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非正常统治者:我疯起来连亲儿子都杀
作为俄国的第一任沙皇,虽然带领俄罗斯确立了它的统治地位,但这丝毫不能抹除伊凡雷帝性格上的变态多疑……

...

俄罗斯的吉祥三宝

俄罗斯,横跨欧亚,坐拥一千七百多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虽然今天世人提起俄罗斯,无外乎“吉祥三宝”:不死之身普京伏特加、空手套熊的俄罗斯人,但在19世纪,它也曾是世界领先的几个强国之一。

俄罗斯的转变源于这片广袤土地出了个百年难得一见的彼得大帝(Peter I)。他骁勇善战,大兴改革,从此俄罗斯有了陆海军、有了工厂、有了教育,百姓生活像模像样,彼得大帝成功将之前几任帝王“折腾”坏的俄罗斯从败退线上拉了回来。

彼得大帝 彼得一世·阿列克谢耶维奇·罗曼诺夫(俄语:Пётр Алексе́евич Рома́нов,1672年5月30日-1725年2月8日)为俄罗斯帝国罗曼诺夫王朝的沙皇(1682年—1725年),及俄国皇帝(1721年—1725年)。在位期间力行改革,使俄罗斯现代化,定都圣彼得堡,人称彼得大帝(Пётр Вели́кий)。 彼得大帝之前,封建割据时代结束之后,伊凡雷帝(Ivan the Terrible)、费奥多尔一世(Feodor I Ioannovich)、鲍里斯·戈东诺夫(Boris Godunov)、费奥多尔二世(Feodor II)、米哈伊尔(Michael I)、阿列克谢(Alexis I The Quietest)、费奥多尔三世(Feodor III)……都曾接棒俄罗斯统治者的位置。

这其中有人能力差,导致国家易主、幕僚接手,如费奥多尔一世

有人勤勉理政,但事与愿违,反致国力衰退,如鲍里斯·戈东诺夫

也有人用力过猛,独裁专政过分变态,以至于时至今日,人们仍然只记得骂名,想不起他的政事作为。

对,说的就是俄罗斯最疯狂的统治者,伊凡雷帝(时值中国明朝,历经嘉靖隆庆万历)。

伊凡雷帝的帝王家业原本世代相传 查看详细关系图

伊凡雷帝的帝王家业原本世代相传

伊凡雷帝是百姓们送给这位独裁者的称号,他原名为伊凡四世·瓦西里耶维奇(Ivan IV Vasilyevich),是俄罗斯的第一位沙皇(应该也是最残暴的那个)。

伊凡四世的母亲叶莲娜·格林斯卡娅(Elena Vasilyevna Glinskaya)是金帐汗国蒙古四大汗国之一)贵族后裔,父亲是前一任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三世(Vasili III Ivanovich),说来他身上有一半蒙古人的血。

...

两度受损,伊凡雷帝为什么这么倒霉

生前没什么好名声的伊凡四世,似乎死后也不能安息。去年5月25日,俄国画家列宾的大作《伊凡雷帝杀子》在特列季亚科夫画廊(State Tretyakov Gallery)展出。

一个喝醉了酒的无业中年男人冲进去,一边吼着“伊凡雷帝没有杀自己的儿子”,一边举着金属杆捣碎了玻璃,把这幅历史名作毁得面目全非。

《1581年11月16日伊凡雷帝和他的儿子》 1885年

这种事在彪悍的俄罗斯不是第一次发生。早在1913年一位“精神异常者”持刀进入美术馆,对着伊凡雷帝的脸划了三刀。事发后油画受损严重,以至于当时主事的馆长自尽而亡。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列宾当年还在世,他全权负责了该画的修复工作,前后花费了12年才将这幅画修复完成。

