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开挂,无所不知的达·芬奇
达·芬奇对世界一生保持着极高的探索热情,以近乎完美的表现成为门门A+的优等生……

本文作者、编辑 | 越国公 图谱 | 越国公、九品御史

Art is never finished, only abandoned.

——Da Vinci

...

4亿美元落槌,最贵耶稣“花”落谁家

2017年11月15日夜,洛克菲勒中心(Rockefeller Center)的佳士得大厦里,佳士得纽约(Christie’s New York)一年一度的拍卖夜场再次沸腾了起来。当遗世名作《救世主》(Salvator Mundi)出现在拍卖现场时,众人屏住了呼吸,脸上的表情堪称滑稽。

由于现世留存的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真迹才不到15幅,《救世主》理所当然成为千万人眼里的香饽饽。谁能买下他?拍出何等高价?究竟是真是假?这些疑问像是炮弹一个接一个地在人们脑子里炸开花。

《救世主》拍卖预展 图源 metro uk 摄影师 Kirsty Wigglesworth

历经19分钟此起彼伏的举牌叫价被一通电话终结,一位私人买家用4亿美元的高价拍下这幅绝世佳作,加上佣金最终成交价4.5亿美元,合人民币29.57亿……

正当留言纷飞、人们脑中涌出无数候选人的时候,新闻消息曝光神秘购买者是中东某王子拜德(Bader bin Abdullah bin Mohammed bin Farhan al-saud),所谓沙特王子中“籍籍无名的五千分之一”。

这位拜德王子购得《救世主》后,把它“借”给阿布扎比卢浮宫展出,从此这幅史上最贵的耶稣像卸下了神秘面纱,成为博物馆的常驻客。

...

30亿的艺术品,到底值在哪里?

即便《救世主》的拍卖距今已经一年多,仍有人质疑——所谓的“传世真迹”是真是假?30亿买画值不值?其实它的来历颇有些周折。

亮相佳士得之前《救世主》属于私人藏家——俄罗斯化肥大王雷波诺列夫(Dmitry Rybolovlev)。

2013年雷氏豪掷1.275亿美元购得《救世主》,一年后偶然从报纸上得知当初的成交价是8千万美元。4275万美元成功被中间商——也就是他的艺术顾问Yves Bovier赚差价,事后两人打了一场价值$10亿的官司,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市井逸闻。

左为雷波诺列夫,右为Bovier

而在此之前,《救世主》只值£45。没错,只要区区45英镑,你就能把世界最贵名画带回家。

1958年检验这幅画的专家一口咬定,画是达·芬奇画坊的弟子画的,不值钱。苏富比拍卖场上以低价卖出后《救世主》消失匿迹了50年。没想到50年的四海漂泊,让它一朝成名,坐地涨价。

道理很简单,艺术市场也是卖场,作者炒得火热,商品卖价才能水涨船高。挂名在达·芬奇徒弟之下的《救世主》,和大芬村画手绘出的复制品差别不大。

没有艺坛流量的名头,没人愿意花重金抢夺,饽饽不香了,就会沦为残汤剩饭,最终归宿无非是夹在旧画稿里,和一干没有姓名的作品天荒地老。而达·芬奇三个字能给它灌以价值,改变其命运。

...

“硬核”全才,没什么是我不敢造的

都当过徒弟,为什么大佬就能从一个勤勤恳恳的画坊助手,翻身跳到了象牙塔塔尖?先来看看他在中世纪意大利干了什么。

1452年出生在意大利托斯卡纳小城芬奇(Vinci)的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从小就聪慧过人。在旁人为他写的传记里,他常被描述为“一个有着不可遏制的好奇心”和“极其活跃的创造性想象力”的人。

