经机制却是相同的。就如我们在欣赏莫迪利亚尼(Amedeo Modigliani)或者埃贡·席勒(Egon Schiele)的女子像时,可能会感受到画中女人的情欲气息。

1907 年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Gustav Klimt)《艾蒂儿·布洛赫-鲍尔肖像一号》(Portrait of Adele Bloch-Bauer I)
克里姆特(Gustav Klimt)这幅肖像画中的艾蒂儿穿着奢华的金色礼服,画的四周装饰着金丝、银丝组成的椭圆图案(眼睛、卵子、鱼),以及以圆形、螺旋形和正方形混杂的金色背景。
克林姆特沉迷于科学,他爱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精子和卵子。为此着迷,他还把它们整合到了自己的画里,画中衣服上装饰着各种各样的象征符号都与性有关。但真正吸引我们走进这幅画的,也许是阿黛尔的脸。

画中能看到艾蒂儿歌舞表演式的白色脸庞、粉色的两颊、椭圆形的大眼睛,也能看到她双手作祈求状,徘徊在金色的挂毯上。
有研究者表明,从神经化学层面来看,艾蒂儿的脸可能拥有如爱情一般的强大力量。

1901年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Gustav Klimt) 《朱迪斯》(Judith I)
你会看到一个感性的女人也在注视着你,感受着你,对你作出回应,你能感受到她的情感、她的性欲。
艺术作品中必然有一些特殊的东西可以在生理上触发吸引力和爱。

1971年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自画像》
伟大的英国艺术评论家戴维·西尔维斯特(David Sylvester)便习惯于记录自己在面对画作时的生理反应。他曾细致描述自己站在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画前时胃中的翻腾,以及伫立莫奈(Claude Monet)画前时肝脏的感觉。

《可视的体温》系列作品之一
当代艺术作品《可视的体温》,艺术家试图以“庖丁解牛”的方式将人和动物肌体或表皮夸张地解剖、揭开。当代艺术作品《可视的体温》,其特征在于把血腥的东西转化为一种纯粹的形式感。它将外力留在躯体上的伤痕和拟像的形式美感发扬到刺激且炫目的程度。
这种既“暴力”又“美学”的意味与冲突的直接性表达,或许都对应着根植于人内心的欲望——人类天性中的一对矛盾但是紧密相伴随的心理情结:对存在的焦灼与疼痛的深思;对历史文化、生命韧性、人格尊严与现实秩序的发现,以及作为一个艺术家对一切扭曲个人立场的世俗利益与物质欲望的必要反抗。
这个系列作品在展出时让不少观众产生食欲不振的生理反应。

1504 年 列奥纳多·达·芬奇 (Leonardo da Vinci)《蒙娜丽莎》(Mona Lisa )
《蒙娜丽莎》(Mona Lisa )的仿制画曾经悬挂在英国医院的门口。尽管这是一幅大名鼎鼎的作品,却遭到若干病人及探病者投诉这幅画太过令人沉郁。当医院的职员和探病者在吃午餐的时候,他们指出画中的双眼仿佛在盯着他们,令他们食不下咽。
无奈之下,院长只能撤下这幅画。
艺术的重要性在于艺术本身的力量,它能够反映出我们是谁、我们关心什么。艺术向我们展示了我们不断进化、学会学习、与他人联系、发生改变的过程。在寻求视觉和情感清晰度的过程中,大脑也掺杂了我们对世界和艺术的了解,并作出了相应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