但谁也没想到过了一百年,它竟命运多舛、再度遭殃。好不容易把它修补好的列宾若是泉下有知,估计这会儿要气得棺材板都压不住了。

1913年画作伤毁程度严重,馆长羞愧难当,自杀身亡

画作原名叫《1581年11月16日伊凡雷帝和他的儿子》(Ivan the Terrible and His Son Ivan on November 16, 1581),记录了伊凡雷帝和次子伊凡·伊万诺维奇(Tsarevich Ivan Ivanovich )的争执现场,伊凡雷帝将手里的笏仗掷出,错手杀死了皇太子伊凡雷帝子女多早逝,活到成年实属不易)。

很多历史学家对杀子的真实性存疑,官方资料说是皇子因病而死,列宾本人也从未对外声称画这幅画是为了反映史实,因此杀子的故事就从流言变成传说,流传于民间。

...

艺术常让人信以为真

有人问:这幅画究竟好在哪里?

除了宣传了一把伊凡雷帝的残暴疯狂外,它更因为极高的美学标准锁住了观众的眼睛。

其一,妙在用色搭配,黑色背景搭配深红地毯,营造浓厚的戏剧氛围,前景以皇太子衣物为亮点,视觉重心牢牢锁在两人身上;

其二,妙在人物造型,一个侧倒,一个坐卧搂他在怀,人物动作将戏剧气氛烘托至高潮,这画面不就是经典的悲剧落幕吗?

放大后的伊凡雷帝面部细节

其三,列宾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全凭想象把戏剧情节表现到极致,仿佛他站在现场目睹了事发经过。

画面部分放大后伊凡雷帝狰狞的面部细节,用力捂住伤口的枯瘦双手、深陷的暗色眼眶、几欲爆出的眼球,把错手杀子一瞬间的惊恐、害怕、后悔全部融到画布上。

残暴的统治者、和失去爱子的痛苦父亲,同一人的双重属性在画幅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也许是因为这幅描绘的“事发现场”过分逼真,以至当今不少人撇弃真假未定的官方发言,坚信伊凡雷帝就是杀害儿子的凶手。没办法,谁让他小小年纪就开始崩坏了呢?

...

沙皇上任,俄国的幸与不幸

伊凡四世接手前,俄罗斯还没有正式的沙皇,他是第一个。在此之前的莫斯科公国,是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俄罗斯政权,在他的父亲瓦西里三世的统治下,最后一批半独立的罗斯封建公国也成为莫斯科公国的领土,俄罗斯的封建割据时代彻底完结,专制政权也随之确立。

瓦西里三世时的莫斯科公国地图,图源:《俄罗斯史》

1533年,瓦西里三世去世,年仅三岁的伊凡四世登基,成为新一任莫斯科大公。因为年幼,父亲临终前把国家统治权留给了第二任妻子,也就是伊凡的母亲叶莲娜,命其和七位大贵族组成摄政会议,在儿子成年前负责理政。

叶莲娜代行其职,角色与唐朝二圣临朝的武则天略有相似。但她和想要一揽国家统治权的波雅尔(boyar,仅次于大公的贵族头衔)合不来,且行事专断。她培养了自己的势力,废除了摄政会议。

1538年叶莲娜被王宫世家舒伊斯基家族(Shuisky)下毒害死,这年伊凡四世刚满8岁。

查看完整族谱

伊凡四世的父母:瓦西里三世和叶莲娜

年轻的君主失去双亲,偌大的宫廷里茕茕孑立,孤影随行,他只能读书,读遍宫廷里所有的教会文献和书籍。

他年幼但聪明,心思需比常人多几个,才能在阳奉阴违的时局里活下来。贵族们表面恭敬,暗地里放肆侮辱,孤独君王还未成人就尝尽了世上百般苦楚,渐渐地,人的性格也就随之变态

  • 伊凡残忍地虐待动物,以发泄被贵族控制、讥讽的不满。
  • 他把猫狗扔出克里姆林宫的高墙,看它们垂死挣扎开心大笑;
  • 他拔掉小鸟的羽毛,挖掉它们的眼睛,享受其痛苦的悲鸣;
  • 还曾领着一帮混混在大街上挑衅路人,恶意强暴,然后将受害人绞杀或活埋……

