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女性活得相当自由,穿衣服能在男装和“低胸礼服”之间来回切换,职业范围遍布宫廷内外。唐代妇女服饰,无论是质地还是样式都十分讲究,盛唐民间对丰腴体态尤其偏爱。
···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生活在唐朝是一件很幸福的事,隋唐人思想开明,胸怀宽广,对外来事物的包容力远胜今朝。
大唐,不知不觉就成了我们今天心之所向的Golden Times。
他们幸在前有民族大融合,中原地区从西晋末年起,开始大量涌入鲜卑、匈奴、氐、羌等少数民族,社会风气开放;后有飞黄腾达的经贸市场,商队贸易往来频繁。
生活繁荣似锦,百姓安居乐业,太平盛世理当如此模样,这其中唐都长安尤甚。
此刻,我们跟随几位“资深住户”,深入了解长安人的生活百态。
小剧场1.0
旅居长安的歪果仁
小A的父母是胡人,身上流着异域血的他,虽然长得和长安人不太一样,但一口地道的方言让人印象深刻——这可真是一个假外国人。

◆唐朝友人小A热情地接受了路访
以下是路访详情记录
安禄山也是胡人,书上记载他和哥舒翰的一段对话,是这样说的——“我父是胡,母是突厥女。尔父是突厥,母是胡,与公族类颇同,何得不相亲乎?”

◆哥舒翰是突厥旗下的哥舒部落人,狂野派长相的典型代表
看得出安禄山自己,并未将突厥列入到胡人范围内。这或许有点道理,因为在唐朝成千上百的陶俑里,胡人俑多指来自中亚的粟特人。
粟特人是住在中亚地区的半农半商民族,唐朝时粟特人常于丝路上通商,于是乎胡人俑的造型,多半是拽着骆驼,这是因为骆驼是商队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
由长安通向中亚、西亚以至阿拉伯的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交通、贸易的重要纽带,唐朝时期丝路更加繁荣,商队络绎不绝。骆驼作为托运物资的主要工具,被称为“沙漠之舟”。
又因胡人擅长养骆驼,墓中人以胡人牵驼俑作为随葬品,这也是对唐代现实生活的生动反映。
···
潮流胡风席卷大唐
唐朝墓里出土的胡人俑非常之多,且状貌各异,造型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三彩胡人俑图
细察胡人俑的五官——深目高鼻,颧骨突出,脸上或饰有络腮胡,或妆发奇特,再加上服装上特立独行(总之就是不好好穿衣),以至茫茫人海中也能一眼把他们提溜出来。

◆三彩胡人俑,现存故宫博物院
胡人俑头上常戴有幞头,这位朋友身穿翻领窄袖绿色长袍,腰系带,足登靴,站立于四方托板之上,双臂上抬,置于胸腹之间,两手握拳中空,作牵缰绳状。

◆三彩胡人俑,高70厘米,宽34.3厘米
这位朋友同样头戴幞头,高鼻深目,满脸胡须。他身穿翻领衣,和他的同乡大概用了一个造型师。他的双手同作握缰绳姿势,营业姿势一如既往。

◆三彩胡人牵骆驼俑,唐朝,骆驼高70厘米,长51厘米,俑高68厘米,现存故宫博物院
这里的三彩胡人牵骆驼俑,俑身是白色陶胎,面部敷粉画彩,身施黄、绿、白三色釉。
牵驼人深目高鼻,头戴折沿尖顶帽,身穿窄袖长袍,领口外翻,内着半臂,腰后系一包袱,下着裙,足蹬长靴。双手握拳,姿势呈拉缰绳状。
驼俑为双峰驼,上有毡垫,周身以黄釉作为主色调。驼首上昂,张嘴作嘶鸣状。腰身略长,四腿直立于长方形托板上。整个俑的造型都十分生动。
胡人俑的出现,一方面是他们的工作性质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这些胡人的“汉化”特征,因为只有真正融入中原社会的胡人,才会被汉人信任,才能被大户人家收容,最后才有机以陶俑的形象随墓主人入葬。
···
俑作为殉葬的“杀人回忆”

◆三彩骑驼俑
俑用作杀殉陪葬品,由来已久。
旧时“用”指杀牲以祭,“用人”就是指以人祭祀。商代时,甲骨文中的“用人”案例,单次可达数百人。战国以后,这种以活人杀殉的方式才渐渐被俑替代。
比如秦始皇的高等身兵马俑就是他自己的陪葬品。到了后来,陪葬品的规模变小了。
汉代的陪葬陶俑独具特色,外形上总是喜笑颜开的,可能是墓主人生性可爱,到了另一个世界希望延续前一世的快乐,所以才有了憨态可掬的说唱俑。

◆东汉击鼓说唱俑
唐朝陶俑能展现墓主人生前的生活状态,挖出来的俑也和他的地位、权势有关。墓里如果能发现“文官俑”、“武官俑”,这代表墓中人地位不凡,比如显庆二年(公元657年)郑仁泰墓中的陶俑,就是一组“文武双全”俑。

