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物】金缕玉衣:汉代贵族最后的波纹
虽然名字自带神仙特效,但金缕玉衣真的不是华服,而是寿衣……

从2015年《三体》获得雨果奖,到今年年初口碑爆棚的《流浪地球》大刘一手在中国掀起了一阵“科幻热”。

但说到中国科幻,倪匡先生和他笔下的主角卫斯理必须有姓名,当然还有这部“童年神剧梦工厂”——周易影视出品的《少年王卫斯理》。

剧中的女主白素穿着“金缕玉衣”登场

让人无法忘怀的是第一集结尾,女主角白素穿着“金缕玉衣”出现在舞台上的场景,何止征服了男主角卫斯理,也征服了当年的甲撕文……

直到老甲我在博物馆里看到了真的金缕玉衣……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金缕玉衣

只能说想象很美好,现实很……emmmmm

虽然童年美梦被现实浇了一盆冷水,但不妨碍咱们今天来聊一聊金缕玉衣

...

你以为我是太空服,其实我是寿衣哒

敲黑板!

甲师傅今天不绕弯子,直接划重点:金缕玉衣是汉代的殓服,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寿衣所以别老想着往身上穿

金缕玉衣确实只在汉代使用

汉书·霍光传》中首先记载了关于金缕玉衣的内容(文献称“玉匣”或“玉柙”),《续汉书·礼仪志下》则明确记载了玉衣使用的制度。

后世人们在著述时再提到金缕玉衣的使用,也往往引用《汉旧仪》等文献,可见那时人们已经对玉衣的形制一无所知了。

说实在的,两汉时期关于玉衣的文献记载实在是不多,而且古书抄来抄去的难免有谬误,因此现在的学者在研究玉衣时更倾向于参考考古出土的材料。

考古出土玉衣的墓葬 查看详细关系图

考古出土玉衣的墓葬

玉衣的起源早已不得而知,现代学者对这些也有着诸多猜测。

根据考古资料显示,玉衣的使用基本贯穿了整个两汉时期,说明西汉时期葬玉的制度已经基本完善了。

而身穿玉衣的墓主人也多为刘姓诸侯王及其家族成员,这与古文献的记载是基本相符的。

唯一确定的是,现代的考古发掘基本印证了《三国志·魏书·文帝纪》中的记载:

“棺但漆际会三过,饭含无以珠玉,无施珠襦玉匣,诸愚俗所为也。”

a a 三国志 作者:陈寿 此篇内容在魏书.文帝纪

魏黄初三年以后,文帝曹丕废止了金缕玉衣的使用。

事实上西汉贵族们不是从一开始就穿着整套的玉衣入殓的。

在一些汉代早期的墓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用玉片编织起来挡住死者五官的例子,这称为“缀玉幎(mì)目”(也叫“玉覆面”或者“玉面罩”,这两种叫法似乎更加“接地气”一些)。

徐州子房山M3出土的“缀玉幎(mì)目”,很明显能够看出是专门为了遮挡死者的五官而制作

随后这些“贪心”的贵族越来越不满足于只遮脸,他们逐渐开始用玉片来包裹身体的其他部分。

在完整的玉衣形制出现之前,有一种过渡形制叫做“玉衣套”,也就是不完整包裹全身的玉衣

玉衣并不仅限于女性穿着,因为是给汉代的权贵提供,反而是男性款式居多;与此同时,汉代贵族在陪葬时不仅有玉手握,还有一系列的陪葬器具。

入葬时身穿玉衣,手中拿着玉,在汉代贵族圈可以说是“正常操作”了

在中国的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的保存完整的玉衣出土于满城汉墓,也就是出土长信宫灯和错金博山炉的那座大墓。

靖王刘胜窦绾夫妇各自穿着一件玉衣,分别配有玉九窍塞、玉手握、玉枕和玉璧等陪葬用玉。

汉代丧葬用玉的种类

*此处丧葬用玉的范畴以夏鼐先生的定义为准:丧葬玉器应该是指那些专门为保存尸体而制造的随葬玉器,并不是泛指一切埋在墓中的玉器

...

我不做人啦

各种资料表明,早在新石器时期,玉已经被生活在这片华夏大地的人民赋予了神圣的属性。也正是因为如此,金缕玉衣这一器物使人们浮想联翩。

影视剧中的金缕玉衣长这样↓

电视剧《少年王卫斯理》中的金缕玉衣

而真实的金缕玉衣长这样↓

西汉刘胜金缕玉衣,1968年满城汉墓出土

影视剧中人们想象中的金缕玉衣美轮美奂、“仙气飘飘”,衣服主要以金丝为底,上面饰有玉片;但现实中我们看到的金缕玉衣则是完全用金线穿起了数千片玉片。

或许你会好奇,这样跟铠甲一样的衣物如何套在尸体的身上?

既然咱们都好几次提到了靖王身上的玉衣,那还是用这件来举例。

此靖王非彼靖王

完整的玉衣基本上由头罩、脸盖、上衣、袖筒、裤筒、手套、鞋几部分组成,实际穿戴后才能覆盖死者的全身。

脸盖部分有些类似于前文所说的缀幎(mì)目,但会包裹得更严实一些,只在嘴部和双眼的部位留出一点缝隙。(难道是为了暗中观察?