13岁那年,伊凡四世开始向身边人出手,行驶他帝王应有的“独特权力”,这也是他收回统治权的第一步。侍卫们在君主命令下逮捕了安德烈·舒伊斯基,之后他们放狗将人咬死,曝尸宫门。没多久舒伊斯基家族就被一网打尽。

莫诺马赫皇冠,据说中世纪由拜占庭皇帝送给古罗斯统治者

17岁的伊凡不满足于做“大公”,想要加冕“沙皇”,为此他们在克里姆林宫(Moscow Kremlin)里大办典礼,总主教马卡利奥斯(Macarius)将莫诺马赫皇冠(Monomakh's Cap)戴在了他的头上。

从此以后莫斯科公国改名为“俄罗斯沙皇国”,伊凡才刚开启他的恐怖“独裁”时代。

...

放肆征战,俄国变强之路

成为权力独断的帝王以后,伊凡雷帝的事业重心落在军事扩张之上。军事是对外征战的主要武器,然而由于俄罗斯此前的兵役制度并不完善,军队力量稍显薄弱。

同时期,俄罗斯还是个巨大的靶子,作为周边喀山汗国(Khanate of Kazan)、阿斯特拉罕汗国(Khanate of Astrakhan)和克里米亚汗国(Crimean Khanate)的主要进攻对象,常年忍受对方的剥削和侵扰。伊凡雷帝需要及时武装军事,抵御鞑靼军队的袭击。

1550年前后,伊凡雷帝和幕僚们大张旗鼓地推行军事改革,训练正式的炮兵、筹备常设军队。完成了军政改革,伊凡雷帝就迫不及待的要和主要敌人喀山汗国干仗了。

伊凡雷帝多次进攻,终于将周边纳入沙皇俄国的版图 查看详细关系图

伊凡雷帝多次进攻,终于将周边纳入沙皇俄国的版图

次年伊凡雷帝发起进攻,一举攻下敌国几个部落。正在酣战之时,冷不防克里米亚的军队向莫斯科突袭过来,让沙皇军队措手不及。好在伊凡整顿军队之后,成功防守住了中心,将克里米亚的军队逼退到南部草原之后。

喀山汗国伊凡雷帝亲率军队的不懈围攻下终于成为俄国领土,下一步趁势攻向伏尔加河入海口的阿斯特拉罕并将其吞没,最后进入草原深处,完成了克里米亚半岛的统治。

沙皇俄国在1551-1585年的无数次征战来看,伊凡雷帝的确是个闷声干大事的主。不过万事不能以偏概全。虽然在伊凡四世的带领下,俄罗斯确立了它的统治地位,领土扩张迅猛,沙皇功劳甚高,但这也丝毫不能抹除他性格上的变态多疑……

...

“特辖制”和贵族手动大清洗

对外作战进行得有井有条了,伊凡四世忽然回过头来处理内斗。俄国长期以来实行门第授官的制度,导致了贵族阶级和官阶的差别对待,人非显贵就做不了高级将领或长官。

为了改变这种腐朽政局,伊凡四世逐一打击波雅尔,试图摆脱以家族为核心的贵族势力。再加上1560年伊凡的第一任妻子被毒害,他对这些王公贵族的不信任到达了极点。

后来,长达25年的利沃尼亚战争(Livonian War)以俄国的失败告终(由100多年后的彼得大帝完成),“特辖制”(oprichinina)应运而生。

利沃尼亚战争图

“特辖制”把俄国划成两区,一区为特辖区,地处俄国中心地带,由沙皇任命的特辖军(oprichniki)管制,一区为领主辖区,由波雅尔杜马等贵族王公管理。

特辖区有独立的行政管理体系,以沙皇为命令核心,原本位于特辖区的贵族们也纷纷被遣送到千里之外。特辖区从起初的二十多个城市、农村扩充到后来国土的1/3,所属区域越来越大,远在特辖区外的贵族也越发不满。

