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瑞兽到妖物:中国狐灵黑化记
30本古籍,书写那些你未必知道的狐灵逸事(内附修仙秘要)。

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 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

—— 《玄中记》

邪魅,妖冶,媚惑,噬人,中国狐灵多留给今人这样的传统印象。然而,亘古以来,中国狐灵并非从来天生一副妖骨相。

翻检古籍,上古至清,从瑞兽仙狐到凡世妖物,中国狐灵经历了一场黑化的嬗变。

···

本是上古神兽

上古之时,《山海经》青丘国内,九尾狐便已现世。

在朝阳谷之北、黑齿国之南,有一个名为青丘的国度,在青丘之山上,居住着一种九尾生灵。它有着狐的外形,却身拥九尾,能发出像婴儿啼哭的声音,人类被哭声迷惑前来,就可能成为它的腹中餐。但若是你吃了青丘九尾,从此一切蛊惑将对你无效。

a a 山海经 作者:楚国人巴蜀人 此篇内容在山经.南山经

身为九尾天狐,青丘狐族的法力远胜普通狐灵。后世传说中,我们熟悉的大禹妻子所出的涂山氏妲己所出的有苏氏,均承青丘一脉。人类学体系中,青丘狐被视为涂山有苏、纯狐氏族的图腾神。

九尾狐,选自(明)胡文焕《山海经图》

···

仙狐佑世,天下大昌

夏禹之时,一只涂山九尾白狐的出现,护佑了夏朝的君王基业和子孙绵延。

淮南子》记载,大禹治水时,为凿开轩辕山,化身为熊。而在《吴越春秋》的记载里,大禹的妻子、夏启的生母女娇与涂山九尾白狐有着密可不分的联系。

三十岁这年,单身狗大禹忧心自己有悖适龄婚娶的法度,便来到涂山,向天祝告:“吾娶也,必有应矣。”(如果上天让我娶妻,一定会有所回应。)话音落下,一只身后摇曳着九条巨尾的白狐,优雅缓行,出现在他的面前。

大禹见状,心下了然:我族尚白,我身着白衣,白狐之色与之相应;九为至尊之数,白狐九尾,昭示我族王者气象。 (此外,根据汉人阴阳五行说,九为最大的阳数,为星宿之一,象征多子。九尾是生殖力的体现,是多子多孙的吉兆。)

“绥绥白狐,九尾痝痝。···成家成室,我造彼昌。”于是,大禹遵从上天的安排,娶涂山女娇为妻。有说法认为,涂山女娇就是那只九尾白狐的化身。

a a 吴越春秋 作者:赵晔 此篇内容在卷六·越王无余外传

放眼当时中原各方国,涂山氏的力量不可小觑。史记》云:“夏之兴也以涂山”。涂山氏和夏后氏两族的联姻,在大禹治水、决战共工等推进夏朝基业的关键节点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涂山白狐与夏朝君主的渊源,在《聊斋志异》等后世小说的书写中,涂山一脉也成为青丘狐族中尤为尊贵的一支。

不可回避地,因食人属性的存在,狐灵的身上蕴含着某种妖性,正如《说文解字》将“狐”解释为“鬼所乘之”的“䄏兽”(妖兽)。但先秦至汉魏时期,狐灵在民众的心中总体仍是吉祥的、护佑人的正面形象。

史记》中陈胜煽动戍卒反秦时以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蜍、三足乌之属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

四川新都《汉西王母画像砖》拓片,西王母坐于龙虎座上,右侧的灵狐翘着长长的九歧尾,肩部长有羽翼

魏书》、《北史》中更是频频出现地方州郡献宝白狐、九尾狐,以此祥瑞赞颂君王政绩的记载。“瑞应之来,必昭有德。若使五品时序,州海和平,家识孝慈,乃能致此。”仙狐现世,天下太平。

a a 北史 作者:李大师 此篇内容在本记.卷十

延至唐宋时期,狐灵信仰在民间蔚然风行,设庙参拜狐仙的现象屡见不鲜。张鷟《朝野佥载》记载初唐以来,百姓流行信仰狐仙,甚至流传出了“无狐魅,不成村”的谚语。吕希哲《吕氏杂记》记载,宋代邠地(今陕西省彬县)出现狐王庙,能施福降祸,深得百姓敬畏。及至今日,东北地区“狐黄白柳灰”(狐、黄鼠狼、刺猬、蛇、鼠)五仙信仰中还有狐仙的一席之地。

...