◆郑仁泰文武官俑
小剧场2.0
异装发烧友小美

◆小美远看是个俊俏小生,细看其实是柳叶眉、樱桃嘴的黄花闺女

英文里用“cross-dressing”表示“异装癖”,指的是喜欢跨越性别、穿衣爱好“反串”的小众群体。
异装癖旧时听起来或许过分摩登(唐朝的确没有这个新鲜叫法),但这并非近些年才有的现象。因为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女扮男装”已经是街头常见的靓丽风景了。

◆唐代彩绘男装女陶俑,变装是女性们的业余爱好
男装女陶俑是大唐的时代特产。前面这位女俑身穿官宦男子常服,头顶双髻,虽然故意摆了个酷酷的造型,但柳叶眉弯月眼、樱桃小嘴和腮红都暴露了她“男装大佬“的真实身份。

◆同期的女着男装俑
唐朝社会极其开放,由于经济发展良好,统治者表现卓越,社会人意识开明等诸多原因,女性能够和男人一样接受教育、入朝为官,这在前后几朝都是相当少见的。
李唐时期的礼仪制度虽然在儒学的根本上继续深化,但好在女性的自我认知已经有了长足进步。基于这方面的优势,唐朝女人们开始放飞自我了。
···
女扮男装我可以
女着男装早有记载,《晋书·五行志》中记载“末嬉冠男子之冠”,讲的是距今3000多年的夏桀,他的宠妃末嬉戴男性官帽。
而1700多年前,西晋亦有穿戴男式佩戴物的习惯。
“惠帝元康中,妇人之饰有五兵配,又以金银带帽之属,为斧钺戈戟,以当笄。”
唐代允许女性穿男装,原因之一就是当时妇女的先锋自主意识占领高地,开元(公元713年十二月-741年十二月)、天宝年间(742年正月—756年七月),女扮男装尤为多见。

◆电视剧只考虑到了服装,不打磨妆容
其二就是胡风盛行。大唐杂糅的文化氛围,使得长安和洛阳两个重要城市集聚了各民族人群,文化风俗多样,服饰变化多端,胡服作为外来物,传到中原没多久就化身男男女女心头好。
墓葬里出土的女着男装俑把握住了这些精彩瞬间,这些陶俑里的女性可以着常服,戴幞头,着长靴。衣着服饰形状宽松,穿上行动方便,深得贵族女性的厚爱。太平公主就曾穿男子穿的紫山玉带、皂罗折上巾在公众场合亮相。

◆电视剧里的太平男装是官宦男子的常服打扮
唐朝girl喜欢穿男装,其实是受到胡人的影响。初唐时期经历了魏晋南北朝胡汉文化的冲突,统治者对待游牧民族的态度更加开放和包容。胡人经由商路到达唐朝,在这里做生意、干买卖,生活自在。
唐朝的女扮男装——上着男袍或男衫,下穿小口裤。以长安、洛阳为首的妇女穿的胡服多为锦绣帽、窄袖袍、条纹裤及软锦靴等。
上衣多为对襟翻领窄袖长袍,袖口、领子和衣襟处缀有宽锦边,上戴浑脱帽(胡帽),身着窄袖紧身翻领长袍,下着长裤,足登高黝革靴。

◆唐代着男装的妇女
游牧民族是马背上的民族,为了方便骑射,即便胡女也喜欢穿袖口紧窄的服装,配足靴。
男装胡服常常是翻领或圆领,圆领显秀气,翻领显狂野,各有各的好,但穿得不妥当就会像性骚扰。

盛唐以后,胡汉融合,胡风盛行,中原文化和异族文化的交流互动,形成了融洽和谐的社会氛围,多元化在唐朝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
幞头
唐代男士着装分为“法服”和“常服”,法服是正式礼服,由汉代传统的冠、冕、衣、裳发展而来,常服则是在鲜卑人的服饰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
旧时男士时兴冠带,这种像帽子的装饰物叫做幞头,唐代的幞头有很多款式。
起初幞头用黑色的纱或罗制成,这种后面下垂的幞头叫“软脚幞头”,后来人们往里插入钢丝做支架,出现了“硬脚幞头”。除了这些,根据其式样还有平头幞头、长脚罗幞头、直脚幞头……
幞头作为头部装饰,非常影响人们的颜值,如果你品味不好,戴上这样的“高帽”,很容易挡住WiFi信号。幞头本是一幅头巾,头巾的两处巾脚在脑后打结。打结完毕,后面有时候两角垂落,好似俩羊角辫。

◆幞头使用指南
隋朝至唐朝,幞头的样式经历了多次改革。隋朝的幞头样式简单,唐朝人确实把它做出了花样。唐朝的幞头比隋朝更高,形制有圆有扁有尖有短,顶部越显圆润,到了中唐晚唐,裹头的巾子变得更直更尖,看上去多少有点滑稽。

