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安乐死,是现代人对古人最大的误解!
通过任何外力去终结一个人的生命,是好还是坏,这场争论都很难有个句点……

如果可以,你想不想选择自己的死亡方式?

不久前,体育主播傅达仁安乐死的最后画面,如同向网络上扔了一颗炸弹。视频中,这位老人在家人的歌声和爱的告白中,踏上了另一段未知旅途。

很多网友看后非常动容,表示支持老人的做法;另一些声音却表示,安乐死是纯西式的做法,放在东方难免“水土不服”,更有很多伦理道德上的问题……

博达仁饮下药物后,儿子哭泣着安慰他

诚然,推动安乐死的合法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安乐死=西方观念,古人可不背这个锅!

...

豁达,才是中国传统的生死观

在很多人看来,安乐死与传统奉行的孝道格格不入,它根本不可能在中国古代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实际上,孝道只是影响古人生活方式的一个侧面,面对死亡,古人不仅有着清醒的认识,态度也更为复杂。

在古代,人们对于死亡的叫法非常多样化:有人未及成年就一命呜呼,被称为夭折;有人正值壮年却撒手人寰,是为英年早逝或天不假年;有人年逾花甲而西归极乐,则被叫作寿终正寝。字里行间,无不能看出古人对生命的珍视,夸张点说就是畏惧。

秦始皇为长生不老,派徐福东渡寻找仙药

历史上表现得较为极端的有秦始皇唐太宗嘉靖雍正等,他们都笃信长生不老之术,寻找仙人、服食丹药,以求永远地享受荣华富贵;民间更有“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俗语……求生欲是人类本能,这种对人世间的留恋无可厚非,这也是很多现代人对古人的刻板看法

嘉靖帝为了炼丹,造成了三千宫女起义

但其实,在生死最后关头不贪念人间,而是从容赴死,这份“乐天知命、死亦何苦”的豁达,才是国人内心真正的传统生命观。

中国历朝历代的农民,对生死都抱有极其超脱的精神,他们一到五六十岁,就开始准备自己的棺椁,还请来风水先生勘探好墓地,修建坟墓,对于死亡更毫不避讳。

而面对死亡威胁,表现出耿直无畏气节的当属古代知识分子们!他们奉行司马迁那套“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崇高生死观,宁可牺牲性命也要换取青史留名。尽管有沽名钓誉之嫌,但其视死如归的刚直,也实属难得。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于他们而言,为了理想、信念正义,生死随时都可以置之度外。但这种大气磅礴的舍生取义,仍然算不上中国传统生死观的最高境界

刘邦统一天下后,召齐国贵族田横长安觐见,田横耻于向刘邦称臣,走到洛阳就自杀了,他手下500名壮士听说他死了,也全部自杀;

为避免靖康之耻重演,陆秀夫背着卫王赵昺投海而死

南宋灭亡时,张世杰陆秀夫、小皇帝、太后、宫女还有十几万军民,走投无路,怀着亡国之恨在广东崖山集体跳海殉国……

这种“殉义”“殉节”,成了中国传统生死观的顶点——不独生、杀身成。这也可以解释,为何我们在看到有人畏惧死亡时能表示理解,却只有看到这种生死场面时才会热泪盈眶。

...

方式不同,就能说它不是安乐死?

词源上来讲,安乐死一词的确来自于西方。它源于古希腊文,意思是“幸福”地死亡。

现代人从手段上划分,将其分为主动安乐死及被动安乐死。主动安乐死是指,应倍受身体精神双重折磨的病人要求,采取措施以缩短病人的生命;而被动安乐死则指人触犯法律或药石无医,强制终止其生命或任其自然死亡的行为。

中国古代也有安乐死的概念,但它是相较于承受的痛苦以及是否体面而言的,赐死制度就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社会特有的“安乐死”!赐死处死的区别上,就可见一斑。

古代刑法严酷,残忍的程度令人发指

古代处死刑法种类多且残忍,不仅要经受非人的折磨(如砍头凌迟车裂),在大庭广众下被处以极刑,死后还不能留全尸,并背负上永久的污名。

赐死就大不相同了,它带有非常强烈的优待成分,只有身份高贵的人,如贵族大臣妃嫔等才能享受这种体面且优雅的死法。即一般在大臣家中或嫔妃宫中,采取赐毒酒、、白绫、绳等物,由其自毙,既保护了生前的尊严,也保留了其死后的体面。