3D小哥差点薅秃了头发才做出来的刘胜金缕玉衣模型

头罩的顶部是一块玉璧。玉璧这一器物在古代文献中屡有记载,也出土过非常多的实物,是一种中央有圆形穿孔的扁平圆形玉器

按照《周礼·春官宗伯·大宗伯》的记载:

“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a a 周礼 作者:周公旦 此篇内容在春官宗伯.大宗伯

值得深思的是,玉璧作为古时的“瑞玉”,又被用来祭祀“天”,在汉代被用在玉衣的头罩顶端,这中间是否有着一定的联系呢?

《周礼》中记载的“六器”,图片来源于网络

除了头罩和脸盖以外,玉衣的其他部件都没有像头部一样留出孔隙,连生殖器都会按照死者的性别,用不同的玉器遮盖住。

因此,根据汉代先民笃信灵魂和升仙思想的特征,当代的学者们推断玉衣顶端的圆孔是用来供死者的灵魂进出而设置的。

这就很类似于古埃及木乃伊的设定:将死者的身体完好地保存下来,等待他们在另一个世界复活。

举世闻名的图坦卡蒙黄金面具,图片来自网络

纵观世界其他古代文明,大家在用宝石殓葬祈求重生这件事上几乎展现出了惊人的相似。祖先们不约而同地认为,这些五彩斑斓的宝石有着不为人知的神秘力量。

例如在古埃及著名的图坦卡蒙墓葬中,法老像是用黄金镶嵌黑曜石绿松石青金石制成的;无独有偶,在阿兹克特文明和玛雅文明中,也有以绿松石镶嵌眼睛的情况出现。

不仅如此,玛雅文明中也有和汉代类似的葬玉习俗:比如他们会在死者口中摆上一块宝石,也会用宝石覆盖住死者的脸,以求“回归天界”。

玛雅神话中羽蛇神的面具,上面镶嵌有绿松石和贝壳,虽然相差了很多年,但这种以宝石覆面的葬玉习俗与汉代的缀玉幎目谜之相似

机智如你,从前文中大概可以看出,实际的考古发现中,有资格穿着玉衣入殓的,势必都是权贵之人,甚至按照使用人的等级可以分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

目前可以看到的案例最多的是汉代分封到各地的诸侯王列侯等人及其家族成员,前文举例的靖王刘胜便是其中之一。

此外,汉代的功臣、贵戚、附属国的君主,也有机会被汉王室赐予玉衣。

此等奢侈的待遇帝王家自然也得安排上。虽然目前还没有正式发掘汉代的帝陵,但从一众文献资料中也能看出,最好的金缕玉衣肯定会供给皇帝和他的家族成员。

商丘博物馆玉衣,1986年在河南永城芒砀山僖山汉墓出土

当然死后身不腐等待升仙这种好事肯定不止帝王家想要。平民百姓是没有这个经济实力的,一些地方豪绅就不一样了。

东汉末年,宦官赵忠违反规定给过世的老父亲穿上了玉衣,遭到了耿直的冀州刺史朱穆的严惩。

讽刺的是,目前考古出土的实例中,没有一具尸体在金缕玉衣中保存完好。

当然从这个案例也可以看出,到了东汉末年,各个地方的诸侯王乃至部分豪绅已经不把汉王室当回事了,颇有当年楚庄王“问鼎中原”的意思。

这个剧情是不是有点似曾相识?时间线往前推将近一千年,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王室也享受了同样的待遇。

缘,妙不可言。

如果电视剧中的女主角这么出场可能只会吓skr人

鉴于我们与两汉人民隔着两千年的代沟,现代人的审美已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我们很难去判断金缕玉衣是否真的是当时意义上的“好看”,亦或是为了用于陪葬而故意做成“怪瘆人”的样子。

最后,甲撕文再次郑重声明:

金缕玉衣不是华服而是寿衣,目前也没有发现具有保存尸身不腐的功能,除了浪费钱没啥用处,请勿随意尝试,土豪随意

  • 参考资料
  1. 全历史官网
  2. 河北博物院官网
  3. 大英博物馆官网
  4. 电视剧《琅琊榜》
  5. 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6. 王静《汉代玉衣研究》
  7. 班固《汉书》(东汉)
  8. 陈寿《三国志》(东晋)
  9. 电视剧《少年王卫斯理》
  10. 司马彪《续汉书》(西晋)
  11. 卢兆荫《试论两汉的玉衣》
  12. 马颖《汉代玉器审美形式与风格》
  13. 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里的古代中国》
  14. 叶舒宪《中外玉石神话比较研究——文明起源期“疯狂的石头”》
  15.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技术室《满城汉墓“金缕玉衣”的清理和复原》
  16. http://360.mafengwo.cn/travels/info.php?id=6289685

(本文编辑:我欲成仙奔尔德,图谱:等闲少卿,高原红土豆)

关注“全历史”公众号,秒达甲撕文精品文库(微信ID:allhistory)

阅读数 1.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