◆幞头演变
一些唐朝的“男装大佬”不喜形状怪异的幞头,也会直接梳个发髻,样式简单,不需簪钗装点,以双髻、惊鹄髻、垂髻等代替,亦难辨雌雄。

◆唐朝女扮男装常用发髻
戴上胡帽,比如帷帽、幂篱,女人们可以挡住脸裹住头,出行就更加自由了。

◆唐朝女性带幂篱
···
经典女装款式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女性活得相当自由,穿衣服能在男装和“低胸礼服”之间来回切换,职业范围遍布宫廷内外。
唐代妇女服饰,无论是质地还是样式都十分讲究,尤其盛唐,出于民间对丰腴体态的偏爱,“香肩半露”和“抹胸”式长裙广受女性青睐。

◆电视剧《大明宫词》女性服饰广受好评
◆唐朝女性服装形制
衫——用料为罗,质地轻柔薄,“轻罗小扇扑流萤”里说的就是在夏夜里,穿着轻薄的罗衣用小扇子扑萤火虫玩。
襦、袄—— 用料为棉一类较厚的材料,是残秋和冬季御寒的外衣。
袄是冬衣,比襦略长,襦袄有交领、方领、圆领,以及各种样子的翻领,初唐时,衫襦样子多为短小窄袖,进入中唐以后,才越来越肥大,这和唐朝女性的身形要求密不可分。
裙——料子是轻柔的织物,可用作裙的颜色有红、绛、黄、绿、蓝、紫等五六种,偶然有白裙,红裙最流行。
半臂——从汉魏半袖发展而来的一种短袖上衣,多用厚实的彩锦制成,有的还纳有棉絮,用来御寒保暖,形同今天的羽绒马甲,半臂的样式,多采用对襟,衣长至腰。

◆半臂示意图
半臂的袖身部分宽大,长不掩肘,初唐时本为侍女之服,以便劳作,后来流行于民间,变成常服。着半臂时需将其罩于襦衫外,或者衬于长袖衣内。
披帛——披帛是女性在肩背处披盖的一幅长画帛,类似今天的围巾;用料一般是纱罗,裁为长条,印绘花纹,用时绕颈,披搭于肩,行路时如同两条飘带。

蔽膝——“蔽膝者,于衣裳上著之,以蔽前也”,汉代时候用布帛制成,后来也有皮革,唐朝侍女礼服常以它做装饰。

◆唐仕女俑
>>>知识充电
有关陶俑
陶俑是用陶、木、金属等制成的陪葬品,中国自战国、秦汉到明代,都有各类陶俑,比如仕女、胡人、武士、文官、天王、狗、马、牛羊、骆驼、猪……等等。
最初制造陶俑,人们是为了取代活人殉葬,以人形的模拟物代替真人,后来这种殉葬方式渐渐普及,随着技术和艺术的逐步演化,变成了今天一种独具特色的文物艺术。
唐代的随葬陶俑艺术最为出众,具有代表性的是唐三彩,这是一种表面上有低温色釉的陪葬品,造型生动活泼,色彩精致华美。其间涌现出大量的仕女俑、贵妇俑,动物俑,是今天极具观赏价值的珍贵工艺品。

◆三彩釉女立陶俑
盛唐时期,人们对雕塑工艺有了更高的要求,除了风风火火遍布各地的佛教雕塑,这些平均高度70-80厘米的陶俑也是唐代雕塑的艺术标杆。
今天各地发掘出的彩绘俑,多出自西安和洛阳两座文明古都(甘肃、山西亦有少数)。
西安因为是旧时唐都,仕女俑的造型比起洛阳的仕女俑更加张扬和华丽。洛阳作为陪都,在隋唐经济文化中心转移以后,比较低调,它这里出土的陶俑也是一方水土一方人,更加温和内敛。
···
唐三彩是怎么做的
唐三彩是唐代极具特色的工艺品,有陶胎和瓷土胎两种,其中瓷土胎居多。三彩器以绿、黄、白等色多见,比如《我在故宫修文物》里修复的三彩马俑。
它的制作流程也并不复杂,只是需要把已成型的陶坯烧制到1100℃的高温,重新上釉。唐三彩以铅为熔剂,配以铜、铁、钴等元素作着色剂,烧制出深浅不同的颜色。
烧制后的釉面光亮,色彩鲜艳好看,因为铅釉易流动,成品的釉面融合的效果尤其美观。
在盛唐时期,唐三彩烧制规模达到顶峰,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最优标准,且色彩鲜亮,造型生动活泼,是商户们最爱带往海外的文艺周边。
- 参考资料
- 全历史官网
- 维基百科
- 故宫博物院官网
- 《魏晋南北朝》
- 《仰观集》孙机
-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孙机
-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
- 《华夏衣冠: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孙机
- 《浅谈唐代仕女俑的审美特点及创作启发》
- 《浅谈唐代女士俑的形象特征及审美特点》
- 《回到唐朝需要准备几件衣服?(二)女装篇》扬眉剑舞
- 《性别角色认同视角下的女着男装现象——以唐朝女性服饰为例》
- 《唐代仕女服饰形制探析——以陕西馆藏唐代三彩釉陶及彩绘陶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