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赐死三件套:白绫、毒酒、匕首

正因如此,大臣们都把赐死作为忠君和保持人格尊严的方式,甚至视为避免君主更为严厉惩罚时,一种亲贵才能享受的特权。

在非死不可,又不愿遭受身体和精神双重摧残的情况下,更愿意被帝王赐死由于符合封建君主的利益,又受到大臣们的默许,这项源于,盛于赐死制度长期存在,历代沿用不废。

杨贵妃自缢马嵬坡,就属于古代的安乐死

如果说,赐死制度更像是现代在执行死刑前,一点人道主义的怜悯,那么病人或者老者主动选择死亡,则更符合现代人们普遍追求的安乐死原型。

《自行诣冢》壁画

在甘肃敦煌莫高窟,一幅中唐吐蕃时期绘制的《自行诣冢》壁画中,就有安乐死观念及实施有关的场面。画中,一位银须飘逸的老人,端坐在茔门口,家属亲友共有八人与其永别,他的老伴以拂面,面带悲怆之情,而那位老人却神态安详,拉着老伴的手嘱托后事

更有甚者,在讲究孝道中原地区外,还有一些周边少数民族保留着一些原始部落的遗风。

在人类的蒙昧时期,许多部落会直接把久病、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遗弃到野外,让其自生自灭。稍微文明一些的做法,就是提供一些必要的食品,这些方式,都更接近于被动的安乐死……

...

古代安乐死第一人,竟来自宋代

如同科幻是外来概念,就批评中国没有科幻文学传统一样,古代中国虽然没有“安乐死”这个名词,民间却不乏自觉执行这一方式的病人乃至家庭宋朝时期,就有这样的例子。

纵观中国古代的学者,还没有哪一位的去世时间能精确到小时的,邵雍就是个例外。他是北宋著名的学者,于熙宁10年(1077年)7月5日丑时归天。为什么他去世的时间如此准确?原来,根据他儿子伯温记载,邵雍采用了和父亲“伊川丈人”一样的死亡方式——捐馆。

北宋哲学家邵雍像

何谓“捐馆”?“捐”指放弃,“馆”指官邸,字面上来说,就是放弃了自己的官邸,是死亡的一种比较委婉的说法。

伯温介绍,他年近八旬的祖父伊川丈人,某日觉得自己大限已到,于是不吃不喝数天。到了除夕之夜时,他召集邵雍邵伯温等子子孙孙在身旁,自言自语道:“到了正月初一,我们就要永别了。”

儿孙听后都痛哭流涕,老人家却出奇地豁达:“我儿乃平民,现在靠着学识而扬名于天朝,孩子们都重学习、讲孝道,我还有什么放不下的?该安心闭眼喽。”

伊川丈人生平最爱和好友大杯喝酒,恣意人生

伊川丈人是个性情中人,平日里最爱大杯喝,此刻又说:“我与尔等饮酒作别,如何?”于是儿子邵雍斟了个大杯给他,老人豪爽地一饮而尽,再斟,又饮了半杯,于是开始半醉半醒地躺在床上,赶紧向子孙交代后事,嘱咐他们要薄,要节哀顺变。

就在这个深夜,老人家酒精催化的迷糊睡梦中,安然与世长辞。

祖父是否得了什么不治之症?当时年仅七岁的邵伯温记不清了,只能笼统地说“无疾”。

十年后的七月初四,邵雍也自觉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嘱托完子孙后,像出行做客一般,拿出最好的服装穿戴整齐。家人还摆了简朴的晚餐,备好老邵一顿痛饮后倒在床上,一睡不醒。7月5日时,就轻飘飘地归天了。

邵雍 邵雍(1011年1月21日-1077年7月27日[1]),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人又称百源先生,谥康节,后世称邵康节,北宋五子之一,易学家、思想家、诗人。

由于邵家祖上为姬姓,出自召公世系,为周文王后代,邵雍及其父亲又都笃信道教,他俩的去世过程难免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

但经过仔细分析,邵雍享年六十七岁,其父七十九岁,即使没有明确记载两人所患何病,也可以推断出他们在生理上身体的功能已经明显衰退。

估计他们也曾就诊过,自我判断痊愈机会不大,为了让自己免于更大的病痛折磨,追求心中的极乐世界,而自愿用超量饮的办法来进行安乐死

部分古人眼中的死亡世界

酒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麻醉剂乃至毒药的角色。不过,有些超脱的古人并不以死为悲。在他们眼中,死亡不过是去了一个彼岸世界而已……

一张图看懂各个国家对安乐死的态度 查看详细关系图

一张图看懂各个国家对安乐死的态度

安乐死,向死而生,是人们面对死亡时一种更加主动的选择。从古至今,道理亦然。但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反对安乐死合法化的理由,的确基于很深的现实考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去完善法律体系

死亡是一件自然的事情,通过任何外力去终结一个人的生命,是好还是坏,这场争论都很难有个句点……

阅读数 9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