他兴趣爱好广泛,头脑机智活跃,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他秒杀众工匠的动手能力。

达·芬奇一生成就无数,包括绘画、机械制作、绘画理论及解剖学手稿查看详细关系图
达·芬奇一生成就无数,包括绘画、机械制作、绘画理论及解剖学手稿

达·芬奇曾跟着佛罗伦萨画家韦罗基奥(Andrea del Verrocchio)学过绘画,在他的工作坊里当学徒,这是中世纪大部分画家的必修课。

后来他只身前往米兰卢多维科·斯福尔扎(Ludovico Sforza)效力,不是作为艺术家,而是作为军事工程师。这段时间里他绘制了军事器械的手稿,包括机关枪坦克降落伞……

建筑师雕塑家、音乐家、工程师、发明家、解剖学家……放在今天俨然一个行走的百科全书,全方位知识的掌握也使他成为中世纪涉猎最广的全才。

超巨型弓弩设计手稿

达·芬奇艺术天分完美得有些极端,但他的最爱并不是与画笔相伴一生。他沉迷于搞发明,做手工,流世的千余份手稿里,一大半都是为机械制作而画的设计稿。

他依照鸟的飞行原理设计飞行器,研究力学几何学设计巨型,担任工程师设计桥梁,甚至在1490年的时候就自主设计研发无段自动变速箱……

第一个CVT草图手稿

不过由于时下生产技术不到位,他的“疯狂想法”并未成功投入生产,这样一来他工程学上的成就反倒不如艺术成就来得明显。

佛罗伦萨画派在中世纪文艺复兴扮演着重要角色,而达·芬奇又是当中最具影响力的神仙画师,他和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和拉斐尔(Raffaello Sanzio)是佛罗伦萨画派进入鼎盛时期涌现出的种子选手。

达·芬奇所在的佛罗伦萨画派是中世纪艺坛的重要流派查看详细关系图
达·芬奇所在的佛罗伦萨画派是中世纪艺坛的重要流派

虽然早生个一百年的乔托(Giotto di Bondone)才是画派创始人,不过乔托生得早去得早,综合成就的确不敌后来居上的三杰。

...

“神秘微笑”一盗成名

蒙娜丽莎她是谁?她是否也曾为爱掉眼泪?

从无名贵妇,到世人皆知的画中奇女子,蒙娜丽莎的名气绝非一蹴而就。今日平均每天有数以万计的游客前往卢浮宫,为窥得一眼她脸上的神秘微笑。

蒙娜丽莎 (约1503-1506年)这是意大利最早的一幅半身画像,前景女人和背景的和谐是该画值得称道的地方。画面的和谐体现了达·芬奇对人与自然的观念。

但创作之初,达·芬奇自己也预料不到,这个女人在今天能有这么大影响力,要知道15世纪之前,女性肖像画可说是少之又少。一来女性确实没什么地位,二来非皇亲贵族也不可能请画师作像,达·芬奇为什么选择为这位女士画像,研究者认为他当时是在为某个贵族家族服务。

1503年,佛罗伦萨市政府要求达·芬奇为市政厅创作壁画,根据艺术史学家乔治·瓦萨里(Giorgio Vasari)的说法,达·芬奇是在这期间开始创作《蒙娜丽莎》的,而且一画就画了四年。

后人猜测画中人是佛罗伦萨富商弗朗西斯科·戴尔·吉奥亢多(Francesco del Giocondo)的夫人丽莎·焦孔多(Lisa Gherardini)。

达·芬奇曾在信件中提到Gioconda的半身像, 但Gioconda究竟是人名还是只取字面意义“无忧无虑的妇人”,信里没提,因此画中人的身份也一直成迷。

枫丹白露宫 是法国皇室的艺术品收藏地

达·芬奇死后,原本他本人保存的《蒙娜丽莎》被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François I)收入囊中,安置在枫丹白露宫(Château de Fontainebleau),后来跟着王室珍宝一道“迁居”卢浮宫

刚到卢浮宫的《蒙娜丽莎》形单影只,挂在角落无人问津。1911年,一天卢浮宫快闭馆的时候,一个160左右的矮个儿男人,穿着博物馆的白色工作服,将画掩在大衣下带出卢浮宫