从一千多人迅速扩充到六千人,特辖军名为军队,实为土匪,烧杀掳掠,无恶不作。他们披黑衣骑黑马,作为沙皇的鹰犬,负责摆平他的敌对势力。在这帮狗头军队的支援下,俄国有史以来最可怕的贵族大屠杀拉开帷幕。

1565年,伊凡四世着手血洗贵族,他先从波雅尔和一批逃亡立陶宛的贵族开始,紧接着就是他的堂兄弟及其家属、朋友。被连坐的人越来越多,下属、仆人、领地上的农奴……甚至他们的财产、居住的村落也全被洗劫一空。

洗劫诺夫哥罗德

1570年,俄罗斯瘟疫横行,死伤无数。生性多疑的伊凡雷帝将矛头对准诺夫哥罗德(Veliky Novgorod),怀疑当地人与立陶宛勾结。当年1月,诺夫哥罗德遭到大清洗,百姓、官员无一例外,都被残害至死,据统计在这场清洗中受害者近三千人。

这场空前绝后的内部大屠杀,今时今日仍让人不寒而栗。1572年,在众多贵族的再三请求下(这些人事后多半被杀),伊凡雷帝宣布废除特辖制,但举国上下还是一片惊慌,暴政独裁的阴影一直维持到1575年。

贵族清洗成为沙皇俄国历史上的一抹鲜红的血迹,后来的统计数据显示伊凡雷帝执政期间,约有四千到一万的贵族被害。这种毫无预兆、随心所欲的大屠杀让民心背离,伊凡雷帝本人也因之成为“残暴帝王”的代名词。

不过也有历史学家表示:他的暴政虽然极不人性,但这种君主独裁的统治方式却给后来的一些帝王立起了航向标。

1584年3月,伊凡雷帝和一位贵族下了一盘国际象棋,刚亲自把棋盘摆好,就倒下了。苏联时期的尸检查出他是中毒身亡。

查看完整族谱

伊凡四世的后代

伊凡雷帝死后,他的儿子费奥多尔一世继任沙皇,在任11年。后来还冷不丁冒出一个幼子,跑来继承沙皇的位置,世人都叫他伪德米特里一世,想必从未承认他伊凡四世之子的身份。

...

艺术家的感同身受

列宾,全名伊利亚·叶菲莫维奇·列宾(Ilya Yafimovich Repin),1844年8月5日-1930年9月29日,是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巡回展览画派的主要人物

列宾自画像 1887

19世纪,俄国一批反对古典主义、主推现实主义民族主义的艺术家聚集在一起。他们相信艺术作为一种表达工具,具有展现社会思想的力量,这群人朴素地希望能以绘画的方式表现中产阶级农民的生活。

1870年,俄国艺术家成立“巡回展览美术家协会”,多次举行流动画展,其目的就是把讲述俄国社会现实、人民生活的作品传播给广大群众。《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无名女郎》都是在此期间涌现的经典作品。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Barge Haulers on the Volga) 1870-1873

生活在19世纪末的列宾,经历了俄国独裁者亚历山大二世(Alexander II)的统治期。这位沙皇在位时也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但是强硬手段导致民间革命团体激增。

沙皇本人也屡遭被刺杀的危险,最终在1881年被沙俄激进派——民意党成功炸死(值得一提的是,亚历山大二世是从清廷手里抢占领土最多的沙皇)。

沙皇刺杀事件此起彼伏,人民的愤怒和反抗与日俱增,目睹这一切发生的列宾,决定要做点什么。

1883-1885年,列宾完成了《伊凡雷帝杀子》,但该画一经问世就被撤了下来,因为有官员怀疑他是为了影射此前死去的统治者,政治隐喻不可深究。

  • 资料参考
  1. Allhistory官网
  2. 《俄罗斯史》(第八版)

本文作者、编辑、图谱:越国公)

关注“全历史”公众号,秒达甲撕文精品文库(微信ID:allhistory)

阅读数 1.9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