亡国必妖妃,狐媚偏能祸主

但在文人圈子里,或许受到“物老成精”观念的影响,汉代以后,狐灵妖性渐显,形象开始负面化。狐灵中尤为强大的九尾狐,首当其冲,成为口诛笔伐的对象。

狐灵幻化人形的法术被拿来跟女色误国联系在一起。

北朝李暹注《千字文》“周伐殷汤”一句时,率先提出妲己为九尾狐。唐代白居易在《古冢狐》中,写下“女为狐媚害即深,日长月增溺人心。何况之色善蛊惑,能丧人家覆人国”的诗句,将美色误国的妲己褒姒都比作老狐妖。狐灵由辅助王业子孙的瑞兽一变沦为危害社稷苍生的红颜祸水,神通越大的狐,妖化后危害越大,狐媚祸国的基调就此写下。

(日)葛饰北斋《北斋漫画·纣王妃九尾狐妲己图》

那些平凡狐灵,也频繁出没在晋唐的小说题材中,虽祸不了国,却也屡屡殃民。

北宋时,“九尾狐”更成为骂人的俚语。被骂者善于媚惑,不限男女。如田况《儒林公议》吐槽奸臣陈彭年善于媚惑宋真宗,被时人看作九尾狐。赵令畴《侯鲭录》中一位“性善媚惑”的钱塘官妓也有九尾野狐的称号。

及至元代话本《武王伐纣书》和明代长篇章回小说封神演义》问世,化身妲己的千年九尾金狐把商纣迷惑得丧失真性,原本外有忠臣良将、内有贤后淑妃的稳固江山被推上改君易代的悬崖,狐媚祸国的观念被推向极致,狐灵形象在通俗认知中被完全黑化。一句“狐狸精”,是将俗世女子咒为娼妓的最恶毒的斥责。

狐灵的黑化一直延续到清代,《狐狸缘》、《九尾狐》小说中的狐灵,不是被收服割掉尾巴,就是被拿来比拟坏透的娼妓。漫天贬斥中,清代小说《聊斋志异》的出现,方才勾勒出狐灵亦正亦邪的丰富世界。

...

邪道,还是正道

自狐灵被文人圈子打落仙界后,它们如果想摆脱终老山林、甚至被人擒去剥皮做狐裘的厄运,那就唯有努力修真。

修真成功的结果有两种,走正道者成仙,走邪道者成妖。小说中的狐灵,往往多为后者。它们化为美人皮相,吸食人类精血采补精气。但因祸害人间,稍有不慎,就会被有道之士降服,大多不得善终。

当妖的危险系数这么高,有志之狐为何还对此趋之若鹜?那是因为修仙实在路漫漫,不如旁门左道见效快。

张旺《中国传统十二妖精图·狐仙》

修仙有多难?

转狐身为人身是修真路上的一大关键,而狐灵法力的增强,离不开精气的采补。既然不能吸食人类精血,那就只能汲取天地日月星辰之精华:

  • 可以拜北斗。如《酉阳杂俎》里的紫狐,想幻化人形时,必须顶着骷髅祈拜主管生死的北斗星。如果骷髅不掉落,就可借此力量变为人形;
  • 可以拜月炼内丹。如《聊斋志异》记载,狐灵仰头站在月下眺望天际,以道家吐纳之术反复运作口中内丹,汲取月亮精华增强内丹功力。
a a 聊斋志异 作者:蒲松龄 此篇内容在卷一.王兰

清刻本《聊斋志异·卷一·王兰》插图

但这两种方法的弊端都很明显:幻化人形的成败直接受到拜北斗成败的制约;千辛万苦拜月炼取的内丹一旦丢失,就会功力全失,打回原形。

而排除了这两种方法,成仙法还剩下:

  • 积功成仙。
  • 存想精思之术。

这几种方法不伤天害理,不会招惹有道之士的围剿,但无不需要极强的道德和智慧修为,容易自行放弃。一只狐灵想依循正道位列仙班,必须达到以下条件:

第一步:想报名修仙,考过了再说

首先要明确一点,不是所有的狐灵都有修仙资格。那些私自修炼的狐灵,被称为野狐,绝不会得到仙班承认。

狐灵的修炼纳入地府的管理体系中,想要修仙,必须通过泰山娘娘每年举行的资格考试。

(清)泰山娘娘画像,台湾历史博物馆藏

第二步:学外语,修炼人形

子不语》中提到,经历“学鸟语→学人声→成人形”的学习过程,狐才可以惟妙惟肖地幻化成人类。仅从外形而言,幻化成完美人形也不容易,修为不够时常会出现化到一半的情形。比如,化人形不懂得把尾巴藏掉,就会露出狐狸尾巴,有的始终掌握不了藏尾技巧又对自己下得去狠手的狐灵,为成人形,不惜把尾巴断掉。还比如,有的狐灵炼成了狐头人身,只好平日披着狐皮,修炼时脱下,继续努力。

选自(日)佐脇嵩之《百怪图卷》

因此在《子不语》中,一只走正道修炼的狐灵直接表达了对人类生来拥有人形的艳羡,出现了“狐生员劝人修仙”的条目。

a a 子不语 作者:袁枚 此篇内容在卷一

第三步:德智体全面发展

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了一位书生在野外遇见狐灵教群狐阅读“四书五经”原典的故事。书中甚至还有老狐如人间私塾先生一般教授幼狐读书识字,拿鞭子训斥不爱学习的幼狐。“读圣贤之书,明三纲五常之理”,先从心灵上领会人类的圣贤之道和伦理纲常,然后由心而形,达到“心化则形亦化”。

a a 阅微草堂笔记 作者:纪昀 此篇内容在卷三.滦阳消夏录三(3)

除了学习儒家典籍外,勤修德行也可助力成仙之路。书中有两位狐女,感动于一位孝妇的善行,暗中帮她推磨二十年,于是得到了上天的嘉奖,位列仙班。

所以,经历以上种种考验成功晋级仙班的狐灵,其难度和荣耀不啻于人间的贫家子弟多年苦读、打拼官场、终至高位的付出和蜕变,正如经学大师俞樾《右台仙馆笔记》所说:“由狐而仙,譬如白屋中出公卿,方以为荣,何讳之有!”

...

结语

上古至清,中国狐灵由瑞兽逐渐分化为妖仙两派,受到妲己一派狐妖题材小说传播的影响,妖邪成为狐灵在人们心中的主流形象。但在唐代传奇及清代小说《聊斋志异》中,不乏许多善良坚贞的狐女,如持家有道的任氏、治病救人的娇娜、勇敢大义的红玉、助人为乐的辛十四娘、天真烂漫的婴宁。

婴宁画像,选自戴敦邦《聊斋人物谱》

妖仙殊途,亦正亦邪的狐灵,同样的起点,不同的选择,成就不同的结果。

参考古籍:

  1. (先秦)楚国人或巴蜀人《山海经
  2. (西汉)刘安等《淮南子
  3. (西汉)司马迁史记
  4.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
  5.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6. (东晋)郭璞《玄中记》
  7. (北齐)魏收魏书
  8. (北朝)李暹注《千字文》
  9. (唐)李大师、李延寿《北史
  10. (唐)张鷟《朝野佥载》
  11. (唐)白居易《古冢狐》
  12.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
  13. (北宋)吕希哲《吕氏杂记》
  14. (北宋)田况《儒林公议》
  15. (北宋)赵令畴《侯鲭录》
  16. (元)佚名《武王伐纣书》
  17.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
  18. (清)醉月山人《狐狸缘》
  19. (清)梦花馆主《九尾狐》
  20. (清)袁枚子不语
  21.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22.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23. (清)俞樾《幼台仙馆笔记》
  24. (清)长白浩歌子《萤窗异草》
  25. (清)薛福成《述异物性通灵》
  26. (清)张焘《津门杂记》
  27. (清)乐钧《耳食录》
  28. (清)东轩主人辑《述异记》
  29. (清)宣鼎《夜雨秋灯录》
  30. (清)李庆辰《醉茶志怪》

参考图源:

  1. (东汉)四川新都《汉西王母画像砖》拓片
  2. (明)胡文焕《山海经图》
  3. (清)《泰山娘娘画像》,台湾历史博物馆藏
  4. (日)葛饰北斋《北斋漫画·纣王妃九尾狐妲己图》
  5. (日)佐脇嵩之《百怪图卷》
  6. (近现代)戴敦邦《聊斋人物谱》
  7. (近现代) 张旺《中国传统十二妖精图·狐仙》
  8. (近现代)十驎《山海兽》
阅读数 2.7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