偷盗者佩鲁贾 他本人可能并不知情,《蒙娜丽莎》据说是达·芬奇赠给弗朗索瓦一世的礼物,这位法国国王十分欣赏达·芬奇的创作,为他安置好了晚年生活。

这个意大利人佩鲁贾(Vincenzo Peruggia),原本在卢浮宫负责刷墙。他把画放在自己狭小的公寓里长达两年。

两年后,这位偷盗者打算以“爱国名义”把“意大利国宝”卖还给意大利古董商,结果被对方报警抓捕,蒙娜丽莎》真迹终于再现江湖。

《蒙娜丽莎》找回的报道

没想到这一去一回反倒把它整出名了。《蒙娜丽莎》回到卢浮宫后,因为上了报纸头条一夜爆红,每天都有几万人前来围观,都想看看所谓的“意大利珍宝”究竟是何模样。可以说是这次偷盗事件“偶然”地促成了《蒙娜丽莎》的成名。

壁画《最后的晚餐要比前面这位女士年纪稍大些,1495年,达·芬奇受赞助人卢多维科·斯福尔扎大公所托,在米兰恩宠圣母院(Santa Maria delle Grazie)的多明我会院(Dominican convent)绘制装饰壁画

《最后的晚餐》 (1495-1498)取自《圣经》“马太福音”第26章,描绘了耶稣在被抓捕前对十二门徒预言“你们当中有一人要出卖我”的场景。壁画采用成角透视,背景窗、天花板等延长线汇聚于消失的一点,而耶稣正位于这个点上。

接下这个活以后,达·芬奇尝试用油和蛋彩结合着调色。但由于米兰多雨,天气潮湿,而干燥的墙壁又不易上色,时间一长,褪色严重。加上二战间的1943年,米兰多处遭受轰炸,多明我会院食堂也被毁了不少,但所幸这堵价值连城的老墙没有倾塌。

战后当地对教堂进行了前前后后的修复,长达数十年。从绘制完成到今天,它已经修复了不知多少遍了。但以往由于技术落后,修复后的画面过亮,很多研究人员对走样的色彩感到不满,因此它的修复也招致了不少反对意见。

今天如果你去到恩宠圣母院,还能看到壁画剥落的边缘。室内灯光黯淡,壁周一片昏暗,耶稣在十二人的中央,散发着安详平静的光芒。

...

沉迷人体, 不可自拔

达·芬奇最著名的人体结构图——《维特鲁威人》(The Vitruvian Man)是创作于1487年左右的钢笔手稿。它描绘了一个男人的“十”字形和“火”字形的姿态,在同一位置分别嵌入到矩形圆形当中,这幅手稿也被称作卡侬比例或男子比例。

维特鲁威人手稿 (约1490年)达·芬奇绘制的完美比例的人体,现存于意大利威尼斯学院美术馆

能画这幅手稿,完全是得益于达·芬奇的师傅韦罗基奥,当时他强制要求学徒们学习解剖学,因为这样可以帮助他们了解人体构造。

达·芬奇来到医院,获得了人体解剖的许可。他前前后后一共解剖了三十多具尸体,对骨骼的走向、肌肉的纹理熟稔在心。这之后他共绘制了数百幅关于人体结构图,对人体的“二维解剖”彻底上了瘾。

达·芬奇笔记 人体解剖

达·芬奇去世后,人们发现了他大约4000份的笔记手稿(部分被毁),囊括了植物动物地理建筑、人体等多个学科,可谓是集百家之长。

达·芬奇对世界一生保持着极高的探索热情,以近乎完美的表现成为门门A+的优等生,即便在人才辈出的中世纪,他的贡献也遥遥领先众多艺术工作者,称他“三杰之首”倒也无可厚非。

  • 资料参考
  • Allhistory官网

关注“全历史”公众号,秒达甲撕文精品文库(微信ID:allhistory)

阅读数 9.5万